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堂教学中的伊斯兰教“两世并重”学说与佛教“三世因果”学说比较及分析
1
作者 杨信 吴媛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251-252,共2页
伊斯兰教关于现世及死后归宿的理论观点,是伊斯兰教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在现世生活之后,还有来世的生活。而佛教的观点则认为生命有着相互循环的过程,今世出生之前的"因"和出生之后的"果"相互作用,推而远之,进... 伊斯兰教关于现世及死后归宿的理论观点,是伊斯兰教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在现世生活之后,还有来世的生活。而佛教的观点则认为生命有着相互循环的过程,今世出生之前的"因"和出生之后的"果"相互作用,推而远之,进而形成"三世因果"学说。这两个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形态,约束并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对其所属的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伊斯兰教 并重 三世因果 社会
原文传递
明代人情小说中的果报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18-20,共3页
佛教经历了中国佛化和佛教中国化的演变过程 ,加入到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而成为内区文化。尤其是“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佛法教义与中国传统的惩恶心理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因果报应”观念。在明代人情小说中体现为三种形... 佛教经历了中国佛化和佛教中国化的演变过程 ,加入到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而成为内区文化。尤其是“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佛法教义与中国传统的惩恶心理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因果报应”观念。在明代人情小说中体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用“因果报应”说构架整个小说 ;二是借“因果报应”说惩恶扬善 ,劝诫世人 ;三是图解“因果报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情小说 三世因果 六道轮回 内区文化 因果报应
下载PDF
安西榆林窟“六道轮回图”考释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伯元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3,共4页
安西榆林窟“六道轮回图”考释张伯元榆林窟十九窟(五代)六道轮回图(图版壹,2)是敦煌石窟艺术系统中唯一以“轮回”形式来表现佛理“十二因缘”的一幅壁画。构图巧妙,技法独特,在国内其它石窟中不多见,因此弥足珍贵。这幅画画... 安西榆林窟“六道轮回图”考释张伯元榆林窟十九窟(五代)六道轮回图(图版壹,2)是敦煌石窟艺术系统中唯一以“轮回”形式来表现佛理“十二因缘”的一幅壁画。构图巧妙,技法独特,在国内其它石窟中不多见,因此弥足珍贵。这幅画画在十九窟前甬道南壁,长年遭受曝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道轮回 榆林窟 “十二因缘” 小乘佛教 三世因果 安西 支应 生死轮回 人物形象 阿难陀
下载PDF
源于佛经的抽象名词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俊生 《汉语学习》 1987年第6期30-32,共3页
自从印度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汉民族受其影响很大。特别是汉魏迄唐这短短的数百年间,西域僧人相继东来,中国僧人西行求法,再加当时的统治阶级有意识地提倡,佛经的华梵对译盛极一时。其结果。
关键词 佛经 抽象名词 佛教 现代汉语 本义 真理 真际 境界 僧人 三世因果
下载PDF
略论中国的做人文化
5
作者 王沂暖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7年第3期1-4,9,共5页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人文化 佛教 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 仁义道德 阿罗汉 印度文化 物质与精神 四书五经
下载PDF
素食问答
6
作者 闻妙 《佛教文化》 1998年第3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平等观 素食者 因果规律 净肉 综合分析 三世因果 荤食 “因” 中西药物 眼不见为净
下载PDF
一枚教化众生的雕刻花钱
7
作者 何康民 《西部金融》 2009年第7期87-87,共1页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以后,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以至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有较大的影响,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檠为理想境界.并有"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贵贱虽复殊途,...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以后,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以至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有较大的影响,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檠为理想境界.并有"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等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世因果 涅槃 众生平等 雕刻
下载PDF
促进人类自身完善的三个回归 被引量:1
8
作者 净慧 《法音》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22-24,共3页
促进人类自身完善的三个回归净慧二十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方面,确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是,在这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核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精神空... 促进人类自身完善的三个回归净慧二十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方面,确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是,在这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核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世因果 二元思维模式 信仰 传统西方文化 自主性 终极关怀 人类文化 人生价值 尊重生命 自性
原文传递
从《原人论》看儒释因果观的差异
9
作者 崔韩颖 《宗教研究》 2016年第2期211-219,共9页
儒释注重对人之本原的探讨,且各以其本原作为解释人身生成、人之身心、人之境遇、天人关系的根本原因,强调正是此一根本本原导致了诸多现象的产生。因儒释所认同的本原不同,因此二者的因果观也存在很大差异,《原人论》清晰地展现了这些... 儒释注重对人之本原的探讨,且各以其本原作为解释人身生成、人之身心、人之境遇、天人关系的根本原因,强调正是此一根本本原导致了诸多现象的产生。因儒释所认同的本原不同,因此二者的因果观也存在很大差异,《原人论》清晰地展现了这些差异。宗密《原人论》的核心正是探求人的本原(1),他通过批判、清理儒家的本原学问,指出儒家的'原人观'则不能真正地原人,其因果关系中存在诸多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气论 宇宙生成论 儒学思想 三世因果 因果 赏善罚恶 一乘显性教
原文传递
第一部佛教百科全书──《法苑珠林》
10
作者 靖居 《世界宗教文化》 1998年第4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百科全书 佛教典籍 《经律异相》 《太平广记》 《搜神记》 佛教哲理 业报轮回 《异苑》 三世因果 显庆四年
原文传递
悲露应消劫火尽仁心普济大千同──戒杀放生随感
11
作者 智慧 《法音》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20-22,共3页
悲露应消劫火尽仁心普济大千同──戒杀放生随感智慧运悲心以普利自他有情,这是广大佛教徒所共同尊崇赞叹的精神,并贯穿于佛陀所开示的世出世间佛法的全部。其中戒杀放生就是人天道的基本行为轨范之一,也是大乘菩萨道必备的福德资粮... 悲露应消劫火尽仁心普济大千同──戒杀放生随感智慧运悲心以普利自他有情,这是广大佛教徒所共同尊崇赞叹的精神,并贯穿于佛陀所开示的世出世间佛法的全部。其中戒杀放生就是人天道的基本行为轨范之一,也是大乘菩萨道必备的福德资粮,在各种次第的戒律中不杀戒都是首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心 佛法 三世因果 弘法利生 返回自然 因果规律 众生平等 潜意识 爱国爱教 招待客人
原文传递
赵一澄,让心和行从当下出发
12
作者 王继伟 张旭 《中国慈善家》 2014年第6期96-98,共3页
赵一澄知名佛教影视导演,正心堂国际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2011年度全国青年就业创业优秀导师'',感恩的心'慈善联合行动发起人。见到知名佛教影视导演赵一澄,是在他位... 赵一澄知名佛教影视导演,正心堂国际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2011年度全国青年就业创业优秀导师'',感恩的心'慈善联合行动发起人。见到知名佛教影视导演赵一澄,是在他位于盘古大观对面的正心堂办公室。会客厅里茶桌铺在地上,他正背靠着一幅禅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法师 释迦牟尼佛 三世因果
原文传递
宇宙万物一体观及其视野下的中华道德慈善文化
13
作者 陆镜生 《慈善》 2017年第5期33-39,共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代表。'优秀'体现在哪里?儒释道在最高境界上体现为圆满地处理人的本性与习性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不同维次空间一切众生的关系。儒家感悟到'天人合一'。孟子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代表。'优秀'体现在哪里?儒释道在最高境界上体现为圆满地处理人的本性与习性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不同维次空间一切众生的关系。儒家感悟到'天人合一'。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矣'。'仁者爱人'意思就是与天地合德。天象征着整个宇宙的法则,是人类的道德源泉。天地无私,太阳普照,大地生养万物,没有竞争,没有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慈善文化 宇宙万物 一切众生 中华传统道德 地狱道 生命精神 资本主义社会 饿鬼道 西方人 孔孟学说 《华严经》 三世因果 佛菩萨 儒家文化 一体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