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万有相通”哲学视域下直播带货策略的创新发展——以东方甄选董宇辉直播带货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石鸿飞 王荣强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第1期7-10,共4页
本着“经世致用”的哲学观,本文基于“万物一体,万有相通”哲学视域,分析东方甄选董宇辉火爆网络的原因,发现其在本体论、语言观和历史观三个维度实现了对传统带货模式的超越。基于此,笔者提出未来直播行业创新的路径:以“人—世界”为... 本着“经世致用”的哲学观,本文基于“万物一体,万有相通”哲学视域,分析东方甄选董宇辉火爆网络的原因,发现其在本体论、语言观和历史观三个维度实现了对传统带货模式的超越。基于此,笔者提出未来直播行业创新的路径:以“人—世界”为哲学基础,通过诗的语言,进行直播带货的“节目化变革”。同时,不论电商还是主播,都应该以“大视域”的长远眼光看待利益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有相通 直播带货 董宇辉
下载PDF
论张世英“万有相通哲学”的原创性 被引量:3
2
作者 胡自信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1期3-11,共9页
张世英先生在马列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三大领域均有重要建树,在这三大基石之上,他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创造了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万有相通理论具有明显的原创性,尤其是在本体论上有着重要创新。
关键词 万有相通 个体性 整体性
下载PDF
万有相通、真善美统一的新哲学
3
作者 林可济 《福建理论学习》 2004年第9期46-47,共2页
我国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著名专家、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张世英先生,早已为学人所熟知。近20年来,他研究中西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天人之际'的新观点。张... 我国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著名专家、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张世英先生,早已为学人所熟知。近20年来,他研究中西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天人之际'的新观点。张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应是建立在'万物一体'或'万有相通'基础上的,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因此,《新哲学讲演录》以此为纲,分设本体论与认识论(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讲'万物一体'观,即'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审美观(主要讲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伦理观(主要讲万物一体是善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也是道德的境界)、历史观(主要讲万物一体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一体 万有相通 中国传统哲学 新哲学 认识论 天人合一 哲学原则 本体论 人生境界 西方现当代哲学
下载PDF
美与人生境界——张世英《美在自由》导读
4
作者 王燕子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3期10-15,共6页
《美在自由》中讨论的美学是“诗意”美学,也是“精神境界”美学。这呈现出“为人生”的“大美学”风格。这既保存了中国古典美学那种关心“天地大美”、人生之美的综合性美学精神的特点,也吸纳了西方美学中原有“学科型”的理性特点。... 《美在自由》中讨论的美学是“诗意”美学,也是“精神境界”美学。这呈现出“为人生”的“大美学”风格。这既保存了中国古典美学那种关心“天地大美”、人生之美的综合性美学精神的特点,也吸纳了西方美学中原有“学科型”的理性特点。最终《美在自由》这本书里将审美意识的最高层次落在“超理性之美”,并思辨且创新性地探讨了“美与人生境界”的议题。此书中的观点及方法,已然具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会贯通的理想境界,当属于建构中国学派,且守正创新的当代经典美学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世英 美在自由 万有相通 美的神圣性 守正创新
下载PDF
论张世英的“境界”说——以境界能否言说为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博 吴根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64,共8页
在张世英依据人之“在世结构”所构建的境界论思想体系之中,语言与言说从未缺席。欲求境界、求实境界和道德境界可以通过非诗的语言表达,但审美境界仅能通过诗意语言或语言的诗意来表述。通过借助语言的诗性或诗性的语言,“无底”与“... 在张世英依据人之“在世结构”所构建的境界论思想体系之中,语言与言说从未缺席。欲求境界、求实境界和道德境界可以通过非诗的语言表达,但审美境界仅能通过诗意语言或语言的诗意来表述。通过借助语言的诗性或诗性的语言,“无底”与“无限”的境界成为可被言说的对象。“横向超越”正是从“可说”的境界走向“不可说”之境界的精神修炼历程。“万有相通”和“万物一体”不仅是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语言能够言说境界的本体论依据。张世英以精神现象学和精神科学的方式建构起了有别于王国维和冯友兰的新境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世英 境界 诗性语言 物一体 万有相通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中“居”的美学意蕴
6
作者 杨锐 《管子学刊》 CSSCI 2016年第1期70-74,98,共6页
居住源自于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必须。在这之上,诗人以其诗意化的精神体验,自觉体合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这是诗人的精神"栖居"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建构... 居住源自于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必须。在这之上,诗人以其诗意化的精神体验,自觉体合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这是诗人的精神"栖居"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建构着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亲和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生命活动正是我们提升"居"的美学意蕴的基点:在艺术和审美中感悟宇宙自然的无限宽广,体认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进而反观自我,实现人"居"于大地之上的自由存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居"的这一意蕴有着丰富而具体的体现,古代文人或隐于超然世外,或恋于田园牧歌,或耽于静谧空灵,或安于乡野自适,不断构建着精神和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 万有相通 节律 中国古典诗歌
下载PDF
人工智能环境下AI主播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挑战与新要求 被引量:3
7
作者 孔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第24期81-83,共3页
AI主播是人工智能时代下一个鲜明的技术产物,并越来越成为各大媒体践行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满足受众不断更新的审美需求的具体实践,也为传统播音员主持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AI主播的发展背景及应用现状”、“AI主播对播音... AI主播是人工智能时代下一个鲜明的技术产物,并越来越成为各大媒体践行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满足受众不断更新的审美需求的具体实践,也为传统播音员主持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AI主播的发展背景及应用现状”、“AI主播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挑战”以及“AI主播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的要求”三个角度展开探讨,并结合张世英老师“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哲学观提出了播音员主持人与AI主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发展方向,从而促使播音员主持人为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中国形象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主播 播音员主持人 万有相通 物一体
下载PDF
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8
作者 张世英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74-75,共2页
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关键词 意象说 万有相通 审美
下载PDF
相同与相通──兼论哲学的任务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3-59,128,共8页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但不同的东西可以彼此相通。主张语言只能私有而不能相互交流的论者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不同而又能互相沟通的关键在于:每一人、每一物都是唯一的宇宙整体的反映,只是各自的反映形式不同而已。万有相通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但不同的东西可以彼此相通。主张语言只能私有而不能相互交流的论者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不同而又能互相沟通的关键在于:每一人、每一物都是唯一的宇宙整体的反映,只是各自的反映形式不同而已。万有相通的道理也适用于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宇宙整体既承载着过去,也孕育着未来。过去与未来都是唯一的宇宙整体自我展开、自我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状态。所以过去与未来虽不相同而又能相通。历史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一个有连续性的统一整体。哲学的最高任务不能停滞于认识相同性或同一性,而是要进而从宇宙整体内部体验到万有相通、万物一体的高超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同 万有相通 交叉点 宇宙整体 维特根斯坦
原文传递
历程·方向·境界——读张世英新著《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甘绍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56-157,共2页
关键词 现代西方哲学 澄明之境 新方向 西方现代哲学 万有相通 物一体 宇宙整体 人本主义思潮 哲学系统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在天人合一中诗意栖居——中国人的居住哲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储昭华 李文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8-111,共4页
诗意栖居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有体现形式就是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既是中国人的居住哲学和实践的特征,也是人类生存的未来发展方向。它理当包含四个层面的意涵,即注重并着力追求灵与肉(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人、小家与“大家”... 诗意栖居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有体现形式就是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既是中国人的居住哲学和实践的特征,也是人类生存的未来发展方向。它理当包含四个层面的意涵,即注重并着力追求灵与肉(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人、小家与“大家”的和谐统一。对于当今社会的人居建设来说,尤其应力求破除单纯追求个体和小家之诗意的局限性,到人与整个自然生态、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中去寻求、创造更深远的生存的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哲学 诗意栖居 天人合一 山水城市 万有相通
下载PDF
论摘
12
《美术观察》 1996年第4期68-69,共2页
人文科学研究后继乏人 季羡林、任继愈、张岱年、袁可嘉、叶秀山、何光沪教授说,搞研究先要填饱肚子,读书人工资太低了,而工资作为再生产手段,是养家糊口的基本保证,人的第一需要是吃穿,这是《资本论》都讲过的。长期低工资、低收入,当... 人文科学研究后继乏人 季羡林、任继愈、张岱年、袁可嘉、叶秀山、何光沪教授说,搞研究先要填饱肚子,读书人工资太低了,而工资作为再生产手段,是养家糊口的基本保证,人的第一需要是吃穿,这是《资本论》都讲过的。长期低工资、低收入,当然没有人做学问。人文科学后继乏人,不少有才华的年轻人出国了或改行了。现在从事西方哲学史研究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方向的几乎没有人再研究了,为数不多的青年学者都在搞现当代西方哲学,一些偏的、冷的方向看来就只好停了。外国文学也是后继乏人的局面。人为地缩减也是一个问题,不少人文科学在项目和人数上减少,一些研究生、博士生择业存在困难,即使有少数学生甘愿坐冷板凳,也难于找到合适的位置。人文科学是表现民族灵魂、民族性格的东西,我们有五千年文化传统,这么一个古老的民族,如果出现文化断层,将是很可怕的。文化没有暴发户,要慢慢积累,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要保持我们民族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人文科学研究 文化多元论 哲学的最高任务 万有相通 物一体 社会主义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国画 秦俑二号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