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以七十子后学散文为枢纽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桐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先秦说理散文从《尚书》、《国语》历史记言文发轫,虽然这些记言文还有一个叙事框架,但其说理文字已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春秋末年,说理散文作者由商周史官变为孔子师徒,著述模式由商周王侯卿士发表思想言论、史官执笔记载... 先秦说理散文从《尚书》、《国语》历史记言文发轫,虽然这些记言文还有一个叙事框架,但其说理文字已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春秋末年,说理散文作者由商周史官变为孔子师徒,著述模式由商周王侯卿士发表思想言论、史官执笔记载,变为孔子口述、七十子载之简帛,散文内容由政治评论变为阐述礼学,散文形式则逐步去掉叙事因素,纯粹的说理散文在七十子后学手中正式成型,七十子后学散文因此成为上承历史记言文下启诸子散文的枢纽。战国两百多年,诸子百家巩固并发展了七十子后学散文成果,对语录体、对话记事体和专题论文各种散文形式都有较大的变革和创新,到战国中后期,以孟、庄、荀、韩文集为标志,说理散文从成熟走向辉煌,成为中国封建时代说理散文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言文 七十子后学散文 先秦诸散文
下载PDF
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文献依据
2
作者 陈桐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0-80,共11页
七十子后学散文的论题是由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引发。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文献依据,可以分三步论证:第一步是根据考古学成果,将郭店楚墓的墓葬年代确定在战国中期偏晚,上博竹简情况与郭店竹简大体相同,这也是郭店楚简... 七十子后学散文的论题是由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引发。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文献依据,可以分三步论证:第一步是根据考古学成果,将郭店楚墓的墓葬年代确定在战国中期偏晚,上博竹简情况与郭店竹简大体相同,这也是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书写年代的下限;第二步是结合竹简内容与中国思想发展史,大致确认郭店、上博大部分儒家竹简作于孔子第一、第二、第三代弟子之手;第三步是根据郭店、上博竹简,推论大小戴《礼记》、《孝经》、《仪礼》等传世儒家文献同样作于春秋末年战国前期七十子后学之手。七十子后学散文有着坚实的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十子后学散文 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下载PDF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桐生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74,共12页
本文将七十子后学著述的《论语》、大小戴《礼记》、《孝经》、《仪礼》、郭店简及上博简中儒家文献等作品称之为“七十子后学散文”。七十子在年辈上有“先进”“后进”之分,在著述形式上有“述”“作”之别。在先秦散文史上,七十子后... 本文将七十子后学著述的《论语》、大小戴《礼记》、《孝经》、《仪礼》、郭店简及上博简中儒家文献等作品称之为“七十子后学散文”。七十子在年辈上有“先进”“后进”之分,在著述形式上有“述”“作”之别。在先秦散文史上,七十子后学散文处于上承史官记言散文、下启诸子说理散文的枢纽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七十子后学 先秦 散文史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孔子师徒的文学传播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桐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5-64,共10页
春秋末年,中国的文学传播经历了从官方传播到民间文化学术流派传播的历史性变革,促成这一变革的是孔子师徒。孔子师徒文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是礼学散文,也包括《诗》、《书》、《易》文献和六艺技艺。孔门文学传播有七大显著特点:传播的内... 春秋末年,中国的文学传播经历了从官方传播到民间文化学术流派传播的历史性变革,促成这一变革的是孔子师徒。孔子师徒文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是礼学散文,也包括《诗》、《书》、《易》文献和六艺技艺。孔门文学传播有七大显著特点:传播的内容伴随着传播过程而不断生成;传播的动力来源于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真诚信仰;传播的组织方式是在孔门弟子派系之内,按照师徒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分工有共同传播与独家传播;传播行为多受孔子教育思想及弟子个性、特长等因素的支配;传播的贡献大小取决于后学的才能以及志向;传播形式有单篇、结集、缀语、片断和片语传播。孔子师徒开启了战国两百多年的文学传播新格局,诸子百家面临新的传播环境,在继承孔子师徒传播模式基础上又有许多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十子后学 文学传播 战国诸
下载PDF
《礼记》有关篇章作者及成文年代 被引量:3
5
作者 吴亚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0-91,共2页
郭店简与上博简的发现与研究使《礼记》有关篇章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我们认为《礼记》一些有关思想方面的重要篇章成书于战国中前期的儒家七十子及后学之手,他们在战国时代社会环境的要求之下,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儒学。
关键词 《礼记》 《礼运》 七十子后学
下载PDF
從《夏小正》傳文體式推論其作者
6
作者 虞萬里 《中国经学》 2012年第1期69-86,共18页
孔子曾説,其欲觀夏道而得夏時,鄭玄認爲夏時存者有《夏小正》,其年代難辨。《大戴禮記》收有《夏小正》一篇,然經文和傳文混雜難辨。對其傳文之作者,歷來有七十子後學、子夏子游或高赤之徒、戴德、七十子傳而戴德述、西漢諸儒、東漢諸... 孔子曾説,其欲觀夏道而得夏時,鄭玄認爲夏時存者有《夏小正》,其年代難辨。《大戴禮記》收有《夏小正》一篇,然經文和傳文混雜難辨。對其傳文之作者,歷來有七十子後學、子夏子游或高赤之徒、戴德、七十子傳而戴德述、西漢諸儒、東漢諸儒等各種説法。本文從語言學視角切入,將每一條傳文輯出,分類歸納爲“先言……後言”、“者何”、“何也”、“何以”、“某也者,某也”等八種形式。而後一一與先秦兩漢經子文獻之語詞對照,並援引漢唐注疏,清代及現今之虚詞專書貫串疏解,使沉埋在經文中的傳文顯示出其不同的時代性。由此得出,《夏小正》傳文是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口口相傳,逐漸積累,經秦漢經師不斷附益,最後至戴德整飭經文傳文,略加補苴,輯入《大戴禮記》。傳文上限年代的確定,對認識《夏小正》之年代與流傳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小正》 經傳體式 七十後學 戴德
下载PDF
论上博简孔子言论的文学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常佩雨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9,共6页
陈桐生提出“七十子后学散文”(即孔子师徒的文章)的概念①,对于我们研究上博简孔子言论等出土文献,颇具参考意义。陈氏将“七十子后学散文”中七十子笔录孔子言行的内容,分作四类:一是孔子对众弟子口述礼仪和阐述礼义;二是孔子... 陈桐生提出“七十子后学散文”(即孔子师徒的文章)的概念①,对于我们研究上博简孔子言论等出土文献,颇具参考意义。陈氏将“七十子后学散文”中七十子笔录孔子言行的内容,分作四类:一是孔子对众弟子口述礼仪和阐述礼义;二是孔子答弟子问;三是孔子应对时人;四是孔子语录与孔门逸事。⑦本文讨论的“上博简孔子言论”,大体属于陈氏所划分的第二、三类中的部分文献,即上博简所保存的、孔子答弟子问及孔子应对时人的文章(语言标志是“孔子曰”、“子曰”、“夫子曰”、“闻之曰”等),包括以下各篇: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缁衣》,上博简(二)《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上博简(三)《中(仲)弓》,上博简(四)《相邦之道》,上博简(五)《季庚(康)子问于孔子》、《君子为礼》、《弟子问》,上博简(六)《孔子见季桓子》,上博简(八)《颜渊问于孔子》,上博简(九)《史籀问于夫子》等等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诗论》 上博简 文学价值 言论 七十子后学散文 《民之父母》 《鲁邦大旱》 出土文献
原文传递
哭泣的孔子——《礼记·檀弓》四则
8
作者 涂江波 《意林文汇》 2018年第14期125-130,共6页
作为十三经之一的《礼记》,是除《论语》、《孔子家语》之外,后世了解孔子颇为倚重的一份原始材料。《礼记》由孔门七十子后学所编,时代距孔子未远,对孔子的描述当无大误。孔子在《礼记》中多次出现,且主要集中于《檀弓》篇。《檀... 作为十三经之一的《礼记》,是除《论语》、《孔子家语》之外,后世了解孔子颇为倚重的一份原始材料。《礼记》由孔门七十子后学所编,时代距孔子未远,对孔子的描述当无大误。孔子在《礼记》中多次出现,且主要集中于《檀弓》篇。《檀弓》绝大部分是杂记丧礼的文字,清人孙希旦评论道:“篇中多言丧事,可以证《士丧礼》之所未备。”又,这些杂记丧礼的文字,多与“哭”有关,因哭丧有制,哭而有礼,丧葬之礼中,“哭礼”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檀弓》中,孔子及其门徒对哭丧礼之施行(有时他们本身即是哭丧者),对各个环节、不同人等的哭丧之行为,对大量失礼(不当之哭)之现象,有诸多的辨析和批评,这些言说,既可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佐证,同时也代表了儒家试图恢复礼制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家语》 《礼记》 哭泣 春秋战国时期 七十子后学 《论语》 原始材料 礼崩乐坏
原文传递
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基于郭店楚简的考察
9
作者 张晚林 《世界宗教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0,156,共8页
作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与神圣者的无限性区以别,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觉悟到永恒的神圣者,进而依赖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过开发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达于天,且使天成为了道... 作为第一代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在受造感中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与神圣者的无限性区以别,故主天人相分;但人又正是在受造感中觉悟到永恒的神圣者,进而依赖神圣者,故又主天人合一。通过开发人之心、性大能,人可通达于天,且使天成为了道德性存在,而不使天物化或虚化;同时,亦使心、性具有神圣性,而不是一种心理学之物质存在。心、性、天通而为一,这就是天人性命相贯通之宗教模型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十子后学 受造感
原文传递
2004—2005年度《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评奖揭晓
10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3-143,共1页
“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古代戏曲古代文学研究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2004—2005年度)的评奖工作,已于7月25日结束。经过本届评委会的投票评选,选出4篇文章为“优秀论文奖”得奖者,3篇文章为“优秀论文提名奖”得奖者。名单(按姓... “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古代戏曲古代文学研究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2004—2005年度)的评奖工作,已于7月25日结束。经过本届评委会的投票评选,选出4篇文章为“优秀论文奖”得奖者,3篇文章为“优秀论文提名奖”得奖者。名单(按姓名音序排列)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十子后学散文 优秀论文 齐桓公 诗文本 先秦散文 《文学遗产》 内容提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