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ZrO_2催化剂中ZrO_2的尺寸效应:1,3-丁二烯加氢反应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鑫 徐柏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在不同温度 (673~ 1 0 73 K)下 ,于流动 N2 气中焙烧 Zr O(OH) 2 醇 (乙醇 )凝胶 ,制备了不同尺寸的Zr O2 -AN纳米晶 (6~ 3 0 nm) .采用沉积 -沉淀方法制备了相应的质量分数为 0 .7%的 Au/Zr O2 -AN催化剂 .用 XRD,XRF,TEM/HRTEM,EDS,... 在不同温度 (673~ 1 0 73 K)下 ,于流动 N2 气中焙烧 Zr O(OH) 2 醇 (乙醇 )凝胶 ,制备了不同尺寸的Zr O2 -AN纳米晶 (6~ 3 0 nm) .采用沉积 -沉淀方法制备了相应的质量分数为 0 .7%的 Au/Zr O2 -AN催化剂 .用 XRD,XRF,TEM/HRTEM,EDS,N2 吸附和 1 ,3 -丁二烯加氢反应对 Zr O2 -AN和 Au/Zr O2 -AN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在所有的 Au/Zr O2 -AN样品中 ,Au粒子的平均尺寸为 4~ 5 nm,Zr O2 -AN的颗粒大小没有因为负载 Au粒子而发生改变 . 1 ,3 -丁二烯在 Au/Zr O2 -AN催化剂催化下能以 1 0 0 %的选择性进行加氢反应生成单烯烃 .随着 Au/Zr O2 -AN催化剂中 Zr O2 -AN纳米晶尺寸的增加或“载体”焙烧温度的升高 ,1 ,3 -丁二烯的转化率明显降低 ;1 -丁烯的选择性先增加后减小 ,2 -丁烯中反 /顺异构体的摩尔比在 0 .5~ 1 .0的范围内逐渐增大 ,TEM/HRTEM表征结果清楚地表明 ,Au/Zr O2 -AN催化剂中 Au粒子与 Zr O2 -AN颗粒接触界面 /周边随 Zr O2 -AN颗粒尺寸的减小而明显增加 ,这很可能是含有更小尺寸 Zr O2 -AN纳米粒子的Au/Zr O2 -AN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的重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ZrO2催化剂 1 3-丁二烯加氢反应 纳米ZRO2 尺寸效应 多相催化
下载PDF
选择氧化物载体调变乙醇重整和1,3-丁二烯加氢反应双金属催化剂(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铁峰 William Lonergan 陈经广 《催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09-2017,共9页
研究了不同载体负载的Pt-Ni双金属和单金属催化剂上乙醇重整和1,3-丁二烯加氢反应性能, 以考察氧化物载体对双金属结构和催化活性的影响. 所用的氧化物载体包括γ-Al2O3, SiO2, TiO2, CeO2以及高比表面积(HSA)和低比表面积(LSA)ZrO2. ... 研究了不同载体负载的Pt-Ni双金属和单金属催化剂上乙醇重整和1,3-丁二烯加氢反应性能, 以考察氧化物载体对双金属结构和催化活性的影响. 所用的氧化物载体包括γ-Al2O3, SiO2, TiO2, CeO2以及高比表面积(HSA)和低比表面积(LSA)ZrO2.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催化剂, 用CO化学吸附、透射电镜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进行催化剂表征,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间歇反应器进行化学反应评价. 对于乙醇重整反应, Pt-Ni双金属催化剂优于单金属催化剂, Pt-Ni双金属催化剂活性顺序为TiO2>SiO2>-Al2O3≈LSA-ZrO2>CeO2>HSA-ZrO2. 对于1,3-丁二烯加氢反应, 在SiO2,TiO2和HSA-ZrO2载体上双金属催化剂优于单金属催化剂, Pt-Ni双金属催化剂活性顺序为SiO2>CeO2>-Al2O3>LSA-ZrO2>HSA-ZrO2≈Ti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镍双金属催化剂 载体影响 乙醇重整 1 3-丁二烯加氢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
下载PDF
Pd-Sn双金属催化剂催化1,3-丁二烯加氢反应的仲氢诱导极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涵 王伟宇 +1 位作者 徐君 邓风 《波谱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本文首先利用等体积共浸渍法合成了一系列Pd/Sn比(原子比)不同的Pd_(1)-Sn_(x)/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然后通过多相催化仲氢诱导极化(PHIP)技术研究了Pd-Sn/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上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结果发现催化剂的Pd/S... 本文首先利用等体积共浸渍法合成了一系列Pd/Sn比(原子比)不同的Pd_(1)-Sn_(x)/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然后通过多相催化仲氢诱导极化(PHIP)技术研究了Pd-Sn/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上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结果发现催化剂的Pd/Sn比会影响1,3-丁二烯反应活性和丁烯选择性:随着Pd/Sn比的下降,反应中1,3-丁二烯转化率降低,丁烯选择性提高.利用PASADENA(parahydrogen and synthesis allow for dramatically enhanced nuclear alignment)技术,发现Pd/Sn比的变化影响了1-丁烯与2-丁烯之间的异构化过程:随着Pd/Sn比的下降,1-丁烯异构化率降低,这是由于Sn组分含量的提高减少了表面暴露的Pd组分,使得催化剂反应活性降低;Sn组分含量的提高同时导致了Pd电子密度的上升,使得选择性还原产物丁烯更易脱附,阻止其进一步加氢生成丁烷,并抑制了1-丁烯异构化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丁二烯加氢反应 双金属催化剂 核磁共振(NMR) 异构化过程 诱导极化(PHIP)
下载PDF
用于丁二烯选择性加氢Ni_(3)ZnC_(0.7)@Ni@C催化剂的设计
4
作者 陈智冰 陈鑫泰 +6 位作者 吕雅丽 牟效玲 范佳辉 李经伟 严丽 林荣和 丁云杰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304-315,共12页
丁二烯选择性加氢是提升碳四综合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因此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原料中的单烯烃也可能发生加氢,这降低了整个工艺过程的经济性.此外,丁二烯分子内含有两个共轭的C=C双键,其化学性质活泼... 丁二烯选择性加氢是提升碳四综合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因此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原料中的单烯烃也可能发生加氢,这降低了整个工艺过程的经济性.此外,丁二烯分子内含有两个共轭的C=C双键,其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在金属催化剂表面发生聚合生成碳沉积物,从而导致催化剂失活.因此,如何提高烯烃的选择性和催化剂的稳定性成为一项挑战.目前,丁二烯加氢反应主要采用Pd,Pt,Au等贵金属催化剂,但贵金属的高昂价格和稀缺性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基于廉价金属的替代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镍基体系在丁二烯的选择性加氢中显示出一定潜力,然而,其实际应用受到积炭和过度加氢导致的严重失活等问题的影响.本文在前期工作固相法合成Ni_(3)ZnC_(0.7)@C(采用无溶剂的固态反应法合成,将金属硝酸盐与双氰胺机械混合,再于氢气下高温还原制得,其中Ni_(3)ZnC_(0.7)颗粒外围具有碳层覆盖,详见Dalton Trans.,2023,52,11571–11580)基础上,通过对Ni_(3)ZnC_(0.7)@C进行可控的空气氧化处理去除碳层,设计制备了一种具有双核壳结构的Ni_(3)ZnC_(0.7)@Ni@C新型催化剂.该催化剂的特点是金属镍小团簇均匀分散在中心Ni_(3)ZnC_(0.7)纳米粒子上,而Ni_(3)ZnC_(0.7)@Ni被全部包裹在多孔碳壳中.利用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镜、热重分析和Ar离子溅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进行了表征,并提出了氧化过程中催化剂组成与结构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Ni_(3)ZnC_(0.7)@Ni@C催化剂在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和稳定性,其性能超过了Ni_(3)ZnC_(0.7)@C和很多文献报道的镍催化体系,如Ni_(3)InC0.5和Ni_(3)In合金等.此外,本文还发现Ni_(3)ZnC_(0.7)@Ni@C催化剂在初始反应阶段的积炭行为具有自限性.相对于碳载体本身,反应中原位沉积的少量碳质(“软”积炭)能够在更低温度下被氧化,并且碳沉积在反应初期达到平衡,该现象不仅能够抑制催化剂的进一步失活,还可以显著提高总丁烯的选择性.在温和反应条件下,Ni_(3)ZnC_(0.7)@Ni@C催化剂能够获得高于93%的总丁烯选择性和98%的转化率,并且在长达80 h测试中依然保持催化性能稳定.综上,本文通过利用镍及其间隙化合物的独特性质,开发了一种高活性、高选择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通过调节电子结构、表面反应性以及潜在的协同效应,显著提高了催化性能.此外,研究发现反应中原位生成的“软”积炭不仅能够抑制催化剂的过度失活,还有助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上述结果对于研究存在类似积炭问题的其他催化过程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加氢 间隙化合物 Ni_(3)ZnC_(0.7)@Ni@C 稳定性 结构演变
下载PDF
磷改性氧化铝载体对FCC碳四原料丁二烯选择加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利民 梁顺琴 +2 位作者 王廷海 郑云弟 马好文 《工业催化》 CAS 2011年第6期51-53,共3页
将助剂磷引入氧化铝载体调控载体的结构和表面性能,以磷改性氧化铝为载体和Pd为活性组分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利用率高,酸性适宜,选择性好。制备的催化剂用于FCC碳四丁二烯选择加氢,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显著提高,丁二烯加氢率达98.18%... 将助剂磷引入氧化铝载体调控载体的结构和表面性能,以磷改性氧化铝为载体和Pd为活性组分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利用率高,酸性适宜,选择性好。制备的催化剂用于FCC碳四丁二烯选择加氢,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显著提高,丁二烯加氢率达98.18%,1-丁烯异构化率达8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工程 FCC碳四原料 丁二烯选择性 1-丁烯 双键位置异构
下载PDF
助剂对碳四馏分选择性加氢Pd/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利民 郑云弟 +4 位作者 康宏敏 彭蓉 钱颖 王宗宝 蒋彩兰 《工业催化》 CAS 2013年第5期30-33,共4页
以Al2O3为载体,Pd为活性组分,Ag和Li为助剂,制备碳四馏分选择性加氢脱除丁二烯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XPS、TPR和TPD表征。结果表明,加入助剂Ag使Pd的电子云密度升高,而加入助剂Li使催化剂表面酸中心数量减少。催化剂评价结果表明,加入助... 以Al2O3为载体,Pd为活性组分,Ag和Li为助剂,制备碳四馏分选择性加氢脱除丁二烯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XPS、TPR和TPD表征。结果表明,加入助剂Ag使Pd的电子云密度升高,而加入助剂Li使催化剂表面酸中心数量减少。催化剂评价结果表明,加入助剂Ag和Li后,催化剂的1-丁烯双键异构活性降低,加氢选择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工程 碳四馏分 丁二烯选择 1-丁烯异构 PD AL2O3催化剂
下载PDF
Au/CeO_(2)中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形貌效应
7
作者 韩静茹 孙志敏 +1 位作者 李昱 胡执一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82-1690,共9页
以Au/CeO_(2)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不同形貌的CeO_(2)载体来研究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的形貌效应。分别以纳米立方块和纳米棒作为载体,通过高分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光电子能谱、氢程序升温还原等一系列表征方法揭示了CeO_(2)纳... 以Au/CeO_(2)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不同形貌的CeO_(2)载体来研究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的形貌效应。分别以纳米立方块和纳米棒作为载体,通过高分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光电子能谱、氢程序升温还原等一系列表征方法揭示了CeO_(2)纳米立方块表面更易发生质量传输并形成CeO_(2-x)包覆层。此包覆层大幅抑制了催化剂对小分子气体的吸附能力,并减少了催化活性位点的暴露,对探针反应(丁二烯选择性催化加氢)的催化活性影响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eO_(2)纳米立方块比CeO_(2)纳米棒更易构建SMSI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Au/CeO_(2) 形貌效应 1 3-丁二烯催化
下载PDF
Supported metal catalysts at the single-atom limit – A viewpoint 被引量:5
8
作者 Maria Flytzani-Stephanopoulos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32-1442,共11页
An account of recent work on supported single‐atom catalyst design is given here for reactions as diverse as the low‐temperature water‐gas shift,methanol steam reforming,selective ethanol dehydrogenation,and select... An account of recent work on supported single‐atom catalyst design is given here for reactions as diverse as the low‐temperature water‐gas shift,methanol steam reforming,selective ethanol dehydrogenation,and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alkynes and dienes.It is of fundamental interest to investigate the intrins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active metal atom site and compare them to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rresponding metal nanoparticles and sub‐nm clusters.It is also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at constitutes a stable active metal atom site in the various reaction environments,and maximize their loadings to allow us to design robust catalyst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Combined activity and stability studies,ideally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active site as a function of catalyst treatment in real time are recommended.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with atomic resolution will play a key role here and will be used to guide the design of new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atom alloys Gold PALLADIUM Supported single atom catalysts Water‐gas shift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Ethanol dehydrogenation Butadiene hydrogenation
下载PDF
Design strategies and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1,3‐butadiene 被引量:1
9
作者 Mengru Wang Yi Wang +2 位作者 Xiaoling Mou Ronghe Lin Yunjie D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017-1041,共25页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1,3‐butadiene is an essential process in the upgrading of the crude C4 cut from the petroleum chemical sector.Catalyst design is crucial to achieve a virtually alkadiene‐free product whil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1,3‐butadiene is an essential process in the upgrading of the crude C4 cut from the petroleum chemical sector.Catalyst design is crucial to achieve a virtually alkadiene‐free product while avoiding over‐hydrogenating valuable olefins.In addition to the great industrial relevance,this demanding selectivity pattern renders 1,3‐butadiene hydrogenation a widely used model reaction to discriminat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catalysts in academia.Nonetheless,critical reviews on the catalyst development are extremely lacking in literature.In this review,we aim to provide the reader an in‐depth overview of different catalyst families,particularly the precious metal‐based monometallic catalysts(Pd,Pt,and Au),developed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Th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trategies to design high‐performance architectures,the establishment of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and the reaction and deactivation mechanisms.Thrilling directions for future optimization of catalyst formulations and engineering aspect are also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Butadiene Catalyst design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Reaction and deactiv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