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明代女教书中“三从四德”思想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庆勇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94-798,共5页
分析了明代女教书中"三从四德"思想的具体内涵。认为封建时代专门针对妇女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明代已经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缜密的思想体系,"三从四德"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消极因素。
关键词 明代 女教书 三从四德思想
下载PDF
图书编辑的“三从四德” 被引量:1
2
作者 闻通 徐芳 《科技传播》 2014年第1期20-21,共2页
笔者从事图书编辑工作6年以来,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青涩无畏,再到如今的壮志未酬,时光荏苒,欢喜忧愁,感悟颇多。恰值而立,本着总结与憧憬之心,借以此文结合自身感悟,漫谈一下图书编辑需要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和与此相关的其他素养。... 笔者从事图书编辑工作6年以来,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青涩无畏,再到如今的壮志未酬,时光荏苒,欢喜忧愁,感悟颇多。恰值而立,本着总结与憧憬之心,借以此文结合自身感悟,漫谈一下图书编辑需要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和与此相关的其他素养。"三从四德"中的"三从"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四德"出自《周礼天官内宰》,从整体上来讲是对中国古代女子在礼节与品行上的约束。笔者在此偷换概念,其目的是借其形而弃其意,并无消极与诋毁之心。本文中,笔者所谓的图书编辑的"三从四德"是指在图书出版这个特殊的工作领域中,从业者(图书编辑)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养,下面将此一一展开。首先谈一下三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编辑 三从四德
下载PDF
“三从四德”
3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5S期66-66,共1页
有一次,胡适在谈到“三从四德”时,他戏言道,男人也要“三从四德”。
关键词 三从四德 胡适 伦理道德 道德建设
下载PDF
明代浙江家训中的“三从四德”
4
作者 邝湉 《炎黄地理》 2022年第6期1-4,共4页
明代,浙江家训得以传承发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其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学、处世等诸多方面,涵盖的范围从个人到家族,也包括家中妇女。家训中体现的女性观具有先进的一面,也显示出封建糟粕性的一面。明代浙江文人... 明代,浙江家训得以传承发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其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学、处世等诸多方面,涵盖的范围从个人到家族,也包括家中妇女。家训中体现的女性观具有先进的一面,也显示出封建糟粕性的一面。明代浙江文人仍受传统女教的影响,盲目鼓励贞节,对女性存在误解和偏见,这不利于社会整体进步。家训作为家族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出地方文化与儒学的互动,其中关于妇女行为的规范内容也打上了深深的儒家思想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家训 三从四德 齐家 封建糟粕 规范内容 女性观 明代
下载PDF
“三从四德”孟隰生
5
作者 孟华英 曹文 《教育艺术》 2008年第7期30-31,共2页
读史使人睿智,了解成功者的人生经历让人从中受到启迪。审视总后勤部后勤杂志社编审孟隰生其人,颇有感触。似可将其丰富的阅历、心灵的智慧,处世的美德归纳为“三从四德”。
关键词 三从四德 总后勤部 人生经历 成功者 杂志社
下载PDF
从“三从四德”到“惧内”——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地位 被引量:6
6
作者 孟骞 张联社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6-99,共4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的地位相比男性而言是处于次要位置,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逐渐上升。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从性别差异、性别分工、性别规范、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的维度出发,分析中国女性在"三从四德"和"惧内现象&qu...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的地位相比男性而言是处于次要位置,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逐渐上升。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从性别差异、性别分工、性别规范、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的维度出发,分析中国女性在"三从四德"和"惧内现象"背景下其地位的差异,并指出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地位 三从四德 惧内现象
原文传递
“三从四德”靠不住
7
作者 陈伟壁 《中学历史教学》 2013年第8期44-44,共1页
杨清磐(1895—1957)的漫画《靠不住的》发表于1920年的《解放画报》。画面中一位妇女坐在地球之上,背靠写着“三从四德”的破石.一根烂木头支撑着破石。在世界风云(进步潮流)下,石柱正摇摇欲坠,象征着封建礼教已“靠不住了”,... 杨清磐(1895—1957)的漫画《靠不住的》发表于1920年的《解放画报》。画面中一位妇女坐在地球之上,背靠写着“三从四德”的破石.一根烂木头支撑着破石。在世界风云(进步潮流)下,石柱正摇摇欲坠,象征着封建礼教已“靠不住了”,广大妇女应从“三从四德”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从四德 封建礼教 妇女 精神
原文传递
新“三从四德”来了
8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时燕 《花样盛年》 2012年第10期88-91,共4页
过去,女人是软弱和顺从的代名词,没有社会地位,嫁了男人便要屈从、服从男人和男人的家庭一辈子。现在,女人们不光能和男人同工同酬,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比男人还要出色。于是,女人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她们希望自己可以更加独立,更... 过去,女人是软弱和顺从的代名词,没有社会地位,嫁了男人便要屈从、服从男人和男人的家庭一辈子。现在,女人们不光能和男人同工同酬,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比男人还要出色。于是,女人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她们希望自己可以更加独立,更加自信。新时代女性宣言在香港被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从四德 时代女性 社会地位 波伏娃 女权主义 社会工作岗位 生孩子 就这样 妇功 三从
原文传递
新女性的“三从四德”
9
作者 张琦 《知识窗(教师版)》 2012年第10期37-37,共1页
据了解.新三从四德是由一位香港女议员提出的.是立足于全球背景下的女性处世法则。“新三从”是指“从世界、从爱,从己”:所谓“从世界”。就是要具备竞争意识.跟上国际潮流和时代步伐:“从爱”。是指用爱去化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冲... 据了解.新三从四德是由一位香港女议员提出的.是立足于全球背景下的女性处世法则。“新三从”是指“从世界、从爱,从己”:所谓“从世界”。就是要具备竞争意识.跟上国际潮流和时代步伐:“从爱”。是指用爱去化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冲突.收获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从己”。就是要求新女性们具有主见.懂得聆听来自内心的声音。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从四德 新女性 时代步伐 竞争意识 人际关系 世界 生活
原文传递
胡适的新“三从四德”
10
作者 李新刚 《档案时空》 2010年第9期30-30,共1页
人都说江冬秀训夫有术,她的丈夫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离家不远的旌德县女子江冬秀订婚。而后胡适在美国留学,冬去春来14载,两人未曾见过面,1917年12月,胡适应母命回故里完婚,无情人终成眷... 人都说江冬秀训夫有术,她的丈夫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离家不远的旌德县女子江冬秀订婚。而后胡适在美国留学,冬去春来14载,两人未曾见过面,1917年12月,胡适应母命回故里完婚,无情人终成眷属。这个大字不识一斗的乡村女子自从娶进门就当家作主,这从胡适的家庭照片中就能看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从四德 胡适 五四新文化运动 当家作主 江冬秀 旌德县 女子
原文传递
“三从四德”与“十得”
11
作者 古远倩 《芳草(经典阅读)》 2011年第2期59-59,共1页
女作家李艳发现自己的丈夫包养情人,便觉得不能蒋遵从“三从四德”了,而必须根据新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 《"三从四德"与"十得"》 当代作品 文学 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不要“三从”要“四德”——女大学生如何实现成功就业
12
作者 费杉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64-165,共2页
"三从四德"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规范要求,在新的时代,女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自信独立,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实现成功就业。
关键词 三从四德 女大学生 成功就业
下载PDF
透视上海音乐文化的过往与当下
13
作者 陶辛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第2期7-8,共2页
上海原本是个小渔村,猜想当时应该是有音乐的,只是似乎没有传下来,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现在所说的上海的音乐,基本上是开埠以后产生的,是在一种半殖民半封建的都市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输入也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形... 上海原本是个小渔村,猜想当时应该是有音乐的,只是似乎没有传下来,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现在所说的上海的音乐,基本上是开埠以后产生的,是在一种半殖民半封建的都市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输入也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品类的传入,而以所谓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在上海落地生根。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传统民间音乐也在都市生活中得以生存发展,也使得古琴等并无多大经济价值的传统文化形式得以存续传承。与此同时,封建文化中的专制迷信盲从三从四德等观念与民主与科学的缠斗并未停止。在民族危亡时期,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也是上海各界的共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最早的工人运动在上海开展。所有这些,都在上海的音乐(尤其是歌曲)中留下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环境 江南丝竹 民主与科学 民族危亡 三从四德 古典音乐 流行音乐 西方音乐
下载PDF
先秦“礼教”再认识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自慧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4-97,共4页
“礼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许多人心中它充满了贬义,成了封建专制和缺乏人性的家规、纲常与说教的代名词。先秦礼教不同于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先秦礼... “礼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许多人心中它充满了贬义,成了封建专制和缺乏人性的家规、纲常与说教的代名词。先秦礼教不同于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先秦礼教的本质则是以“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只有将“三纲”与“五常”、“三从”与“四德”区别开来,才能发现先秦礼教与封建礼教的区别,弄清其本来面目,发掘其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教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封建专制
下载PDF
从《歧路灯》看古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尴尬地位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娟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69,共6页
《歧路灯》在表现家庭教育时,除父亲外的另一主要施教者母亲,对其子的误入歧途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职责。究其原因,中国传统"女教"所赋予女性的"三从四德"等规范要求与其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职责是极其... 《歧路灯》在表现家庭教育时,除父亲外的另一主要施教者母亲,对其子的误入歧途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职责。究其原因,中国传统"女教"所赋予女性的"三从四德"等规范要求与其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职责是极其矛盾的,古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与所拥有的权力以及自身的能力也是极不相称的。如此矛盾现象使得古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地位,由此也形成了家庭子女教育的一种严重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路灯》 古代女性 家庭教育 女教 三从四德
下载PDF
简论古代女子的伦理道德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阎广芬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CSSCI 1998年第4期44-46,共3页
本文论述了古代女子的伦理道德观,如:男尊女卑的女子社会观;礼教统治下的女子贞节观;无才便是德的女子价值观;三从四德的女子伦理观。并指出了这些封建伦理道德对古代女子的危害及其影响。
关键词 古代女子 男尊女卑 贞节 三从四德
下载PDF
中国近代第一批女报人的诞生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慧娟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1-92,共2页
中国女性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束缚,屈从于"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丧失了参与社会工作的权利,同时也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牺牲品。直到近... 中国女性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束缚,屈从于"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丧失了参与社会工作的权利,同时也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牺牲品。直到近代,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文明隔绝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女性 近代 报人 封建传统 三从四德 传统观念 封建道德 男尊女卑
下载PDF
中国古代妇学书籍略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忠德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6期26-29,共4页
中国古代妇学书籍是中国妇女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对妇学书籍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后,指出:封建社会中,为适应男权势力统治女性的需要,妇学书籍针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为父之女”、“为夫之妻”、“为子之母”而... 中国古代妇学书籍是中国妇女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对妇学书籍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后,指出:封建社会中,为适应男权势力统治女性的需要,妇学书籍针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为父之女”、“为夫之妻”、“为子之母”而大力宣扬“三从”,并用“四德”具体地予以强化。古代妇学书籍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密切相关,对我国女性特定的心态和气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妇学书籍 男权 三从四德 心态与气质
下载PDF
清代“卖妻包管文约” 被引量:1
19
作者 左平 孔令帆 《四川档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清代 三从四德 已婚妇女 地方文献 南部县 档案 “卖妻包管文约”
下载PDF
妇女何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的视角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华 《中国乡村研究》 2010年第2期78-105,共28页
传统的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外婚制',在这个基本的制度下农村妇女从为人女到为人妻和母如何在村落里获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命题。文章以宗族性村落的'历史感'与'当地感'为视角,从农民的意... 传统的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外婚制',在这个基本的制度下农村妇女从为人女到为人妻和母如何在村落里获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命题。文章以宗族性村落的'历史感'与'当地感'为视角,从农民的意义和价值层面对古老命题'三从四德'做了新的解释,认为在宗族性村落,女子并非天然具有村落的'历史感'与'当地感',她在村落里生活不具备当然的'理由',她要想成为村落里自主的一员,必须从他人那里获取这种'理由',即因某人而拥有生活在村落里的权利。在女子出嫁之前,她的'历史感'与'当地感'是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她因父亲而生发对父姓祖宗和村落的情感体验,并在自我意识里将自己视为'当地人';既嫁之后就弃绝父姓村落的'历史感'与'当地感',进而因为复制了丈夫的'历史感'与'当地感',可以迅速地融入陌生村落并获得自主的角色,成为地地道道的'当地人';一旦夫亡,女子在村落里生活的'理由'就得从子嗣身上去寻找,通过对子嗣的期待和展望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在村落里安身立命成为可能。没有生育儿子的女子在村落里生活就不会有安全感和实在感。秉承某个男子的'历史感'与'当地感'赋予女子在村落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规范她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将她们整合进村落共同体的既有秩序当中,从而使安身立命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妇女 外婚制 “历史感”与“当地感” 生活意义 三从四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