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
1
作者 释昭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4-68,共5页
本文依《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的止观要义而作诠释分析。"毘钵舍那"与"奢摩他"有共通性与差异性。共通性在于,两者都能因专注于所缘境而得三昧,证身心轻安;差异性则在于对此所缘境的有分别作意与无分别作意。禅... 本文依《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的止观要义而作诠释分析。"毘钵舍那"与"奢摩他"有共通性与差异性。共通性在于,两者都能因专注于所缘境而得三昧,证身心轻安;差异性则在于对此所缘境的有分别作意与无分别作意。禅者不但要修止,也要修观。修止可以得定,也可以打下修观的基础。慧证来自修观,必须修观方能得慧。但倘若没有修止工夫,那么观力是十分微弱的,无法达到对法(实相)的"胜解"(印证)。反之,倘若行者不先行于十二分教闻思熏修,系念法义,而只是一味锁定所缘境而修止,那么即使止成就而映现定中影像,依然无法印证实相。初期瑜伽行派的禅观学理,还是十足的"定慧综合修行观",从头到尾紧扣佛陀的"十二分教",作为修习止观的基础。若配合《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以观,这可区分出四种所缘境事:以契经的蕴、处、缘起等相应教,作为"善巧所缘"的范畴;当然还可依于对治麤重烦恼的需要而修"净行所缘";修止不脱此诸范畴,是为"事边际所缘境事",修观亦然;因圆而果满,止观成就的境地,就是"所作成办所缘境事"。这正是不共世间的出世道"净惑所缘境事"。这完全符应《杂阿含经》中定慧综合的禅观教学,也是"七觉分"的完满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瑜伽行派 奢摩他 毘钵舍那 三摩地 十二 七觉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