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阳明“万物一体”视域下“陌生人”问题的解构及当代之思
1
作者 王闻文 《天府新论》 CSSCI 2024年第6期60-69,共10页
“陌生人”问题与儒家的交织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和伦理的诸多反思。其主要症结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是否为陌生人留有“位置”,以及儒家伦理能否面对现代意义上陌生人(社会)问题的挑战。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考察,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儒家... “陌生人”问题与儒家的交织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和伦理的诸多反思。其主要症结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是否为陌生人留有“位置”,以及儒家伦理能否面对现代意义上陌生人(社会)问题的挑战。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考察,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儒家有涉及陌生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伦理对策。特别是从王阳明“万物一体”的视域出发审视此问题,甚至可以说“陌生人”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构,我们需要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加以思考,这关涉陌生人之于当代社会的问题面向及儒家伦理的现代调适。概言之,在面对现实的陌生人问题的时候,阳明乃至儒家所倡导的伦理原则并非处于“失语”状态,而是能够积极地面对和提供有益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人 王阳明 万物一体 儒家伦理
下载PDF
刘宗周“万物一体”论探赜
2
作者 扈继增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万物一体”是宋明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刘宗周将生生之仁视为“万物一体”的本体论依据,将人与万物意义世界的共生共建视为“万物一体”的实际表现,将人人本具的“知痛痒心”看作个体实现与万物一体的现实津梁。他认为个体在将识... “万物一体”是宋明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刘宗周将生生之仁视为“万物一体”的本体论依据,将人与万物意义世界的共生共建视为“万物一体”的实际表现,将人人本具的“知痛痒心”看作个体实现与万物一体的现实津梁。他认为个体在将识仁体与做工夫合而为一的践履中可返归到与万物为一的本然之境,在此境界中,个体平等地看待自我与他者,不执着于自身境遇的顺逆穷通,在勘破生死中彻底消解由自私带来的物我隔阂。“万物一体”论在刘宗周思想中有重要地位,涉及到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等诸多方面,对此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推动刘宗周思想的整体研究,也有助于厘清“万物一体”思想在宋明理学中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宗周 万物一体 本体 工夫 境界
下载PDF
朱熹对程颢及程门弟子“万物一体”的理解和修正
3
作者 李胜垒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阐述程颢与程门弟子的“万物一体”,自程颢提出“万物一体”后,这种思想便为其弟子所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程颢及程门弟子以“万物一体”为仁体;论述朱熹对“万物一体”的理解,他认为“万物一体”并不是仁,而是仁之后的结果,是仁爱之后... 阐述程颢与程门弟子的“万物一体”,自程颢提出“万物一体”后,这种思想便为其弟子所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程颢及程门弟子以“万物一体”为仁体;论述朱熹对“万物一体”的理解,他认为“万物一体”并不是仁,而是仁之后的结果,是仁爱之后所达到的境界和状态,在施以仁爱实现“万物一体”的过程中,离不开公与恕;认为朱熹使“万物一体”从抽象的形上玄思走向实践性的仁民爱物,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实践理性和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程颢 万物一体
下载PDF
“万物一体”管理学范式的提出
4
作者 黄金枝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58-72,270,共16页
管理学范式与科学学术范式同出一炉。管理学范式遵循牛顿机械还原论,还原论的本质建立在“万物分立”上。在此范式下,管理学将人、事、物当成彼此分立事件来看待,并将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以万物分立来建构。而中华优... 管理学范式与科学学术范式同出一炉。管理学范式遵循牛顿机械还原论,还原论的本质建立在“万物分立”上。在此范式下,管理学将人、事、物当成彼此分立事件来看待,并将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以万物分立来建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整体性,且具有“含三归一”和以“一”摄多的特性,本文据此特性凝练出“万物一体”含融且统摄“万物分立”的观点。本研究重要成果是将整体性与还原论关系的考量转变为“万物一体”与“万物分立”关系的考量,进而凸显西方管理学范式停留在万物分立“物-物”层面的局限性,未能实现“万物一体”层次的统摄,其是导致对管理难题的束手无策和解释世界全貌乏力的原因之所在。鉴于此,本文提出“万物一体”的管理学范式。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不只是向牛顿机械还原论挑战,虽然其有许多局限性,但当还原论被相容地放入现实世界的更大的图景中去时,还原论范式依然有效,此更大的“图景”即“万物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万物一体 管理学范式 还原论 万物分立
下载PDF
万物一体、形上形下不二:前朱子时期道学形上论重塑
5
作者 包佳道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7-33,共7页
以张载、二程及门人等为中心的前朱子时期道学,为重振儒学核心价值以有效应对佛道和功利数术之学,构建了万物一体、形上形下不二的形上论。张载以“太虚即气”、二程及门人以“理(易)、气”的生生变化,一方面,揭示了天地、鬼神、人、物(... 以张载、二程及门人等为中心的前朱子时期道学,为重振儒学核心价值以有效应对佛道和功利数术之学,构建了万物一体、形上形下不二的形上论。张载以“太虚即气”、二程及门人以“理(易)、气”的生生变化,一方面,揭示了天地、鬼神、人、物(事)同出一源,兼为一体,万物共生。另一方面揭示了天地自然规律、人性、社会人事原则遵循着同一个宇宙律则,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性理(道)不二,形上形下不二。前朱子时期道学家形塑的孔孟儒学形上论,为“自得”的人伦政教——孔孟儒学核心价值奠定了基础:因坚信万物一体、形上形下不二,自觉具有人伦政教的宇宙担当且诉诸自我修持、自我获取。正是以此儒家精神批判了佛道出家、隐逸思想和功利数术之学陷溺俗世思想,挖掘这一精神资源有助于当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应对物欲主义和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朱子时期道学 万物一体 形上形下不二
下载PDF
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说”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田光辉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40-43,共4页
关键词 王阳明 万物一体 明王朝 “致良知” “知行合一”说 心即理 封建等级制度 “心” 圣人 “天地万物一体
下载PDF
仁学视野中的“万物一体”论(上)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北宋的道学发展到南宋前期,仁说处于其中的核心。以《西铭》和《识仁篇》为代表的新仁学,突出"万物一体"的观念和境界,对后来道学的发展影响甚大。程颢、杨时、吕大临、游酢都以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解释"仁&q... 北宋的道学发展到南宋前期,仁说处于其中的核心。以《西铭》和《识仁篇》为代表的新仁学,突出"万物一体"的观念和境界,对后来道学的发展影响甚大。程颢、杨时、吕大临、游酢都以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解释"仁"。上蔡虽然不讲与物同体,但他以生解仁,以知觉论仁,也是继承和发展明道论仁思想之一面,这也是仁学宇宙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宋代的仁说来看,仁作为万物一体的概念,主要显现在主观的方面,而不是显现为客观的方面。万物一体的仁学在这里虽然显现为主观的,但这一话语的形成及其在道学内部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为从客观的方面去把握万物一体之仁准备了基础,这是宋儒特别是程明道及其思想继承者的贡献。王阳明所强调的"万物一体"虽然也沿着主观境界义作了发展,认为心体上本然如此,但他同时认为就存有的状态说也是实然如此,这突破了"万物一体"的主观义,气的思想对这种突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张载到王阳明,宋明儒者均未放弃"气"的观念。在心学传统中,存有论的气的概念服从于人生论的需要,使万物一体之仁的实体化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一体 仁体 生生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意蕴——基于境界论视域 被引量:3
8
作者 马兰 薛勇民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7,共4页
宋明理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所倡导的"万物一体"思想不仅从本体论上探析了人与自然的同源同体同本,更从境界论视域揭示了深刻的成就"大人"的生态理念、拯救社会的生态目标以及救赎万物的生态责任等生态伦理... 宋明理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所倡导的"万物一体"思想不仅从本体论上探析了人与自然的同源同体同本,更从境界论视域揭示了深刻的成就"大人"的生态理念、拯救社会的生态目标以及救赎万物的生态责任等生态伦理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讲,本源构成上与物同体、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及其在逻辑推导、证成方式上与物同体,总是要让位于差等的现实安排。也就是说,要深入把握万物一体之仁和人与物之间轻重厚薄的差别与统一,进而实现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万物一体 生态伦理 境界论
下载PDF
道德的力量从哪里来——儒家“万物一体”论对道德教育的“根”的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彭正梅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1-86,共6页
道德教育包括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训育即德育,同时还包括一种信仰教育的"道育",其中,后者是道德教育之根。对于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儒家"万物一体"论不仅可以为个体奠定道德教育之"根",同时还... 道德教育包括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训育即德育,同时还包括一种信仰教育的"道育",其中,后者是道德教育之根。对于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儒家"万物一体"论不仅可以为个体奠定道德教育之"根",同时还可以成为社会的价值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育 万物一体 理解的心灵
下载PDF
试论王阳明“万物一体”观中的心物关系——从存在本体论视域出发 被引量:8
10
作者 韩振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心"与"物"的关系是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命题。在存在本体论视域下,王阳明的心物关系分三个层次展开:"心外无物"昭示着人心与万物不是一种客观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在世界之中&q... "心"与"物"的关系是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命题。在存在本体论视域下,王阳明的心物关系分三个层次展开:"心外无物"昭示着人心与万物不是一种客观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心与物照"则讨论了心与物相互沟通的感应途径;"心物一体"是讨论在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层面上如何达到了"万物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万物一体
下载PDF
同情的限度——王阳明万物一体说的哲学诠释 被引量:6
11
作者 方旭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王阳明试图用他富于特色的良知学来说明万物一体,认为所谓“同体”当从“感应之几”上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另一方面,王阳明也将人对万物所怀有的那种普遍的顾惜之情作为万物一体之仁的具体表现。由于将“仁”设... 王阳明试图用他富于特色的良知学来说明万物一体,认为所谓“同体”当从“感应之几”上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另一方面,王阳明也将人对万物所怀有的那种普遍的顾惜之情作为万物一体之仁的具体表现。由于将“仁”设定为“造化生生不息之理”,王阳明就能够从发生学角度观察和描述仁(行仁),论证“孝弟为仁之本”,从而维护了儒家仁爱主张中的差别原则。王阳明对儒家万物一体之仁说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一方面,他将万物一体观念应用于社会分工,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现实等级秩序的一种辩护;另一方面,他又通过万物一体观念捍卫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救世热忱。在王阳明那里,万物一体的观念,对于不同对象意味着不同规则。作为一种伦理主张,万物一体之仁说实质是一种精英主义伦理,其基础是一种虚构的天赋决定论,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普遍化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万物一体 差别原则 拟人化
下载PDF
仁学视野中的“万物一体”论(下)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共7页
北宋的道学发展到南宋前期,仁说处于其中的核心。以《西铭》和《识仁篇》为代表的新仁学,突出"万物一体"的观念和境界,对后来道学的发展影响甚大。程颢、杨时、吕大临、游酢都以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解释"仁&q... 北宋的道学发展到南宋前期,仁说处于其中的核心。以《西铭》和《识仁篇》为代表的新仁学,突出"万物一体"的观念和境界,对后来道学的发展影响甚大。程颢、杨时、吕大临、游酢都以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解释"仁"。上蔡虽然不讲与物同体,但他以生解仁,以知觉论仁,也是继承和发展明道论仁思想之一面,这也是仁学宇宙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宋代的仁说来看,仁作为万物一体的概念,主要显现在主观的方面,而不是显现为客观的方面。万物一体的仁学在这里虽然显现为主观的,但这一话语的形成及其在道学内部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为从客观的方面去把握万物一体之仁准备了基础,这是宋儒特别是程明道及其思想继承者的贡献。王阳明所强调的"万物一体"虽然也沿着主观境界义作了发展,认为心体上本然如此,但他同时认为就存有的状态说也是实然如此,这突破了"万物一体"的主观义,气的思想对这种突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张载到王阳明,宋明儒者均未放弃"气"的观念。在心学传统中,存有论的气的概念服从于人生论的需要,使万物一体之仁的实体化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一体 仁体 生生
下载PDF
论儒家“万物一体”的生态观——重读《大学问》 被引量:6
13
作者 彭国翔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38,共4页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儒学对于当今世界所能贡献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生态学而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应当被界定为一种基于"天人合一"的"一体观"。这种儒家的"一体"生态观实际上是...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儒学对于当今世界所能贡献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生态学而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应当被界定为一种基于"天人合一"的"一体观"。这种儒家的"一体"生态观实际上是王阳明《大学问》所蕴涵并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遗憾的是,迄今在儒学生态思想的讨论中,对这部儒学经典的意涵和重要性却措意不够。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问》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揭示儒家的万物一体的生态观。依笔者之见,生生不息的一体关系不仅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更在于作为共同创造者的人类与整个宇宙以及无限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大学问》 万物一体 生态观
下载PDF
万物一体——阳明心学关于建构理想社会的一项理论表述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21,33,共10页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既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社会理论。此可由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一、"万物一体"是宇宙的一种存在模式,更是理想的社会形态,中国上古的"三代"社会便是以"心体同然"为特征...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既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社会理论。此可由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一、"万物一体"是宇宙的一种存在模式,更是理想的社会形态,中国上古的"三代"社会便是以"心体同然"为特征的万物一体之理想国;二、心学理论不唯重视个人的道德实践,更加关注如何由个人良知之扩充推广而至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实现,这是心学理论的终极关怀;三、王阳明根据万物一体论来重新诠释《大学》,得出了"明德亲民合一"论,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明明德的道德实践与亲民的社会实践的合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万物一体 心体同然 明德亲民
下载PDF
一体与同体:程颢“万物一体”说辨证 被引量:4
15
作者 雷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27,共7页
从朱熹的观点来看,程颢的万物一体说是身心体验的同体而非本体论的一体。朱熹采纳了程颢的生生之理,而扬弃了其作为主观性的同体。时贤认为,程颢"天地生物之心"的观念,成为理学中"万物一体"客观性论述的重要资源,... 从朱熹的观点来看,程颢的万物一体说是身心体验的同体而非本体论的一体。朱熹采纳了程颢的生生之理,而扬弃了其作为主观性的同体。时贤认为,程颢"天地生物之心"的观念,成为理学中"万物一体"客观性论述的重要资源,生生是程颢本体论的重要贡献。但若接着回应朱熹的问题,如何看待程颢万物一体说中的一体与同体的关系,尤其是生生之一体如何显发于同体,则尚需致思。基于一体显发于同体的经验理路,还可以在一体之本体论下考量同体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讨论,将呈现同体作为交感互动关系及其基于身体的特点。同时,尽管同体存在局限性甚至矛盾,但在儒家伦理中,它召唤着道德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万物一体 同体 儒学 身体观
下载PDF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来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第2期45-49,共5页
阳明先生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并表现出为追求内心生活的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宇宙体验的特质。他的万物一体思想,在价值观上体现为对生民苦难的一种迫切的悲悯情怀,将拯救苦难的人民作为他内心的一种终极关怀... 阳明先生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并表现出为追求内心生活的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宇宙体验的特质。他的万物一体思想,在价值观上体现为对生民苦难的一种迫切的悲悯情怀,将拯救苦难的人民作为他内心的一种终极关怀,也明确的引导了致良知实践方向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一体 拔本塞源论 良知 大治
下载PDF
儒家“万物一体”思想探析:来自共情心理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四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101,共7页
"万物一体"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命题之一。本文通过心理过程分析对"万物一体"思想进行考察,并将其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共情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厘清其内在心理机制。结果发现,"万物一体"的心理机制在表面上类... "万物一体"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命题之一。本文通过心理过程分析对"万物一体"思想进行考察,并将其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共情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厘清其内在心理机制。结果发现,"万物一体"的心理机制在表面上类似于共情心理,但是二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共情理论更看重实证研究所发现的客观科学规律,而儒家"万物一体"思想带有鲜明的伦理色彩。它从人对自身的感受出发,推及到"万物一体";进而激发出对万物的情感动机,最终产生亲社会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万物一体 共情
下载PDF
“万物一体”思想与中华诗学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晶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170,共9页
"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的观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表述。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提出"人—世界"的在世结构,就是以"万物一体"为其思想资源的。"万物一体"作为哲学命题由... "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的观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表述。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提出"人—世界"的在世结构,就是以"万物一体"为其思想资源的。"万物一体"作为哲学命题由宋代思想家张载、程颢明确提出,而作为仁学的基本内涵,却是从先秦儒家经典中发源。道家哲学也从另一系统进入这一命题的汇流之中。本文从哲学角度梳理了"万物一体"的基本意蕴,又由此生发了其对独特的中华美学气质的生成路向,并进而阐发了"万物一体"观念的当代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一体 天人合一 “人—世界”在世结构 仁学 交互主体性
下载PDF
“万物一体”新诠——基于共生哲学的新透视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飞驰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2期29-34,共6页
儒家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以天道自然、宇宙一体、一体归仁、生命感通、生生和谐与天下大同为其基本内容,以其内在心性的感通性、类推性、扩充性作为其证成为“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 儒家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以天道自然、宇宙一体、一体归仁、生命感通、生生和谐与天下大同为其基本内容,以其内在心性的感通性、类推性、扩充性作为其证成为“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为笔者所着力建构的现代共生哲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笔者倡导的的共生哲学的实质,就是藉以阐明大道或存有是如何在宇宙及其现实世界中彼此共同相处与和谐共进的。因此从共生哲学的意义来看,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在道德形上学的层面上,含蕴着现代共生哲学的基本内涵,它的现代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类走出当下的天-人、人-自然、人-我和人-人的对立与两橛,提供了无尽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明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万物一体 共生哲学 思维方式 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生生和谐” 生态伦理 人道伦理 人性意义
下载PDF
他人食饱,公无馁乎?——在“万物一体”与“圣贤有分”之间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迎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54,共7页
王阳明首先以"知"说"万物一体",认其当从"感应之几"上看。感应之几有二用:一方面一气流通,正是万物一体给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另一方面,圣贤有分,人对万物的普遍的恻隐顾惜之情成为万物一体的开始。... 王阳明首先以"知"说"万物一体",认其当从"感应之几"上看。感应之几有二用:一方面一气流通,正是万物一体给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另一方面,圣贤有分,人对万物的普遍的恻隐顾惜之情成为万物一体的开始。他也看到,二用又必归一几:"才能之异者"悲天悯人的救世热忱,与"才质之下者"各随其分的尽职精神,二者的搏斗、协调,只能指向人性的陶冶和养成。作为一种理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说实质上是一种事关修道的审美直感论,它坚持了儒家知行合一的品格,"行"之而成,与"政治哲学"有很大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万物一体 圣贤有分 政治哲学 审美直感 牟宗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