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激猫上矢状窦区硬脑膜诱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段和上颈髓后角c-fos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贺波 于生元 +1 位作者 王卫东 朱春燕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硬脑膜是颅内主要的伤害感受组织 ,在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c fos的表达已被作为神经元激活的标记物用于痛觉传导的研究。本工作研究血管性头痛涉及的伤害觉信息的传递。方法 :以猫为实验对象 ,在手术暴露其上矢状窦... 目的 :硬脑膜是颅内主要的伤害感受组织 ,在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c fos的表达已被作为神经元激活的标记物用于痛觉传导的研究。本工作研究血管性头痛涉及的伤害觉信息的传递。方法 :以猫为实验对象 ,在手术暴露其上矢状窦 (SSS)后 4h、8h、2 0h电刺激SSS区硬脑膜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观察延髓和上颈髓c fos蛋白 (Fos)表达的变化。结果 :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延髓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部浅层 ,和C1后角的Ⅰ、Ⅱ层。在孤束的缝核和中央核及颈髓中央导周围X层也有Fos阳性神经元。 4h、8h、2 0h各组中 ,假手术对照组动物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P <0 .0 5 ) ;8h刺激组和 2 0h刺激组Fos阳性神经元较相应区组内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5和P <0 .0 1) ,提示刺激SSS区硬脑膜可激活三叉神经二级神经元 ,后者与血管性头痛涉及的痛觉传入有关 ;延长手术和刺激间隔的时间可减少非特异刺激因素的影响。结论 :猫SSS区硬脑膜刺激的c fos表达模型可作为研究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治疗药物和方法的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矢状窦 硬脑膜 C-FOS 动物模型 偏头痛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段 上颈髓后角
下载PDF
辣椒素处理对电针“四白”穴诱导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健华 符文彬 严洁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6期387-391,共5页
目的:探讨四白穴针刺效应的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辣椒素组、溶媒组、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电针"四白"穴+溶媒组。游离一侧眶下神经,辣椒素组将浸泡有1.5%辣椒素的棉条包绕在眶... 目的:探讨四白穴针刺效应的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辣椒素组、溶媒组、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电针"四白"穴+溶媒组。游离一侧眶下神经,辣椒素组将浸泡有1.5%辣椒素的棉条包绕在眶下神经上。溶媒组用浸泡在溶媒中的棉条包绕在眶下神经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STN)的c-fos表达。结果:空白组在cSTN各层可见到零星、散在的阳性细胞。溶媒组、辣椒素组以及假手术组cSTN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空白组相似。电针"四白"穴+溶媒组c-fos在cSTN内主要集中在浅层(Ⅰ-Ⅱ层),其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余各组(P<0.01);cSTN的深层(Ⅲ-Ⅳ层)c-fos数量多于空白组、溶媒组和假手术组(P<0.01,P<0.05,P<0.05)。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cSTN的Ⅰ-Ⅱ板层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四白"穴+溶媒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但cSTN的Ⅲ-Ⅳ板层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四白"穴+溶媒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纤维可能是四白穴针刺效应(调节胃功能活动)的主要传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OS表达 电针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 C纤维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智明 李云庆 施际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5-20,共6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主要分布在此核的Ⅰ、Ⅱ层,Ⅰ...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主要分布在此核的Ⅰ、Ⅱ层,Ⅰ层多于Ⅱ层;10%福尔马林刺激大鼠口周区后诱导的F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此核的Ⅰ~Ⅳ层及其内侧的网状结构,但主要集中在Ⅰ、Ⅱ层,Ⅱ层多于Ⅰ层;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维及其终末也密集地分布于此核的Ⅰ、Ⅱ层,且Ⅱ层多于Ⅰ层。多重反应的结果显示:在Vc的Ⅱ层和Ⅰ层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和FOS阳性神经元胞体的周围可见许多BSI-B4标记的纤维及终末;部分SP受体阳性神经元也呈FOS阳性,少数SP受体和FOS的双重阳性神经元周围也有BSI-B4标记的纤维和终末。以上结果说明:(1)传递面口部痛信号的C纤维主要终止在尾侧亚核的Ⅰ、Ⅱ层,与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区重叠,提示这些C纤维可能含SP;(2)参与西口部痛信息传递的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Vc的Ⅱ层,它们与初级传入C纤维终末的分布区重叠,其中的部分POS阳性神经元也呈SP受体阳性,从而进一步地证明了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束核亚核 大鼠 SP受体 FOS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分布及谷氨酸样阳性终末的来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智明 李云庆 施际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1-136,共6页
本文用抗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的单克隆抗体和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五种亚型(1,1α,2/3,5)的4种抗体,研究了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三叉神经半月节内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终末以及五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 本文用抗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的单克隆抗体和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五种亚型(1,1α,2/3,5)的4种抗体,研究了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三叉神经半月节内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终末以及五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分布,同时结合HRP逆标技术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终末的来源进行了观察.发现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胞体和终末主要集中在三叉尾侧亚核的Ⅰ、Ⅱ层;半月节内仅有它的阳性胞体。半月节内HRP逆标神经元中呈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者占71.4%,这些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占半月节内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神经元的33.2%.五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中,只有5型密集地分布于三叉尾侧亚核的Ⅰ、Ⅱ层。以上结果说明:(1)三叉尾侧亚核内的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终末主要位于其浅层,它们主要来源于三叉神经的初级传入;(2)三叉尾侧亚核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五种亚型中,只有5型可能参与西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传递;(3)三叉尾侧亚核内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终末的分布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的分布互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束核 亚核 谷氨酸 谷氨酸受体
下载PDF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星形胶质细胞对咬合创伤的反应 被引量:6
5
作者 贾静 刘雪梅 +1 位作者 章捍东 刘洪臣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0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咬合创伤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咬合创伤中的作用。方法:用方丝将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形成左侧磨牙早接触的创伤咬合。粘固后1,3,7,14,30d取三叉神经脊... 目的:观察大鼠咬合创伤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咬合创伤中的作用。方法:用方丝将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形成左侧磨牙早接触的创伤咬合。粘固后1,3,7,14,30d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见少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呈散在分布,咬合创伤3d时,实验侧GFAP阳性面积增加,荧光强度增强;7d时达到高峰,14d组GFAP阳性反应产物开始减少。结论:咬合创伤激活了星形胶质细胞,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在口颌面痛产生及维持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创伤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P物质影响的免疫及超微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书琴 张奎启 +4 位作者 隋鸿锦 赵家祥 王荣新 赵薇 徐文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电针对大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SP的影响以及含SP的轴突终末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电针大鼠“人中”、“承浆”穴后痛阈明显提高(P<0.01),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SP免疫反应活性也较... 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电针对大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SP的影响以及含SP的轴突终末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电针大鼠“人中”、“承浆”穴后痛阈明显提高(P<0.01),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SP免疫反应活性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含SP轴突终末内含有密集的清亮透明小泡、少量大颗粒小泡及线粒体,轴突终末内的SP免疫反应产物分布于大颗粒小泡内和清亮小泡壁上。含SP的轴突终末主要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神经元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极少数SP阴性轴突终末与SP阳性轴突形成轴-轴突触或接触。电针可能通过轴-轴突触的突触前抑制方式,抑制了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细纤维SP的释放,从而参与针刺镇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束核 P物质
下载PDF
咬合创伤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贾静 刘洪臣 +1 位作者 章捍东 黄湛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时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咬合创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左侧第一磨...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时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咬合创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左侧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造成对颌牙的创伤。粘固后1、3、7、14、30d时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p5C中GFAP,IL-1,TNFα,nNOS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创伤后1dGFAP,IL-1,TNFαmRNA表达即上调,3d时达到峰值,三者呈现相关性一致变化规律,以后虽有下调,仍高于对照组。(2)nNOSmRNA创伤后1d表达上调,14d时达峰值。结论:咬合创伤能导致Sp5C中GFAP,IL-1,TNFα,nNOSmRNA表达上调,且GFAP,IL-1,TNFαmRNA呈现一致性相关变化规律,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了咬合创伤的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咬合创伤 星形胶质细胞 白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
下载PDF
猫背中缝核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投射——HRP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继硕 李惠民 +1 位作者 易国柱 秦秉志 《解剖学报》 CAS 1984年第3期255-260,338,共7页
向6例猫右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注入30%HRP溶液,观察和分析背中缝核内出现的标记细胞状况。发现标记细胞较集中于核的中段及稍偏吻侧部,向吻尾方向逐渐减少,靠近尾端部全无标记。标记细胞主要出现于核的腹侧部及两外侧部腹缘处,核... 向6例猫右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注入30%HRP溶液,观察和分析背中缝核内出现的标记细胞状况。发现标记细胞较集中于核的中段及稍偏吻侧部,向吻尾方向逐渐减少,靠近尾端部全无标记。标记细胞主要出现于核的腹侧部及两外侧部腹缘处,核的背侧部及外侧部的背侧部分甚少,两侧无差别。标记细胞形态多样,但腹侧部及外侧部腹缘处以梭形细胞为主,此处标记也最多。除背中缝核外,脑干尾侧中缝核群(大中缝核、苍白中缝核、隐中缝核)也出现少量标记细胞。结合文献分析,作者等推论背中缝核向尾侧亚核的投射可能与大中缝核向脊髓后角的投射意义相同,两者之间显示着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的体部定位关系,即背中缝核以向三叉神经脊束核投射为主,也发出少量纤维向脊髓后角投射;以大中缝核为主的脑干尾侧中缝核群主要投射向脊髓后角,但也发出少量纤维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核簇 腹缘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 脑干 RD 三叉神经 神经 标记细胞 HRP
下载PDF
实验性牙移动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GRP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娟 刘洪臣 +2 位作者 袁维秀 梁军 张庆诗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4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 研究实验性牙移动过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改变。方法:在大鼠左侧上颌第一、二磨牙间塞入一弹性橡皮圈模拟临床正畸加力状态。于不同加力时间点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进行CGRP免疫组化染... 目的: 研究实验性牙移动过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改变。方法:在大鼠左侧上颌第一、二磨牙间塞入一弹性橡皮圈模拟临床正畸加力状态。于不同加力时间点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进行CGR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加力后6h和24h,实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GRP样纤维明显少于对侧;施力3d后Vc浅层中CGRP 样阳性终末与对照侧无明显差异,加力后1w大于对侧,2w时恢复至对侧水平。结论:实验性牙移动引起CGRP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牙移动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 CGRP 研究
下载PDF
咬合创伤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fos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静 刘洪臣 +3 位作者 国文 邓宏燕 杨德圣 刘雪梅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0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中c-fos(核磷酸蛋白原癌基因)对咬合创伤的反应,探讨神经元在咬合创伤中的功能变化。方法:将直径0.5mm方丝粘固于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形成左侧磨牙早接触的创伤咬合,观察咬合创伤后1,3,7d,2w,4w...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中c-fos(核磷酸蛋白原癌基因)对咬合创伤的反应,探讨神经元在咬合创伤中的功能变化。方法:将直径0.5mm方丝粘固于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形成左侧磨牙早接触的创伤咬合,观察咬合创伤后1,3,7d,2w,4w,5w时Sp5C中c-fos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大鼠Sp5C中偶见极少量c-fos阳性神经元细胞,咬合创伤后7d,c-fos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加,2w时达到高峰,4w时开始下降。结论:咬合创伤刺激诱导了Sp5C中神经元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创伤 核磷酸蛋白原癌基因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
下载PDF
骨形成蛋白-2 mRNA在咬合创伤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春秀 刘迪 +2 位作者 赵晓 李国菊 汲平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2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目的:研究咬合创伤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骨形成蛋白-2(BMP-2)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于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结方丝,抬高咬合0.5-0.8mm,建立1、3、7、14、28d组咬合创伤模型,通过拍摄X线片及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损伤程度,实... 目的:研究咬合创伤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骨形成蛋白-2(BMP-2)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于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结方丝,抬高咬合0.5-0.8mm,建立1、3、7、14、28d组咬合创伤模型,通过拍摄X线片及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损伤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观察各大鼠Vc内BMP-2 mRNA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咬合创伤第1天BMP-2表达下调,第3、7、14d BMP-2表达持续上调,28d组BMP-2表达量下调趋于正常水平,14d组表达量最高(P<0.05)。结论:BMP-2 mRNA在咬合创伤大鼠Vc内表达,表达量的高低与牙周组织的损伤程度相一致,即牙周损伤程度重时Vc内BMP-2高表达,牙周损伤程度轻时Vc内BMP-2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2(BMP-2) 咬合创伤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Vc)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Ⅱ尾侧亚核层内CB样、PV样阳性结构的分布及其突触联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红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1-66,共6页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lbindin D-2 8k( CB)样和 Parvalbumin ( PV)样胞体、纤维和终末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 Vc) 层内的分布及它们的突触联系。在光镜下观察到 CB样和 PV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在 II层内侧带 ( IIi...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lbindin D-2 8k( CB)样和 Parvalbumin ( PV)样胞体、纤维和终末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 Vc) 层内的分布及它们的突触联系。在光镜下观察到 CB样和 PV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在 II层内侧带 ( IIi)最为密集 ,PV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稍大 ,但数量少于 CB样阳性神经元。在电镜下观察到 CB样或 PV样阳性结构主要形成下列 4种突触联系 :( 1)阳性轴突终末与阳性或阴性轴突终末形成对称性轴 -轴突触和少量非对称性轴 -轴突触 ;( 2 )阳性轴突终末与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和对称性轴 -树突触 ;( 3 ) CB样阳性轴突终末与阴性树突主要形成非对称性轴 -树突触 ,PV样阳性轴突终末与阴性树突主要形成对称性轴 -树突触 ;( 4 )阴性轴突终末与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和对称性轴 -树突触。另外还可见到 CB样或PV样阳性或阴性树突、轴突及终末与 CB样、PV样阳性或阴性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形成 型和 II型突触小球。 型突触小球数量较多 ,有典型的扇贝样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和不均一的小泡 ,线粒体少 ;II型突触小球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粗大而清亮 ,外观不规则 ,有均匀一致的小泡和丰富的线粒体。根据上述结果可以推知在面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过程中 ,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蛋白 突触小球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刺激后颈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中向中缝背核投射神经元的c-fos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美玲 凌树才 《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3-116,共4页
中缝背核是内源性镇痛系统中的重要核团之一,为了估价该核与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与调控之间的关系,文内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与 FOS免疫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将荧光金注入中缝背核后,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 中缝背核是内源性镇痛系统中的重要核团之一,为了估价该核与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与调控之间的关系,文内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与 FOS免疫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将荧光金注入中缝背核后,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颈髓后角浅层中可观察到许多荧光金标记神经元的胞体,其中有一部分神经元在给予外周伤害性刺激后被激活而引起c-fos表达,该文进一步证明了来自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到中缝背核的直接投射至少有一部分与中缝背核的痛觉调节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三叉神经 亚核 髓后角
下载PDF
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连续性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书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6年第2期215-218,273,共5页
本文用电镜观察了小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的突触联系。该核内的连续性突触有:1.树—轴—树突触(D-A-D_(1)):树突D内只含少量扁圆形突触小泡,与轴突A形成树-轴突触(D-A);而轴突A又与树突D形成轴-树突触(A-D_(1))。2.轴-树-... 本文用电镜观察了小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的突触联系。该核内的连续性突触有:1.树—轴—树突触(D-A-D_(1)):树突D内只含少量扁圆形突触小泡,与轴突A形成树-轴突触(D-A);而轴突A又与树突D形成轴-树突触(A-D_(1))。2.轴-树-树突触(A-D-D_(1)):轴突终末A与Ⅱ型树突D形成轴-树突触(A-D);而树突D又与Ⅱ型树突D_(1)形成树-树突触(D-D_(1))。3.轴-轴-树突触(A-A_(1)-D):轴突终末A与轴突终末A形成轴-轴突触(A-A_(1));而轴突终末A_(1)与Ⅱ型树突D形成轴-树突触(A_(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束核 胶状质亚核 连续性突触
下载PDF
猫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丘脑—皮质通路在丘脑水平的突触联系
15
作者 隋鸿锦 张书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55-260,共6页
本文采用HRP逆行追踪与顺行溃变结合法对猫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丘脑-皮质通路在丘脑腹后内侧核内的突触联系型式进行了研究。在电镜下发现,丘脑腹后内侧核內有五种突触联系形式:(1)溃变轴突终末与HRP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溃变轴突... 本文采用HRP逆行追踪与顺行溃变结合法对猫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丘脑-皮质通路在丘脑腹后内侧核内的突触联系型式进行了研究。在电镜下发现,丘脑腹后内侧核內有五种突触联系形式:(1)溃变轴突终末与HRP标记树突形成轴-树突触;(2)溃变轴突终末与HRP标记的胞体形成轴-体突触,上述两类突触型式为该通路在丘脑水平的直接突触联系方式,此外尚有(3)溃变轴突终末与非HRP标记的树突形成的轴-树突触;(4)HRP标记树突与非溃变轴突终末形成轴一树突触;(5)HRP标记树突与非HRP标记的含有突触小泡的突触前树突形成的树-树突触。本文首次报道了三叉丘系纤维与丘脑皮质投射神经元间的直接突触联系方式为轴-树和轴-体突触。同时也发现了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它是该通路在丘脑水平的一个显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束核 突触 丘脑
下载PDF
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P物质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
16
作者 孙长滨 张书琴 +3 位作者 隋鸿锦 宋飞 张奎启 白剑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2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 进一步探讨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感觉传递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SP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电子显微镜方法 ,观察大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SP阳性标记纤维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结果 SP轴突终末分布于树突间 ... 目的 进一步探讨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感觉传递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SP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电子显微镜方法 ,观察大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SP阳性标记纤维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结果 SP轴突终末分布于树突间 ,这些轴突终末含有大量的透明小泡、少量大致密芯小泡和线粒体。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 ,可见到SP免疫反应阳性树突。多数SP轴突终末与非标记树突 ,以及个别SP轴突终末与SP树突形成轴 树突触。含SP的突触复合体较为多见 ,为会聚型。其中可见SP轴突终末与中心的非标记树突形成GrayⅡ型轴 树突触 ;另有非标记的轴突终末与中心SP树突形成 (扁平小泡形 )F型轴 树突触。结论 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接受多种纤维传入 ,SP纤维只是多种传入纤维中的一种。形态学证明 ,在痛调制活动中 ,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有SP纤维构成的突触后抑制类型 (GrayⅡ )突触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超微结构 三叉神经束核 组织形态学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P物质样阳性终末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GFP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17
作者 李金莲 刘涛 +1 位作者 金子武嗣 古田贵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6-210,T002,共6页
应用 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样和 DNPI样 )以及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与 Sindibis病毒转... 应用 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样和 DNPI样 )以及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与 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为探索兴奋性神经递质和 SP参与面口部伤害性信息在 Vc浅层内的传递和调控提供形态学依据 ;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法的研究探索新路。结果显示 :(1)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 Sindibis病毒注入一侧 Vc浅层后 ,仅在同侧 Vc注射部位附近的 ~ 层内观察到 5~ 9个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为小型 (≤ 15μm) ,呈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2 ) Vc浅层内均可见大量的 VGlu T1样、DNPI样和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 ,其中 VGlu T1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密集分布于 层的内侧部和 层 , 层和 层外侧部较为稀疏 ;而 DNPI则主要密集分布于 层和 层 , 层相对地较为稀疏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 层和 层 ;(3 ) VGlu T1样、DNPI样和 SP样阳性终扣分别聚集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 ,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 浅层内囊泡膜 阳性终末 Sindibis病毒转染 GFP神经元之 联系 谷氨酸转运体 P物质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Ⅱ层内CB样、PV样阳性终末与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18
作者 王红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2,T009,共5页
为了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层神经元与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突触关系 ,选用 Calbindin D-2 8k和 Parvalbu-min作为标志物 ,采用 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对 层内的 Calbindin D-2 8k样和 Parvalbumi... 为了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层神经元与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突触关系 ,选用 Calbindin D-2 8k和 Parvalbu-min作为标志物 ,采用 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对 层内的 Calbindin D-2 8k样和 Parvalbumin样阳性神经元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观察。HRP注入臂旁核后 ,逆标神经元主要位于同侧三叉尾侧亚核 层至 层。Calbindin D-2 8k和 Parvalbumin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主要集中在 层内侧带。电镜下观察 ,此二者的阳性反应产物呈弥散分布 ;两者的阳性终末与 HRP逆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之间主要形成轴 -树突触 ,偶见轴 -体突触 ;Calbindin D-2 8k样阳性终末与 HRP逆标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的非对称性突触占 83% ,Parvalbumin样阳性终末与 HRP逆标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的对称性突触占 85 %。此外 ,还观察到参与突触小球组成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与 HRP逆标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以上结果提示 :(1)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层的 Calbindin D-2 8k样或 Parvalbumin样阳性神经元可通过突触传递机制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臂旁核投射的神经元进行调控 ,影响外周伤害性信息向上位脑结构的传递 ;(2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臂旁核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bindin-D-28K PARVALBUMIN 突触小型 Ⅱ型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脑干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的神经减压素能和脑啡肽能投射
19
作者 杨鲲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1-265,共5页
本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杂色相结合技术对大鼠脑干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的NT能和L-ENK能投射进行了观察.脑干向Vc发出NT能和L-ENK能投射的神经元主要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巨细胞同... 本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杂色相结合技术对大鼠脑干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的NT能和L-ENK能投射进行了观察.脑干向Vc发出NT能和L-ENK能投射的神经元主要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巨细胞同状核α部和延髓中继核簇.结果提示NT和ENK可能参与下行抑制系统,Vc浅层密集的ENK样阳性终末不仅来自Vc内的局部或中间神经元,而且来自下行抑制系统的起始核团和脑干的其它结构,这些广泛起源的NT和L-ENK能投射可能对Vc浅层内传送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神经元和中间种经元发挥抑制和/或去抑制作用,调控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中枢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束核亚核 脑干 神经减压素 ENK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内GABA样、L-ENK样、GlyT2样阳性末梢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GFP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20
作者 刘涛 李金莲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663-667,共5页
应用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浅层内GABA样、L ENK样、GlyT2样阳性纤维和末梢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GFP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果显... 应用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浅层内GABA样、L ENK样、GlyT2样阳性纤维和末梢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GFP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 :①将GFP基因重组Sindibis病毒注入一侧Vc浅层后 ,仅在同侧Vc注射部位附近的Ⅰ~Ⅲ层内观察到 4~ 8个逆标的GFP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为小型 (直径≤ 15 μm)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 ;②Vc浅层内均可见大量的GABA样、L ENK样、GlyT2样阳性纤维和末梢 ,以Ⅰ和Ⅱ层分布最为密集 ;③GABA样、L ENK样、GlyT2样阳性纤维和末梢分别聚集于GFP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 ,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表明 :Vc浅层内GFP神经元可能与GABA能、L ENK能、Gly能阳性纤维和末梢形成突触联系并接受这些抑制性神经末梢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束核亚核 γ-氨基丁酸 亮氨酸脑啡肽 甘氨酸Ⅱ型转运体 绿色荧光蛋白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