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9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历代三体石经研究状况概观
被引量:
2
1
作者
赵立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4-96,103,共4页
随着出土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增多,魏三体石经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鉴于此,本文对历代三体石经的研究状况作了概括总结,按照时间顺序就集拓残石、考镜源流、立其碑图、题跋拓本、编纂字典及文字研究等若干方面的内容作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
三体石经
研究状况
魏
三体石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体石经古文“裼”与战国文字“■”辨议
被引量:
4
2
作者
禤健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0,共6页
三体石经古文借"裼"为"狄","裼"从衣、易声,石经古文"易"旁省讹、移位而形近于"爪"。战国文字"■"从爪、从卒(衣),由甲骨文"■"字省写变异,是"卒"的...
三体石经古文借"裼"为"狄","裼"从衣、易声,石经古文"易"旁省讹、移位而形近于"爪"。战国文字"■"从爪、从卒(衣),由甲骨文"■"字省写变异,是"卒"的异体;"■"与"裼"无关,在战国文字中不读为"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石经
古文
裼
战国文字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体石经》刊刻时代考
被引量:
2
3
作者
宋廷位
《社会科学论坛》
2012年第9期48-66,共19页
《三体石经》刊刻的时间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源于《后汉书》则称为汉末所刻,源于《晋书》则称于魏正始年间所刊。历史上主汉者有杨衒之、张参、司马光、欧阳棐等人,主魏者有魏收、郦道元、赵明诚、王昶等人。主魏者在近现代有章太炎、...
《三体石经》刊刻的时间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源于《后汉书》则称为汉末所刻,源于《晋书》则称于魏正始年间所刊。历史上主汉者有杨衒之、张参、司马光、欧阳棐等人,主魏者有魏收、郦道元、赵明诚、王昶等人。主魏者在近现代有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杭世骏、王献唐、张国淦、孙海波、吴维孝、于右任、刘传莹、马衡等人,而主汉者只有王照留有几乎没有影响力的文字。本文从史籍、文本、书法三个方面进行考证,论述《三体石经》属于汉代所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三体石经
》
汉刻
魏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藏三體石經考述
4
作者
孟凡港
《历史文献研究》
2023年第1期81-96,共16页
日本藏有五方三體石經殘石,皆民國時期出土於洛陽太學舊址,其中兩方藏於書道博物館,一方藏於有鄰館,一方藏於京都國立博物館,還有一方下落不明。日藏三體石經保存了《尚書》與《春秋》的古文經本,反映了漢魏時期的經學發展演變,具有極...
日本藏有五方三體石經殘石,皆民國時期出土於洛陽太學舊址,其中兩方藏於書道博物館,一方藏於有鄰館,一方藏於京都國立博物館,還有一方下落不明。日藏三體石經保存了《尚書》與《春秋》的古文經本,反映了漢魏時期的經學發展演變,具有極高的文獻學價值。本文考述其名目、存況及收藏源流,並就經文校理與經碑復原加以嘗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藏
三
體石經
校理
復原
原文传递
以魏三体石经校读今传《尚书》一例
5
作者
赵立伟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4-174,共1页
三体石经刊刻于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左右),虽然残存的字数有限,但仍能大致反映出《尚书》在石经刊立时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异文,更是对今本《尚书》的理解和校读尤具有意义。这里以《尚书·大诰》“不敢替上帝命...
三体石经刊刻于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左右),虽然残存的字数有限,但仍能大致反映出《尚书》在石经刊立时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异文,更是对今本《尚书》的理解和校读尤具有意义。这里以《尚书·大诰》“不敢替上帝命”为例,试作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三体石经
校读
基本面
原文传递
章太炎对三体石经之认识与其《尚书》研究
6
作者
虞万里
《中国训诂学报》
2021年第1期151-167,共17页
章太炎从李根源处初见光绪显世三体石经《君奭》残石剪裱拓本,已是三十年之后。初得时认识不深刻,与于右任、胡朴安诸人有书信讨论。及至得到洛阳新出《尚书·无逸》和《春秋》大块残石,才得以深入研究。太炎研究之重点原在古文字体...
章太炎从李根源处初见光绪显世三体石经《君奭》残石剪裱拓本,已是三十年之后。初得时认识不深刻,与于右任、胡朴安诸人有书信讨论。及至得到洛阳新出《尚书·无逸》和《春秋》大块残石,才得以深入研究。太炎研究之重点原在古文字体,因弟子吴承仕询问《尚书》诸问题,书函往复讨论,乃重视《古文尚书》作者问题,提出《古文尚书》始于郑冲,三体石经书者为邯郸淳及其弟子的先后转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三体石经
书者
《古文尚书》作者
原文传递
三体石经古文书法考
被引量:
2
7
作者
王文超
《中国书法》
CSSCI
2018年第12X期109-113,共5页
三体石经中古文问题,清末以前因相关资料有限,学者多众说不一。在前人基础上我们认为,《四体书势》中的"转失淳法"即与古文编纂、书写方式有关,在古文字体未变的情况下,未以淳法为标准,而是树立了石经古文新的书写方法;三体...
三体石经中古文问题,清末以前因相关资料有限,学者多众说不一。在前人基础上我们认为,《四体书势》中的"转失淳法"即与古文编纂、书写方式有关,在古文字体未变的情况下,未以淳法为标准,而是树立了石经古文新的书写方法;三体石经是在具备主持者统一与整理的前提下进行的皇室工程,主持者指向张揖;三体石经的书法风格经过当时人的整理与修饰,受到小篆影响,并具备时风,开启了古文书法新的书写风格,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石经
古文书法
转失淳法
张揖
原文传递
张钫旧藏《三体石经》册考述
被引量:
2
8
作者
潘永耀
《东方艺术》
2009年第12期24-49,2,3,共28页
《三体石经》册,共48页,内页尺寸高26厘米,14厘米,每页5行,每行古文、小篆、隶书三种书体,各有3字、共9字,全册字数达2100多字。前后因有夹板保护,页边四周虽散开霉烂,内页却丝毫无损。
关键词
《
三体石经
》
考述
册页
遗物
张钫
原文传递
試論品字式三體石經刊刻於北齊鄴城
9
作者
趙振華
王恒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1年第2期102-137,共36页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漢魏洛陽故城太學遺址出土了两種三體石經殘石。一種爲三體直下式,即一個字的三種書體依照古文、小篆和隸書的秩序上下順列,經文爲《尚書》和《春秋》,係曹魏正始年間所刊刻。一種爲三體品字式,即一個字三種書體的排...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漢魏洛陽故城太學遺址出土了两種三體石經殘石。一種爲三體直下式,即一個字的三種書體依照古文、小篆和隸書的秩序上下順列,經文爲《尚書》和《春秋》,係曹魏正始年間所刊刻。一種爲三體品字式,即一個字三種書體的排列爲古文居上,其下小篆在右,隸書居左,呈品字組合,經文爲《尚書》,刊刻時代衆説紛紜。两式石經所據經本有别,古文不同,書法相異而各具特色。品字式的書法符合北朝晚期特點。東魏遷都鄴城後移來漢魏石經已不完整,北齊或於鄴城修立補刻石經,北周徙鄴城石經於洛陽以修復舊都,終致品字式經碑殘石出土於太學遺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
體石經
品字式
古文
書法
北齊
原文传递
玉吅读碑——三体石经识小
10
作者
王家葵
《书法》
2020年第1期128-129,共2页
汉代官方用今文家言,古文家不受待见,刘歆以来几次谋求立古文于学官都以失败告终。熹平石经所刊定者,即是今文家的标准本。既然是今文经学,所以就用隶书一体写刻,于是被称作"一字石经"。但古文家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卢植是大...
汉代官方用今文家言,古文家不受待见,刘歆以来几次谋求立古文于学官都以失败告终。熹平石经所刊定者,即是今文家的标准本。既然是今文经学,所以就用隶书一体写刻,于是被称作"一字石经"。但古文家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卢植是大儒马融的弟子,上书请求"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并希望"裁定圣典,刊正碑文"。皇帝认为不是当务之急,没有答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熹平
石经
三体石经
今文经学
古文家
今文家
《尚书》
《礼记》
刘歆
原文传递
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所收《君奭》、《多方》残石真伪辨
被引量:
2
11
作者
赵立伟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4-106,共3页
20世纪20年代,约有数百方三体石经残石先后在洛阳附近出土,由于当时国运多舛,多数残石出土后并没有得到妥善保存,有的甚至流落海外,至今下落不明。所以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一书中所收部分拓本的真实性曾一度受到质疑。如商承祚先...
20世纪20年代,约有数百方三体石经残石先后在洛阳附近出土,由于当时国运多舛,多数残石出土后并没有得到妥善保存,有的甚至流落海外,至今下落不明。所以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一书中所收部分拓本的真实性曾一度受到质疑。如商承祚先生便曾撰文指称《君奭》、《多方》残石为伪刻。实际上,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与其他残石所刻的《尚书》文字相比,结构、用笔、字体风格并无二致,许多字甚至是出于同一人的手笔。因此,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其实不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石经
《君奭》、《多方》残石
非伪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偃师焦村魏石经《尚书·无逸》残石
被引量:
4
12
作者
赵振华
王学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5期89-91,69,共4页
1978年,洛阳汉魏太学遗址东南约18公里的偃师焦村之野发现一块刻有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之曹魏正始石经残石,6行19字,经文“家……勤劳……不则……昔在……宁……外”,为《尚书·无逸》篇开首,复原后知为正始石经第廿石中心偏左部...
1978年,洛阳汉魏太学遗址东南约18公里的偃师焦村之野发现一块刻有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之曹魏正始石经残石,6行19字,经文“家……勤劳……不则……昔在……宁……外”,为《尚书·无逸》篇开首,复原后知为正始石经第廿石中心偏左部位残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
曹魏
三体石经
残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魏石经不应混为一谈
13
作者
萧东发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4年第4期56-57,共2页
《辞源》(修订本),自一九七九年出版第一册以来,至今全书四册都乙出版,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辞源》是我国目前影响最大的工具书之一,然而,书中仍有某些小的失误,如不及时订正,恐将贻误后学,如在第一册第...
《辞源》(修订本),自一九七九年出版第一册以来,至今全书四册都乙出版,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辞源》是我国目前影响最大的工具书之一,然而,书中仍有某些小的失误,如不及时订正,恐将贻误后学,如在第一册第五十一页'三体石经'条下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石经
贻误后学
汉魏
石经
邯郸淳
汉碑
今古文之争
《资治通鉴》
《水经注》
洛阳太学
正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上古手寫體筆法傳承與侯馬盟書
14
作者
叢文俊
《书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3,194,195,共19页
論文探討了象形字仿形的圖畫特徵,後借助書寫性簡化的手段,分解仿形綫條,重新結構字形,開始有了書寫特徵,筆順、筆畫、筆法則隨之産生。其時間早于正體大篆,而後者的“篆引”筆法受書制字範工藝的回饋,逐漸形成標準,遂與手寫體分途發展...
論文探討了象形字仿形的圖畫特徵,後借助書寫性簡化的手段,分解仿形綫條,重新結構字形,開始有了書寫特徵,筆順、筆畫、筆法則隨之産生。其時間早于正體大篆,而後者的“篆引”筆法受書制字範工藝的回饋,逐漸形成標準,遂與手寫體分途發展。侯馬盟書的筆法上承西周,下啓戰國黄河流域書風,與漢代發現的戰國“孔壁古文”關係頗近,故可與三國魏三體石經古文、《説文解字》古文同源。衛恒《四體書勢·字勢》所美對象爲戰國魏國作品,乃晋系傳承,是兩千年書論唯一稱述古文書法的文章,大有益于對侯馬盟書書法的認知與審美。盟書爲日常用字,較爲潦草,而先民在實用中是如何傾注其天淳而成就大美的,很值得關注。温縣盟書同爲晋系文字,除部分縱横肆意的風格與楚簡類似外,其餘與侯馬盟書大體一致,比較兩者異同,或可有新的發現。此外,侯馬盟書大都爲朱書,筆法多圓,與墨迹的輒出鋒穎棱角有所區别,這種情况并非由筆法致異,而是古人早已揭示的“得朱則肥,得墨則瘦”使然。上古書法與文化的關聯較强,以至于東漢古文經學大盛,古文書法亦隨之興起,依然在延續這種風氣。後來把古文寫成蝌蚪狀刻入石經,也有着相同的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形綫條
筆法
日常手寫體
古文
侯馬盟書
《字勢》
天淳
三
體石經
原文传递
《说文解字诂林》失收文献浅论
15
作者
李福言
周玉函
《学习月刊》
2013年第4期32-32,共1页
《说文解字诂林》,丁福保(1874-1925)编,刊于1928年。本书分为前编、正文、后编、补编、附编和通检等几大部分,共66册。正文之前有各书叙跋、六书总论、《说文》通论,是为前编;正文之后收逸字、外编一类为后编;又于编写之中,网罗遗漏,...
《说文解字诂林》,丁福保(1874-1925)编,刊于1928年。本书分为前编、正文、后编、补编、附编和通检等几大部分,共66册。正文之前有各书叙跋、六书总论、《说文》通论,是为前编;正文之后收逸字、外编一类为后编;又于编写之中,网罗遗漏,辑为补编;另以《六书音均表》附于全书之末作为附编。《诂林》虽然汇罗美备,但仍有不足之处。一、主观原因一由于与编纂理念不同而不收。丁福保认为,这些书大多受宋明理学影响,与其尊崇汉学的编纂思想不相容,所以绝不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诂林
丁福保
通检
三体石经
辨误
赵凡夫
说文长笺
吴元满
叶德辉
陈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被引量:
4
16
作者
董莲池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100-104,共5页
关键词
省声
汉字构形
战国文字
古文字研究
古汉字
姚孝遂
大徐
三体石经
形
体
结构
六国文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章太炎之尚书学
被引量:
1
17
作者
马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44-49,共6页
二十世纪初期出土的石经《尚书》等文献,与敦煌文献、甲骨文、大内档案,被誉为现代中国学术最重要的历史发现,为古史研究开了无数法门。章太炎是儒家经学研究的大家,对儒家经典有极为细致的分疏与研究,对于新发现的《尚书》石经,章太炎...
二十世纪初期出土的石经《尚书》等文献,与敦煌文献、甲骨文、大内档案,被誉为现代中国学术最重要的历史发现,为古史研究开了无数法门。章太炎是儒家经学研究的大家,对儒家经典有极为细致的分疏与研究,对于新发现的《尚书》石经,章太炎给予极大关注,拿出相当精力致力于《尚书》的疏通、校理、考订,对于平息经今古文之争,做了极富启发意义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古文尚书
三体石经
古文尚书拾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章太炎先生篆书墨迹序
被引量:
2
18
作者
顾廷龙
《中国文化》
1993年第1期171-172,共2页
我国自有文字以来叠经演变,甲骨钟鼎皆商周之古文,秦汉而后,始兴小篆。从书法言之,各有美妙,而前者结体又富于变化。自秦始皇统一文字,悉从小篆。结构则一,而体势各异。李斯所书泰山、琅邪、峄山、会稽诸刻石,蓋奉勒之作,往往严整有余,...
我国自有文字以来叠经演变,甲骨钟鼎皆商周之古文,秦汉而后,始兴小篆。从书法言之,各有美妙,而前者结体又富于变化。自秦始皇统一文字,悉从小篆。结构则一,而体势各异。李斯所书泰山、琅邪、峄山、会稽诸刻石,蓋奉勒之作,往往严整有余,而流利不足。汉之嵩山三阙,吴之禅国山碑,皆有一脉之传,而均见流畅。天发神谶则篆隶相参,独创一格。正始中刻三体石经,有古文有篆隶,篆文则严正有格,古文则旖施舒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山
三
阙
三体石经
篆隶
法言
章太炎先生
李阳冰
结
体
相参
商周
体
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郑珍对古文的研究
19
作者
陈奇
《贵州文史丛刊》
1987年第2期113-119,共7页
郑珍对古文的研究,主要见于他的《汗简笺正》一书。①古文是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秦统一中国以后,通行李斯所定小篆,古文逐渐废止·但是,作为汉字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字体,古文仍占有相当的地位。研究它,对于探...
郑珍对古文的研究,主要见于他的《汗简笺正》一书。①古文是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秦统一中国以后,通行李斯所定小篆,古文逐渐废止·但是,作为汉字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字体,古文仍占有相当的地位。研究它,对于探究汉字的起源演变,探究汉字的形、音、义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后世系统搜集整理古文的著作,最早当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次推北宋郭忠恕的《汗简》。《说文》共收录万余字,其中重文千余。重文中有的注明“古文某”,则指此字是正字的古文体。有的语言学家还认为,凡正字未列重文者,则正字或是小篆,或是小篆、籀文同形,或是小篆、籀文、古文同形。换句话说,就是这类正字中还有相当部分是古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简
郑珍
郭忠恕
形
体
结构
秦统一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
科斗书
后起字
邯郸淳
三体石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抄古文的来源和流传
20
作者
李春桃
《全国新书目》
2024年第8期12-21,共10页
传抄古文是指经过人们转传写而得以保存的古文字资料,其中以战国文字为主体。传抄古文主要保存在《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部分)和《汗简》《古文四声韵》《集篆古文韵海》《订正六书通》以及少量碑刻等材料中。本书以上面提及的古...
传抄古文是指经过人们转传写而得以保存的古文字资料,其中以战国文字为主体。传抄古文主要保存在《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部分)和《汗简》《古文四声韵》《集篆古文韵海》《订正六书通》以及少量碑刻等材料中。本书以上面提及的古文材料为研究对象,对传抄古文的价值、版本、时代、国别、形体特点、考释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讨论,以期建立一套古文研究的理论体系。作者除了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以外,也对过去阀释或有争议的古文形体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石经
战国文字
古文字资料
理论
体
系
考释方法
原文传递
题名
历代三体石经研究状况概观
被引量:
2
1
作者
赵立伟
机构
聊城大学文学院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4-96,103,共4页
文摘
随着出土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增多,魏三体石经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鉴于此,本文对历代三体石经的研究状况作了概括总结,按照时间顺序就集拓残石、考镜源流、立其碑图、题跋拓本、编纂字典及文字研究等若干方面的内容作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
三体石经
研究状况
魏
三体石经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体石经古文“裼”与战国文字“■”辨议
被引量:
4
2
作者
禤健聪
机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0,共6页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研究"(09CYY028)
文摘
三体石经古文借"裼"为"狄","裼"从衣、易声,石经古文"易"旁省讹、移位而形近于"爪"。战国文字"■"从爪、从卒(衣),由甲骨文"■"字省写变异,是"卒"的异体;"■"与"裼"无关,在战国文字中不读为"狄"。
关键词
三体石经
古文
裼
战国文字
■
分类号
H12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体石经》刊刻时代考
被引量:
2
3
作者
宋廷位
机构
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12年第9期48-66,共19页
文摘
《三体石经》刊刻的时间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源于《后汉书》则称为汉末所刻,源于《晋书》则称于魏正始年间所刊。历史上主汉者有杨衒之、张参、司马光、欧阳棐等人,主魏者有魏收、郦道元、赵明诚、王昶等人。主魏者在近现代有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杭世骏、王献唐、张国淦、孙海波、吴维孝、于右任、刘传莹、马衡等人,而主汉者只有王照留有几乎没有影响力的文字。本文从史籍、文本、书法三个方面进行考证,论述《三体石经》属于汉代所刻。
关键词
《
三体石经
》
汉刻
魏刻.
分类号
K877.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藏三體石經考述
4
作者
孟凡港
机构
曲阜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出处
《历史文献研究》
2023年第1期81-96,共16页
文摘
日本藏有五方三體石經殘石,皆民國時期出土於洛陽太學舊址,其中兩方藏於書道博物館,一方藏於有鄰館,一方藏於京都國立博物館,還有一方下落不明。日藏三體石經保存了《尚書》與《春秋》的古文經本,反映了漢魏時期的經學發展演變,具有極高的文獻學價值。本文考述其名目、存況及收藏源流,並就經文校理與經碑復原加以嘗試。
关键词
日本藏
三
體石經
校理
復原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K877.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B23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以魏三体石经校读今传《尚书》一例
5
作者
赵立伟
机构
山东聊城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4-174,共1页
文摘
三体石经刊刻于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左右),虽然残存的字数有限,但仍能大致反映出《尚书》在石经刊立时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异文,更是对今本《尚书》的理解和校读尤具有意义。这里以《尚书·大诰》“不敢替上帝命”为例,试作说明。
关键词
《尚书》
三体石经
校读
基本面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章太炎对三体石经之认识与其《尚书》研究
6
作者
虞万里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中国训诂学报》
2021年第1期151-167,共17页
文摘
章太炎从李根源处初见光绪显世三体石经《君奭》残石剪裱拓本,已是三十年之后。初得时认识不深刻,与于右任、胡朴安诸人有书信讨论。及至得到洛阳新出《尚书·无逸》和《春秋》大块残石,才得以深入研究。太炎研究之重点原在古文字体,因弟子吴承仕询问《尚书》诸问题,书函往复讨论,乃重视《古文尚书》作者问题,提出《古文尚书》始于郑冲,三体石经书者为邯郸淳及其弟子的先后转写。
关键词
章太炎
三体石经
书者
《古文尚书》作者
分类号
K877.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H12 [语言文字—汉语]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三体石经古文书法考
被引量:
2
7
作者
王文超
机构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出处
《中国书法》
CSSCI
2018年第12X期109-113,共5页
文摘
三体石经中古文问题,清末以前因相关资料有限,学者多众说不一。在前人基础上我们认为,《四体书势》中的"转失淳法"即与古文编纂、书写方式有关,在古文字体未变的情况下,未以淳法为标准,而是树立了石经古文新的书写方法;三体石经是在具备主持者统一与整理的前提下进行的皇室工程,主持者指向张揖;三体石经的书法风格经过当时人的整理与修饰,受到小篆影响,并具备时风,开启了古文书法新的书写风格,影响深远。
关键词
三体石经
古文书法
转失淳法
张揖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张钫旧藏《三体石经》册考述
被引量:
2
8
作者
潘永耀
出处
《东方艺术》
2009年第12期24-49,2,3,共28页
文摘
《三体石经》册,共48页,内页尺寸高26厘米,14厘米,每页5行,每行古文、小篆、隶书三种书体,各有3字、共9字,全册字数达2100多字。前后因有夹板保护,页边四周虽散开霉烂,内页却丝毫无损。
关键词
《
三体石经
》
考述
册页
遗物
张钫
分类号
K877.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試論品字式三體石經刊刻於北齊鄴城
9
作者
趙振華
王恒
机构
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
洛陽金石文化
出处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1年第2期102-137,共36页
文摘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漢魏洛陽故城太學遺址出土了两種三體石經殘石。一種爲三體直下式,即一個字的三種書體依照古文、小篆和隸書的秩序上下順列,經文爲《尚書》和《春秋》,係曹魏正始年間所刊刻。一種爲三體品字式,即一個字三種書體的排列爲古文居上,其下小篆在右,隸書居左,呈品字組合,經文爲《尚書》,刊刻時代衆説紛紜。两式石經所據經本有别,古文不同,書法相異而各具特色。品字式的書法符合北朝晚期特點。東魏遷都鄴城後移來漢魏石經已不完整,北齊或於鄴城修立補刻石經,北周徙鄴城石經於洛陽以修復舊都,終致品字式經碑殘石出土於太學遺址。
关键词
三
體石經
品字式
古文
書法
北齊
分类号
K877.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J29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玉吅读碑——三体石经识小
10
作者
王家葵
机构
不详
出处
《书法》
2020年第1期128-129,共2页
文摘
汉代官方用今文家言,古文家不受待见,刘歆以来几次谋求立古文于学官都以失败告终。熹平石经所刊定者,即是今文家的标准本。既然是今文经学,所以就用隶书一体写刻,于是被称作"一字石经"。但古文家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卢植是大儒马融的弟子,上书请求"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并希望"裁定圣典,刊正碑文"。皇帝认为不是当务之急,没有答应。
关键词
熹平
石经
三体石经
今文经学
古文家
今文家
《尚书》
《礼记》
刘歆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所收《君奭》、《多方》残石真伪辨
被引量:
2
11
作者
赵立伟
机构
聊城大学
出处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4-106,共3页
文摘
20世纪20年代,约有数百方三体石经残石先后在洛阳附近出土,由于当时国运多舛,多数残石出土后并没有得到妥善保存,有的甚至流落海外,至今下落不明。所以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一书中所收部分拓本的真实性曾一度受到质疑。如商承祚先生便曾撰文指称《君奭》、《多方》残石为伪刻。实际上,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与其他残石所刻的《尚书》文字相比,结构、用笔、字体风格并无二致,许多字甚至是出于同一人的手笔。因此,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其实不伪。
关键词
三体石经
《君奭》、《多方》残石
非伪刻
Keywords
Santishijing, stone inscriptions named Junshi and Duofang, not false
分类号
H028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偃师焦村魏石经《尚书·无逸》残石
被引量:
4
12
作者
赵振华
王学春
机构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河南大学图书馆
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5期89-91,69,共4页
文摘
1978年,洛阳汉魏太学遗址东南约18公里的偃师焦村之野发现一块刻有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之曹魏正始石经残石,6行19字,经文“家……勤劳……不则……昔在……宁……外”,为《尚书·无逸》篇开首,复原后知为正始石经第廿石中心偏左部位残石。
关键词
偃师
曹魏
三体石经
残石
Keywords
Yanshi
the Kingdom of Wei
stone inscriptions in 3 scripts
stray fragment
分类号
K877.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魏石经不应混为一谈
13
作者
萧东发
出处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4年第4期56-57,共2页
文摘
《辞源》(修订本),自一九七九年出版第一册以来,至今全书四册都乙出版,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辞源》是我国目前影响最大的工具书之一,然而,书中仍有某些小的失误,如不及时订正,恐将贻误后学,如在第一册第五十一页'三体石经'条下注:
关键词
三体石经
贻误后学
汉魏
石经
邯郸淳
汉碑
今古文之争
《资治通鉴》
《水经注》
洛阳太学
正始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古手寫體筆法傳承與侯馬盟書
14
作者
叢文俊
机构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出处
《书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3,194,195,共19页
文摘
論文探討了象形字仿形的圖畫特徵,後借助書寫性簡化的手段,分解仿形綫條,重新結構字形,開始有了書寫特徵,筆順、筆畫、筆法則隨之産生。其時間早于正體大篆,而後者的“篆引”筆法受書制字範工藝的回饋,逐漸形成標準,遂與手寫體分途發展。侯馬盟書的筆法上承西周,下啓戰國黄河流域書風,與漢代發現的戰國“孔壁古文”關係頗近,故可與三國魏三體石經古文、《説文解字》古文同源。衛恒《四體書勢·字勢》所美對象爲戰國魏國作品,乃晋系傳承,是兩千年書論唯一稱述古文書法的文章,大有益于對侯馬盟書書法的認知與審美。盟書爲日常用字,較爲潦草,而先民在實用中是如何傾注其天淳而成就大美的,很值得關注。温縣盟書同爲晋系文字,除部分縱横肆意的風格與楚簡類似外,其餘與侯馬盟書大體一致,比較兩者異同,或可有新的發現。此外,侯馬盟書大都爲朱書,筆法多圓,與墨迹的輒出鋒穎棱角有所區别,這種情况并非由筆法致異,而是古人早已揭示的“得朱則肥,得墨則瘦”使然。上古書法與文化的關聯較强,以至于東漢古文經學大盛,古文書法亦隨之興起,依然在延續這種風氣。後來把古文寫成蝌蚪狀刻入石經,也有着相同的意義。
关键词
仿形綫條
筆法
日常手寫體
古文
侯馬盟書
《字勢》
天淳
三
體石經
Keywords
brushwork of representational lines
brushwork
everyday handwriting style
ancient script
Houma covenant texts
Wei Heng's"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tianchun(natural beauty)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ree scripts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说文解字诂林》失收文献浅论
15
作者
李福言
周玉函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
出处
《学习月刊》
2013年第4期32-32,共1页
文摘
《说文解字诂林》,丁福保(1874-1925)编,刊于1928年。本书分为前编、正文、后编、补编、附编和通检等几大部分,共66册。正文之前有各书叙跋、六书总论、《说文》通论,是为前编;正文之后收逸字、外编一类为后编;又于编写之中,网罗遗漏,辑为补编;另以《六书音均表》附于全书之末作为附编。《诂林》虽然汇罗美备,但仍有不足之处。一、主观原因一由于与编纂理念不同而不收。丁福保认为,这些书大多受宋明理学影响,与其尊崇汉学的编纂思想不相容,所以绝不收。
关键词
说文解字诂林
丁福保
通检
三体石经
辨误
赵凡夫
说文长笺
吴元满
叶德辉
陈澧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被引量:
4
16
作者
董莲池
机构
东北师大古籍所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100-104,共5页
关键词
省声
汉字构形
战国文字
古文字研究
古汉字
姚孝遂
大徐
三体石经
形
体
结构
六国文字
分类号
H1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章太炎之尚书学
被引量:
1
17
作者
马勇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44-49,共6页
文摘
二十世纪初期出土的石经《尚书》等文献,与敦煌文献、甲骨文、大内档案,被誉为现代中国学术最重要的历史发现,为古史研究开了无数法门。章太炎是儒家经学研究的大家,对儒家经典有极为细致的分疏与研究,对于新发现的《尚书》石经,章太炎给予极大关注,拿出相当精力致力于《尚书》的疏通、校理、考订,对于平息经今古文之争,做了极富启发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
章太炎
古文尚书
三体石经
古文尚书拾遗
Keywords
Zhang Taiyan
Shangshu in ancient Chinese
Shijing in three calligraphic styles
supplementaries of Shangshu in ancient Chinese
分类号
B25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章太炎先生篆书墨迹序
被引量:
2
18
作者
顾廷龙
机构
原上海图书馆
出处
《中国文化》
1993年第1期171-172,共2页
文摘
我国自有文字以来叠经演变,甲骨钟鼎皆商周之古文,秦汉而后,始兴小篆。从书法言之,各有美妙,而前者结体又富于变化。自秦始皇统一文字,悉从小篆。结构则一,而体势各异。李斯所书泰山、琅邪、峄山、会稽诸刻石,蓋奉勒之作,往往严整有余,而流利不足。汉之嵩山三阙,吴之禅国山碑,皆有一脉之传,而均见流畅。天发神谶则篆隶相参,独创一格。正始中刻三体石经,有古文有篆隶,篆文则严正有格,古文则旖施舒卷。
关键词
嵩山
三
阙
三体石经
篆隶
法言
章太炎先生
李阳冰
结
体
相参
商周
体
势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郑珍对古文的研究
19
作者
陈奇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7年第2期113-119,共7页
文摘
郑珍对古文的研究,主要见于他的《汗简笺正》一书。①古文是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秦统一中国以后,通行李斯所定小篆,古文逐渐废止·但是,作为汉字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字体,古文仍占有相当的地位。研究它,对于探究汉字的起源演变,探究汉字的形、音、义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后世系统搜集整理古文的著作,最早当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次推北宋郭忠恕的《汗简》。《说文》共收录万余字,其中重文千余。重文中有的注明“古文某”,则指此字是正字的古文体。有的语言学家还认为,凡正字未列重文者,则正字或是小篆,或是小篆、籀文同形,或是小篆、籀文、古文同形。换句话说,就是这类正字中还有相当部分是古文。
关键词
汗简
郑珍
郭忠恕
形
体
结构
秦统一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
科斗书
后起字
邯郸淳
三体石经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抄古文的来源和流传
20
作者
李春桃
机构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
出处
《全国新书目》
2024年第8期12-21,共10页
文摘
传抄古文是指经过人们转传写而得以保存的古文字资料,其中以战国文字为主体。传抄古文主要保存在《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部分)和《汗简》《古文四声韵》《集篆古文韵海》《订正六书通》以及少量碑刻等材料中。本书以上面提及的古文材料为研究对象,对传抄古文的价值、版本、时代、国别、形体特点、考释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讨论,以期建立一套古文研究的理论体系。作者除了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以外,也对过去阀释或有争议的古文形体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
三体石经
战国文字
古文字资料
理论
体
系
考释方法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历代三体石经研究状况概观
赵立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三体石经古文“裼”与战国文字“■”辨议
禤健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三体石经》刊刻时代考
宋廷位
《社会科学论坛》
201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日本藏三體石經考述
孟凡港
《历史文献研究》
2023
0
原文传递
5
以魏三体石经校读今传《尚书》一例
赵立伟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0
原文传递
6
章太炎对三体石经之认识与其《尚书》研究
虞万里
《中国训诂学报》
2021
0
原文传递
7
三体石经古文书法考
王文超
《中国书法》
CSSCI
2018
2
原文传递
8
张钫旧藏《三体石经》册考述
潘永耀
《东方艺术》
2009
2
原文传递
9
試論品字式三體石經刊刻於北齊鄴城
趙振華
王恒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1
0
原文传递
10
玉吅读碑——三体石经识小
王家葵
《书法》
2020
0
原文传递
11
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所收《君奭》、《多方》残石真伪辨
赵立伟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谈偃师焦村魏石经《尚书·无逸》残石
赵振华
王学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汉魏石经不应混为一谈
萧东发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上古手寫體筆法傳承與侯馬盟書
叢文俊
《书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15
《说文解字诂林》失收文献浅论
李福言
周玉函
《学习月刊》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董莲池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章太炎之尚书学
马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章太炎先生篆书墨迹序
顾廷龙
《中国文化》
199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郑珍对古文的研究
陈奇
《贵州文史丛刊》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传抄古文的来源和流传
李春桃
《全国新书目》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