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重和多重脑震荡大鼠前额叶髓鞘脂蛋白(PLP)的变化
1
作者 江东 李坪 +4 位作者 朱乔 于建云 张桓 曹珍珍 郭泽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为探索一重(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和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大鼠前额叶中隔断面髓鞘脂蛋白(myelin protein lipoprotein,PLP)分布与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 目的:为探索一重(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和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后大鼠前额叶中隔断面髓鞘脂蛋白(myelin protein lipoprotein,PLP)分布与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伤后随机分为PCC中1、2、4、8、16和24 d组(n=6),MCC中1、2、4、8、16和24 d组(n=6),另设正常对照组(n=6)。用小鼠抗-PLP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致伤后大鼠中隔断面区PLP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PLP主要表达于皮质分子层和颗粒层的白质纤维;中隔区核团包括前脑内侧束(Mfb)、斜角带垂直支(VDB)、外侧隔核中间部(LSI)和杏仁核(amygdaloid nucle-us,AN);胼胝体(cc)、纹状体(CPu)和前联合(an)。PCC后多数脑区PLP表达变化无差异;MCC后皮质前额叶分子层、斜角带垂直臂核和纹状体脑区的PLP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结果提示MCC可能存在损伤累积效应,加重了中隔断面区神经纤维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重脑震荡 脑震荡 髓鞘蛋白脂蛋白 大鼠
下载PDF
一重和三重脑震荡大鼠脑固缩的神经细胞定量变化研究
2
作者 曹珍珍 于建云 +3 位作者 李娟娟 张桓 朱乔 郭泽云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12-16,共5页
目的建立一重脑震荡(PCC)和三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通过计数固缩的神经细胞数目变化,观察PCC和MCC鼠脑的神经细胞病理学变化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脑损伤的累加效应.方法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96只,... 目的建立一重脑震荡(PCC)和三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通过计数固缩的神经细胞数目变化,观察PCC和MCC鼠脑的神经细胞病理学变化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脑损伤的累加效应.方法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96只,随机分为PCC鼠l d、2 d、4 d、8 d、16 d、24 d组和MCC鼠l d、2 d、4 d、8 d、16 d、24 d组(n=6)共12个实验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6).运用HE组织化学染色、尼氏染色,对中隔断面的前额叶皮质(PFC)、梨状皮质(Pi)r、尾壳核(CPu)、伏隔核(AcbC)、终纹床核(BST);背侧海马断面的无颗粒细胞皮质(RSA)、海马CA1-4区、上、下齿状回、丘脑背外侧核(LD);脑干白质以及被盖区等15个脑区进行固缩神经细胞计数.结果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的固缩神经细胞数目均呈明显上升改变,且MCC后PFC、Pir、CPu、BST、RSA、LD和上齿状回部位的MIG数目上升变化比PCC鼠更加显著(P<0.05).结论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的固缩神经细胞数目均呈上升性改变,而且MCC后小胶质细胞的升高变化比PCC更加显著,为MCC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重脑震荡 脑震荡 固缩神经细胞 H染色
下载PDF
一重和三重脑震荡大鼠脑小胶质细胞定量变化研究
3
作者 曹珍珍 李娟娟 +3 位作者 于建云 张桓 朱乔 郭泽云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6-11,30,共7页
目的建立一重脑震荡(PCC)和三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通过计数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IG)数目变化,观察PCC和MCC鼠脑的MIG病理学变化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脑损伤的累加效应.方法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 目的建立一重脑震荡(PCC)和三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通过计数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IG)数目变化,观察PCC和MCC鼠脑的MIG病理学变化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脑损伤的累加效应.方法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96只,随机分为PCC鼠l d、2d、4 d、8 d、16 d、24 d组和MCC鼠l d、2 d、4 d、8 d、16 d、24 d组(n=6)共十二个实验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6).运用HE组织化学染色,对中隔断面的前额叶皮质(PFC)、梨状皮质(Pir)、尾壳核(CPu)、伏隔核(AcbC)、终纹床核(BST);背侧海马断面的无颗粒细胞皮质(RSA)、海马CA1-4区、上、下齿状回、丘脑背外侧核(LD);脑干白质以及被盖区等15个脑区进行MIG计数.结果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除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MIG数目均呈明显上升改变,且MCC后AcbC、Pir、CPu、BST、RST、CA3、LD和上齿状回部位的MIG数目上升变化比PCC鼠更加显著(P<0.05).结论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的小胶质细胞数目均呈上升性改变,而且MCC后小胶质细胞的升高变化比PCC更加显著,为MCC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重脑震荡 脑震荡 小胶质细胞 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一重与三重脑震荡大鼠强迫游泳抑郁样行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江定港 赵兆 +6 位作者 曹珍珍 于建云 徐林成 王剑 杨瑞 张桓 郭泽云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1-413,共3页
目的 探讨一重与三重脑震荡(cerebral concussion,CC)后不同时期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抑郁样行为结构变化特点.方法 成年SD大鼠24只,用自制单摆闭合式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撞击大鼠额顶部,建立一重和三重CC大鼠模型... 目的 探讨一重与三重脑震荡(cerebral concussion,CC)后不同时期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抑郁样行为结构变化特点.方法 成年SD大鼠24只,用自制单摆闭合式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撞击大鼠额顶部,建立一重和三重CC大鼠模型,符合损伤判断标准的损伤大鼠被随机分为一次性脑震荡PCC组、及打击间隔分别为24 h与48 h的三重脑震荡3MCC 24 h组和3MCC 48 h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大鼠.应用FST行为学实验在伤后第3天、7天、15天、30天四个时间点进行大鼠损伤后抑郁样行为结构变化检测.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各损伤组大鼠的爬壁行为频数显著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损伤组下降最大的时间点是:PCC组在伤后30 d为(6.00±3.30)次,3MCC48 h组在伤后7d为(5.75±3.01)次,3MCC 24 h组在伤后7d为(3.25±1.28)次,且爬壁行为的频数按PCC组>3MCC 48 h组>3MCC 24 h组依次递减;(2)与对照组相比,3MCC 24 h和3MCC 48 h组大鼠的静止不动行为频数均明显上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损伤组上升最大的时间点是:3MCC 48 h组在伤后7d为(19.00±2.83)次,3MCC 24 h组在伤后7d为(22.00±4.04)次,PCC组仅在伤后第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16.75±3.62)次,静止不动行为上升程度依次为PCC组<3MCC 48 h组<3MCC 24 h组.(3)游泳行为在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重与三重脑震荡大鼠损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样行为,且三重CC重于一重CC、打击间隔短的重于打击间隔长的三重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重脑震荡 脑震荡 抑郁样行为 强迫游泳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