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归的乡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乡土叙事研究
1
作者 朱嘉琪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1期120-123,共4页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借助文学和影像的互文和交响,回望中国人从乡土走向城市的迁徙历史。纪录片以章回体结构、口述的形式,再现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四位作家“出走—返乡”相似的人生历程,展现作家群体记忆中的乡土。导演...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借助文学和影像的互文和交响,回望中国人从乡土走向城市的迁徙历史。纪录片以章回体结构、口述的形式,再现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四位作家“出走—返乡”相似的人生历程,展现作家群体记忆中的乡土。导演贾樟柯通过极具个人风格的作者式创作,借助记录影像复现作家的乡土经验,以追寻国人共享的集体记忆。影像和文学在交织互融中,祭奠消失的乡土、书写重现的乡土、绘制诗意的乡土,展现了一场由数代国人切身参与、由前现代乡村跃向后现代都市的生存变迁。基于此,笔者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乡土叙事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叙事 乡土 贾樟柯
下载PDF
乡村与文学存在之思——《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现象学阐释 被引量:1
2
作者 师玉瑶 《南腔北调》 2023年第10期90-93,共4页
作为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佼佼者,贾樟柯的影片带有强烈的纪实精神,因其追求现实主义的品质,学界公认他的影片与现象学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在众多的影片中,《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承袭以往风格的基础上产生了细微的变化,从现象学角度出发,... 作为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佼佼者,贾樟柯的影片带有强烈的纪实精神,因其追求现实主义的品质,学界公认他的影片与现象学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在众多的影片中,《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承袭以往风格的基础上产生了细微的变化,从现象学角度出发,通过探究其“还原”与“描述”的特征可知,该片不仅关注着中国的社会现实,更利用写实的镜头审视着乡村与文学的存在,因而达到一种诗意与超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现象学 文学 乡村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下载PDF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符号学表达
3
作者 张亚琼 《今传媒》 2023年第2期93-95,共3页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通过对人物和故乡等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对当下乡村的复杂情感。贾樟柯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扎根社会底层,关注社会变迁中普通大众的经历,同时,善于运用朴素客观的镜头语言,借助组合段和聚...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通过对人物和故乡等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对当下乡村的复杂情感。贾樟柯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扎根社会底层,关注社会变迁中普通大众的经历,同时,善于运用朴素客观的镜头语言,借助组合段和聚合段的变化,使作品表现出对社会的冷静审视,从而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作家 故乡
下载PDF
文学与时代的“探照灯”——评贾樟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4
作者 曹楠 邱奇豪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0期127-129,140,共4页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近几年耕耘故乡的阶段总结。贾樟柯以电影镜头为“探照灯”,借由文学家们的还乡,回到中国当代文学最初发生的场域,照亮那些民族历史和当下的幽微之处。首先,影片潜入作家真正的内心世界,让那些不为...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近几年耕耘故乡的阶段总结。贾樟柯以电影镜头为“探照灯”,借由文学家们的还乡,回到中国当代文学最初发生的场域,照亮那些民族历史和当下的幽微之处。首先,影片潜入作家真正的内心世界,让那些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的人生细节浮出水面。而这些人生细节所反映的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乐观精神风貌、六七十年代的灾难与创伤、八九十年代的自由与理想、千禧年之后高速城市化之下退隐的乡土,向人们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影片用镜头回溯我们“来时的路”。其次,影片试图打亮主流语境下被忽视的面庞和情绪,多元客观地展现当下社会时代的风气和风貌。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向观众展示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呈现着我们“复杂的当下”。最后,从马烽、贾平凹到余华、梁鸿,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写作动机如何不同,乡村始终作为中国当代作家共同的根基,甚至是写作直接的原点。但无论是贾樟柯还是上述作家,如今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急剧衰退的乡村。许多作家写作的“根据地”,正在被加速蚕食。影片以“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为契机,思考当代文学、电影和乡村的互动与发展,寄望于一个“开放包容的未来”。基于此,文章主要探究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文学 作家 面孔 时代
下载PDF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诗性叙述下的“城乡中国”
5
作者 张彦臻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第9期106-108,共3页
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采用“口述电影”的形式,通过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位作家的故事,在诗化与真实交织的影像间书写时代真实的生活图景,从微观的个人记忆入手,构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长河的集体记忆。导演与作... 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采用“口述电影”的形式,通过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位作家的故事,在诗化与真实交织的影像间书写时代真实的生活图景,从微观的个人记忆入手,构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长河的集体记忆。导演与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回望“故乡”这一承载着共同体想象的能指,聚焦于“城乡中国”下“精神归乡”的慰藉与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城乡中国 纪录片 集体记忆
下载PDF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隐喻影像叙事与历史记忆建构
6
作者 周珣玲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9期82-84,共3页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表述的正是一个文学、诗性且真实的乡村现代化过程,从四位不同年代的作家乡土年轻时的心灵讲述,勾勒出真实、隐秘、被割裂的空白历史。当人们开始审视过去,能对影片文学的力量有所感受、能正视那些真实却被我们忽...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表述的正是一个文学、诗性且真实的乡村现代化过程,从四位不同年代的作家乡土年轻时的心灵讲述,勾勒出真实、隐秘、被割裂的空白历史。当人们开始审视过去,能对影片文学的力量有所感受、能正视那些真实却被我们忽略的人生,就能对过去和未来产生些许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 乡村
下载PDF
论纪录片中的故乡叙事——以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
7
作者 黄静妮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期74-76,共3页
贾樟柯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结合非虚构性纪录片的体裁和作家“口述史”的方式,重现了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位中国当代作家的私人记忆与情感体验,由此展开了一场悠长而宏大的故... 贾樟柯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结合非虚构性纪录片的体裁和作家“口述史”的方式,重现了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位中国当代作家的私人记忆与情感体验,由此展开了一场悠长而宏大的故乡叙事,构建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间国人的“心灵史”,为反映时代深层需要和个人认识自我、疏解精神乡愁提供了一个特殊途径。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叙事艺术三个方面,浅析其故乡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故乡叙事
下载PDF
纪录片中文学、历史、影像的交织——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
8
作者 宋德松 《新闻传播》 2023年第15期106-108,共3页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纪录片,影片以18个章节,通过四代作家:马烽(其女儿代述)、贾平凹、余华、梁鸿,来讲述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记忆。影片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文学家眼中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从文学、历史、...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纪录片,影片以18个章节,通过四代作家:马烽(其女儿代述)、贾平凹、余华、梁鸿,来讲述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记忆。影片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文学家眼中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从文学、历史、影像三者的相互交织的多维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文学、历史、影像三者交融成趣,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从对《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分析与解构出发,探讨文学、历史、影像三者的关系,从而探索纪录片文学、历史与影像交织的创作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史学 文本的历史性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下载PDF
贾樟柯的“作者”书写与文学的跨媒介融合——以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武兆 胡红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86,共4页
贾樟柯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打通了生活和艺术的通道,借助个体讲述的真实影像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七十年中当代文学与故乡的故事。在内容上与非虚构文学进行融合,延展了“套层”文本间的真实性和文献意义;在结构上融入篇章目录... 贾樟柯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打通了生活和艺术的通道,借助个体讲述的真实影像以点带面地勾勒出七十年中当代文学与故乡的故事。在内容上与非虚构文学进行融合,延展了“套层”文本间的真实性和文献意义;在结构上融入篇章目录契合主题现代性,插入诗文朗读构建想象共同体;在意象上运用比兴手法隐喻理想生活,探索诗化意象的现实书写。通过三个维度的跨媒介建构,实现了多媒体融合语境下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形成了一次有意义的艺术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纪录片 非虚构文学 跨媒介融合
下载PDF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乡村影像阐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亮节 何云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76,共5页
2021年上映的贾樟柯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人物访谈作为影像语言,讲述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同时,影片以文学作为描摹乡村的影像主题,探讨作家的生活经验、作品的文学想象如何与不同时空的乡村互相关涉。电影还在延续纪实风格的... 2021年上映的贾樟柯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人物访谈作为影像语言,讲述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同时,影片以文学作为描摹乡村的影像主题,探讨作家的生活经验、作品的文学想象如何与不同时空的乡村互相关涉。电影还在延续纪实风格的基础上,通过诗性的叙事结构、视角与诗文引用,充分展现了中国乡村真实的发展历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影片通过回顾历史可为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提供诸多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乡村
下载PDF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集体记忆的另类构建与乡土经验的诗意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碧雯 《视听》 2022年第6期118-120,共3页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借助文学回看中国人从土地走向广袤世界的迁徙历史。该片从明暗线索的设置、群像访谈的选择和多元素材的镶嵌三个方面进行影像呈现,进而构建中国现代化历史长河中的集体记忆。导演贾樟柯用纪录片的艺术表达...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借助文学回看中国人从土地走向广袤世界的迁徙历史。该片从明暗线索的设置、群像访谈的选择和多元素材的镶嵌三个方面进行影像呈现,进而构建中国现代化历史长河中的集体记忆。导演贾樟柯用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形式思考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展现乡土社会形成的恋土情结的流变过程。这种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精神归乡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乡土经验的诗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集体记忆 乡土 中国现代化
下载PDF
论贾樟柯电影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艺术创新
12
作者 李莎莎 王勇 《今传媒》 2022年第10期78-80,共3页
贾樟柯执导的电影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这部电影的特点与表现手法,提出采用作家口述电影内容、章回体叙事体式和诗意朗读转场等创新尝试可以为史诗电影的制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贾樟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章回体叙事 作家口述电影 艺术创新
下载PDF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文学名义重回历史现场的影像之思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坤伦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年第6期94-96,共3页
贾樟柯的纪录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们"口述史"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寻根"之旅,以文学名义重返历史现场,用影像之思构筑起横跨70年的作家个人心灵史、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图谱... 贾樟柯的纪录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们"口述史"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寻根"之旅,以文学名义重返历史现场,用影像之思构筑起横跨70年的作家个人心灵史、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图谱的时代交响,抒发出对乡土的深情眷恋和对理想的执着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文学名义 历史现场 影像之思
下载PDF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文学表达分析
14
作者 王雪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第23期129-131,共3页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作为一部记录文学和乡村的纪录片,贾樟柯将文学的思维渗透影片中,实现文学与影视语言的融合,影片在叙事特色、主题推进和视听语言上都与文学创作的方式不谋而合。本文主要从叙事特色、主题...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作为一部记录文学和乡村的纪录片,贾樟柯将文学的思维渗透影片中,实现文学与影视语言的融合,影片在叙事特色、主题推进和视听语言上都与文学创作的方式不谋而合。本文主要从叙事特色、主题展示、视听语言三个方面分析《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文学表达,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
下载PDF
真实性·艺术性·文学性--纪录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影像记忆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冉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5期133-136,共4页
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继《东》(2006)、《无用》(2007)之后“艺术家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相较于前两部影片而言,《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内容结构的设置、艺术表达以及叙事上都更加丰富与创新。该片在结构上通过十... 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继《东》(2006)、《无用》(2007)之后“艺术家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相较于前两部影片而言,《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内容结构的设置、艺术表达以及叙事上都更加丰富与创新。该片在结构上通过十八个章节,聚焦四位文坛作家,以真实的口述回溯历史,以纪实的影像语言记录当下的百姓群像;在艺术表达上通过现实与公共空间的呈现诉说故土乡愁以及对于底层的人文关照;在叙事上以诗歌文学为纽带,以影像为载体勾连起时代浪潮下几代人的乡土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真实性 艺术性 文学性
下载PDF
纪录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艺术文化价值
16
作者 杨若槿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第4期142-144,共3页
导演贾樟柯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影像为载体,通过记录并回溯贾平凹等四位中国当代作家的成长语境和创作之路,探寻作家与乡土文化、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密切联系,继而从个体叙事和生命经验出发,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 导演贾樟柯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影像为载体,通过记录并回溯贾平凹等四位中国当代作家的成长语境和创作之路,探寻作家与乡土文化、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密切联系,继而从个体叙事和生命经验出发,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蕴藏其中的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和文化图谱,建构起一种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文化路径,以观照人们当下生存的危机与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叙事结构 审美策略 文化旨归
下载PDF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17
作者 李昱瑶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第22期134-136,共3页
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1年9月19日在我国上映。整部影片可分为18个章节,通过对当代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以及已故作家马烽的亲友等人的采访,串联起关于“文学与生命”的故土乡情。《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虽然是贾樟... 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1年9月19日在我国上映。整部影片可分为18个章节,通过对当代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以及已故作家马烽的亲友等人的采访,串联起关于“文学与生命”的故土乡情。《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虽然是贾樟柯导演的“艺术家三部曲”之一,观众对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有观众评论影片太过敷衍,有观众不明白影片含义。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借用电影符号学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关于电影符码的理论,深入分析《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符码应用,探讨该片独特的艺术呈现,且为创作者日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斯蒂安·麦茨 符码 次符码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下载PDF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电影符号学分析
18
作者 张钰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11期134-136,共3页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以文学为帆,展开的一场驶往故乡之海的航行。电影以一场“口述式”的纪录片对马烽、贾平凹、余华以及梁鸿四位文学作家的个人生活史、成长史,以及心灵史的记录,也是在时代洪流中拾得与传承各自的“乡土记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以文学为帆,展开的一场驶往故乡之海的航行。电影以一场“口述式”的纪录片对马烽、贾平凹、余华以及梁鸿四位文学作家的个人生活史、成长史,以及心灵史的记录,也是在时代洪流中拾得与传承各自的“乡土记忆”,正是那句“以故乡为根据地,看中国,看世界”。而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更能接近符号的内涵,通过电影符号学的分析能更加透彻地思考贾樟柯所表达的乡土文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符号学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乡土情怀
下载PDF
浅议乡土情结的影视表达
19
作者 陈跃华 张筱晨 《新闻传播》 2024年第17期107-108,共2页
人生漫漫、旅途长远,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词汇,乡土情结随之成为各类艺术主题常青树般的存在。当文字的抽象表达走进电影的具象世界,当乡土文学被影视表达承接,便借助声画手段带给观众更直击心灵的乡土感受。贾樟柯导演的《一直游到海水变... 人生漫漫、旅途长远,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词汇,乡土情结随之成为各类艺术主题常青树般的存在。当文字的抽象表达走进电影的具象世界,当乡土文学被影视表达承接,便借助声画手段带给观众更直击心灵的乡土感受。贾樟柯导演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来自文学世界的乡土情结以声画手段进行构建,以影视方式开启了一段来自于文学世界的视听之旅。当乡土文学与乡土影像交汇,散发着乡愁气息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凝练于纸上的乡土情思肆意绽放,跃然于银屏的乡土体验更为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乡土情结 电影 贾樟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下载PDF
从“乡土想象”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贵东 《北京文化创意》 2022年第1期13-19,共7页
从“故乡三部曲”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的电影创作总在一种群体性的代际伦理关怀中,表现自身作为“返乡者”的自我意志与省思可能。这层基于历史与现实、肉身沉痛与诗性想象、文学陈述与影像生成的二元对立情绪表达中,呈现了... 从“故乡三部曲”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樟柯的电影创作总在一种群体性的代际伦理关怀中,表现自身作为“返乡者”的自我意志与省思可能。这层基于历史与现实、肉身沉痛与诗性想象、文学陈述与影像生成的二元对立情绪表达中,呈现了一个乡土里的家国发展与个体生命的某种伦理关联。继而才使得贾樟柯的电影一直游走在离乡与近乡的伦理感怀中,并从历时性的乡土共情中获得了自我治愈的伦理慰藉。从一而终地秉持自身对生活“俗世”伦理、城乡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叙事伦理 故乡三部曲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