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6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物候诗学视野下的唐代七夕诗观照
1
作者
何宇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0-54,共5页
物候诗学所包含的“四时流行”“诗人在场”“当时当地”等内涵,为唐代七夕诗研究增加了新视角,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唐前七夕诗以吟咏“牛女”离怨情为主,诗中的物候元素趋同,衬托了七夕诗的悲离情绪;唐代七夕诗中的物候书写呈现出细...
物候诗学所包含的“四时流行”“诗人在场”“当时当地”等内涵,为唐代七夕诗研究增加了新视角,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唐前七夕诗以吟咏“牛女”离怨情为主,诗中的物候元素趋同,衬托了七夕诗的悲离情绪;唐代七夕诗中的物候书写呈现出细致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节俗与物候的交织描写为神话浪漫主义色彩浓重的七夕诗增加了节日欢庆的现实感,同时诗中节日庆祝和物候感知的双重描写还突破了“悲秋”文学传统,产生了“迎秋”“享秋”的新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唐代
七夕诗
物候
诗
学
悲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七夕诗的发展与流变
被引量:
1
2
作者
袁九生
孙力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26-131,共6页
七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末以来,吟咏七夕的诗歌作品很多,唐代有关七夕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文章详尽分析了唐代各个时期七夕诗的特征,认为正是唐人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变换视角,开拓意境,使七夕诗得以推陈出新,真正成为展现在世...
七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末以来,吟咏七夕的诗歌作品很多,唐代有关七夕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文章详尽分析了唐代各个时期七夕诗的特征,认为正是唐人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变换视角,开拓意境,使七夕诗得以推陈出新,真正成为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独特的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七夕诗
发展
流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七夕诗:自然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火焰
被引量:
1
3
作者
周淑芳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2-95,共4页
七夕诗展现了民俗习尚的风情画,体现出民族情感的人文意蕴。七夕诗较多的是爱情题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同时也有以乞巧风习为诗的。表达爱情的七夕诗既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激情,又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无奈。七夕诗表达的爱情内容多是感伤...
七夕诗展现了民俗习尚的风情画,体现出民族情感的人文意蕴。七夕诗较多的是爱情题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同时也有以乞巧风习为诗的。表达爱情的七夕诗既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激情,又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无奈。七夕诗表达的爱情内容多是感伤情调,并以其悲剧性的美感令人消魂,令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诗
习俗
乞巧
情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魏六朝七夕诗“秋”、“月”意象脞论
被引量:
2
4
作者
张亚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6-89 109,109,共5页
汉魏六朝七夕诗在表现节候特征时,主要以"秋"、"月"意象的使用为主。诗人们以清泠的秋色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相会之景,以素月、朗月等来抒发二者哀婉细腻的相恋之情,从而构造出一种浓重的悲情氤氲,体现了汉魏六朝七...
汉魏六朝七夕诗在表现节候特征时,主要以"秋"、"月"意象的使用为主。诗人们以清泠的秋色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相会之景,以素月、朗月等来抒发二者哀婉细腻的相恋之情,从而构造出一种浓重的悲情氤氲,体现了汉魏六朝七夕诗抒情特质中"以悲为美"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诗
秋
月
意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女性主义:七夕诗阐释的现代维度
5
作者
王晓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36-40,共5页
现代人将七夕诗单一地理解为"情诗",我们有必要对七夕诗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七夕诗加以解读,可以发现,七夕的重要仪礼——"乞巧",是当时少女们生活希冀中对爱情的价值认同;七夕诗中表达得最...
现代人将七夕诗单一地理解为"情诗",我们有必要对七夕诗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七夕诗加以解读,可以发现,七夕的重要仪礼——"乞巧",是当时少女们生活希冀中对爱情的价值认同;七夕诗中表达得最丰富的爱情,其实是妇女求得身份平等的情感承诺;而男女不同诗人所作的七夕诗,在视角转换中可以明显看出男人和女人眼中的"女性"有别而情有所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诗
现代阐释
女性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两晋南北朝七夕诗创作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爱美
辛修頵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8-40,共3页
七夕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节令诗之一,两晋南北朝七夕诗除受到此时诗坛因袭模拟的诗风影响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文人七夕诗和民歌中的七夕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七夕诗的内涵逐步深化,从单纯的咏牛郎织女传说延展到闺...
七夕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节令诗之一,两晋南北朝七夕诗除受到此时诗坛因袭模拟的诗风影响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文人七夕诗和民歌中的七夕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七夕诗的内涵逐步深化,从单纯的咏牛郎织女传说延展到闺怨和乡园之思;家族创作和宫体诗的影响也是这一时期七夕诗的发展值得注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南北朝
七夕诗
家族创作
宫体
诗
闺怨
乡园之思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六朝七夕诗的主题层面
被引量:
1
7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57-61,共5页
关键词
七夕诗
生命意识
女性
文学惯例
织女
时间视点
语态形式
《荆楚岁时记》
思妇
主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前七夕诗审美意向的迁移
8
作者
张爱美
《德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8-62,共5页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诗
牵牛织女传说
七
夕
节日
宫体
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唐代七夕诗的表现模式及情感内涵
9
作者
顾幼平
《文教资料》
2012年第9期9-10,共2页
唐代是中国七夕诗创作的"黄金时代",唐代的七夕诗主要有"写七夕,表爱情"、"叹七夕,抒乡情"和"咏七夕,道闲情"这三种模式,深入研究和探讨唐代的七夕诗创作,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唐代七夕风俗文化。
关键词
唐代
七夕诗
情感内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七夕诗织女原型解读
10
作者
张爱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9-31,共3页
织女,作为一个原型意象,在历代诗词中层出不穷。民间文化中的织女形象以一种夫妇之礼的形式存在,诗人笔下的织女则同高唐神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织女形象的原初意蕴,无论是民俗的本原形态还是文学的再创造,织女意象实际上是高唐...
织女,作为一个原型意象,在历代诗词中层出不穷。民间文化中的织女形象以一种夫妇之礼的形式存在,诗人笔下的织女则同高唐神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织女形象的原初意蕴,无论是民俗的本原形态还是文学的再创造,织女意象实际上是高唐神女原型意象的置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诗
织女
原型意象
高唐神女
闺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良辰美景 天上人间——历代吟咏七夕诗词赏读
11
作者
刘绍本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3年第7期14-17,共4页
牛郎织女的神话,既包涵着一个严苛的历史事实,又寄托着人民美好的理想。因而吟咏“七夕”的诗词历久不衰,文人骚客和民间歌手借此尽抒情怀。今“七夕”将临,重温历代名诗,有助于从中华民族这一风俗中理解中华文化的浓厚意蕴。
关键词
天上人间
七夕诗
七
月
七
日
牵牛织女
织女星
朱淑真
孟浩然
牵牛星
双星
民间歌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洪昇的七夕诗与《长生殿》?
12
作者
清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8-36,共9页
洪昇的七夕诗与《长生殿》[日]竹村则行著清风译[按]本文译自日本东方学会《东方学》第68辑(1984年7月发行)日文版.为节省篇幅,译文行款做过调整,注释也略有合并.作者竹村则行先生,为日本著名中国学专家.九洲大学文...
洪昇的七夕诗与《长生殿》[日]竹村则行著清风译[按]本文译自日本东方学会《东方学》第68辑(1984年7月发行)日文版.为节省篇幅,译文行款做过调整,注释也略有合并.作者竹村则行先生,为日本著名中国学专家.九洲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助教授(副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生殿》
七夕诗
杨贵妃
唐玄宗
洪昇
《长恨歌》
牵牛织女
洪异
七
月
七
日
诗
歌世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七夕诗源流考论
13
作者
丁小纯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9-32,共4页
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但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源泉,与此同时,诗人的珠言妙语也为七夕这一民俗节日注入了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本文力求在七夕这一民俗节日的宏观背景下,以时间为线,进一步去探寻历代七夕...
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但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源泉,与此同时,诗人的珠言妙语也为七夕这一民俗节日注入了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本文力求在七夕这一民俗节日的宏观背景下,以时间为线,进一步去探寻历代七夕诗创作之起源与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诗
题材
源流
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七夕诗在南朝的繁荣及其成因
14
作者
王萍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2-17,共6页
七夕诗的创作在南朝较为繁荣,在宋、梁、陈三个历史阶段其风格也不尽相同。整体来看,南朝诗人或借七夕诗写思妇之悲,或借七夕诗写宫廷女子,或借七夕诗表达男权意识。南朝七夕诗还多涉及乞巧习俗,创作主体是上层贵族。七夕诗之所以在南...
七夕诗的创作在南朝较为繁荣,在宋、梁、陈三个历史阶段其风格也不尽相同。整体来看,南朝诗人或借七夕诗写思妇之悲,或借七夕诗写宫廷女子,或借七夕诗表达男权意识。南朝七夕诗还多涉及乞巧习俗,创作主体是上层贵族。七夕诗之所以在南朝蓬勃发展,与当时统治者的爱好、个体意识的觉醒、对思妇群体的关注以及“吟咏情性”的美学观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七夕诗
繁荣
乞巧
贵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七夕诗话
15
作者
杨树培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6年第22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七夕诗
唐代
诗
人
七
夕
穿针
《鹊桥仙》
寡妇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闲话唐诗说七夕
被引量:
1
16
作者
张全晓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13-17,共5页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唐
诗
七
夕
节
七夕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牵牛织女爱情题材诗歌的形成与流变——兼议宋代“七夕”诗的创新
被引量:
2
17
作者
樊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5-18,共4页
牵牛织女爱情故事的形成与古代农耕和蚕桑信仰有密切关系,以此为题材的"七夕"诗在汉代以后逐渐形成怨愤与哀愁的情调,并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诗人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为牵牛织女形象注入新的内涵,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
牵牛织女
“
七
夕
”
诗
宋
诗
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跂彼织女,在水之湄——读况澍的集《诗》“七夕”诗
18
作者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84-86,共3页
清末况澍的集《诗》“七夕”诗,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吟咏,表现了对由于政权、族权、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原因而造成的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同情。此诗集《诗经》之句,多作灵活理解,颇合古人“赋诗断章,余取所求”之义,也反映了《诗经》...
清末况澍的集《诗》“七夕”诗,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吟咏,表现了对由于政权、族权、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原因而造成的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同情。此诗集《诗经》之句,多作灵活理解,颇合古人“赋诗断章,余取所求”之义,也反映了《诗经》在近代慢慢被除去“神圣经书”的光环情况下学者们对它的态度的转变。又将织女同反映秦人早期生活环境、产生于今甘肃礼县东部的《蒹葭》一诗联系起来,无形中将其地看做织女生活之处,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况澍
集《
诗
》“
七
夕
”
诗
牛郎织女传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七夕诗
19
作者
陈树千
《月读》
2022年第9期28-29,共2页
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瑶台涵碧雾,琼幕生紫烟。妙会非绮节~((1)),佳期乃良年。玉壶承夜急~((2)),兰膏依晓煎~((3))。昔悲汉难越,今伤河易旋。怨咽双念断,凄别两情悬。注释:(1)绮节:此处指七夕。(2)玉壶:滴漏,古时计时器。(3)兰膏:古...
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瑶台涵碧雾,琼幕生紫烟。妙会非绮节~((1)),佳期乃良年。玉壶承夜急~((2)),兰膏依晓煎~((3))。昔悲汉难越,今伤河易旋。怨咽双念断,凄别两情悬。注释:(1)绮节:此处指七夕。(2)玉壶:滴漏,古时计时器。(3)兰膏:古人用泽兰子炼油,可制成香膏,又可制成火烛。《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容备些。”【赏读】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建康(今江苏南京)人,籍贯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丹阳),南朝梁政权的建立者,502年至549年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梁
瑶台
七夕诗
江苏南京
《楚辞·招魂》
江苏丹阳
计时器
承夜
原文传递
试论王闿运的《周甲七夕词》
20
作者
孙海洋
黄世民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年第4期95-97,共3页
王闿运的七夕诗突破了历代七夕诗的传统节日文化的题材范围,其创作实践表征了王闿运从传统向新变的突围。七夕诗系统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和诗人的人生遭际。其七夕诗婉转自然、沉郁典雅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了他诗歌艺术的另一种审美追求。
关键词
王闿运
七夕诗
历史记录
艺术创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物候诗学视野下的唐代七夕诗观照
1
作者
何宇
机构
西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0-54,共5页
文摘
物候诗学所包含的“四时流行”“诗人在场”“当时当地”等内涵,为唐代七夕诗研究增加了新视角,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唐前七夕诗以吟咏“牛女”离怨情为主,诗中的物候元素趋同,衬托了七夕诗的悲离情绪;唐代七夕诗中的物候书写呈现出细致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节俗与物候的交织描写为神话浪漫主义色彩浓重的七夕诗增加了节日欢庆的现实感,同时诗中节日庆祝和物候感知的双重描写还突破了“悲秋”文学传统,产生了“迎秋”“享秋”的新情感。
关键词
汉魏六朝
唐代
七夕诗
物候
诗
学
悲秋
分类号
I222.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七夕诗的发展与流变
被引量:
1
2
作者
袁九生
孙力平
机构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26-131,共6页
文摘
七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末以来,吟咏七夕的诗歌作品很多,唐代有关七夕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文章详尽分析了唐代各个时期七夕诗的特征,认为正是唐人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变换视角,开拓意境,使七夕诗得以推陈出新,真正成为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独特的文学景观。
关键词
唐代
七夕诗
发展
流变
Keywords
Tang Dynasty
Qi Xi Poems
development
change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夕诗:自然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火焰
被引量:
1
3
作者
周淑芳
机构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古典诗歌研究所
出处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2-95,共4页
文摘
七夕诗展现了民俗习尚的风情画,体现出民族情感的人文意蕴。七夕诗较多的是爱情题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同时也有以乞巧风习为诗的。表达爱情的七夕诗既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激情,又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无奈。七夕诗表达的爱情内容多是感伤情调,并以其悲剧性的美感令人消魂,令人深思。
关键词
七夕诗
习俗
乞巧
情爱
Keywords
Poems in praise of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customs
begging ways
love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魏六朝七夕诗“秋”、“月”意象脞论
被引量:
2
4
作者
张亚军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6-89 109,109,共5页
基金
河南省教育厅青年社科研究项目"汉魏六朝七夕诗嬗变研究"(2009-ZX-018)
文摘
汉魏六朝七夕诗在表现节候特征时,主要以"秋"、"月"意象的使用为主。诗人们以清泠的秋色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相会之景,以素月、朗月等来抒发二者哀婉细腻的相恋之情,从而构造出一种浓重的悲情氤氲,体现了汉魏六朝七夕诗抒情特质中"以悲为美"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七夕诗
秋
月
意象
Keywords
July 7thPsalm
autumn
moon
image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女性主义:七夕诗阐释的现代维度
5
作者
王晓华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36-40,共5页
文摘
现代人将七夕诗单一地理解为"情诗",我们有必要对七夕诗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七夕诗加以解读,可以发现,七夕的重要仪礼——"乞巧",是当时少女们生活希冀中对爱情的价值认同;七夕诗中表达得最丰富的爱情,其实是妇女求得身份平等的情感承诺;而男女不同诗人所作的七夕诗,在视角转换中可以明显看出男人和女人眼中的"女性"有别而情有所同。
关键词
七夕诗
现代阐释
女性主义
Keywords
poems about the July 7th Festival
modern explanation
feminism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两晋南北朝七夕诗创作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爱美
辛修頵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
出处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8-40,共3页
文摘
七夕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节令诗之一,两晋南北朝七夕诗除受到此时诗坛因袭模拟的诗风影响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文人七夕诗和民歌中的七夕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七夕诗的内涵逐步深化,从单纯的咏牛郎织女传说延展到闺怨和乡园之思;家族创作和宫体诗的影响也是这一时期七夕诗的发展值得注意的现象。
关键词
两晋南北朝
七夕诗
家族创作
宫体
诗
闺怨
乡园之思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六朝七夕诗的主题层面
被引量:
1
7
出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57-61,共5页
关键词
七夕诗
生命意识
女性
文学惯例
织女
时间视点
语态形式
《荆楚岁时记》
思妇
主题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前七夕诗审美意向的迁移
8
作者
张爱美
机构
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出处
《德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8-62,共5页
文摘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
七夕诗
牵牛织女传说
七
夕
节日
宫体
诗
Keywords
Qixi poesy
the legend of Qianniu and Zhinv
Qixi festival
court poesy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唐代七夕诗的表现模式及情感内涵
9
作者
顾幼平
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出处
《文教资料》
2012年第9期9-10,共2页
文摘
唐代是中国七夕诗创作的"黄金时代",唐代的七夕诗主要有"写七夕,表爱情"、"叹七夕,抒乡情"和"咏七夕,道闲情"这三种模式,深入研究和探讨唐代的七夕诗创作,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唐代七夕风俗文化。
关键词
唐代
七夕诗
情感内涵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夕诗织女原型解读
10
作者
张爱美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
出处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9-31,共3页
文摘
织女,作为一个原型意象,在历代诗词中层出不穷。民间文化中的织女形象以一种夫妇之礼的形式存在,诗人笔下的织女则同高唐神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织女形象的原初意蕴,无论是民俗的本原形态还是文学的再创造,织女意象实际上是高唐神女原型意象的置换形态。
关键词
七夕诗
织女
原型意象
高唐神女
闺怨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良辰美景 天上人间——历代吟咏七夕诗词赏读
11
作者
刘绍本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3年第7期14-17,共4页
文摘
牛郎织女的神话,既包涵着一个严苛的历史事实,又寄托着人民美好的理想。因而吟咏“七夕”的诗词历久不衰,文人骚客和民间歌手借此尽抒情怀。今“七夕”将临,重温历代名诗,有助于从中华民族这一风俗中理解中华文化的浓厚意蕴。
关键词
天上人间
七夕诗
七
月
七
日
牵牛织女
织女星
朱淑真
孟浩然
牵牛星
双星
民间歌手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洪昇的七夕诗与《长生殿》?
12
作者
清风
出处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8-36,共9页
文摘
洪昇的七夕诗与《长生殿》[日]竹村则行著清风译[按]本文译自日本东方学会《东方学》第68辑(1984年7月发行)日文版.为节省篇幅,译文行款做过调整,注释也略有合并.作者竹村则行先生,为日本著名中国学专家.九洲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助教授(副教授),...
关键词
《长生殿》
七夕诗
杨贵妃
唐玄宗
洪昇
《长恨歌》
牵牛织女
洪异
七
月
七
日
诗
歌世界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夕诗源流考论
13
作者
丁小纯
机构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出处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9-32,共4页
文摘
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但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源泉,与此同时,诗人的珠言妙语也为七夕这一民俗节日注入了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本文力求在七夕这一民俗节日的宏观背景下,以时间为线,进一步去探寻历代七夕诗创作之起源与发展脉络。
关键词
七夕诗
题材
源流
文化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夕诗在南朝的繁荣及其成因
14
作者
王萍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2-17,共6页
文摘
七夕诗的创作在南朝较为繁荣,在宋、梁、陈三个历史阶段其风格也不尽相同。整体来看,南朝诗人或借七夕诗写思妇之悲,或借七夕诗写宫廷女子,或借七夕诗表达男权意识。南朝七夕诗还多涉及乞巧习俗,创作主体是上层贵族。七夕诗之所以在南朝蓬勃发展,与当时统治者的爱好、个体意识的觉醒、对思妇群体的关注以及“吟咏情性”的美学观念密切相关。
关键词
南朝
七夕诗
繁荣
乞巧
贵族
Keywords
the Southern Dynasties
Qixi Poetry
prosperity
‘Qi qiao’
nobility
分类号
I2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夕诗话
15
作者
杨树培
出处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6年第22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七夕诗
唐代
诗
人
七
夕
穿针
《鹊桥仙》
寡妇村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闲话唐诗说七夕
被引量:
1
16
作者
张全晓
机构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
出处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13-17,共5页
基金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一般项目"唐代岁时诗研究"(项目编号:2010B08)
文摘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唐
诗
七
夕
节
七夕诗
Keywords
Tang poem
the Star Festival
poems of the Star Festival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牵牛织女爱情题材诗歌的形成与流变——兼议宋代“七夕”诗的创新
被引量:
2
17
作者
樊林
机构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出处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5-18,共4页
文摘
牵牛织女爱情故事的形成与古代农耕和蚕桑信仰有密切关系,以此为题材的"七夕"诗在汉代以后逐渐形成怨愤与哀愁的情调,并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诗人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为牵牛织女形象注入新的内涵,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
牵牛织女
“
七
夕
”
诗
宋
诗
理学
Keywords
QianNiu and Zhinv
'Qixi' poems
the Song Dynasty poems
the 'Lixue' ideology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跂彼织女,在水之湄——读况澍的集《诗》“七夕”诗
18
作者
赵逵夫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84-86,共3页
基金
2006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陇东南牛文化
乞巧风俗与牛郎织女传说--甘肃一个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论证"阶段性成果
文摘
清末况澍的集《诗》“七夕”诗,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吟咏,表现了对由于政权、族权、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原因而造成的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同情。此诗集《诗经》之句,多作灵活理解,颇合古人“赋诗断章,余取所求”之义,也反映了《诗经》在近代慢慢被除去“神圣经书”的光环情况下学者们对它的态度的转变。又将织女同反映秦人早期生活环境、产生于今甘肃礼县东部的《蒹葭》一诗联系起来,无形中将其地看做织女生活之处,值得注意。
关键词
况澍
集《
诗
》“
七
夕
”
诗
牛郎织女传说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夕诗
19
作者
陈树千
机构
不详
出处
《月读》
2022年第9期28-29,共2页
文摘
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瑶台涵碧雾,琼幕生紫烟。妙会非绮节~((1)),佳期乃良年。玉壶承夜急~((2)),兰膏依晓煎~((3))。昔悲汉难越,今伤河易旋。怨咽双念断,凄别两情悬。注释:(1)绮节:此处指七夕。(2)玉壶:滴漏,古时计时器。(3)兰膏:古人用泽兰子炼油,可制成香膏,又可制成火烛。《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容备些。”【赏读】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建康(今江苏南京)人,籍贯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丹阳),南朝梁政权的建立者,502年至549年在位。
关键词
南朝梁
瑶台
七夕诗
江苏南京
《楚辞·招魂》
江苏丹阳
计时器
承夜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王闿运的《周甲七夕词》
20
作者
孙海洋
黄世民
机构
湖南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年第4期95-97,共3页
文摘
王闿运的七夕诗突破了历代七夕诗的传统节日文化的题材范围,其创作实践表征了王闿运从传统向新变的突围。七夕诗系统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和诗人的人生遭际。其七夕诗婉转自然、沉郁典雅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了他诗歌艺术的另一种审美追求。
关键词
王闿运
七夕诗
历史记录
艺术创新
Keywords
Wang Kaiyun
poems on Qi Xi
history record
new aesthetic pursuit
分类号
I222.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物候诗学视野下的唐代七夕诗观照
何宇
《运城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唐代七夕诗的发展与流变
袁九生
孙力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七夕诗:自然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火焰
周淑芳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汉魏六朝七夕诗“秋”、“月”意象脞论
张亚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女性主义:七夕诗阐释的现代维度
王晓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两晋南北朝七夕诗创作
张爱美
辛修頵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六朝七夕诗的主题层面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唐前七夕诗审美意向的迁移
张爱美
《德州学院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略论唐代七夕诗的表现模式及情感内涵
顾幼平
《文教资料》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七夕诗织女原型解读
张爱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良辰美景 天上人间——历代吟咏七夕诗词赏读
刘绍本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洪昇的七夕诗与《长生殿》?
清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七夕诗源流考论
丁小纯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七夕诗在南朝的繁荣及其成因
王萍
《陇东学院学报》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七夕诗话
杨树培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闲话唐诗说七夕
张全晓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论牵牛织女爱情题材诗歌的形成与流变——兼议宋代“七夕”诗的创新
樊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跂彼织女,在水之湄——读况澍的集《诗》“七夕”诗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七夕诗
陈树千
《月读》
2022
0
原文传递
20
试论王闿运的《周甲七夕词》
孙海洋
黄世民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