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七十年代生作家”看当下审美文化取向
1
作者 巫晓燕 俞义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44-46,共3页
本文侧重于从“七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予以分析和研究 ,并进一步讨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国当下社会的审美取向 ,由此观照“七十年代生”作家的创作得失。文章从城市文化、消费文化和审美距离等几个方... 本文侧重于从“七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予以分析和研究 ,并进一步讨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国当下社会的审美取向 ,由此观照“七十年代生”作家的创作得失。文章从城市文化、消费文化和审美距离等几个方面切入 ,论述当下审美文化同“七十年代生”作家群的交互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十年代生作家 审美文化 城市消费文化 审美距离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蝴蝶的尖叫与低徊──略论七十年代生作家 被引量:2
2
作者 宋小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七十年代生作家 行为艺术 “垮掉的一代” 蝴蝶 意识形态 精神层面 作品 卫慧 主人公
下载PDF
命名的尴尬——也谈“七十年代生作家” 被引量:8
3
作者 葛红兵 《南方文坛》 1998年第6期19-21,共3页
命名真是件尴尬的事情。如果你从街上买来一只六条腿,面上有两只扶手但是没有靠背的坐具,那你的麻烦就来了,说它是椅子它不是椅子,说它板凳它不是板凳,说它 沙发它不是沙发,但是你必须告诉家人你买了个什么,你必须叫它椅子、板凳或沙发... 命名真是件尴尬的事情。如果你从街上买来一只六条腿,面上有两只扶手但是没有靠背的坐具,那你的麻烦就来了,说它是椅子它不是椅子,说它板凳它不是板凳,说它 沙发它不是沙发,但是你必须告诉家人你买了个什么,你必须叫它椅子、板凳或沙发什么的。文学界、批评界的命名也是如此,比如“晚(新)生代”概念,当初这个命名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有某“晚生代”作家说自己早就是先锋小说家的师傅该是“老生代”作家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十年代生作家 政治意识形态 年轻作家 “晚代” 纯艺术 酒吧 卫慧小说 先锋小说 70年代作家 “性”
原文传递
碎片化写作的成人拼装-关于“七十年代生作家"
4
作者 段吉方 《东方丛刊》 2003年第1期248-257,共10页
关键词 "七十年代生作家" 文学批评 文化立场 审美取向 人文理想 批评姿态
原文传递
假面狂欢——七十年代作家群散论
5
作者 黄发有 《滇池》 2000年第4期40-43,共4页
七十年代出生的写作者在1998年冲出地面并走向前台,成为媒体的新宠,给在沉寂中焦虑如焚的文坛带来一阵躁动,真可谓死水微澜。他们以集群性姿态粉墨登场曲折地表明了他们作为个体的稚嫩与脆弱。媒体对他们的钟爱绝不由衷,而是在追新逐异... 七十年代出生的写作者在1998年冲出地面并走向前台,成为媒体的新宠,给在沉寂中焦虑如焚的文坛带来一阵躁动,真可谓死水微澜。他们以集群性姿态粉墨登场曲折地表明了他们作为个体的稚嫩与脆弱。媒体对他们的钟爱绝不由衷,而是在追新逐异法则驱遣下的别无选择的选择。在这种意义上,七十年代出生的写作者的亮相是一种假面狂欢,媒体的揠苗助长迫使他们沦为一种依附物,文学的独立空间在这种步步为营的蚕食中崩解。以创造为精髓的文学一旦滑入机械复制的轨道,其悠长的韵味被放逐成了风中飞絮,空洞的残骸在殚精竭虑的粉饰中幻化成美妙的陷阱。他们的写作演绎的是一出有声有色的空城计,令人怅惘的是,他们只不过是身不由己的演员,表面上挥洒自如,实际上战战兢兢,被垂帘听政的媒体所操纵。因此,我坚持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七十年代生作家 小说 自叙性 棉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