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吴瑞 丁翔宇 王道儒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第11期76-78,共3页
文章对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并借鉴几年来三亚珊瑚礁保护区依托"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开展多层次的保护行动及所取得的成效,提出加强资源监测、保护区共建、社区共管和公... 文章对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并借鉴几年来三亚珊瑚礁保护区依托"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开展多层次的保护行动及所取得的成效,提出加强资源监测、保护区共建、社区共管和公众意识教育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珊瑚礁 生物多样性 保护
下载PDF
三亚珊瑚礁区珊瑚体内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项楠 刁晓平 +2 位作者 姜春霞 杨婷寒 黄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12-2119,共8页
采用高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三亚典型珊瑚礁区珊瑚体内的16种优控PAHs进行定量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属珊瑚体内PAHs的分布特征、环数组成及来源,对其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珊瑚体内PAHs总质量分数范围为326.63~... 采用高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三亚典型珊瑚礁区珊瑚体内的16种优控PAHs进行定量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属珊瑚体内PAHs的分布特征、环数组成及来源,对其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珊瑚体内PAHs总质量分数范围为326.63~894.55 ng·g^(-1)(干质量,下同),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凤凰岛最高(778.03 ng·g^(-1)),鹿回头次之(488.23 ng·g^(-1)),蜈支洲岛最低(396.07 ng·g^(-1));(2)在同一区域,块状珊瑚(滨珊瑚属Porites、盔形珊瑚属Galaxea、牡丹珊瑚属Pavona、蜂巢珊瑚属Favosites和星珊瑚属Montastrea)体内的PAHs质量分数比分枝状珊瑚(杯形珊瑚属Pocillopora和鹿角珊瑚属Acropora)高。其中,滨珊瑚属富集PAHs的能力最强,鹿角珊瑚属和杯形珊瑚属最弱;(3)珊瑚体内的PAHs以低环(2~3环)为主,所占百分比为75%~87%。高环PAHs(4环及以上)在所有珊瑚中均有检出;滨珊瑚属、鹿角珊瑚属和杯形珊瑚属中高环PAHs所占比例高于同地区其他属珊瑚;(4)与海洋贝类相比,珊瑚体内总PAHs质量分数以及高环PAHs在总PAHs中所占的比重更高,这可能与珊瑚自身独特的骨骼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关;(5)结合不同环数PAHs的相对丰度法和同分异构体比值法对珊瑚体内的PAHs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亚珊瑚礁区珊瑚体内的PAHs污染来源复杂,主要为石油污染和化石燃料、煤炭及生物质的燃烧,推测与三亚市近年来的工业生产、渔业活动及旅游业的发展有关。该研究不仅可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信息,而且可以为环境耐受性珊瑚的选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珊瑚礁 多环芳烃 分布特征 环数组成 来源解析
下载PDF
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珊瑚群落近年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长青 夏利栋 +1 位作者 沈贝祺 王沛政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61-72,共12页
为了解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群落的变化趋势,选取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造礁石珊瑚种类、硬珊瑚补充量作为监测指标,于2016—2020年采用断面监测法(Line intercept transect)对保护区内的珊瑚礁资源进行监测调查。结... 为了解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群落的变化趋势,选取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造礁石珊瑚种类、硬珊瑚补充量作为监测指标,于2016—2020年采用断面监测法(Line intercept transect)对保护区内的珊瑚礁资源进行监测调查。结果表明:5年内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逐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的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9.93%;造礁石珊瑚群落优势类群仍以团块状为主;硬珊瑚平均补充量在2018年以前保持增长,之后则出现大幅度的下降,2020年的补充量为0.19 ind·m^(-2),远低于2016年以及之前的调查结果。总体而言,近年来,三亚珊瑚礁保护区内珊瑚礁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珊瑚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珊瑚补充量减少明显,表明保护区内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一定的威胁,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群落变化 覆盖率 幼体补充量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保护区
下载PDF
三亚凤凰岛造礁石珊瑚迁移效果研究
4
作者 张浴阳 刘骋跃 +4 位作者 俞晓磊 罗勇 周天成 练健生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造礁石珊瑚既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功能生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数量的快速衰退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造礁石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正在逐步加强。海岸工程易对周边的珊瑚礁造成严重影响,实施保护... 造礁石珊瑚既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功能生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数量的快速衰退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造礁石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正在逐步加强。海岸工程易对周边的珊瑚礁造成严重影响,实施保护性迁移是降低工程对造礁石珊瑚影响的重要手段。为研究海南热带海域造礁石珊瑚迁移方法以及迁移保护的效果,我们对三亚凤凰岛二期项目拆除工程影响海域内的造礁石珊瑚实施了保护性迁移及监测。迁移造礁石珊瑚个体共计16634株,包括鹿角珊瑚属、牡丹珊瑚属、滨珊瑚属等18属造礁石珊瑚种类。迁移个体分别迁移至鹿回头海域6210株与西岛海域10424株。迁移珊瑚采用了三种移植方法,分别为铆钉移植、小型移植礁体移植与直接摆放。在迁移至鹿回头和西岛两地8个月后,迁移珊瑚平均存活率均在80%以上,两地迁移珊瑚的总存活率为86.24%。调查的结果显示,铆钉移植的方法存活率最高,小型移植礁体和直接摆放的两种移植方法存活率稍低。迁移至西岛的珊瑚8个月平均生长了3.03cm,的增长率为23.31%,而鹿回头迁入的珊瑚平均生长了6.15cm,增长率为58.74%,高于迁移至西岛的珊瑚。迁移采用的三种移植方法的8个月的存活率均高于75%,并且珊瑚的生长速率较好,说明珊瑚适应迁入区环境。由以上结果来看,此次保护性迁移珊瑚数量多,涉及的珊瑚种类广,在迁移后经受过两次台风的影响,迁移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中,珊瑚迁移的效果达到了保护受拆除工程影响的造礁石珊瑚的目的,可为未来的珊瑚迁移性保护提供重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珊瑚礁保护 珊瑚迁移 三亚珊瑚礁 凤凰岛
下载PDF
旅游生态补偿视域下的自然保护区利益关系结构分析——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英文)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海鹰 何琳思 +2 位作者 李鹏 曾小红 游长江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8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明确有关利益主体在特定区域和事物发展情境下的角色及互动关系,是界定各主体的权、责、利内容并构建相应补偿机制的基本前提。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地域系统,存在生态保护的公益性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私利性之间的矛盾... 明确有关利益主体在特定区域和事物发展情境下的角色及互动关系,是界定各主体的权、责、利内容并构建相应补偿机制的基本前提。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地域系统,存在生态保护的公益性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私利性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主体围绕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生态经济利益为基本内容的复杂利益关系。旅游发展相关要素注入将导致自然保护区原有利益主体关系格局的深刻变化。旅游生态补偿实施过程,是对旅游背景下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匹配关系的重构过程,也是形成不同主体间利益平衡和制约关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尚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进程中的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对旅游背景下该保护区利益关系主体及其基本利益诉求特征进行分析;借助Mitchel等提出的三要素评分法,界定该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所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属性特征,将补偿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外围层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关系以及各自在旅游生态补偿合理实施后的利益变化情况;继而,以旅游生态补偿实施对各主体的相关利益影响为切入点,解析补偿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和影响制约关系,构建该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系统共生界面的利益关系结构模型。本研究可帮助人们进一步认知旅游生态补偿这种新型生态补偿途径的运作机理,并为自然保护区旅游背景下多方主体利益关系协调路径探寻提供有益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补偿 利益相关者 利益主体关系结构 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的多样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川良 李长青 +4 位作者 张文勇 耿涛年 李颖 刘亚星 田晶晶 《热带生物学报》 2019年第1期14-21,共8页
根据2012—2016年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以及水质的监控数据,探讨5年内保护区珊瑚礁资源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造礁石珊瑚种类保持在50余种,与2009年前相比,种类数有所下降;到2016年该区域石珊瑚平均覆盖率恢复到... 根据2012—2016年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以及水质的监控数据,探讨5年内保护区珊瑚礁资源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造礁石珊瑚种类保持在50余种,与2009年前相比,种类数有所下降;到2016年该区域石珊瑚平均覆盖率恢复到24%,死珊瑚平均覆盖率较低,未发现或很少有病害发生;礁石底质平均覆盖度几乎达到60%;珊瑚补充量从2015年开始有明显上升;2012—2016年,优势种有丛生盔形珊瑚、澄黄滨珊瑚、多孔鹿角珊瑚、二异角孔珊瑚、精巧扁脑珊瑚、鹿角杯形珊瑚和十字牡丹珊瑚;结合历史数据显示保护区内珊瑚群落结构存在由分枝状逐渐向团块状珊瑚转变的趋势;海水水质均在第1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范围内。总体而言,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珊瑚礁资源正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在无人为条件影响的情况下,有望得以全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珊瑚礁 多样性 变化规律
下载PDF
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被引量:1
7
作者 杜春松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8-59,共2页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海洋自然资源和环境,在海域、海岛、海岸带以及河口区划出一定范围,加以保护的区域。
关键词 海洋自然保护区 海洋自然资源 环境 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 三亚珊瑚礁海洋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