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徐本一行书斗方
- 1
-
-
作者
徐本一
-
出处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8-,共1页
-
文摘
我曾用以下两个等式之和来概括书法的创作; 天然等于空间加悟性,等于人生阅历加对运动规律的感应,等于天人合一。工夫等于时间加知性,等于生命长度加对书法历史的理解,等于技进乎道。
-
关键词
人生阅历
一行书
运动规律
式之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J292.2
[艺术—美术]
-
-
题名题画一得——二笔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姚华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3年第1期99-105,共7页
-
文摘
自陈寅生以刻铜名,于是琉璃厂墨合遂为四方文具之供。然刻则善矣,而书画不超,遂夷为常品。近年以来,技有日进,枯笔燥墨,奏刀随之,不厌精心,益为时贵。予与师曾书画,亦往往溢于绢素品外,而布于厂肆矣。师曾逝后,爱其画者,即一器刻亦玩同绢素,时来征题。戊辰中秋后二日,杨潜庵持一具来,大可六寸,面刻师曾画竹叶梅花,其四方下层,潜庵自为篆铭,而虚其上层以属予。予为行书铭云:“竹叶桂华,张为句在。后人袭之,
-
关键词
书铭
张为
陈寅生
花犯
六寸
一行书
贵州文史丛刊
双翠羽
诗云
题留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破除迷信”话康生
- 3
-
-
作者
冯锡刚
-
出处
《同舟共进》
2016年第6期80-82,共3页
-
文摘
【齐白石"不值得崇拜"】康生书画才艺兼具,在中共高层可称首屈一指。1975年12月,康生去世不数日,文物出版社异乎寻常地迅即编辑出版了一期《文物》特刊,其中康生所作书画的图片占了大半。这期《文物》特刊选编了一幅康生仿齐白石笔意的水墨画,画作上题有"破除迷信"四个字,以"张三洗画"落款,并钤有朱地白文两方,一方为"三洗老人",
-
关键词
中共高层
兰亭序
数日
郭沫若研究
临本
一行书
毛泽东诗词
沈尹默
临写
鉴定家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
-
题名登五岳 览众山——王铎草书艺术简评
- 4
-
-
作者
刘灿章
-
出处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05年第9期4-6,共3页
-
文摘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能留下“好书数行”者真是屈指可数。这些大师在各个时代登上书法艺术的制高点,开宗立派,创造了不朽的书法艺术奇迹,推动着中国书法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王铎便是杰出者之一。
-
关键词
开宗立派
涨墨
二王
书风
米芾
结体
一笔书
沙孟海
一行书
张芝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明清书法家王铎书法作品欣赏
- 5
-
-
作者
建才
-
出处
《流行歌曲(下半月)》
2008年第9期54-55,共2页
-
文摘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他为东阁大学士。
-
关键词
王铎书法
觉斯
马士英
东阁大学士
崇祯帝
礼部尚书
米芾
一行书
龙跃虎卧
二王
-
分类号
J292.26
[艺术—美术]
-
-
题名在版编目图书信息
- 6
-
-
-
出处
《全国新书目》
1994年第2期1-25,共25页
-
文摘
人民出版社(ISBN 7-01)中国远古暨三代思想史/李辑苦.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百卷本《中国全史》/刘丽华主编).ISBN 7-01-001349-7Ⅰ.思想史-中国-古代Ⅱ.B2-09中国远古暨三代教育史/郭齐家,乔卫平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百卷本《中国全史》/刘丽华主编).—ISBN 7-01-001350-0Ⅰ.教育史-中国-古代Ⅱ.G529.2中国春秋战国政治史/杨升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百卷本《中国全史》/刘丽华主编).ISBN 7-01-001356-XⅠ.政治制度-历史-中国-春秋战国时期Ⅱ.D691中国秦汉教育史/肖川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百卷本《中国全史》/刘丽华主编).—ISBN7-01-001370-5Ⅰ.教育史-中国-秦汉时期Ⅱ.G529.32中国秦汉习俗史/岳庆平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百卷本《中国全史》/刘丽华主编).
-
关键词
刘丽华
教育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图书信息
杨再春
全史
在版编目
一行书
大连海运学院
-
分类号
G2
[文化科学]
-
-
题名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
被引量:1
- 7
-
-
作者
王玉池
-
出处
《文史知识》
1985年第1期115-117,共3页
-
文摘
颜真卿以忠烈著于史册。在书法发展史上,他是王羲之以后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苏轼甚至认为'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更给颜字以崇高的评价。而其《祭侄季明文稿》则被誉为'在世颜书(指墨迹)第一'和'天下第二行书'(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兰亭序》)。的确,在流传至今的颜书墨迹中,《祭侄文稿》从文字内容到书法艺术都具有典型意义。《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顾名思义,它是祭祀其亡侄赠赞善大夫颜季明的文章草稿。原文二百多字。
-
关键词
祭侄季明文稿
祭侄文稿
一行书
《兰亭序》
杜子美
乾元元年
颜鲁公
文字内容
赞善
巢倾卵覆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简论《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
- 8
-
-
作者
宋鹏云
-
机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8X期70-71,共2页
-
文摘
人们对王羲之的了解多是因为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光辉成就,但是有关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鲜有人涉及,或许是其书名太大致使文名不彰的缘故。本文谈谈他的文学成就,以使人们全方位地认识王羲之其人。一、《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1.关于《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是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官至右军将军,所以有人称之为"王右军"。其书兼善各体,自成面目。
-
关键词
《兰亭集序》
中国书法史
文学成就
右军将军
王右军
书圣
历史背景
兼善
一行书
书法风格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活动
- 9
-
-
-
出处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5-206,共2页
-
文摘
"万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公益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根据中宣部、中国文联关于开展"送欢乐、下基层"志愿服务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中国书协在二〇一六年元旦春节期间广泛开展了"万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公益活动。
-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艺
志愿服务工作
中国文联
中国书协
文艺工作
书学
一行书
书道
鲍康
书会
-
分类号
J292.1-2
[艺术—美术]
-
-
题名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的特点及其风格
- 10
-
-
作者
胡建明
-
机构
日本驹泽大学
-
出处
《书法》
2013年第5期38-44,共7页
-
文摘
一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的渊源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的渊源关系可以从如下两个侧面来论述: (一)苏、黄、米等书法对禅宗高僧的影响苏、黄、米等都仁张的"意在笔先"、"任运随意"的书法观点和理念,形成和代表了宋朝一代书风。苏、黄、米的书法,尤其是黄字影响了帝王将相,又波及到禅林的高僧,由禅林高僧又熏染了入宋学禅的日本留学僧,
-
关键词
书风
米芾
论书
书论
禅意
学禅
杨凝式
古质
索靖
一行书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绍兴聚集的地方中国性格
- 11
-
-
作者
彭治国
刀把
-
出处
《优品》
2013年第7期112-123,共12页
-
文摘
第一次去绍兴,绍兴却早在血脉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那是王羲之书法中的绍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那是陆游诗中的绍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是鲁迅文中的绍兴。在绍兴,我走在成亨酒店。
-
关键词
唐婉
《兰亭集序》
青藤书屋
沈园
三味书屋
一行书
生活信念
酒咏诗
桃花落
钗头凤
-
分类号
K928.7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拿什么来拯救你——古籍
- 12
-
-
作者
张京
-
出处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17年第7期4-8,共5页
-
文摘
中华五千年文明,辉煌灿烂。古籍是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每一部珍稀古籍都堪称无价国宝。但是,久经岁月侵蚀,许多古籍受虫蛀、鼠啮、霉蚀、油染、水浸、粘连、脱墨、老化等危害,已经岌岌可危。古籍保护刻不容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拿什么来拯救古籍呢?人的身体若是有了伤病,医生可以给患者做CT扫描。患者躺在CT机下,进行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体内状况便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许多破损的古籍躺在图书馆内,它们记载的内容非常重要,但因为老化严重,一翻就碎。翻阅三两次,就会碎成片。面对无法翻阅的老化古籍,研究者心焦万分。
-
关键词
脱墨
《兰亭序》
酸性物质
脱酸
遂良
一行书
内容信息
文物修复
并联使用
待补
-
分类号
G255.1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墨篁斋絮语
- 13
-
-
作者
邱明强
-
出处
《中国钢笔书法》
2017年第9期6-9,2,共4页
-
文摘
(一)墨篁斋是我的工作室。篁,竹林也。儿时,在家乡,青翠的竹林,写满了我的神往。因天性喜竹,长大后,知竹之劲节与虚心,年轻的心,也就附丽于此情此境了。古人"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的美妙意象时常萦绕于心。至今,无论在城市现实生活之所,还是徜徉艺术世界之境,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我生活与艺术的信条。也只有居所种竹,斋名寓竹,笔底墨趣似乎才觉清爽。
-
关键词
大后
竹笔
朱以撒
庞中华
诗人白居易
《兰亭序》
一行书
此君
随风而去
现实生活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