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漢譯佛典中的“坏(杯)船”、“坏(杯)舟”——兼談“杯度”、“一葦渡江”傳說之由來 被引量:2
1
作者 董志翹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漢譯佛典中,多見乘"坏(音pī)船"、"坏舟"濟渡江湖之典實,所謂"坏船"、"坏舟"本指土坯之船,後也引申指始成而未經加固之船(即粗坯)或簡易之船。實際生活中,凭借此船作爲濟渡工具是危險的,中途... 漢譯佛典中,多見乘"坏(音pī)船"、"坏舟"濟渡江湖之典實,所謂"坏船"、"坏舟"本指土坯之船,後也引申指始成而未經加固之船(即粗坯)或簡易之船。實際生活中,凭借此船作爲濟渡工具是危險的,中途會沮壤沉没,無以到達彼岸。唯有技能超群、勉力濟渡,方能免難。在佛經中,常以此喻處於險惡世俗中的修行之人,本身環境險惡,唯有持大勇猛精進力者方能乘此坏船、坏舟到達彼岸,修成正果。因當時"坏"亦可異寫作"杯",故佛典中也出現了乘"杯船"、"杯舟"濟渡江湖之記載。而乘"杯"而渡者常用以喻精進之士。據此推測,佛典中乘"坏(杯)船"、"坏(杯)舟"而渡的典故乃"杯渡"、"一葦渡江"傳說之濫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杯)船” “坏(杯)舟” 杯度 一苇渡江
下载PDF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苇凌波》读后感
2
作者 董旭彤 《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第10期267-268,共2页
秦序先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生于四川璧山,198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师从李纯一先生,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1984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秦序先生致力于中国音乐史研究,成果颇... 秦序先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生于四川璧山,198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师从李纯一先生,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1984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秦序先生致力于中国音乐史研究,成果颇丰,代表作有《中国南方高山、佤、苗等族体鸣木鼓与有关音乐起源的几个问题》、《民族乐器口弦初探》,此外还有专著《中国音乐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1月)、《中华文化通志.乐舞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等,还参与编撰国家重大项目《中华艺术通史》,译著有日本岸边成雄《唐俗乐二十八调的成立年代》、《唐代的乐器》等共约20余万字。秦序先生的研究多涉及学科焦点问题。而存在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秦序先生提出的一些观点与看法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开拓思路,能够让人以全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读后感
下载PDF
论紫砂作品“一苇渡航壶”的创作构思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秀芬 《佛山陶瓷》 2019年第10期49-50,共2页
宜兴紫砂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集金、石、书、画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呈现出极大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实用器具和艺术品的完美结合,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把人们的心境趣味很好地表达出来,或劝善戒恶、或寄托情怀、或... 宜兴紫砂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集金、石、书、画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呈现出极大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实用器具和艺术品的完美结合,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把人们的心境趣味很好地表达出来,或劝善戒恶、或寄托情怀、或自娱娱人,让人在喝茶品茗把玩之余心有所感、心有所悟、心有所获。本文以紫砂作品“一苇渡航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壶 一苇渡航壶 造型设计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把薄文读厚——《前赤壁赋》“一苇”详解
4
作者 王红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2期26-27,共2页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文字简约,语言含蓄。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句富含“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笔者以为,正确而深入地解读“一苇”这一意象,有助于理解苏东坡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文字简约,语言含蓄。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句富含“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笔者以为,正确而深入地解读“一苇”这一意象,有助于理解苏东坡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悟苏东坡在特定时期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约含蓄 一苇 内涵丰厚 思想情感
下载PDF
“纵一苇之所如”究竟该如何理解?
5
作者 庞敬娟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8年第12期24-24,共1页
长久以来,很多教师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笔者综合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及文言文工具书的说法,竭力尝试合情合理的对此句诠释,给学生一个简单清楚又易于接受的解答。
关键词 赤壁赋 一苇 定语后置 语言环境
下载PDF
美术史中的达摩形象与一苇渡江
6
作者 张雅静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59,共4页
达摩作为禅宗初祖,从其出现伊始,就颇具传奇色彩,在后世禅宗的发扬之中,有关达摩的传说更加具体而多样.在美术史中,有关达摩的作品层出不穷,“一苇渡江”是其中常见的题材之一,本文对达摩一苇渡江题材的作品进行了粗略梳理达摩的形象从... 达摩作为禅宗初祖,从其出现伊始,就颇具传奇色彩,在后世禅宗的发扬之中,有关达摩的传说更加具体而多样.在美术史中,有关达摩的作品层出不穷,“一苇渡江”是其中常见的题材之一,本文对达摩一苇渡江题材的作品进行了粗略梳理达摩的形象从禅宗祖师一员到独立被描绘,从绘画直至刺绣、牙雕、屏风等文房摆件,从高高在上被礼拜到案头珍玩,这位祖师像如同禅宗在大众之间的盛行一样,逐渐深入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摩 一苇渡江 禅宗
原文传递
一苇斋记
7
作者 李照东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9-43,共5页
上炜君性顽而直、庸而雅。顽者,认定之物事,舞而蹈之,有折无悔;直者,强弩当前,必欲究其竞而后快,隐隐然燕赵慷慨悲歌之气。庸者,良莠济济.不占鳌火,煌煌盛会,不领风流;雅者,光哲遗训,博闻强记,友脚促膝,侃侃而谈,不失... 上炜君性顽而直、庸而雅。顽者,认定之物事,舞而蹈之,有折无悔;直者,强弩当前,必欲究其竞而后快,隐隐然燕赵慷慨悲歌之气。庸者,良莠济济.不占鳌火,煌煌盛会,不领风流;雅者,光哲遗训,博闻强记,友脚促膝,侃侃而谈,不失吴下之蕴藉。君本好酒,然偕吾赴京畿,度粤西,过锦汀,经三峡,抵巴蜀,寒夜酒阑,恐殆风云之会,屡杜杜康之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上炜 一苇 国画 作品赏析
原文传递
幸有三余观学海 愧无一苇渡沧溟——《一苇苦航》序
8
作者 经富 《书品》 2003年第2期15-18,共4页
关键词 一苇苦航》 书评集 书话 随笔 人文精神
原文传递
《一苇渡江》
9
作者 周庆荣 戴卫 《扬子江(诗刊)》 2016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大爱的人,身上发出红色的光芒。都说人生为苦,渡,那些难受的记忆留下。岸那边属于未知,那里的景象暂时无法用好坏去论。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一苇渡江》
原文传递
一苇 让中国故事重新泛光
10
作者 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7年第17期14-16,共3页
叫花子范丹要去佛祖那里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是穷人的命。沿路遇到哑女、土地公和大鼋,答应也帮他们问一问佛祖。佛租说:问人不问己,问三不问四。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一苇 让中国故事重新泛光》
原文传递
水晶绝句
11
作者 鄱湖一苇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06年第1期45-45,共1页
西林寺的墙壁,因为你的一首水晶般的绝句,成就了不朽!思想者说,这不是诗,是一个哲理:解说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的微言大义有了一个经典的范例。
关键词 鄱湖一苇 《水晶绝句》 初中 语文 阅读欣赏 散文
下载PDF
时间望远镜
12
作者 一苇 《快乐童话》 2010年第12期6-7,共2页
春天,信特别多,雨也特别多。 那天,我出门送信,天下起雨来,我正走到一棵芒果树下。 雨下了很久,我在树下站了很久。
关键词 《时间望远镜》 儿童文学 童话 一苇
原文传递
绿风
13
作者 一苇 《少年文艺(上海)》 201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阳光和暖极了,两个孩子穿着漂亮的运动衫.刚从公共汽车上下来。 “明天见!”黑子朝田七挥挥手。
关键词 《绿风》 散文 文学 一苇
原文传递
最美的花
14
作者 一苇 小茶(画) 《小猕猴(智力画刊)》 2010年第2期34-36,共3页
“选出最美花”活动剧刚开始,选美专用店便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花香重塑店; ——花瓣美容店;
关键词 《最美的花》 儿童文学 童话 一苇
原文传递
乌云也有一颗心
15
作者 一苇 《少年文艺(上海)》 2010年第11期90-92,共3页
有时候,风会突然变硬。硬风吹在人身上,人的心情就会变得沉重。硬风吹在白云身上,白云就会变成乌云。
关键词 《乌云也有一颗心》 散文 文学 一苇
原文传递
重回花睡乡
16
作者 一苇 《中学生百科(阅读写作)》 2009年第4期48-49,共2页
“花睡乡在哪里?”不时有人这样问。 ——翻过高山,越过深谷,穿过开花的果树林,你会来到深潭边。潭边有人居住之处,那就是花睡乡。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重回花睡乡》 一苇
原文传递
月亮花,花月亮
17
作者 一苇 《中学生百科(阅读写作)》 2009年第8期42-43,共2页
月亮照得亮堂堂的——这是八月十五的月亮,中秋的月亮。 郭风往衣兜里塞了一把水果糖.一把香花生,又把一个大月饼衔在嘴里,然后像猴子一样爬到龙眼树上去赏月。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月亮花 花月亮》 一苇
原文传递
彩虹桥上的歌
18
作者 一苇 《少年文艺(上海)》 2009年第5期110-114,共5页
最近一段时间.我总是在半夜里听到孩子唱歌的声音,唱的是小时候很熟悉。现在几乎已经失传了的歌谣。
关键词 《彩虹桥上的歌》 当代文学 散文 一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