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铜陵志留系—三叠系地层层序地层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沉积环境的约束 被引量:6
1
作者 杜轶伦 曹毅 +1 位作者 李大鹏 高志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1-291,共11页
在安徽铜陵地区广泛分布有志留系—三叠系沉积地层,它们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矿床关系密切。作者对这些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铜陵地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学研究显示,铜陵地区... 在安徽铜陵地区广泛分布有志留系—三叠系沉积地层,它们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矿床关系密切。作者对这些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铜陵地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学研究显示,铜陵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期间发生了3次海平面变化事件,形成了3个沉积序列:(1)早志留世—晚泥盆世海退序列;(2)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海侵序列;(3)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退序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陵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沉积过程中底层海水的物理化学条件(氧化还原条件)发生过3次明显的波动,并与3次海平面变化事件相对应。有意义的是,铜陵地区的大部分层控矽卡岩矿床都产在与后两次海平面变化事件相对应的地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系-三叠系沉积地层 层序地层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安徽铜陵
下载PDF
江西修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树枝状微生物岩状岩石成因初解 被引量:24
2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3-328,I0002,共7页
江西修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有一段特殊构造的地层,下部为灰色部分和红色部分组成的斑状构造,上部为灰色部分和黄色部分组成的树枝状构造。这种树枝状构造的岩石与前人报道自重庆老龙洞剖面的微生物岩非常相似。岩石薄片观察表明,... 江西修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有一段特殊构造的地层,下部为灰色部分和红色部分组成的斑状构造,上部为灰色部分和黄色部分组成的树枝状构造。这种树枝状构造的岩石与前人报道自重庆老龙洞剖面的微生物岩非常相似。岩石薄片观察表明,树枝状构造的暗色部分为残留的灰泥岩;浅色部分为灰岩经过重结晶、白云石化—去白云石化作用改造而成。在暗色的残留灰岩里有保存很好的丰富的球状微生物化石。研究认为,岩石中暗色部分和浅色部分的原始组分是同时沉积的;是成岩作用控制了浅色部分的形成。这一成果应当对认识老龙洞剖面树枝状微生物岩的成因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 树枝状构造 白云石化 去白云石化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被引量:17
3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89-1196,共8页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区域因晶体较粗在露头上表现为深颜色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2)微生物的影响。在微生物富集的地方,微生物死亡腐烂后形成孔隙,成岩流体易于在这些区域运移,在孔隙中形成胶结物,使这些区域成为露头上颜色较深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形态不规则,在薄片上呈蝴蝶状、云朵状、不规则圆形的或者新月形等形状,大小在100~600μm之间,内部被方解石胶结物充填,没有保存任何内部构造。根据形态和大小,推测这种化石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菌落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
下载PDF
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及生储盖组合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祝贺 刘家铎 +3 位作者 田景春 孟万斌 曾海燕 杨永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9,112,共6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钻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层序界面的类型可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和测井标志来识别。三叠纪沉积演化经历了4次周期长、规模大的湖侵和湖退,存在4个较明显的湖泛面,可...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钻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层序界面的类型可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和测井标志来识别。三叠纪沉积演化经历了4次周期长、规模大的湖侵和湖退,存在4个较明显的湖泛面,可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据此将三叠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在单井层序划分和连井剖面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认为SQ1,SQ2,SQ3和SQ4层序均可识别出LST,TST和HST。LST以发育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相砂砾岩为主;TST多以滨浅湖亚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HST则主要为浅湖、半深湖—深湖亚相暗色泥岩。对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三叠系构成了4套明显的生储盖组合关系,并从宏观上控制了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层序界面层序地层格架生储盖组合塔北—塔中地区
下载PDF
镇宁片区三叠系罗楼组富水性划分及找水方向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若帆 李强 +3 位作者 方尚武 吉勤克补子 易瑞 焦恒 《四川地质学报》 2019年第2期267-271,共5页
镇宁片区为三叠世地层相变区,根据最新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内三叠系下统罗楼组地层与以往1:20万地质资料有较大的出入,岩性差异较大,富水性及地下水赋存规律不明,百姓饮用水不足,地下找水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实际工作中采用了地层剖面... 镇宁片区为三叠世地层相变区,根据最新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内三叠系下统罗楼组地层与以往1:20万地质资料有较大的出入,岩性差异较大,富水性及地下水赋存规律不明,百姓饮用水不足,地下找水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实际工作中采用了地层剖面实测、水文地质调查、岩溶洞穴调查等手段,对罗楼组地层的岩性、富水性、岩溶发育及地下水赋存规律进行了重新划分研究,通过水文地质钻探验证罗楼组地层地下水赋存规律。研究及实践结果对镇宁片区乃至红水河流域该地层富水性划分及地下找水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宁片区 三叠系下统罗楼组地层 含水岩组富水性 地下水赋存规律 地下找水
下载PDF
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管状蓝细菌化石及其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蔡春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07-814,共8页
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出现的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异常极端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地区微生物的类型也不同.研究了重庆附近著名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连续出露地区——老龙洞的界线剖面,在发生生物大绝灭之后的地层内,一段以管状蓝细菌化石... 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出现的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异常极端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地区微生物的类型也不同.研究了重庆附近著名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连续出露地区——老龙洞的界线剖面,在发生生物大绝灭之后的地层内,一段以管状蓝细菌化石为主的微生物群落的地层.根据薄片观察,管状蓝细菌化石的长度一般在1mm以下,粗端直径最大0.08mm,几乎所有的管状化石都是向一端逐渐变细的,管状体比较柔软,管体的壁由隐晶到微晶的方解石组成,横切面为圆形,几乎所有的管状化石的内部都是空的,并被泥晶方解石或细亮晶方解石充填.总体上分布无规律,但在若干视野中见到它们有呈放射状或束状排列的趋向.通过综合对比研究认为,该化石与蓝细菌门的胶须藻科(Rivulariaceae)的胶须藻很相似,但是该化石是胶鞘钙化的种类,而胶须藻科的Rivularia属种是不钙化的.考虑到该化石保存的其他可供进一步分类的特征非常有限,因此将其归入胶须藻Rivularia,描述为Rivularia sp.[胶须藻(未定种)].因为蓝细菌是一种光合自养生物,可以适应贫氧环境,大绝灭后首先出现蓝细菌的群落可能说明环境是贫氧的.由于光合作用需要浅水环境,蓝细菌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水体是比较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 重庆 蓝细菌 胶须藻
原文传递
路基加宽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7
作者 孔繁超 《交通世界》 2023年第1期86-88,共3页
以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对路基加宽施工技术要点进行研究。主要对路基加宽施工中的新旧路基结合处施工、新路基施工、不同填料路基加宽施工、沉降监测等环节的相关技术要点进行分析研究,望能为同类路基加宽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 路基加宽 三叠系地层 施工技术
下载PDF
江西省九瑞地区黄龙组层、相、位对层控矿床的控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凤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1年第6期9-16,共8页
一、概述九瑞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之西段,南北分别与江南台隆、淮阳隆起毗邻,处于构造转折部位。已知矿床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和层控型,其中层控型矿床的空间分布受区域地质背景中特定地层、岩相及构造部位的控制,具层、相... 一、概述九瑞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之西段,南北分别与江南台隆、淮阳隆起毗邻,处于构造转折部位。已知矿床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和层控型,其中层控型矿床的空间分布受区域地质背景中特定地层、岩相及构造部位的控制,具层、相、位控矿特点。矿床周围有大片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出露,局部出露奧陶系地层。前奥陶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分布于西南及东南边缘。区内构造发育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地槽发展阶段、准地台发展阶段和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具多元结构特点。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槽型沉积褶皱回返转为准地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组 层控矿床 白云岩 大陆边缘 构造部位 晋宁运动 岩相 三叠系地层 发育史 区域地质背景
下载PDF
陕甘川与滇黔桂卡林型金矿成矿对比与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涛 朱萌 +1 位作者 郝勇 丁凡桠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3年第2期199-201,203,共4页
"陕甘川"金三角与"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均属我国西部重要的金矿及有色多金属构造成矿区带,属于前景十分可观的潜在的矿区,而金矿是这两个区域的优势矿种。迄今为止,已发现并探明了以东北寨金矿、大水金矿、巴西金矿... "陕甘川"金三角与"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均属我国西部重要的金矿及有色多金属构造成矿区带,属于前景十分可观的潜在的矿区,而金矿是这两个区域的优势矿种。迄今为止,已发现并探明了以东北寨金矿、大水金矿、巴西金矿、马脑壳金矿、拉尔玛金矿和石鸡坝金矿床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具工业价值的大—中型金矿床。虽然它们均受控于不同构造体系和不同级序的深大断裂构造带,但是这些金矿床在时空分布和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密切的成生联系,在成矿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构造成矿专属性,特别是这两个区域独有的碳硅泥岩系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即卡林型金矿),表明两个金三角具有相似的成矿构造背景,本文从地质特征与构造特征方面分析两个地区金矿的主要特征,以期找到两个金三角成矿带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三角 卡林型金矿 燕山期 三叠系地层
下载PDF
山城——演武地区延长组长6—8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建波 黄思静 +2 位作者 刘化清 黄月明 林卫东 《西北油气勘探》 CSCD 2005年第4期9-16,2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山城-演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砂岩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岩,具有粒度细、成分成熟度低、磨圆度差、分选中等的特征。通过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压汞、阴极发光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延长组长6-8段砂岩储层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山城-演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砂岩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岩,具有粒度细、成分成熟度低、磨圆度差、分选中等的特征。通过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压汞、阴极发光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延长组长6-8段砂岩储层的特征、成岩阶段及演化模式,分析了低渗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指出沉积相带是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地质基础,机械压实作用和晚期的铁方解石胶结作用是形成低渗透砂岩储层的主要因素,绿泥石包膜、溶蚀作用及微裂缝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地层 低渗透储集层 成岩作用 成岩模式
下载PDF
江西武山矽卡岩铜矿床的成矿作用
11
作者 黄薰德 孟良义 +2 位作者 范继章 黄恩帮 张文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5年第3期13-20,120,共9页
武山铜矿由矽卡岩型矿床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组成。本文只讨论矽卡岩型矿床。 区内由北向南依次出露志留系——三叠系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165°,倾角60°—70°。按岩性。
关键词 铜矿床 矽卡岩化 三叠系地层 泥盆系上统 浅海相 花岗闪长斑岩 块状硫化物 铜矿化 矽卡岩矿床 五角十二面体
下载PDF
云南中甸松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俊 董涛 《云南地质》 2013年第4期409-411,共3页
松诺铜多金属矿区地质背景类似于普朗铜矿,异常元素组合与普朗斑岩型铜矿相似,同时均属同一构造岩浆岩带,松诺是寻找"普朗式铜矿"最有利地段。
关键词 三类铜多金属矿 印支期斑岩控矿 三叠系地层赋矿 格咱成矿带中部 云南中甸松诺
下载PDF
云南烂泥塘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13
作者 华柯强 李佑国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864-,共1页
烂泥塘铜矿床位于云南省香格里县城,地处印支期义敦-中甸岛弧带南段。区域主要出露有上晚古生代、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和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其中分布最广泛的为三叠系地层。区内具有十分发育的褶皱和断裂,其中控制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岩... 烂泥塘铜矿床位于云南省香格里县城,地处印支期义敦-中甸岛弧带南段。区域主要出露有上晚古生代、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和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其中分布最广泛的为三叠系地层。区内具有十分发育的褶皱和断裂,其中控制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其有关金属矿产的形成主要是由一系列NNW向紧密线性褶皱和同向断裂组成,容矿构造则是发育的次级断裂和褶皱。该区侵入岩、喷出岩均有出露,它们大部分分布在区域性深大断裂带两侧,其它地区有零星产出,区内中酸性岩分布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三叠系地层 容矿构造 地质特征 中酸性岩 义敦 中甸 深大断裂带 岩浆活动 印支期
下载PDF
苏州的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前景
14
作者 李灿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S1期14-18,共5页
苏州地处江苏省的东南部,东与上海交界,西频太湖,北临长江。地质构造上属下扬子准地台、下扬子褶皱带的东部。湖(州)苏(州)断裂为苏州地区最大的隐伏断裂,它呈北东方向40°斜穿全区的中部,断裂两侧无论在地貌形态,还是地质特征上均... 苏州地处江苏省的东南部,东与上海交界,西频太湖,北临长江。地质构造上属下扬子准地台、下扬子褶皱带的东部。湖(州)苏(州)断裂为苏州地区最大的隐伏断裂,它呈北东方向40°斜穿全区的中部,断裂两侧无论在地貌形态,还是地质特征上均有明显的差异:东部的地貌以平原为主,西部则分布着低山丘陵;东部的地质特征主要是由寒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扬子准地台 高岭土矿 矿产资源 苏州地区 地貌形态 褶皱带 古生界地层 三叠系地层 矿床规模
下载PDF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缺氧环境的微生物和微生物岩 被引量:31
15
作者 吴亚生 姜红霞 +1 位作者 Yang Wan 范嘉松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8-628,共11页
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部的下三叠统Hindeodus parvus带产小球状微生物化石,其大小一般在0.15~0.30mm,中空,内部一般为微亮晶方解石充填,壁为泥晶质.它们一般呈圆球状,均匀散布于泥晶基质中,数量可以密集、丰富、或极少.没有腹足类或底栖... 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部的下三叠统Hindeodus parvus带产小球状微生物化石,其大小一般在0.15~0.30mm,中空,内部一般为微亮晶方解石充填,壁为泥晶质.它们一般呈圆球状,均匀散布于泥晶基质中,数量可以密集、丰富、或极少.没有腹足类或底栖双壳类共生,但可以有介形虫或/和藻席共生.岩石中细小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这种微生物生活于缺氧环境.在一些剖面上,这种微生物岩的上下地层为富含小腹足类和小虫孔化石的泥晶灰岩.这种小球状微生物的分布严格限于发育到大绝灭开始的生物礁礁顶的浅水环境,并且不在深水表层水体出现,表明这种微生物是底栖生活的,并且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其大小超过所有的球状的细菌和蓝细菌化石,不能归入这两个门中.根据其大小、形态、古生态特征、钙化特点,推测它可能属于低等绿藻,特为其建立一个新属种:Ziyunosphaeridium sinensis gen.etsp.nov.(中华紫云球藻)(新属新种).迄今已描述的H.parvus带的微生物岩可分为6种类型:(1)多孔泥晶结构的灰岩;(2)囊状化石的微生物岩;(3)含树枝状体的岩石;(4)小球状低等绿藻化石(紫云球藻)有关的岩石;(5)小球状蓝细菌化石有关的岩石;(6)叠层石.紫云球藻有关的微生物岩只出现在生物礁发育到二叠纪末大绝灭开始的那种极浅水的剖面的界线地层中.其他的微生物岩也形成于浅水环境,但比紫云球藻微生物岩形成的水体可能要深些.早三叠世的微生物岩与通常意义的生物礁在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不应该当成生物礁岩.那种因为早三叠世微生物岩的存在而认为二叠纪的生物礁生态系延续到中生代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生物礁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 集群绝灭 二叠纪末
原文传递
探秘中国三叠纪鱼龙
16
作者 殷亚磊 《生物进化》 2021年第4期43-46,共4页
鱼龙是鱼龙形类海生爬行动物的统称。在林奈分类系统中,鱼龙的分类级别处于亚纲和超目之间。它们最早出现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灭绝于晚白垩世塞诺曼期,在地球上存在了约1.6亿年。与其他海生爬行动物相比,该类群更为常见、存在时间更... 鱼龙是鱼龙形类海生爬行动物的统称。在林奈分类系统中,鱼龙的分类级别处于亚纲和超目之间。它们最早出现于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灭绝于晚白垩世塞诺曼期,在地球上存在了约1.6亿年。与其他海生爬行动物相比,该类群更为常见、存在时间更长并且在全球广布。进步的鱼龙因高度适应水生生活而具有加大的眼眶、鳍状四肢、肉质背鳍和尾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国仅在三叠纪地层中发现有鱼龙化石,但分布较为连续——早中晚三叠世均有分布。迄今为止,在中国的三叠系地层中已发现鱼龙至少15种。这些化石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三叠纪鱼龙的物种多样性组成,扩展了该类群在三叠纪时期的古地理分布;并对理解鱼龙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生爬行动物 鱼龙 古地理分布 林奈 亚纲 物种多样性 三叠系地层 三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