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钩端螺旋体七日热群及赛罗群宿主动物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映 陈明华 +2 位作者 杨向东 庞敬文 杜春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6-38,共3页
钩端螺旋体七日热群及赛罗群宿主动物问题探讨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杨文映,陈明华,杨向东,庞敬文,杜春红随着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发展,家畜病原学、血清学检测资料的充实,愈显重要。钩体血清群与宿主动物之间的主次... 钩端螺旋体七日热群及赛罗群宿主动物问题探讨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杨文映,陈明华,杨向东,庞敬文,杜春红随着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发展,家畜病原学、血清学检测资料的充实,愈显重要。钩体血清群与宿主动物之间的主次关系也愈加明朗化。根据我们在云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七日热群 赛罗 宿主
下载PDF
四川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传染源和宿主动物调查
2
作者 黄自英 郭宗琪 +6 位作者 刘骊生 欧阳兵 魏敏 蔺鸿 刘伦光 张林 徐竹清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438-439,共2页
关键词 流行病学 四川 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 传染源 宿主动物 调查
下载PDF
福建省某些人兽共患病流行现状、原因、趋势预测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4
3
作者 潘亮 潘敏楠 +2 位作者 徐国英 何似 陈阳 《福建畜牧兽医》 2006年第S1期26-31,共6页
人兽共患病是指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大类传染性疾病。全球已发现200多种,中国约有130多种。有些病早已发现,但仍不断肆虐,如禽流感,有些则是新发现的,如SARS。此类病主要来源于动物,对新发现者,由于人们所知甚少,对付起来更为困难... 人兽共患病是指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大类传染性疾病。全球已发现200多种,中国约有130多种。有些病早已发现,但仍不断肆虐,如禽流感,有些则是新发现的,如SARS。此类病主要来源于动物,对新发现者,由于人们所知甚少,对付起来更为困难,常常引发大的灾难,必须特别警惕。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通常由人类与动物的密切接触引起,如畜牧、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兽共患病 莱姆病 钩体病 动物宿主 弓形虫病 虫媒病毒病 波摩那 辛德毕斯病 七日热群 主要传播媒介
下载PDF
8种抗菌药物对13株钩端螺旋体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4
作者 穆国尧 卢毅 +2 位作者 张慧琳 代保民 李胜营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1年第3期118-119,共2页
鉴于国内外治疗钩体病的常用抗菌药物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寻找治疗钩体病的新药和监测钩体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我们以8种抗菌药物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白霉素、利福喷丁及甲氧苄氨嚷啶。
关键词 抗菌药物 钩端螺旋体 钩体病 利福喷丁 甲氧 白霉素 七日热群 黄疽 活性检测
下载PDF
浙江省1988~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概况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作良 傅桂明 +1 位作者 何粟海 赵芝雅 《浙江预防医学》 1993年第5期5-6,共2页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在我省流行已达40余年,平均年发病率6.8/10万,全省波及11个地(市)84个县(市、区),多年来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疫源地调查,并采取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全省发病率从1989年的9.65/1...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在我省流行已达40余年,平均年发病率6.8/10万,全省波及11个地(市)84个县(市、区),多年来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疫源地调查,并采取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全省发病率从1989年的9.65/10万下降到1992年的1.40/10万。近几年来,某些县(市)发现有菌群更迭现象。为解决钩体菌苗“对号入座”,以提高免疫针对性,自1988年~1992年选择有代表性且发病比较高的常山、天台、嵊县、东阳、丽水、海宁、宁海、桐庐等13个县(市),陆续开展疫源地监测,综述如下: 一、流行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预防措施 流行概况 灭鼠 七日热群 宿主动物 刺毛黄鼠 流行高峰 钩体 桐庐 病人数
下载PDF
宜昌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点 被引量:5
6
作者 Pan Huiming,Antiepidemie Station of Yichang Area,Hubei Province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86年第2期33-36,共4页
为探索二十多年宜昌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流行规律,提供预防的科学依据,我们综合历年的流行病学资料,对宜昌地区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如下:
关键词 钩体病 宜昌地区 七日热群 免疫水平 自然感染率 流感伤寒型 流行高峰 出血型 流行区 波摩
下载PDF
钩端螺旋体病在湖南省的流行特征
7
作者 王永怡 《传染病信息》 1994年第3期114-115,共2页
钩体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疾病之一。湖南省卫生防疫站1990年至1993年开展调研的主要结果如下: 1.湖南省1958年首次报告钩体病以来至1992年35年间,累计发病141823人,死亡4487人,年平均发病率为8.35%/10万,病死率为3.16%。1973年... 钩体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疾病之一。湖南省卫生防疫站1990年至1993年开展调研的主要结果如下: 1.湖南省1958年首次报告钩体病以来至1992年35年间,累计发病141823人,死亡4487人,年平均发病率为8.35%/10万,病死率为3.16%。1973年发病率最高达46.8%/10万。1990年来年发病率为14.60%/10万。疫区在不断扩大。发病率以湘东丘陵区最高,湘西北山地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体病 丘陵区 年平均 湘东 七日热群 流感伤寒型 北山地区 出血型 病例总数
下载PDF
一次钩端螺旋体病爆发流行的病源及血清学调查
8
作者 刘代政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1993年第S1期119-120,共2页
本次我们对患者血液(122份),鼠肾(410份),蛙肾(1627份),猪肾(300份)标本进行钩体菌分离培养,获得91株钩体菌。阳性率依次为40.16%(49/122),8.05%(33/410),0.05%(9/1627),猪肾300份全为阴性。
关键词 血清学调查 猪肾 分离培养 七日热群 带菌情况 鼠肾 钩体 血清抗体 储存宿主 变化
下载PDF
西昌市钩端甥旋体病流行特征及防制对策
9
作者 徐元川 刘永忠 杨友波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1993年第S1期120-120,共1页
本文通过1988-1989年钩体病疫源地调查,结合防制开展实验室研究,分析在我市的流行特征。结果表明我市钩体病疫源地主要为自然疫源地,传染源为啮齿目,高山姬鼠为主,“稻田型”为主要流行形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9-10月降雨量多,收割水稻... 本文通过1988-1989年钩体病疫源地调查,结合防制开展实验室研究,分析在我市的流行特征。结果表明我市钩体病疫源地主要为自然疫源地,传染源为啮齿目,高山姬鼠为主,“稻田型”为主要流行形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9-10月降雨量多,收割水稻时期发病呈高峰期,发病以青壮年农民为主。人间流行菌群与鼠间基本一致,从106份病人血清分离17株钩体菌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76.47%,其次为七日热群七日热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体病 流行菌 七日热群 血清分离 防制对策 流行形式 月降雨量 出血型 流感伤寒型
下载PDF
从蛙肾中检出钩端螺旋体
10
作者 胡顺祥 何惠娟 杨献青 《浙江预防医学》 1990年第3期10-10,共1页
建德县从蛙肾中检出七日热群钩体,为我省首次证实了青蛙是七日热群钩体的保菌宿主。对本省目前钩体血清型别的更选和开展防治工作,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七日热群钩体 血清型 菌型 宿主动物 建德 菌株数 抗体测定 沃尔登
下载PDF
浙丁型钩端螺旋体菌苗免疫血清效果观察
11
作者 徐文杰 蒋焕金 《浙江预防医学》 1992年第3期17-18,共2页
接种相应型号的钩端螺旋体菌苗(简称钩体菌苗),是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有效措施。由于人间流行菌型的更迭,本县于1989年起,改用“浙丁型”钩体菌苗。目前,各地接种该苗的剂量、针次不一,为了解人群接种不同剂量“浙丁型”钩... 接种相应型号的钩端螺旋体菌苗(简称钩体菌苗),是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有效措施。由于人间流行菌型的更迭,本县于1989年起,改用“浙丁型”钩体菌苗。目前,各地接种该苗的剂量、针次不一,为了解人群接种不同剂量“浙丁型”钩体菌苗后的免疫水平,以提供防治工作依据,我们于1991年5~7月开展了本项工作,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菌苗 丁型 免疫血清 钩体病 工作依据 免疫水平 抗体阳性率 抗体滴度 菌型 七日热群
下载PDF
1991年广东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报告
12
作者 冯邦强 张万里 杜志明 《华南预防医学》 1992年第4期9-10,共2页
为掌握我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发生情况,掌握疫情发展的可能趋势,按中央流研所的监测方案于1991年对番禺县万倾沙镇9个自然村和珠江华侨农场进行人、畜、啮齿动物等钩体感染状况进行监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钩体病 珠江华侨农场 波摩那 监测报告 七日热群 抗体水平 啮齿动物 动物监测 流行菌
下载PDF
绍兴地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
13
作者 王宗标 《浙江预防医学》 1989年第S1期27-28,共2页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61年开始,我市各县均有本病发生,1965年至1967年出现大流行,发病率最高达342/10万。通过多年的大力防治,1972年以后发病已大幅度下降,1980至1985年,全市平均发病率为1...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61年开始,我市各县均有本病发生,1965年至1967年出现大流行,发病率最高达342/10万。通过多年的大力防治,1972年以后发病已大幅度下降,1980至1985年,全市平均发病率为1.39/10万。但1986年以来,疫情又出现回升,1987年发病率为13.66/10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体病 绍兴地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 波摩那 七日热群 流感伤寒型 蛮耗 出血型 自然疫源地 疫水
下载PDF
嵊县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型分布
14
作者 钱鑫娟 钱伯钦 《浙江预防医学》 1990年第5期28-28,共1页
1974年5~11月,我们对钩体病自然疫源地进行了调查。根据不同地理景观和生物群相,共调查10个乡36个点,调查黑线姬鼠等9种小型啮齿动物和食虫类,仅从黑线姬鼠中检出67株(17%)钩螺体,均属黄疸出血群澳尔登型。1982和1985~1989年。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血清型分布 钩体病 七日热群 钩体血清 波摩那 食虫类 自然疫源地 地理景观 黑线姬鼠
下载PDF
珠海市西区钩端螺旋体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15
作者 徐本城 《华南预防医学》 1991年第4期10-12,共3页
珠海市发展规划拟将西部经济开发区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鉴于近年该区有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发生,为搞好该病的防治,在省流研所的协助下于1990年6~10月进行钩体病的自然疫源地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自然疫源地 钩体病 现代化港口城市 波摩那 血清学检验 七日热群 凝集溶解试验 发展规划 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