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PD病人一氧化碳弥散量与运动耐力、呼吸困难及通气效率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王瑞萍 张妮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41-144,148,共5页
目的 探讨COPD病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与运动耐力、呼吸困难、通气效率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60例稳定期COPD病人,根据单位肺泡容积的弥散量(DLCO/V_(A))将病人分为正常DLCO组和低DLCO组,收集2组静态肺功能、心肺运动试验(CPET)参数,并... 目的 探讨COPD病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与运动耐力、呼吸困难、通气效率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60例稳定期COPD病人,根据单位肺泡容积的弥散量(DLCO/V_(A))将病人分为正常DLCO组和低DLCO组,收集2组静态肺功能、心肺运动试验(CPET)参数,并采用呼吸困难量表(mMRC)对呼吸困难进行评分。采用相关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DLCO与运动耐力、呼吸困难、通气效率的相关性。结果 低DLCO组的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V_(A))/pred]、最大功率负荷(Peak Load)、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 VO_(2)/pred)、每公斤体质量峰值摄氧量(Peak VO_(2)/kg)均低于正常DLCO组,无氧阈时CO_(2)通气当量(EQCO_(2)@AT)、mMRC评分均高于正常DLC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DLCO/V_(A))/pred与Peak Load、Peak VO_(2)/pred、Peak VO_(2)/kg呈正相关,与EQCO2@AT、mMRC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LCO/V_(A))/pred是预测COPD病人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以及通气效率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DLCO与COPD病人的呼吸困难、运动耐力、通气效率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氧化碳弥散 运动耐力 通气效率 呼吸困难
下载PDF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与慢阻肺患者预后评估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冬梅 金凤 吴峰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0期171-175,共5页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只是作为一项评估肺功能的指标,对于COPD患者预后的评价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因此,本文通过对肺一氧化碳弥散能力在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COPD的预后评估所起的作用进行总...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只是作为一项评估肺功能的指标,对于COPD患者预后的评价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因此,本文通过对肺一氧化碳弥散能力在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COPD的预后评估所起的作用进行总结,希望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广泛全面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弥散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预后 运动耐 合并症 死亡率
下载PDF
动脉血氧分压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季永华 钱文霞 钱宇杰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615-1618,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预测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2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AP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30 d内生存情... 目的探讨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预测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2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AP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30 d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PaO_(2)、DLCO%pred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aO_(2)、DLCO%pred联合预测APE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PaO_(2)、DLCO%pred单独和联合预测APE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140例APE患者在确诊后30 d内死亡19例,病死率为13.57%。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心率、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PaO_(2)和DLCO%pred均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心率、收缩压、血浆D-二聚体水平、PaO_(2)和DLCO%pred等6个因素可纳入APE患者确诊后30 d内死亡预测模型建立。ROC曲线分析显示,PaO_(2)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1(95%CI:0.842~0.960),DLCO%pred的AUC为0.887(95%CI:0.825~0.950),PaO_(2)+DLCO%pred的AUC为0.930(95%CI:0.889~0.971),PaO_(2)+DLCO%pred预测APE患者30 d内是否死亡的效能更高。结论PaO_(2)和DLCO%pred对APE患者确诊后30 d内预后预测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操作简单、准确性好,二者联合评估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动脉血氧分压 一氧化碳弥散占预计值百分比 预后 预测
下载PDF
2004-2018年烤烟型卷烟烟气焦油和一氧化碳及烟碱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春奎 张博莹 +6 位作者 李紫琳 丁佳 闫洪洋 刘强 梁淼 李萌 李科都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1-528,共8页
采用描述统计、相似优先比、指数和法等统计方法,研究2004—2018年275份烤烟型卷烟标准样品的烟气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和烟碱量的数量特征及变化、每5年变化情况、不同年份的相似性,并对不同年份卷烟烟气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和烟碱量进行... 采用描述统计、相似优先比、指数和法等统计方法,研究2004—2018年275份烤烟型卷烟标准样品的烟气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和烟碱量的数量特征及变化、每5年变化情况、不同年份的相似性,并对不同年份卷烟烟气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和烟碱量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卷烟烟支焦油量≤10 mg的样品占卷烟样品总量的18.54%,烟支一氧化碳量≤15 mg的样品占卷烟样品总量的89.09%,烟支烟碱量为>0.75~1.25 mg的卷烟样品占样品总量的77.09%;2011—2016年,任意年份的卷烟样品烟气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和烟碱量与上1年或后1年样品烟气的优先比值相对较小,其相似性较大;2014—2018年烤烟型卷烟烟支焦油量均值、一氧化碳量均值和烟气烟碱量均值比2004—2008年卷烟样品的分别降低了21.82%、23.89%、16.09%;卷烟样品烟气2004—2008年卷烟样品的烟气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和烟碱量适宜性指数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型卷烟 焦油 一氧化碳量 烟气烟碱 相似性分析 方差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一氧化碳弥散量与深吸气量分组的COPD患者对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的反应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晓晟 施健 +3 位作者 吕静 周丽荣 康筱玲 孙宝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766-2770,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深吸气量(IC)的COPD患者对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的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2周的清洗期,均给予3个月的布地奈... 目的比较不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深吸气量(IC)的COPD患者对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的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过2周的清洗期,均给予3个月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320μg/9μg治疗。根据治疗前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和IC占预计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DLCO及IC均正常组(A组,10例)、DLCO减低且IC正常组(B组,18例)、DLCO正常且IC减低组(C组,22例)、DLCO及IC均减低组(D组,55例)。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采用胸部高分辨率CT进行肺气肿视觉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的变化。结果各组男性比例、年龄、吸烟指数、CA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VC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肺气肿视觉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CAT评分高于其他各组;D组急性加重次数多于A组;C组FVC高于其他各组,D组FVC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其他各组;D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A组和B组;B组和D组肺气肿视觉评分高于A组和C组(P<0.05)。各组治疗3个月后FEV1、FVC及CAT评分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FEV1变化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高于其他各组,D组FEV1变化的相对值高于B组;C组FVC变化的绝对值高于其他各组,FVC变化的相对值高于B组和D组;C组CAT评分变化大于B组和D组(P<0.05)。A组和C组出现咽部不适、声音嘶哑各1例,D组出现口腔真菌感染1例,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可依据DLCO联合IC对COPD进行分型,DLCO正常且IC减低的患者对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的治疗反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试验 一氧化碳弥散 深吸气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
下载PDF
麦门冬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血清H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白文梅 王兵 廖春燕 《四川中医》 2019年第8期92-95,共4页
目的:观察麦门冬汤联合吡非尼酮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84例IPF患者随机划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等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吡非... 目的:观察麦门冬汤联合吡非尼酮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84例IPF患者随机划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等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吡非尼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麦门冬汤治疗,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指标及肺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及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增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与Ⅲ型前胶原(PCⅢ)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George呼吸问卷(SGRQ)各方面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增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PF患者实施麦门冬汤联合吡非尼酮治疗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有效延缓肺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门冬汤 吡非尼酮 特发性肺纤维化 一氧化碳弥散 透明质酸
下载PDF
血红蛋白浓度对肺一氧化碳弥散量的影响及其校正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甘春燕 冯银合 +1 位作者 魏红英 赵天霞 《当代医学》 2016年第6期45-47,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94例(肺通气功能正常)不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受试者其Hb浓度对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of the Lung,DLCO)的影响及对其Hb浓度进行校正的意义。方法将33例Hb>12 g/100 m L受... 目的回顾分析94例(肺通气功能正常)不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受试者其Hb浓度对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of the Lung,DLCO)的影响及对其Hb浓度进行校正的意义。方法将33例Hb>12 g/100 m L受试者设为对照组,30例12 g/100 m L>Hb>9g/100 m L受试者设为A组,31例Hb<9 g/100 m L受试者设为B组;经肺功能仪测试获得3组Hb浓度校正前DLCO、DLCO实测值/预计值(B/P)及校正后DLCOc及DLCOc(B/P)。结果对照组及A组各组组内Hb浓度校正前后比较,DLCO与DLCOc及DLCO(B/P)与DLCOc(B/P)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Hb浓度校正前后DLCO与DLCOc比较差异值为(1.09±0.21),而DLCO(B/P)与DLCOc(B/P)比较差异值为(16.64±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A组DLCO与DLCOc、DLCO(B/P)与DLCOc(B/P)Hb校正前后差异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B 2组Hb浓度校正后,弥散功能损伤比校正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正常达标率分别提高36.7%和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浓度的下降可致DLCO不同程度降低,在对肺功能测试结果进行评价时除需排除其它因素对DLCO的影响外,还需要同时观察DLCO及DLCOc,以正确评估Hb浓度对DLCO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浓度校正 一氧化碳弥散
下载PDF
维吾尔族173例与汉族163例体检者肺毛细血管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血量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差异性分析
8
作者 贾慧英 赵明华 +7 位作者 马岩霞 韩克斯 巴提曼 徐春莲 王维 孜比尔 买尔巴提 徐世琦 《中国医药》 2013年第6期778-780,共3页
目的比较在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正常值、肺毛细血管血量(VC)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之间的差异。方法对在我院体检的336例(汉族163例,维吾尔族173例)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进行肺功能及弥散功能... 目的比较在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正常值、肺毛细血管血量(VC)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之间的差异。方法对在我院体检的336例(汉族163例,维吾尔族173例)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进行肺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查,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DLCO、单位肺泡弥散量(KCO)、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Dm)及Vc。通过年龄分层比较,对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维吾尔族组和汉族组肺通气功能呼气峰流量(P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2.0)L/s比(6.8±2.0)lMs](P〈0.05),弥散功能DLCO、Vc、KC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2.0)mmol/(min·kPa)比(8.5±1.8)mmol/(min·kPa),(70±19)ml(77±20)ml,(1.59±0.20)mmol/(min·kPa·L)比(1.73±0.25)mmol/(min·kPa·L)](P〈0.01);通过维吾尔族和汉族年龄分层进行比较,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25%~75%)、DLCO、KCO、Dm均在40岁以后与30~39岁组间比较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max、FEV1、Vc则在50岁以后与30~39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肺通气功能差异,主要表现在弥散功能方面的差异。民族间弥散值差异是否与少数民族居住的环境、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毛细血管膜弥散 肺毛细血管血 一氧化碳弥散 维吾尔族
下载PDF
慢性肺心病肺一氧化碳弥散量测定的初步探讨
9
作者 邓克勤 黎静新 +2 位作者 富玲 黄相增 多丽红 《临床肺科杂志》 2000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一氧化碳弥散 慢性肺心病 慢性支气管炎 慢阻肺 新疆医科大学 肺心病患者 气肿 弥散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病 屏气时间
下载PDF
一口气法与内呼吸法测定肺一氧化碳弥散量的比较
10
作者 陈钦 汪均陶 周新 《临床肺科杂志》 1999年第3期172-173,共2页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测定在国内已日益普及,常用的单次呼吸法中的一口气法,测试简单,重复性佳,但需屏气10秒。内呼吸法利用同样的气源,不作屏气,而且除测定DLCO外,尚可获得气体分布(CH4△/1)和心排血量参数(QC)。本文将上述二种方法...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测定在国内已日益普及,常用的单次呼吸法中的一口气法,测试简单,重复性佳,但需屏气10秒。内呼吸法利用同样的气源,不作屏气,而且除测定DLCO外,尚可获得气体分布(CH4△/1)和心排血量参数(QC)。本文将上述二种方法在同一病人作了测试,对DLCO作比较,结果满意。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弥散 内呼吸法 DLCO 心排血 气体分布 预计值 显著差异 慢性支气管炎 结核性胸膜炎 分析和计算
下载PDF
慢性肺心病肺一氧化碳弥散量测定的价值探讨
11
作者 邓克勤 黎静 +2 位作者 富玲 黄相增 多丽红 《浙江实用医学》 2001年第3期12-12,37,共2页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 一氧化碳弥散 DLCO 测定
下载PDF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的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赖映君 邱晨 +2 位作者 洪水平 谭艳红 王莹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8-899,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间质性病变(ILD)的意义。方法:对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一氧化碳弥散量检测,并与X线胸片、肺部高分辨CT(HRCT)结果相比较;同时测定70例正常人的DLCO和X线胸片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应用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间质性病变(ILD)的意义。方法:对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一氧化碳弥散量检测,并与X线胸片、肺部高分辨CT(HRCT)结果相比较;同时测定70例正常人的DLCO和X线胸片作为对照。结果:DLCO(以一氧化碳弥散吸收率<80%为标准)、肺部HRCT和X线胸片提示ILD的比率分别为45%、34%和18%。而正常人的X线胸片均正常,一氧化碳弥散吸收率≥80%。结论:DLCO和HRCT是检测SLE患者ILD的敏感方法,尤其是DLCO敏感性高、不受X线辐射、对ILD损害程度可进行量化、操作简单、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因此DLCO测定可作为早期监测SLE患者ILD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肺间质性病变 一氧化碳弥散
下载PDF
一口气法和内呼吸法测定一氧化碳弥散量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勤惠 李燕芹 +3 位作者 秦惠 刘斌 徐佳波 邹静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5期527-530,共4页
目的:在不同受试者中,比较一口气法和内呼吸法测定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的结果,探讨如何合理选择这2种方法。方法:应用一口气法和内呼吸法测定35名健康受试者、46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和22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DLCO,每种方法... 目的:在不同受试者中,比较一口气法和内呼吸法测定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的结果,探讨如何合理选择这2种方法。方法:应用一口气法和内呼吸法测定35名健康受试者、46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和22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DLCO,每种方法重复测试2次,取平均值,2次测试间隔20min。结果:①35名健康对照者皆完成了一口气法和内呼吸法的测试,2种方法测得的DLCO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989,P<0.0001),2种方法测得的结果均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测得的弥散常数(Kco)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885,P<0.0001),2种方法测得结果均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46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组患者中23例完成了2种方法测定,2种方法测得的DLCO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997,P<0.0001),两者均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测得的Kco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867,P<0.0001),两者均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3例患者无法用一口气法进行测试,用内呼吸法测试则皆得到满意的结果。③在22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组患者中21例完成了2种方法测试,2种方法测得的DLCO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996,P<0.0001),两者均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测得的Kco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863,P<0.0001),两者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一口气法测试时,3组受试者成功率不同(P<0.05),以健康受试者成功率最高;应用内呼吸法测试时,3组受试者的成功率不同(P<0.05),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组患者的检测成功率为最高。结论:①不同组别间,一口气法与内呼吸法测定DLCO的结果一致性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内呼吸法的适应证较一口气法更广泛;③采用一口气法测试时,健康受试者的检测成功率高,而采用内呼吸法测试,则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的检测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口气法 内呼吸法 一氧化碳弥散
下载PDF
中国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乔莎莎 葛淼 王震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7-91,共5页
为制定中国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提供科学的依据,收集了中国46个地区3256例正常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八项地理因素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与中国地理... 为制定中国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提供科学的依据,收集了中国46个地区3256例正常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八项地理因素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之间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F=11.429,P=0.000<0.01).本文用向后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一个回归方程.由此若已知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就可以用回归方程计算出该地的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并且依据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八个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弥散 参考值 地理因素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下载PDF
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及一氧化碳弥散量与心力衰竭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谢仁阿依·卡哈尔 王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2期156-159,共4页
心力衰竭 ( HF)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 原因。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关联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影响,并且是一种慢性、渐进的演变,影响运动耐受性和生活质量。心力衰竭合并肺功能下降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心功能的... 心力衰竭 ( HF)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 原因。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关联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影响,并且是一种慢性、渐进的演变,影响运动耐受性和生活质量。心力衰竭合并肺功能下降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心功能的减退可以引起肺功能的下降,而肺功能的异常改变又会使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最近有研究指出,肺功能下降是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肺功能受损会增加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风险,但由于心力衰竭患者中肺功能改变常常被忽略,以及对二者关联性缺乏认识,对其治疗也尚未达成共识,这严重降低了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的一些肺功能减退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功能 用力肺活 呼气峰流速 一氧化碳弥散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功能残气量和肺一氧化碳弥散量测定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丽 杨延杰 宋元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94-796,共3页
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指的是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等于残气量(RC)加补呼气量(ERV)。FRC对稳定肺泡气体分压起缓冲作用,如果没有FRC,呼气末期肺泡将完全陷闭。FRC增加提示肺泡扩张,FRC减少说... 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指的是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等于残气量(RC)加补呼气量(ERV)。FRC对稳定肺泡气体分压起缓冲作用,如果没有FRC,呼气末期肺泡将完全陷闭。FRC增加提示肺泡扩张,FRC减少说明肺泡缩小或陷闭。FRC不能直接测定,通常采用间接的方法,主要有密闭体描法,密闭式氮稀释法,密闭氦稀释法(一口气法和重复呼吸法)。不管是开放式还是密闭式气体稀释法测定的基本原理均来源于质量守恒定律,即某一已知浓度的指示气体被另一未知容量的气体所稀释,通过测定已被稀释的气体中指示气体的浓度即可获得该未知的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残气 直接测定 一氧化碳弥散 控制 气体稀释法 氦稀释法 补呼气 FRC
原文传递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业彪 邱泳波 +6 位作者 陈淑珍 许伟珍 林育超 陈森 李祖设 杨扬 倪武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2期53-57,共5页
背景肺切除术是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常用手段,而有效预测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风险并进行适当的术前管理对降低NSCLC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 背景肺切除术是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常用手段,而有效预测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风险并进行适当的术前管理对降低NSCLC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及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与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在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及胸外科行肺切除术(包括开胸手术和电视胸腔镜手术)的NSCLC患者154例,根据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心肺并发症,n=117)和研究组(发生心肺并发症,n=3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肺功能指标;绘制ROC曲线以确定年龄、FEV1%pred、MVV%pred、DLCO%pred预测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最佳截断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1)本研究中154例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为24.0%。(2)研究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冠心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FEV1%pred、MVV%pred、DLCO%pred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BMI)、手术方式、临床分期及血脂异常、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显示,年龄、FEV1%pred、MVV%pred、DLCO%pred预测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7[95%CI(0.686,0.801)]、0.689[95%CI(0.576,0.735)]、0.695[95%CI(0.631,0.754)]、0.643[95%CI(0.609,0.73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9岁、84%、74%、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OR=2.160,95%CI(1.016,4.593)]、高血压[OR=2.261,95%CI(1.063,4.810)]、COPD[OR=2.088,95%CI(1.133,3.848)]、FEV1%pred<84%[OR=2.206,95%CI(1.085,4.848)]、MVV%pred<74%[OR=2.201,95%CI(1.274,3.803)]、DLCO%pred<70%[OR=1.735,95%CI(1.138,2.644)]是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FEV1%pred<84%、MVV%pred<74%、DLCO%pred<70%是NSCLC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心肺并发症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每分钟最大通气 一氧化碳弥散
下载PDF
3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及其与血红蛋白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权瀛 马宝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54-254,共1页
3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及其与血红蛋白含量的关系何权瀛马宝义Cotes[1]、Dinakara[2]和Burgess[3]等分别提出用血红蛋白(Hb)测值对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测值进行校正的公式... 3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及其与血红蛋白含量的关系何权瀛马宝义Cotes[1]、Dinakara[2]和Burgess[3]等分别提出用血红蛋白(Hb)测值对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测值进行校正的公式。国内有作者[4]报告用一次呼吸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肺气肿 肺气肿 一氧化碳弥散 血红蛋白
原文传递
烤烟型卷烟烟气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春奎 刘春玲 +7 位作者 刘会杰 贾琳 李紫琳 赵文龙 刘强 徐如彦 张正杨 张峻松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65-1673,共9页
【目的】探究烤烟型卷烟感官质量与烟气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为烤烟型卷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75份烤烟型卷烟烟气烟碱量、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和感官质量得分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典... 【目的】探究烤烟型卷烟感官质量与烟气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为烤烟型卷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75份烤烟型卷烟烟气烟碱量、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和感官质量得分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烤烟型卷烟样品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和烟气烟碱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1.39、12.39和0.96 mg/支,变异系数分别为19.35%、20.02%和21.72%;感官质量指标中杂气的变异系数最大(10.76%),其余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0%。卷烟5项感官质量指标均与烟气一氧化碳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与烟气烟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杂气得分与焦油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通过通径分析,卷烟烟气烟碱量对各项感官质量指标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均较大。通过回归分析,感官质量指标与3种烟气化学成分均有极显著多重线性回归关系。卷烟烟气主要化学成分与香气、谐调、刺激性和余味得分的灰色关联系数排序为焦油量>烟气烟碱量>一氧化碳量,与杂气得分的灰色关联系数表现为烟气烟碱量>焦油量>一氧化碳量。卷烟烟气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指标的3组典型变量均达显著水平。【结论】烤烟型卷烟烟气烟碱量对感官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大,焦油量与感官质量指标中的香气、谐调、刺激性和余味关联度较大。在烤烟型卷烟生产中,应协调好烟气主要化学成分与卷烟感官质量的关系,在"降焦减害"的同时,采取措施保持卷烟感官质量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型卷烟 感官质 焦油 一氧化碳量 烟气烟碱 相关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稳定期COPD患者肺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改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蓓兰 刘锦铭 +2 位作者 杨文兰 朱东 王英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76-87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COPD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参数从Ⅰ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容积DLCO(DLCO/VA)、Dm以及Vc等参数则从Ⅱ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Ⅰ级患者Dm较对照组下降,但Vc有增高(均P<0.05)。结论在COPD早期,尽管DLCO值在正常范围,但膜弥散已有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Dm和Vc同时减低,DLCO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Dm及Vc是弥散功能重要和敏感的指标,可反映肺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氧化碳弥散 膜弥散 肺泡毛细血管床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