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7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理念的本土化与地方化——以甘、浙、穗三地国家级非遗项目七夕节为例
1
作者 储冬爱 周俊逸 《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 中国的非遗保护既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精神为规范指导,也以文化行政为主导,形成了自己的实践逻辑,七夕节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调查发现,甘、浙、穗三地的七夕习俗差异巨大,非遗的保护、发展却呈同质化趋势。非遗唤醒了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自在的传承转入自为的操演,但“国字号”效应,以及“我们”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博弈也使其陷入身份政治的困境;非遗让“地方”被重新发现,七夕作为一种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乞巧文化节”“中国情人节”等节日的发明正是非遗的产物,表达不同主体、层面对七夕的不同想象与诉求,以官方为主导的非遗实践总是倾向于利益主导,带有强烈的非遗主义色彩,“再地方化”却可能使“地方”更为遥远,也加剧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隔膜与疏离。非遗不啻为一种资源,但首先是文化,更是一种享有者的权利,只有真正回到传统,实现对“文化享有者的尊重”,非遗保护方能回到本原的意义,创新也才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理念 七夕 非遗主义 身份政治 文化权利
下载PDF
节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策略——以郧西七夕为例
2
作者 徐金龙 张璨璨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1-35,共5页
岁时节日民俗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至今仍有着维系社会稳定、传承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郧西县作为我国七夕文化之乡,目前仍较完整地保留着相关民俗。郧西依... 岁时节日民俗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至今仍有着维系社会稳定、传承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郧西县作为我国七夕文化之乡,目前仍较完整地保留着相关民俗。郧西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结合当代社会要求,全面激活七夕文化记忆,打造七夕文化品牌,将郧西七夕文化资源转化为地方经济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这对于节日民俗类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日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转化 郧西七夕
下载PDF
福州七夕分豆结缘习俗的源起及流变
3
作者 周艳菊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福州一带过七夕,在传统节俗之外,还有分豆结缘。所分之豆为蚕豆,这是福州的地域民俗。最初的分豆结缘应是从佛教舍豆结缘迁移而来。至清乾隆时期,民间感念知府李拔在此地造福惠泽一方,拈蚕豆纪念他在此地大倡蚕桑之功。福州七夕分豆结... 福州一带过七夕,在传统节俗之外,还有分豆结缘。所分之豆为蚕豆,这是福州的地域民俗。最初的分豆结缘应是从佛教舍豆结缘迁移而来。至清乾隆时期,民间感念知府李拔在此地造福惠泽一方,拈蚕豆纪念他在此地大倡蚕桑之功。福州七夕分豆结缘习俗融合了结缘、纪念等多重内涵,又有民众趋吉的心理沉淀其中。清乾隆以后,七夕分蚕豆结缘习俗便在福州一带流行开来,甚至只兴结缘而不闻乞巧。民国年间,结缘与乞巧在福州七夕中融合起来。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分豆结缘之风渐趋式微。进入21世纪,分豆结缘旧俗焕发新生。出于对和谐的追求,福州“邻里节”应运而生,它直接脱胎于传统的“结缘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民俗 七夕 分豆结缘
下载PDF
苏轼七夕、中秋、元宵词的内涵及特色
4
作者 杨加加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北宋词人苏轼一生创作了三百多首词,其中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中秋、元宵的书写独具内涵,其对前人诗词句意的化用独树一帜,对典故和史实的引用自然贴切,显示出东坡精湛的文笔。结合苏轼曲折的人生历程来阐释苏轼词作的具体内容,可从某... 北宋词人苏轼一生创作了三百多首词,其中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中秋、元宵的书写独具内涵,其对前人诗词句意的化用独树一帜,对典故和史实的引用自然贴切,显示出东坡精湛的文笔。结合苏轼曲折的人生历程来阐释苏轼词作的具体内容,可从某种程度上窥探词人幽曲深远的心灵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节令词 七夕 中秋 元宵
下载PDF
物候诗学视野下的唐代七夕诗观照
5
作者 何宇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0-54,共5页
物候诗学所包含的“四时流行”“诗人在场”“当时当地”等内涵,为唐代七夕诗研究增加了新视角,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唐前七夕诗以吟咏“牛女”离怨情为主,诗中的物候元素趋同,衬托了七夕诗的悲离情绪;唐代七夕诗中的物候书写呈现出细... 物候诗学所包含的“四时流行”“诗人在场”“当时当地”等内涵,为唐代七夕诗研究增加了新视角,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唐前七夕诗以吟咏“牛女”离怨情为主,诗中的物候元素趋同,衬托了七夕诗的悲离情绪;唐代七夕诗中的物候书写呈现出细致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节俗与物候的交织描写为神话浪漫主义色彩浓重的七夕诗增加了节日欢庆的现实感,同时诗中节日庆祝和物候感知的双重描写还突破了“悲秋”文学传统,产生了“迎秋”“享秋”的新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唐代 七夕 物候诗学 悲秋
下载PDF
浪漫七夕处处新风 婚俗改革润物无声
6
《中国民政》 2024年第15期48-49,共2页
今年8月10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也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响应群众需求,安排婚姻登记机构在“七夕”当天(周六)正常办公,全力保障新人办理结婚登记的需求。与此同时,各地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体婚... 今年8月10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也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响应群众需求,安排婚姻登记机构在“七夕”当天(周六)正常办公,全力保障新人办理结婚登记的需求。与此同时,各地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体婚礼、特色颁证仪式等活动,弘扬新时代文明婚俗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婚登记 民政部门 七夕 婚俗 中国的传统 传统节日 浪漫色彩 新风
下载PDF
古人的七夕习俗
7
作者 郑学富 《西部教育研究(陕西)》 2024年第8期92-93,共2页
七夕因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这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被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在中国古代,七夕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是女子学女红、秀智巧、比才艺的日子。拜月学巧拜月即是拜织女。古代女子为什么要在七夕拜织女呢?织女是一位纺织... 七夕因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这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被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在中国古代,七夕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是女子学女红、秀智巧、比才艺的日子。拜月学巧拜月即是拜织女。古代女子为什么要在七夕拜织女呢?织女是一位纺织高手、女红大师,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要在鹊桥与牛郎相会,此时,人们才能见到她,设香案祭拜,请求传授女工技艺。古时候,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穷人家的孩子,都要精通女红。女红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针线活”。男子择妻的标准,也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女子 情人节 七夕 女红 月初 爱情故事 织女 穷人家
下载PDF
BVLGARI 七夕情缘 此刻示爱
8
作者 Chaos 《钟表》 2024年第4期32-33,共2页
时光流转,爱意不止。跨越岁月长河,诉说着璀璨动人的不朽真情。在此刻示爱,细诉矢志不渝的坚定誓言与深情厚意,感受由珍贵瞬间凝结而成的永恒篇章。BVLGARI宝格丽甄选腕表佳作献礼七夕情人节,在刹那间定格隽永爱意。坚守初心,爱意于此... 时光流转,爱意不止。跨越岁月长河,诉说着璀璨动人的不朽真情。在此刻示爱,细诉矢志不渝的坚定誓言与深情厚意,感受由珍贵瞬间凝结而成的永恒篇章。BVLGARI宝格丽甄选腕表佳作献礼七夕情人节,在刹那间定格隽永爱意。坚守初心,爱意于此刻定格。宝格丽Lvcea系列腕表以珍珠母贝表盘映衬心心相依的澄澈时刻。珍珠母贝表盘经由匠人精细切割并拼合而成,莹润生辉,如同浪漫夜色里的皎洁月光,见证永不褪色的纯洁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珍珠母贝 时光流转 腕表 爱意 定格 示爱
下载PDF
七夕节:爱在西,浪漫之城
9
作者 晴空 《湖北画报(下半月)》 2024年第3期38-41,共4页
在农历七月七日的晴朗夏夜,天空繁星闪耀,一道银河贯穿南北,银河两头遥遥相望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这一天被人俗称“七夕节”。民间相传,当天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日,凡间妇女也会向织女乞求智慧、巧艺或者姻缘,也被称为“乞巧节”。
关键词 七夕 乞巧节 遥遥相望 织女 银河
下载PDF
浪漫诗韵话七夕
10
作者 宋小娟 《绿色天府》 2024年第8期70-70,共1页
七夕,这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节日,宛如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的琴弦上轻轻弹奏。翻开泛黄的诗卷,七夕的情思如繁星般璀璨。古老而浪漫的节日,携着千年的相思,穿越岁月的长河,轻轻地落在了人间。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穿针节,是我国... 七夕,这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节日,宛如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的琴弦上轻轻弹奏。翻开泛黄的诗卷,七夕的情思如繁星般璀璨。古老而浪漫的节日,携着千年的相思,穿越岁月的长河,轻轻地落在了人间。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穿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心中的“情人节”。这一天,中国民间有乞巧、晒书、拜月、拜魁星、吃巧果等习俗。历朝历代多情善感的诗人们,在七夕节这天,咏颂他们爱情的诗歌数不胜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儿节 乞巧节 七夕 情人节 传统节日
下载PDF
本期主题:七夕
11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第8期92-95,共4页
七夕之夜,天空中银河璀璨,牵牛星与织女星遥遥相望。自古以来,牛郎织女的传说赋予了七夕无尽的美好与期待。多少文人墨客被这凄美的故事感动,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现在,让我们一同漫步在古诗的意境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与执着。
关键词 牛郎织女 遥遥相望 七夕 诗的意境 文人墨客 跨越时空
下载PDF
论如何在实践中将振兴七夕节与实现文化自信相结合
12
作者 杨宇 《文化产业》 202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传统七夕节的文化资源积累深厚,但其现代化转型过程并不顺利,要想振兴七夕节,就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发展理念,抓住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七夕节日... 传统七夕节的文化资源积累深厚,但其现代化转型过程并不顺利,要想振兴七夕节,就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政策和发展理念,抓住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七夕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二者需要在实践中结合起来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具体来说,应该将宏观布局与微观发力相结合,保护性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多元化发展与一体化发展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现代化转型 七夕 创新性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 资源积累 窗口期 保护性发展
下载PDF
七夕节形成再探
13
作者 段湘怀 《长春大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52-58,共7页
学界对七夕节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七夕节形成的时间及原因的探讨上,都有着各自的观点和论述。本文就这两个问题深入探究分析论证,厘清了一些模糊不清的表述,明确了七夕节最迟产生于魏晋时期,并详细阐述了七夕节形成的动因,阐明了七... 学界对七夕节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七夕节形成的时间及原因的探讨上,都有着各自的观点和论述。本文就这两个问题深入探究分析论证,厘清了一些模糊不清的表述,明确了七夕节最迟产生于魏晋时期,并详细阐述了七夕节形成的动因,阐明了七夕节独特的民俗意义,牵牛织女传说迎合了社会民众的内心需求和愿望。七夕节与乞巧节并不完全等同,二者形成的时间有先后之分。本研究力求在逻辑分析、论证上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形成 再探
下载PDF
七夕节的古代属性与现代文化空间重构——以长安斗门七夕故事为例
14
作者 杜明洋 《艺海》 2023年第10期90-92,共3页
牛郎织女传说是四大民间传说之首,其源自古代先民对日月等天体的美好祈愿,是中国农耕文明下的精神产物。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拥有漫长历史的七夕文化与节俗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的对冲下,七夕文化逐渐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有了新的... 牛郎织女传说是四大民间传说之首,其源自古代先民对日月等天体的美好祈愿,是中国农耕文明下的精神产物。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拥有漫长历史的七夕文化与节俗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的对冲下,七夕文化逐渐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传说 七夕 传统文化 昆明池·七夕公园
下载PDF
隋唐及宋元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15
作者 杨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0期80-86,共7页
隋唐及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中七夕具体境况的考证有助于厘清古代七夕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探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隋唐五代七夕节较以前更为宫廷所重视,已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 隋唐及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中七夕具体境况的考证有助于厘清古代七夕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探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隋唐五代七夕节较以前更为宫廷所重视,已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唐代诗文中有大量七夕书写,加强了七夕与男女情爱和现实政治的联系。与“巧”有关的节俗在唐代迅速发展,乞巧自唐始为占据优势地位的节俗。宋代七夕具有多元性,跨越阶级、性别、民族和地域而存在。在民间,七夕高度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民众尤其都市市民成为过七夕的主力。在庙堂,七夕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完成了正统化、规范化、合法化的历史性转变。自元代始,七夕节走向稳定同一并逐渐衰落,元代七夕在史书、方志和文学戏曲作品中均有记载,尤其元杂剧大量化用牛女传说,虚笔与现实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七夕 牛女传说 乞巧 发展演变 特点
下载PDF
浅析电视晚会文化传承的创新策略——以《七夕奇妙游》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慧波 陆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70-73,共4页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河南卫视的七夕节晚会《七夕奇妙游》,利用视觉、听觉符号进行七夕节目包装策划,它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晚会用精巧的艺术构思、高超的技术手段、卓越的审美表现达到内...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河南卫视的七夕节晚会《七夕奇妙游》,利用视觉、听觉符号进行七夕节目包装策划,它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晚会用精巧的艺术构思、高超的技术手段、卓越的审美表现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融合,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提高了民族文化凝聚力,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奇妙游 文化传承 内容创新 技术创新
下载PDF
七夕节供:索饼与高辛氏子传说在日本的流传 被引量:1
17
作者 毕雪飞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第6期82-94,共13页
日本七夕节供索饼由来的高辛氏子传说,与敦煌文献《杂抄》“辨年节日”中七月七日高辛氏子传说基本相同。索饼随着佛教东传日本后,附着在索饼上的七月七日嘉祝说与六月六日辟恶说同传入日本《杂抄》中的高辛氏子传说组合在一起,共同阐... 日本七夕节供索饼由来的高辛氏子传说,与敦煌文献《杂抄》“辨年节日”中七月七日高辛氏子传说基本相同。索饼随着佛教东传日本后,附着在索饼上的七月七日嘉祝说与六月六日辟恶说同传入日本《杂抄》中的高辛氏子传说组合在一起,共同阐释七夕节供“驱邪辟恶”的节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节供 索饼 高辛氏子传说 敦煌文献《杂抄》
下载PDF
有感于报纸刊登“七夕同喜”结婚启事
18
作者 时统宇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09-109,共1页
媒体要号准社会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满足受众的需求;当然,也有引领社会新风尚的责任。1993年,一家有很高社会声望的报纸,登出了一整版的“愚人节新闻”,引发了不良影响。三十年后的2023年8月10日,还是这家报纸,在四版用了四分之一版的... 媒体要号准社会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满足受众的需求;当然,也有引领社会新风尚的责任。1993年,一家有很高社会声望的报纸,登出了一整版的“愚人节新闻”,引发了不良影响。三十年后的2023年8月10日,还是这家报纸,在四版用了四分之一版的篇幅刊登《“七夕同喜”结婚启事刊登指南》——将在今年七夕刊登结婚启事,每条价格1314元,规格3×5厘米,征集时间至8月15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声望 报纸刊登 征集时间 七夕 结婚启事 与时俱进
下载PDF
情定七夕 喜事新办
19
作者 何欣 《中国民政》 2023年第16期46-47,共2页
人间七夕是佳期,喜见鸳鸯结荔枝。8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不少新人特意选择在这个象征爱情的美好日子里领证结婚,共同许下永结同心的誓约。各地民政部门举办各类型的主题活动,引导新人在感受美好新生活的同时,弘... 人间七夕是佳期,喜见鸳鸯结荔枝。8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不少新人特意选择在这个象征爱情的美好日子里领证结婚,共同许下永结同心的誓约。各地民政部门举办各类型的主题活动,引导新人在感受美好新生活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婚俗文化,倡导文明婚俗、喜事新办,抵制奢靡,拒绝铺张,争做新时代好夫妻,传承好家风,共建好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 民政部门 传统婚俗 中国传统节日 永结同心 誓约 喜事新办
下载PDF
浪漫七夕 处处新风
20
作者 本刊评论员 《中国民政》 2023年第16期1-1,共1页
8月22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许多新人喜结良缘、共赴白头之约。各地民政部门也因势利导,创新婚姻登记服务,组织多种简约温馨的婚礼仪式,倡导文明婚俗。七夕,既见证着浪漫爱情,也孕育着文明新风。更加低碳文明。... 8月22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许多新人喜结良缘、共赴白头之约。各地民政部门也因势利导,创新婚姻登记服务,组织多种简约温馨的婚礼仪式,倡导文明婚俗。七夕,既见证着浪漫爱情,也孕育着文明新风。更加低碳文明。各地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对婚姻家庭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精心谋划、探索创新,组织了传统婚礼、集体婚礼、纪念婚礼等多种婚礼仪式,让人们在低碳文明中见证幸福、弘扬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礼仪式 传统婚礼 七夕 婚姻家庭生活 民政部门 探索创新 传统节日 婚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