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药“味性化味”理论阐述——以七味竺黄丸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益西拉姆 嘎务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第8期20-25,共6页
“味性化味”理论,是藏药配伍规律最核心、最根本的遵循准则。因此揭示藏医用药规律的科学内涵,仅研究单一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机制远远不够,阐述藏药方剂学核心“味性化味”理论迫在眉睫。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查阅以《四部医典》《晶珠本草... “味性化味”理论,是藏药配伍规律最核心、最根本的遵循准则。因此揭示藏医用药规律的科学内涵,仅研究单一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机制远远不够,阐述藏药方剂学核心“味性化味”理论迫在眉睫。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查阅以《四部医典》《晶珠本草》为主的百部藏医古籍文献,从理论上阐述药性结构为7药性+3特性的藏药学核心“味性化味”理论的科学内涵;从实践方面,以七味竺黄丸为例,结合统计学方法,阐明“味性化味”理论在实际藏药配伍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从理论实践两种方向全面梳理“味性化味”理论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藏药配伍规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化 三化味 八性及十七效
下载PDF
藏药理论对“索洛西汤”的功效考证 被引量:4
2
作者 文成当智 东改措 《亚太传统医药》 2018年第4期2-4,共3页
目的:分析在临床上对肺热、咳嗽、气短、发烧等有显著疗效的藏药"索洛西汤"(四味高山辣根菜汤)的功效特点。方法:(1)将"索洛西汤"的总量设为500g,根据"五源""六味""三化味"的藏药原... 目的:分析在临床上对肺热、咳嗽、气短、发烧等有显著疗效的藏药"索洛西汤"(四味高山辣根菜汤)的功效特点。方法:(1)将"索洛西汤"的总量设为500g,根据"五源""六味""三化味"的藏药原理推导法,可得出最终"十七效"层面的数据,来探讨其药方之功效特点;(2)根据古籍记载有关清肺止咳、解热祛痰的五种典型藏药药方以相同方法可得出"十七效"层面的数据,并将其均值作为对照组,与藏药药方"索洛西汤"相比探讨其药方之属性及特效。结果:(1)"索洛西汤"药方在"五源"中,水占50%、土占32%、风占18%;"六味"和"三化味"中,甘占63%、苦占37%;"十七效"中具有显著功效依次为顿、重、凉、稀、润、柔等;(2)属性:"十七效"层面"索洛西汤"与五种典型药方之均值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特效:在顿、重、凉、稀等功效层面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藏药"索洛西汤"之功效在不同层面依次为"五源"之水;"六味"及"三化味"之甘和苦;"十七效"之顿、重、凉、稀等,功效较为显著,因而对反复咳嗽、痰中带血、发烧喘气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索洛西汤 五源 十七效 三化味
下载PDF
名医印会河教授临床抓主症经验集粹(十)
3
作者 陈庆平 王诗雅 徐蒙 《中国乡村医药》 2001年第6期32-34,共3页
1.26三化汤加味 (源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大黄9克(后下),枳实10克,厚朴10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1丸,先以温开水灌下。 [功用]通便泄热。 [主要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呼吸气粗,... 1.26三化汤加味 (源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大黄9克(后下),枳实10克,厚朴10克,羌活10克,菖蒲10克,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1丸,先以温开水灌下。 [功用]通便泄热。 [主要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呼吸气粗,痰声漉漉,舌质红,苔黄燥,大便闭结,脉弦数有力。 [辨证要点]本证系中风之中脏腑,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会河 中医药治疗 河间地黄饮子 三化汤加 补阳还五汤 牵正散四物汤合剂
下载PDF
藏族药药性量化的新方法——“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构建 被引量:25
4
作者 文成当智 贡保东知 +4 位作者 贡却拉姆 仁真旺甲 切尼项毛 东改措 张艺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47-154,共8页
'味性化味'(Ro Nus Zhur Jes)理论是藏族药(简称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藏药核心配伍规律,是以药物的六味为表层药性,被三胃火消化后的三化味为内层药性,八性和十七效等为深层药性,本质性能为特殊药性,形成多层次药性理论... '味性化味'(Ro Nus Zhur Jes)理论是藏族药(简称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藏药核心配伍规律,是以药物的六味为表层药性,被三胃火消化后的三化味为内层药性,八性和十七效等为深层药性,本质性能为特殊药性,形成多层次药性理论,但其内在结构仍需统一整理,临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该文采用文献挖掘,藏药理论,矢量结构模型,K-均值聚类分析,Gephi 0. 9. 2可视化软件等方法,整理藏药药性理论,发现藏药药性内在结构具有'7药性+3特性'的多维结构特点,且药性相同则会叠加,药性相反则会抵消,可用矢量表示,提出了构建藏药'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以二十五味余甘子散和92种常用藏药方剂为例,分析单一方剂十七效和多个方剂作用于三因的比值,并将其结果与临床功效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发现模型分析结果与临床功效之间不仅从方剂的六味、三化味、十七效等高度吻合,而且主治疾病等均相符,具有很高的拟合度和解释度,能够有效而直观地量化藏药方剂药性,揭开复杂的藏药理论隐性知识。后续将继续应用藏药'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分析藏医经典方剂,并不断进行拟合评价及修正优化,以期提高藏药药性理论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实用性,为藏药方剂的药性量化提供方法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药 药性理论 矢量结构模型 三化味 十七效 量化值
原文传递
《四部医典》用药规律——“味性化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文成当智 贡保东知 +3 位作者 东改措 仁真旺甲 泽翁拥忠 贡却拉姆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1-207,共7页
"味性化味"(Ro Nus Zhur Jes)理论是藏族药学(简称藏药)的核心内容,可分为"味性能"(Ro Yi Nus Pa)和"本质性能"(Ngo Bovi Nus Pa),而"味性能"又分为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等;"本质性... "味性化味"(Ro Nus Zhur Jes)理论是藏族药学(简称藏药)的核心内容,可分为"味性能"(Ro Yi Nus Pa)和"本质性能"(Ngo Bovi Nus Pa),而"味性能"又分为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等;"本质性能"又分为气味功效、生地功效、颜色功效、同形功效等8种,是藏药从采集到炮制,从配伍到成品的理论依据。藏药"味性化味"理论与疾病的20种特性形成轴承关系,通过"味性化味"的配伍,调节三因的紊乱,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藏药经典方剂都在该理论指导下配伍而成,因此,开展藏药"味性化味"理论研究,可揭示藏医用药规律的科学内涵。但目前藏药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和药理机制等邻域,很少从藏药"味性化味"理论来研究,脱离了藏药传统理论的指导,很难发现藏药配伍的核心规律。本文基于3 000余函藏医古籍文献,应用历史时间轴方法和Gephi v0. 8. 2可视化软件等梳理藏药"味性化味"理论的传承历史,阐释藏药六味、三化味、十七效等如何作用于三因和20种特性等疾病属性,以期为藏药药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四部医典》 性化 性能 本质性能 三化味
原文传递
基于多中心临床医案和“方剂-药性-功效-疾病”的藏族医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文成当智 格日多杰 +6 位作者 切尼项毛 才让吉 贡保东知 东改措 宋鑫晨 张艺 德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143-3150,共8页
探索藏族医临床治疗高血压(查隆堆仓)的用药规律,分析其方剂药性特点。收集藏族医治疗高血压的137例临床医案,采用数据挖掘,Gephi,Cytoscape等方法和软件,并结合藏族药药性理论分析。结果发现临床医案中隆型高血压有44例,查型高血压有57... 探索藏族医临床治疗高血压(查隆堆仓)的用药规律,分析其方剂药性特点。收集藏族医治疗高血压的137例临床医案,采用数据挖掘,Gephi,Cytoscape等方法和软件,并结合藏族药药性理论分析。结果发现临床医案中隆型高血压有44例,查型高血压有57例;治疗所用方剂共有103首,其中频次依次为二十五味余甘子丸(96次)、七十味珍珠丸(80次)、八味沉香丸(75次)、三味甘露散(62次),且前4位关联很强,置信度≥95%。方剂涉及的组方药物共有332种,为体现核心组方药物,该研究首次提出了藏族药方剂组方药物的相对用量分析法,并分析得到诃子、余甘子、木香、沉香等相对用量最多,组方药物关联分析发现,草果为首的红花、肉豆蔻、天竺黄、丁香、豆蔻等的关联较高,置信度≥75%,该6种药物是藏族医联合用药时保护脏腑和调节三胃火的关键药物。方剂药性以凉、钝、稀、糙等为主,功效集中在热、锐、臭、粘等特性引起的血热、血液黏稠、脉络堵塞等病机,主要治疗查隆病、查培病(多血症)等疾病。提出藏族医治疗高血压具有'清血热-通脉络-调胃火'三位一体的治疗原则,主治高血压的同时兼顾心血管功能和胃肠代谢功能,这可能是其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而持久的隐性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医 高血压 药性 性化 用药规律 三化味
原文传递
从“三胃火”理论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探讨藏医防治代谢综合征的机制 被引量:8
7
作者 文成当智 余羊羊 +5 位作者 杨海玲 才让吉 贡保东知 降拥四郎 刚焕晨雷 张艺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7-1231,共5页
"三胃火"理论是藏医的核心理论之一,"三胃火"作用于膳食形成"三化味",阐释了食物及药物在人体内部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其理论贯穿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整个藏医学防病养生和疾病诊治过程。&qu... "三胃火"理论是藏医的核心理论之一,"三胃火"作用于膳食形成"三化味",阐释了食物及药物在人体内部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其理论贯穿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整个藏医学防病养生和疾病诊治过程。"三胃火"紊乱可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等生理过程,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近年来也被认为是人体重要代谢方式,而且肠道菌群的调节对改善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有着良好的作用。因此文章探讨藏医"三胃火"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两者对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影响,结合藏医理论与现代方法,为防治代谢综合征及并发症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 三胃火 肠道菌群 代谢综合征 三化味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