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大熵频谱属性分析技术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以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南部万昌组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江涛 王立贤 +2 位作者 孙凯 李忠信 张麦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4期53-56,共4页
鹿乡断陷是伊通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该区地层具有时代新、物源多、快速沉积等特点。常规地层划分与对比及传统层序划分问题较多,在清楚认识鹿乡断陷南部万昌组两个三级层序的基础上,利用最大熵频谱属性分析准确识别出四级层序。最大熵... 鹿乡断陷是伊通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该区地层具有时代新、物源多、快速沉积等特点。常规地层划分与对比及传统层序划分问题较多,在清楚认识鹿乡断陷南部万昌组两个三级层序的基础上,利用最大熵频谱属性分析准确识别出四级层序。最大熵频谱属性分析方法具有不受取样长度限制、频谱分辨率较高的优点,可以准确地识别出最大湖泛面的位置,并且对于三级层序内部的体系域特征、旋回性有更直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通盆地 鹿乡断陷 万昌组 最大熵频谱属性 米兰科维奇旋回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岔路河断陷万昌—梁家构造带万昌组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成俊 朱建伟 +4 位作者 杜怀旭 黎革全 麻旭刚 赵刚 邓超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4期613-623,共11页
万昌构造带和梁家构造带是岔路河断陷的两个重要油气聚集带,在形成演化过程中,万昌构造带受到东南缘控盆断裂的控制,而梁家构造带受Ⅱ号断层的控制,导致了砂体的沉积相差异。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浅层万昌组地层中,万昌构造带... 万昌构造带和梁家构造带是岔路河断陷的两个重要油气聚集带,在形成演化过程中,万昌构造带受到东南缘控盆断裂的控制,而梁家构造带受Ⅱ号断层的控制,导致了砂体的沉积相差异。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浅层万昌组地层中,万昌构造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体,梁家构造带主要发育水下扇砂体,砂体的连续性和储集物性较好,尤其是离物源较近的分流河道和辫状沟道砂体的孔渗较高,深层双阳组、奢岭组、永吉组发育较好的烃源岩,控盆断裂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断层有助于油气的运移和封闭,油气成藏条件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油气成藏 万昌组 岔路河断陷 伊通盆地
下载PDF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梁家构造带万昌组储层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董策 朱建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9,共9页
研究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梁家构造带万昌组储层特征,为寻找有利储层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大量岩心、测井、物性数据和沉积相资料,并通过薄片鉴定、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分析了古近系万昌组储层岩石的电性-物性-含油性的关系... 研究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梁家构造带万昌组储层特征,为寻找有利储层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大量岩心、测井、物性数据和沉积相资料,并通过薄片鉴定、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分析了古近系万昌组储层岩石的电性-物性-含油性的关系和储层砂体分布特征,探讨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声波时差与孔隙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油层比油气层、气层、水层要求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物性下限高,万昌组的砂体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南2个方向。水下扇的中扇储层相对较好,主要为中孔中、低渗;外扇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储层,物性较差。万二、万三段物性最好,主要为中孔中渗;万一段储层物性次之,以中低孔、中低渗为主。储层的控制因素有埋深、粒度及分选性、沉积微相类型、成岩作用等。万昌组储层主要为中孔中渗储层,并且万二段和水下扇的中扇物性最好,是最有利的储集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通盆地 梁家构造带 万昌组 储层 物性
下载PDF
梁家构造带万昌组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彬彬 胡望水 王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57-162,共6页
针对梁家构造带万昌组储层岩性多变、油气水分布复杂、测井解释存在难度且符合率偏低等问题,对储层进行精细研究。利用测井、测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四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四性研究... 针对梁家构造带万昌组储层岩性多变、油气水分布复杂、测井解释存在难度且符合率偏低等问题,对储层进行精细研究。利用测井、测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四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四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岩性、物性、含油(气)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将测井解释成果与岩心分析结果比对验证,模型检验均具有较高精度。结合常规测井资料、阵列感应测井资料、试油层段建立了万昌组储层的解释标准,提高了解释的符合率,对于储层综合解释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性关系 精细解释模型 测井解释 流体识别 万昌组 梁家构造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