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颇有特色的小梨园七子班
1
作者
罗金满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81-182,共2页
梨园戏作为宋元南戏的重要一支,发祥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语地区,受其特定地域文化的影响,与其他南戏剧种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成由上路、下南的大梨园和小梨园统一而成的剧种。小梨园作为其中的班社之一,又有七子班、戏仔和梨园...
梨园戏作为宋元南戏的重要一支,发祥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语地区,受其特定地域文化的影响,与其他南戏剧种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成由上路、下南的大梨园和小梨园统一而成的剧种。小梨园作为其中的班社之一,又有七子班、戏仔和梨园家班之称。与大梨园戏班相比,它在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富有特色。首先是其称谓上的特点。由于梨园戏和其他一些南戏一样,都有沿袭早期南戏的七个行当,有人将其他一些南戏剧种泛称为"七子班",如闽剧、莆仙戏等。然而,吴捷秋先生在《梨园戏艺术史论》中指出:"虽然‘下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子班
梨园戏
宋元南戏
家
班
地域文化
演出
傀儡戏
历史渊源
艺术史
泉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梨园戏的继承与改革
被引量:
1
2
作者
苏英蜜
《福建艺术》
1999年第2期12-13,共2页
梨园戏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贯穿着一条始终不渝的继承、发展和改革的道路,才使梨园戏剧种薪火传承一千多年而至今生生不息。 一、梨园戏的继承 1988年4月,“南戏学术讨论会”在莆田和泉州两地举行,梨园戏展演宋元南戏遗响《刘文龙》,引起...
梨园戏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贯穿着一条始终不渝的继承、发展和改革的道路,才使梨园戏剧种薪火传承一千多年而至今生生不息。 一、梨园戏的继承 1988年4月,“南戏学术讨论会”在莆田和泉州两地举行,梨园戏展演宋元南戏遗响《刘文龙》,引起戏曲界的极大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戏
剧种
七子班
宋元南戏
泉州文化
剧团
梨园
子
弟
刘文龙
遗响
戏曲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台湾戏曲发展的历史阶段
被引量:
3
3
作者
曾学文
《民族艺术》
1994年第3期26-43,共18页
台湾戏曲发展的历史阶段福建曾学文台湾戏曲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可划分为明、清、日治、两岸分隔等历史时期,它紧随大陆移民的开垦与信仰文化流传而发展,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民众闲暇时的主要娱乐形式,也是民俗节令、寺...
台湾戏曲发展的历史阶段福建曾学文台湾戏曲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可划分为明、清、日治、两岸分隔等历史时期,它紧随大陆移民的开垦与信仰文化流传而发展,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民众闲暇时的主要娱乐形式,也是民俗节令、寺庙祭祀不可或缺的仪式。台湾戏曲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戏曲
台湾
歌仔戏
戏曲发展
梨园戏
戏曲形式
京剧
剧种
国民党
七子班
原文传递
略论《满天春》文学剧本的审美价值
4
作者
李国庭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2-46,共5页
略论《满天春》文学剧本的审美价值福建社科院李国庭龙彼得先生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的中国书籍中辑出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以下简称《满天春》),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海澄李碧峰、陈我含...
略论《满天春》文学剧本的审美价值福建社科院李国庭龙彼得先生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的中国书籍中辑出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以下简称《满天春》),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海澄李碧峰、陈我含刊行的孤本①。龙彼得先生为中国南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剧本
女主人公
一捻金
审美价值
爱情婚姻观
历史进步性
人民性
七子班
程朱理学
艺术特色
原文传递
微探粤闽“钱鼓舞”
5
作者
顾文浩
《广东艺术》
2007年第5期56-57,共2页
钱鼓舞作为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现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陆丰、海丰等地。述祖寻源,它是从福建闽南地区流传而来。那么,钱鼓舞在粤、闽两地民间舞蹈中有何不同,它又源自何处呢?让我们从民间动态的舞姿中对比两地不同风格的...
钱鼓舞作为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现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陆丰、海丰等地。述祖寻源,它是从福建闽南地区流传而来。那么,钱鼓舞在粤、闽两地民间舞蹈中有何不同,它又源自何处呢?让我们从民间动态的舞姿中对比两地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考探关于钱鼓舞的点点滴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地区
民间舞蹈
潮汕地区
鼓舞
梨园戏
七子班
广东陆丰
表演
福建
八角形
全文增补中
浅谈从传统梨园戏《朱弁》到《冷山记》的改编
6
作者
王婧莹
《戏友》
2018年第3期11-13,共3页
梨园戏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历经几百年的沧海沉浮,凭借其优美的科、白、唱存活于民间,被认为是戏剧艺术的瑰宝。一辈辈的梨园戏剧团组织者们一直秉持着'郑重对待传统艺术,尊重老师傅传授的文化遗产'的态度,以'...
梨园戏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历经几百年的沧海沉浮,凭借其优美的科、白、唱存活于民间,被认为是戏剧艺术的瑰宝。一辈辈的梨园戏剧团组织者们一直秉持着'郑重对待传统艺术,尊重老师傅传授的文化遗产'的态度,以'继绝存亡'的责任感把传统剧目原汁原味地进行口述、记录、整理、排演,并将剧目进行改编再创造。王仁杰作为梨园戏创作的领军人,对戏曲古典文化有着近乎痴迷执着的精神,他几十年来一头扎进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子班
梨园戏
传统剧目
原文传递
题名
颇有特色的小梨园七子班
1
作者
罗金满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81-182,共2页
文摘
梨园戏作为宋元南戏的重要一支,发祥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语地区,受其特定地域文化的影响,与其他南戏剧种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成由上路、下南的大梨园和小梨园统一而成的剧种。小梨园作为其中的班社之一,又有七子班、戏仔和梨园家班之称。与大梨园戏班相比,它在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富有特色。首先是其称谓上的特点。由于梨园戏和其他一些南戏一样,都有沿袭早期南戏的七个行当,有人将其他一些南戏剧种泛称为"七子班",如闽剧、莆仙戏等。然而,吴捷秋先生在《梨园戏艺术史论》中指出:"虽然‘下南’。
关键词
七子班
梨园戏
宋元南戏
家
班
地域文化
演出
傀儡戏
历史渊源
艺术史
泉州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梨园戏的继承与改革
被引量:
1
2
作者
苏英蜜
出处
《福建艺术》
1999年第2期12-13,共2页
文摘
梨园戏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贯穿着一条始终不渝的继承、发展和改革的道路,才使梨园戏剧种薪火传承一千多年而至今生生不息。 一、梨园戏的继承 1988年4月,“南戏学术讨论会”在莆田和泉州两地举行,梨园戏展演宋元南戏遗响《刘文龙》,引起戏曲界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
梨园戏
剧种
七子班
宋元南戏
泉州文化
剧团
梨园
子
弟
刘文龙
遗响
戏曲界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湾戏曲发展的历史阶段
被引量:
3
3
作者
曾学文
出处
《民族艺术》
1994年第3期26-43,共18页
文摘
台湾戏曲发展的历史阶段福建曾学文台湾戏曲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可划分为明、清、日治、两岸分隔等历史时期,它紧随大陆移民的开垦与信仰文化流传而发展,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民众闲暇时的主要娱乐形式,也是民俗节令、寺庙祭祀不可或缺的仪式。台湾戏曲结构...
关键词
民间戏曲
台湾
歌仔戏
戏曲发展
梨园戏
戏曲形式
京剧
剧种
国民党
七子班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略论《满天春》文学剧本的审美价值
4
作者
李国庭
机构
福建社科院
出处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2-46,共5页
文摘
略论《满天春》文学剧本的审美价值福建社科院李国庭龙彼得先生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的中国书籍中辑出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以下简称《满天春》),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海澄李碧峰、陈我含刊行的孤本①。龙彼得先生为中国南戏...
关键词
文学剧本
女主人公
一捻金
审美价值
爱情婚姻观
历史进步性
人民性
七子班
程朱理学
艺术特色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微探粤闽“钱鼓舞”
5
作者
顾文浩
出处
《广东艺术》
2007年第5期56-57,共2页
文摘
钱鼓舞作为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现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陆丰、海丰等地。述祖寻源,它是从福建闽南地区流传而来。那么,钱鼓舞在粤、闽两地民间舞蹈中有何不同,它又源自何处呢?让我们从民间动态的舞姿中对比两地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考探关于钱鼓舞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
闽南地区
民间舞蹈
潮汕地区
鼓舞
梨园戏
七子班
广东陆丰
表演
福建
八角形
分类号
J722.2 [艺术—舞蹈]
全文增补中
题名
浅谈从传统梨园戏《朱弁》到《冷山记》的改编
6
作者
王婧莹
机构
运城学院
运城学院戏曲表演教研室
出处
《戏友》
2018年第3期11-13,共3页
文摘
梨园戏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历经几百年的沧海沉浮,凭借其优美的科、白、唱存活于民间,被认为是戏剧艺术的瑰宝。一辈辈的梨园戏剧团组织者们一直秉持着'郑重对待传统艺术,尊重老师傅传授的文化遗产'的态度,以'继绝存亡'的责任感把传统剧目原汁原味地进行口述、记录、整理、排演,并将剧目进行改编再创造。王仁杰作为梨园戏创作的领军人,对戏曲古典文化有着近乎痴迷执着的精神,他几十年来一头扎进传统.
关键词
七子班
梨园戏
传统剧目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颇有特色的小梨园七子班
罗金满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谈梨园戏的继承与改革
苏英蜜
《福建艺术》
199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台湾戏曲发展的历史阶段
曾学文
《民族艺术》
1994
3
原文传递
4
略论《满天春》文学剧本的审美价值
李国庭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7
0
原文传递
5
微探粤闽“钱鼓舞”
顾文浩
《广东艺术》
2007
0
全文增补中
6
浅谈从传统梨园戏《朱弁》到《冷山记》的改编
王婧莹
《戏友》
201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