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村遗址群旧石器“地点”命名问题的讨论——兼论我国旧石器考古遗址命名及其存在的问题
1
作者 夏宏茹 兰会才 +1 位作者 袁文明 王益人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考古遗址的命名是考古实操中的最初环节,是关系一个遗址的“终生大事”。我国旧石器考古遗址的命名有着很强的自身特点。本文梳理了我国旧石器考古百年来野外地点命名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各种命名方式存在的优缺点,进一步明确了... 考古遗址的命名是考古实操中的最初环节,是关系一个遗址的“终生大事”。我国旧石器考古遗址的命名有着很强的自身特点。本文梳理了我国旧石器考古百年来野外地点命名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各种命名方式存在的优缺点,进一步明确了依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制定的《定名标准》“最小的行政区域名称或自然地名”规则,以“村名或小地名”命名,并辅以“典型遗址+数字序号+地点”命名方式最具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 旧石器地点 命名问题
下载PDF
2011年以来丁村遗址群考古新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益人 袁文明 +4 位作者 兰会才 周倜 杨跃民 夏宏茹 任海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8-441,共14页
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 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查,在柴庄附近和汾河东岸至塔儿山之间的黄土塬区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类活动营地、过水洞人类生活营地、九龙洞石器打制营地等多个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在与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相通的北涧沟→沙女沟→上庄沟一线的沟谷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原地埋藏的人类遗址;而在其他不含角页岩石料的北寨沟和柴村沟中基本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迹象;显示了丁村人对角页岩原料的亲近性和依赖性。使我们对丁村遗址一带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说明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 埋藏环境 生存空间 行为链 拼合研究
下载PDF
对丁村遗址和陶寺遗址综合开发的思考
3
作者 董子峰 《学习月刊》 2010年第1X期143-144,共2页
以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的山西,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和中国古代文明,灿烂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山西的旅游资源评估可谓是独占鳌头:以五台山、恒山、云冈石窟为龙头的宗教建... 以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的山西,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和中国古代文明,灿烂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山西的旅游资源评估可谓是独占鳌头:以五台山、恒山、云冈石窟为龙头的宗教建筑和以尧庙、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为主题的古迹享誉国内外;名山,大川为主的兼有峡谷、瀑布、洞穴、泉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 尧庙 文化遗址 宗教建筑 资源评估 大槐 祖文 黄土地貌 襄汾 旧石器时代文化
下载PDF
渑池丁村遗址仰韶文化的曲酒和谷芽酒 被引量:6
4
作者 刘莉 李永强 侯建星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5,共11页
本文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淀粉粒、植硅体、酵母和霉菌),识别残留物中与发酵过程相关的多种微型植物和微生物化石。通过对河南渑池丁村仰韶文化遗址中九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6000—5100年)的分析,获得了... 本文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淀粉粒、植硅体、酵母和霉菌),识别残留物中与发酵过程相关的多种微型植物和微生物化石。通过对河南渑池丁村仰韶文化遗址中九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距今6000—5100年)的分析,获得了古代酿酒技术的证据。丁村的仰韶人用尖底瓶制作谷物发酵酒,酿酒原料主要为黍、大米、薏苡、野生小麦族种子和栝楼根。他们采用了两种发酵技术,以酒曲或发芽谷物作为发酵剂。制作酒曲的主要菌种可能是红曲霉,同时也包括少量曲霉和毛霉,主要原料可能为大米。利用红曲霉和大米制曲酿酒可能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随着水稻栽培的传播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到达黄河流域。丁村距离著名的仰韶遗址仅10公里之遥,其酿酒方法可代表仰韶文化核心地区6000年前酿酒技术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 仰韶文化 酿酒 发酵方法 红曲霉 尖底瓶
原文传递
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调查发掘简报 被引量:39
5
作者 王建 陶富海 王益人 《文物世界》 1994年第3期1-75,共24页
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调查发掘简报王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富海(丁村文化工作站)王益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前言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5公里同蒲铁路东侧。东依塔山,西傍汾水,土地肥沃,盛产粮棉。村内,保存有建自明代万... 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调查发掘简报王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富海(丁村文化工作站)王益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前言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5公里同蒲铁路东侧。东依塔山,西傍汾水,土地肥沃,盛产粮棉。村内,保存有建自明代万历至清代的民居四合院40座,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发掘简报 石核 尖状器 丁村遗址 石制品 角页岩 刮削器 下川文化 丁村文化
下载PDF
丁村旧石器遗址群的黄土地层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文祥 刘东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1-248,共8页
通过测量黄土的磁化率 ,并结合传统的黄土地层学研究方法 ,对丁村旧石器文化遗址群中两个典型的剖面 ,即代表丁村旧石器中期文化的 10 0地点和代表丁村旧石器早期文化的 79:0 2地点文化层上部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进行划分 ,并将其结果与... 通过测量黄土的磁化率 ,并结合传统的黄土地层学研究方法 ,对丁村旧石器文化遗址群中两个典型的剖面 ,即代表丁村旧石器中期文化的 10 0地点和代表丁村旧石器早期文化的 79:0 2地点文化层上部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进行划分 ,并将其结果与位于丁村附近黄土塬上的敬村黄土剖面和典型洛川黄土剖面的地层和磁化率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丁村 10 0地点地层上部黄土 -古土壤序列为S0 ,L1,S1;而 79:0 2地点上部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则包括S0 ,L1,S1,L2 ,S2 。因此 ,丁村 10 0地点文化层的年代大于S1的形成年代即 0 13MaB .P .,79:0 2地点文化层的年代大于S2 的轨道调谐年龄 ,即 0 2 4 7Ma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旧石器文化遗址 黄土地层 磁化率 形成年代 地貌
下载PDF
丁村遗址发现记
7
作者 周倜 陶倩 《大自然》 2001年第1期40-41,共2页
国务院1961年3月1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两处为旧石器时代遗址。一处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另一处就是山西襄汾县丁村遗址。丁村遗址是我国既有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又有近30种哺乳动物化石的大型旧... 国务院1961年3月1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两处为旧石器时代遗址。一处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另一处就是山西襄汾县丁村遗址。丁村遗址是我国既有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又有近30种哺乳动物化石的大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群。它不仅在考古学领域中占有极重要的学术地位,而且在第四纪地质以及晚更新世动物、生态、气候等研究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地点之一。当年的发掘队长、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曾这样评价丁村遗址的价值:“丁村之前的那些遗址,不管哪一个,都跟外国人有关系,不是外国人搞的研究,就是花了外国人的钱。而唯有丁村,发现是中国人,搞的是中国人,花的是中国经费,一切都是中国人搞的,丁村是个很值得纪念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 襄汾县 动物化石 周明镇 旧石器时代中期 贾兰坡 旧石器考古 汾城县
原文传递
山西襄汾洞门遗址发掘简报
8
作者 袁文明 夏宏茹 +1 位作者 兰会才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2-1085,共14页
洞门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沙女沟村东1 km处,西距丁村遗址5.1 km。2015年10月~2016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发掘面积27 m^(2)。遗址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表土层、马兰黄土层(L_(1))、棕红色古土壤层(S_(1))。... 洞门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沙女沟村东1 km处,西距丁村遗址5.1 km。2015年10月~2016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发掘面积27 m^(2)。遗址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表土层、马兰黄土层(L_(1))、棕红色古土壤层(S_(1))。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碎片、炭屑等在内的文化遗物均出土于S1中。另外在遗址西侧100 m左右的L_(1)内采集石制品2件。石制品原料以角页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与此同时,在沙女沟村东黄土台塬的S_(1)地层中发现多个类似的原地埋藏的石器地点,说明在末次间冰期丁村遗址群附近汾河东岸至大崮堆山之间的黄土塬区人类活动十分频繁,且持续较长时间。研究表明,洞门遗址是一个别于丁村遗址的河流相埋藏类型的临时营地,它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丁村人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以及末次间冰期及末次冰期古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门遗址 原地埋藏 石器 丁村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期
下载PDF
晋南民俗园——游丁村民俗博物馆
9
作者 解永泉 《山西旅游》 2003年第1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民俗园 丁村民俗博物馆 山西南部地区 丁村文化遗址 丁村 丁村文化
下载PDF
山西襄汾大柴更新统剖面划分的新观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斌 Reidar Lovlie +1 位作者 苏朴 樊行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40-1047,共8页
对山西襄汾丁村文化遗址群内大柴剖面进行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松山与布容的极性界线(M/B)出现在距剖面顶部45 m处;磁化率对比结果显示。此位置正好与S8上部对应.由这种极性和磁化率的对应结果可推断,下、中更新统(Q_1/Q_2的地层分界... 对山西襄汾丁村文化遗址群内大柴剖面进行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松山与布容的极性界线(M/B)出现在距剖面顶部45 m处;磁化率对比结果显示。此位置正好与S8上部对应.由这种极性和磁化率的对应结果可推断,下、中更新统(Q_1/Q_2的地层分界也应在距剖面顶部45 m处的S8上部,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Q_1/Q_2的地层分界,在距剖面顶部80 m处.这种以古地磁学为基础的新的划分方案,对丁村遗址群的对比以及丁村遗址年代的最终确定都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根据其沉积环境和地层特征推断,采样部位下部的磁化率低值带应为水成黄土.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磁铁矿、赤铁矿和热不稳定性磁赤铁矿是大柴剖面沉积物中主要的磁性矿物;磁铁矿和赤铁矿同为高温稳定性磁性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 临汾盆地 更新统 磁性地层 大柴剖面
下载PDF
张森水先生在山西——从1958年万家寨水库调查说起
11
作者 王益人 《化石》 2017年第4期13-14,共2页
张森水先生是我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来山西的机会却不多。张森水先生的第一次山西之行是1958年赴偏关县万家寨水库调查。此次调查后撰写的《内蒙中南部和山西西北部新发现的旧石器》是张森水先生的处女作。文中... 张森水先生是我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来山西的机会却不多。张森水先生的第一次山西之行是1958年赴偏关县万家寨水库调查。此次调查后撰写的《内蒙中南部和山西西北部新发现的旧石器》是张森水先生的处女作。文中的石叶石核、清水河尖状器、半月型刮削器,揭示了吕梁山西侧黄河沿岸至河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个侧面。此后晋、陕、蒙三省并未在这一带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讨会 丁村遗址 丁村文化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柿子滩遗址 万家寨
下载PDF
乡土文化视域下的初中研学旅行初探——以“华夏古都”临汾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旭如 王悦 《地理教育》 2020年第11期52-54,共3页
乡土文化是初中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文化视域下的研学旅行应遵循地域性、传承性及体验性原则。文章以丁村遗址和晋国博物馆为代表,对“华夏古都”临汾市的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主题、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研学反思。基于乡... 乡土文化是初中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文化视域下的研学旅行应遵循地域性、传承性及体验性原则。文章以丁村遗址和晋国博物馆为代表,对“华夏古都”临汾市的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主题、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研学反思。基于乡土文化的研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综合思维、家国情怀及自我认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研学旅行 丁村遗址 晋国博物馆
下载PDF
秋蝉盈耳桐叶落 汾水无声拥雪翁——陶富海先生访谈录
13
作者 陶富海 张焕君 +1 位作者 田建文 牛娜娜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3,共9页
少年是做梦的好时节,虽然梦境未必都让人愉快。有那么几年,总是梦到同样的情景:一个人在山崖上攀爬,想象着山顶上的旖旎风光,无限神往。突然一个失足,身子瞬时悬空,手足乱抓,终于稳下身形,却手攀脚蹬,困在半山腰,上不去,下不来,呲牙咧嘴... 少年是做梦的好时节,虽然梦境未必都让人愉快。有那么几年,总是梦到同样的情景:一个人在山崖上攀爬,想象着山顶上的旖旎风光,无限神往。突然一个失足,身子瞬时悬空,手足乱抓,终于稳下身形,却手攀脚蹬,困在半山腰,上不去,下不来,呲牙咧嘴,十分惶恐。梦醒之后,擦去冷汗,就琢磨着如何才能摆脱这般困境。那时想的简单,以为只要能爬到高处,眼界自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先生 旖旎风光 脚蹬 攀爬 汾水 不寂寞 桐叶 丁村遗址 我自己 欣然前往
下载PDF
山西远古文明的发现与研究
14
作者 王爱莲 《文物世界》 2003年第6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山西 远古文明 西侯度遗址 考古文化 旧石器时代 丁村遗址
下载PDF
浍河水库水利风景区
15
《山西水利》 2012年第12期F0004-F0004,共1页
浍河水库水利风景区位于临汾市曲沃县城东10km的史村镇,距侯马市21km,距临汾市65km.西傍汾河,与国家级保护遗址--天马遗址(晋侯墓地)、丁村遗址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景区区域优势突出,周围有太子滩生态旅游区、磨盘岭生... 浍河水库水利风景区位于临汾市曲沃县城东10km的史村镇,距侯马市21km,距临汾市65km.西傍汾河,与国家级保护遗址--天马遗址(晋侯墓地)、丁村遗址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景区区域优势突出,周围有太子滩生态旅游区、磨盘岭生态旅游区和景明青玉峡生态旅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风景区 浍河水库 生态旅游区 丁村遗址 地理位置 交通便利 区域优势 临汾市
下载PDF
国内
16
《大众考古》 2015年第1期10-11,共2页
陕西西安:渭桥遗址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汉长安城遗址北侧的渭桥遗址发掘后确定,以厨城门外的一座桥为中心在东西600米的范围内,有5座大型渭河桥梁。如此高密度的古代大型桥梁,在中国考古学上为首次集中发现。厨城门外古桥群... 陕西西安:渭桥遗址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汉长安城遗址北侧的渭桥遗址发掘后确定,以厨城门外的一座桥为中心在东西600米的范围内,有5座大型渭河桥梁。如此高密度的古代大型桥梁,在中国考古学上为首次集中发现。厨城门外古桥群可能是文献所记载的"中渭桥",对古代桥梁史及汉、唐长安城的交通系统研究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桥 遗址发掘 汉长安城遗址 中国考古学 梁史 唐长安城 考古工作 丁村遗址 回洛仓 交通系统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临汾盆地气候演化特征——以丁村古人类遗址东沟剖面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田庆春 杜五喜 +2 位作者 韩军青 赵格格 裴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9-144,共6页
黄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对临汾盆地丁村古人类遗址东沟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光释光定年、磁化率及粒度指标的测定,以揭示末次间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化过程。根据光释光定年数据,并结合磁化率及粒度参数变化特征,可将临汾... 黄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对临汾盆地丁村古人类遗址东沟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光释光定年、磁化率及粒度指标的测定,以揭示末次间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化过程。根据光释光定年数据,并结合磁化率及粒度参数变化特征,可将临汾盆地气候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30~75kaBP,成壤作用强,古土壤发育明显,表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占主导,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最为暖湿;75~57kaBP,沉积作用增强,黄土发育明显,表明亚洲冬季风占主导,干燥少雨,且气温极低,最为干冷;57~25kaBP较为特殊,弱古土壤发育,表明气候回暖,但仍处较冷时期,降水相对较大,气候温和;25~20kaBP,该时期沉积作用再次加强,黄土沉积,表明亚洲冬季风增强,降水减少,气候变冷。通过将临汾盆地丁村剖面数据与其他地质数据对比分析可见,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的气候旋回中,临汾盆地气候变化与同时期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存在一定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盆地 末次间冰期 丁村古人类遗址 古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山西襄汾敬村沟更新统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与丁村组的对比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艳卫 Reidar LOVLIE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9-302,共4页
对山西襄汾敬村更新统剖面黄土—古土壤的系统古地磁学研究表明,磁化率曲线与洛川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标准曲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由极性测量结果进一步证实。根据这一对应关系可推断,敬村剖面底部微红土及其下的砂砾层年代... 对山西襄汾敬村更新统剖面黄土—古土壤的系统古地磁学研究表明,磁化率曲线与洛川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标准曲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由极性测量结果进一步证实。根据这一对应关系可推断,敬村剖面底部微红土及其下的砂砾层年代应老于1000ka。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与距其1km外具有类似接触关系、年代有争议的丁村遗址进行磁性地层学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极性 更新统 第四系 敬村剖面 丁村遗址 襄汾 山西
原文传递
了村遗址的现状与保护
19
作者 陶富海 《大自然》 2000年第6期30-31,共2页
丁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关镇丁村一带的汾河两岸。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4公里。1953年在基建取砂中发现,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身)并有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门参加,由贾兰坡先... 丁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关镇丁村一带的汾河两岸。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4公里。1953年在基建取砂中发现,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身)并有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门参加,由贾兰坡先生任队长,裴文中、吴汝康、刘宪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村遗址 旧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 文物保护
原文传递
对韩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回顾
20
作者 李鲜馥 于顶娟(译) +1 位作者 赵海龙(译) 王春雪(校)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357-362,共6页
一、引言旧石器考古学在东北亚地区还算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我们渴求了解更多古人类的信息。尽管已完成基本的时空分布图的绘制,但仍需要大量的工作来验证。而且,近来在日本发生的学术丑闻基本上消除了该地区以往报道过的... 一、引言旧石器考古学在东北亚地区还算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我们渴求了解更多古人类的信息。尽管已完成基本的时空分布图的绘制,但仍需要大量的工作来验证。而且,近来在日本发生的学术丑闻基本上消除了该地区以往报道过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证据的可靠性。若想弄清日本早于距今35000年的旧石器证据,尚需等待很多年后才能尘埃落定。因而,只有综合中国、西伯利亚和韩国的证据才能探讨该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丁村遗址 尖状器 津河 晚更新世 旧石器文化 边疆考古研究 小石器 光释光 河流沉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