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南部三叠纪地层分布 被引量:11
1
作者 龚建明 李刚 +5 位作者 杨长清 杨传胜 王文娟 蒋玉波 徐立明 邓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为了探讨东海南部三叠纪地层的可能分布,在充分利用东海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东海邻近陆域和琉球岛弧晚三叠世地层的分布特征,结合海域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结果,综合研究认为,东海南部可能存在三叠纪地层,且可能... 为了探讨东海南部三叠纪地层的可能分布,在充分利用东海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东海邻近陆域和琉球岛弧晚三叠世地层的分布特征,结合海域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结果,综合研究认为,东海南部可能存在三叠纪地层,且可能与上覆地层之间具有"南整合北分离"的特征。由于陆域南部晚三叠世为海湾相深水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油气潜力,因此,推测海域南部三叠纪地层很可能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地层 油气潜力 中生代 东海南部
下载PDF
青海玉树地区三叠纪地层之下角度不整合面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赵仁夫 朱迎堂 +3 位作者 周庆华 王满仓 李建新 孙南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6-619,共4页
在2003年1∶25万玉树县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玉树地区三叠纪地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之上,从而为确定西金乌兰-金沙江洋的封闭时代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学依据,进一步证明了西金乌兰-金沙江带是华力西造山带。这一发现对... 在2003年1∶25万玉树县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玉树地区三叠纪地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之上,从而为确定西金乌兰-金沙江洋的封闭时代提供了确切的地层学依据,进一步证明了西金乌兰-金沙江带是华力西造山带。这一发现对认识古特提斯洋-陆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玉树 三叠纪地层 角度不整合 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
下载PDF
广西的三叠纪地层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继淹 《广西科学》 CAS 1997年第2期118-119,共2页
概要介绍广西的三叠纪地层新成果及矿产分布
关键词 三叠纪地层 矿产分布 广西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下载PDF
西藏白朗南部地区三叠纪地层沉积环境及物源
4
作者 程俊 石卫刚 +2 位作者 翟杰 李海波 刘江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72-1478,共7页
综合露头剖面、砂岩碎屑组分、地球化学、阴极发光等资料的研究,对西藏白朗地区南部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开展了研究。该区三叠纪地层以灰黑色泥岩、浅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色灰岩为主,沉积背景为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的浅... 综合露头剖面、砂岩碎屑组分、地球化学、阴极发光等资料的研究,对西藏白朗地区南部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开展了研究。该区三叠纪地层以灰黑色泥岩、浅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色灰岩为主,沉积背景为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的浅海-半深海环境。碎屑岩及其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反映,物源总体来自克拉通内部。阴极发光结果表明,物源区石英主要为变质成因,次为火成岩成因。综合判定,研究区该套地层为下—中三叠统吕村组和上三叠统涅如组,物源区来自南部高喜马拉雅基底杂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白朗南部 三叠纪地层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 阴极发光 物源分析
下载PDF
我国华南海相三叠纪地层中首次发现陆生初龙类化石
5
《生物学教学》 2013年第2期72-72,共1页
据光明网2012年9月6日报道,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李淳科研小组在华南海相三叠纪地层中首次发现的陆生初龙类富源滇东鳄( Diandongosuchus fuyuanensis gen. et.nov)化石,不仅丰富了初龙类化石在亚洲的记录,而且进一步表明云... 据光明网2012年9月6日报道,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李淳科研小组在华南海相三叠纪地层中首次发现的陆生初龙类富源滇东鳄( Diandongosuchus fuyuanensis gen. et.nov)化石,不仅丰富了初龙类化石在亚洲的记录,而且进一步表明云贵地区的海相三叠系化石动物群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海洋生物化石组合。2012年9月出版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杂志》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地层 化石组合 海相 陆生 华南 古脊椎动物学 化石动物群 海洋生物
下载PDF
西秦岭迭部县达拉乡地区三叠纪地层单元划分及沉积环境分析
6
作者 韩学坤 《前卫》 2021年第9期0013-0015,共3页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中南部,古特提斯构造域北东缘,区内三叠纪地层为一套巨厚复理石相沉积建造,它真实地记录着印支运动中特提斯北东端的沉积演化历史.笔者在开展甘肃省迭部县达拉乡地区1∶5万矿产地质填图过程中,详细测制...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中南部,古特提斯构造域北东缘,区内三叠纪地层为一套巨厚复理石相沉积建造,它真实地记录着印支运动中特提斯北东端的沉积演化历史.笔者在开展甘肃省迭部县达拉乡地区1∶5万矿产地质填图过程中,详细测制了剖面,总结了各填图单位的岩性特征、基本层序、沉积环境等.将区内三叠纪地层厘定为光盖山组和大河坝组,认为研究区中三叠世经历了由浅—深—浅的变化.光盖山组下段为浅海陆棚相,中段为深海盆地相,上段为次深海斜坡相,中晚三叠世由深变浅,大河坝组下段为半深—深海相,上段为浅水盆地相,顶部为陆棚边缘斜坡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达拉乡 三叠纪地层 单元划分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江西修水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海平面下降的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24
7
作者 吴亚生 YANG Wan +1 位作者 姜红霞 范嘉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39-3046,共8页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地表风化形成的。这层红色颗粒岩之上有约2.0 m 的去白云石化灰岩,其中保留了原来粉晶白云石的晶形。去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受淡水影响而发生的,指示海平面下降事件。这段地层之上是厚1m 的颗粒岩和灰泥岩,代表浅水潮下环境。其上是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这段地层之下的地层中生物丰富多样,并且有复(蜒)、钙藻等大绝灭前的生物。这段地层及其以上的地层中生物种类很少,(蜓)、钙藻等已经消失,表明集群绝灭事件开始于这段地层之下,生物大绝灭的发生与海平面下降事件的发生是基本同时的。由此认为,可能是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环境剧变事件引发了二叠纪末的集群绝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二叠纪末 集群绝灭 海平面下降 去白云石化
下载PDF
川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刘萍 郑荣才 +2 位作者 常海亮 梁宁 周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44,共16页
PT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讨论最热烈、最前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以华蓥山涧水沟和重庆尖刀山2个PTB界线地层剖面为例,按生物演化过程和沉积相特征,将剖面中的PTB界线地层划分为生物富集层、生物绝灭层和生物萧条层3个生物演替层... PT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讨论最热烈、最前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以华蓥山涧水沟和重庆尖刀山2个PTB界线地层剖面为例,按生物演化过程和沉积相特征,将剖面中的PTB界线地层划分为生物富集层、生物绝灭层和生物萧条层3个生物演替层组,从中识别出生物地层PTB(B)界线和岩石地层PTB(R)界线2种性质的PTB界线,其中位于下部的PTB(B)界线以Hindeodus parvus牙形石首现为标志,上部的PTB(R)界线以古暴露面和暴露面两侧岩性、岩相突变的沉积超覆面为标志,两者相距约4.56 m,分别为3个生物演替层的组分界线。P—T之交发生的所有海平面下降、生物绝灭、火山喷发及晚二叠世晚期正常海向早三叠世早期文石海转化等复杂地质事件,都发生在此2个不同性质的PTB界线之间。Fe、Mn、Sr微量元素和C、O、Sr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规律性变化与相关控制因素,也都出现在此2个PTB界线之间,与PTB界线地层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地质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和沉积学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全球海平面下降 生物大绝灭 火山活动 牙形石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重庆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干裂缝和侵蚀面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袁生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9,共7页
剖面研究揭示,重庆老龙洞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中发育厚约3m的微生物岩。该微生物岩的上部发育树枝状构造,下部具斑点状构造,因此被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岩层顶面发育有侵蚀面,下部岩层顶面发育干裂缝。根据微生物岩... 剖面研究揭示,重庆老龙洞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中发育厚约3m的微生物岩。该微生物岩的上部发育树枝状构造,下部具斑点状构造,因此被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岩层顶面发育有侵蚀面,下部岩层顶面发育干裂缝。根据微生物岩上下岩层的沉积相分析和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经历了暴露和侵蚀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这一重要地质时期的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裂缝 微生物岩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海平面下降
下载PDF
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10
作者 吴亚生 姜红霞 廖太平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老龙洞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剖面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关于其海平面变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解决。本文的研究首次在该剖面上发现了明显的侵蚀面,说明曾经有海平面下降事件。对沉积环境的解释也有新的认识。该剖面在长兴期钙质海绵灰... 老龙洞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剖面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关于其海平面变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解决。本文的研究首次在该剖面上发现了明显的侵蚀面,说明曾经有海平面下降事件。对沉积环境的解释也有新的认识。该剖面在长兴期钙质海绵灰岩之上沉积了一套开阔台地相的沉积,其上是1.4m厚的局限台地相沉积,具有斑点状构造。此层顶部出现一个波状起伏的侵蚀面。侵蚀面上下的岩性不同。此面之上是0.8m厚的浅水的局限台地相沉积,具有树枝状的构造和外貌。此层顶面是一个更加明显的侵蚀面,起伏高差达到0.3m以上。侵蚀面上下的岩性截然不同,以及其上岩石层理与侵蚀面的斜交关系,以及侵蚀面的形态把侵蚀面同缝合线区分开来。这个侵蚀面代表一次显著海平面下降事件之后的一次较长时间的出露和风化剥蚀。侵蚀面之上是透镜状分布的灰色的层状的小腹足类的颗粒岩,再上是一薄层灰黄色的泥粒岩,含丰富的小双壳类。此层以上是青灰色的薄板状的泥质灰泥岩,含丰富的0.3~3mm大小的、内部重结晶的同生角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二叠纪末 海平面下降 侵蚀面 四川
下载PDF
微生物岩的概念和重庆老龙洞剖面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成因 被引量:28
11
作者 吴亚生 姜红霞 +1 位作者 虞功亮 刘丽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7-775,共39页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的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的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在露头上呈暗色,在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的亮晶充填体和其间的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的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亮晶充填体内部的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的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的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的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在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的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中的亮晶充填体的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的地方运移形成较粗的晶体而造成的,并不符合凝块石的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的矿物组成而做的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的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下载PDF
四川通江诺水河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牙形石的发现 被引量:7
12
作者 牟传龙 马永生 +3 位作者 余谦 郭旭升 谭钦银 李国雄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2-375,共4页
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台地相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划分一向存在分歧,因为在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发育一套40-100m的白云岩的时代缺乏古生物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在四川通江诺水河剖面进行地层古生物研究,在剖面34层和41层的白云岩中首次分别发... 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台地相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划分一向存在分歧,因为在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发育一套40-100m的白云岩的时代缺乏古生物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在四川通江诺水河剖面进行地层古生物研究,在剖面34层和41层的白云岩中首次分别发现了牙形石化石Hindeodus latidentatus、Hindeodus typicalis和Hindeousminutus,Hindeous parvus、Isarcicella cf.staeschei、Isarcicella isacica。根据当前国内外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34层的牙形石属于晚二叠世长兴期的化石,41层中的牙形石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化石。结合两者的之间的岩石地层特点,初步将通江诺水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置于38层与39层、即白云岩与灰岩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二叠纪-三叠纪地层界线 通江 四川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Preserved in the Triassic Lockatong Formation in the Newark Basin
13
作者 Diana Beatriz Tinoco Larbi Rddad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3期215-219,共5页
关键词 沉积盆地 三叠纪地层 有机质 保存 表征 总有机碳 还原环境 好氧条件
下载PDF
贵州发现最原始预言鱼目化石
14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74,共1页
据2015年2月2日《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研究人员在贵州盘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距今2.42亿年的近鲱形类预言鱼目新属种化石,命名为奇异盘县鱼,这是迄今为止预言鱼目的最原始属种。
关键词 贵州盘县 鱼目 预言 化石 中国科学院 三叠纪地层 古脊椎动物 研究人员
下载PDF
云南发现新的全骨鱼类化石
15
《化石》 2014年第3期7-7,共1页
据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自然博物馆和芝加哥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存云南省罗平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辐鳍鱼亚纲中一种新的全骨鱼类化石,命名为罗平强壮值(RobUStichthys luopingensis)。
关键词 鱼类化石 云南省 古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 三叠纪地层 自然博物馆 研究所 古人类
下载PDF
浅析P/T界线层中牙形刺Hindeodus parvus的标准性
16
作者 林联盛 万梦 方豫 《自然科学》 2014年第3期25-31,共7页
本文讨论了中国(江西修水东岭、四川广元上寺和浙江长兴煤山)、印度(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前苏联(阿塞拜疆Achura)等地的海相P/T界线层中牙形刺Hindeodus parvus,及其首次出现的点位,阐述了其标准性对海相P/T界线划分的重要意义。... 本文讨论了中国(江西修水东岭、四川广元上寺和浙江长兴煤山)、印度(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前苏联(阿塞拜疆Achura)等地的海相P/T界线层中牙形刺Hindeodus parvus,及其首次出现的点位,阐述了其标准性对海相P/T界线划分的重要意义。建议以产于单相且沉积连续剖面,主齿和细齿均保存完好的Hindeodus parvus的首次出现的点位,作为P/T生物地层界线划分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Hindeodus parvus 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地层界线
下载PDF
南秦岭三叠系裂陷槽边界断裂带多金属成矿带特征
17
作者 张红斌 王才进 《甘肃地质》 2011年第3期60-65,共6页
南秦岭三叠系裂陷槽主要分布在合作—宕昌—两当大断裂与腊子口—舟曲—成县大断裂之间,向东伸入陕西界内,向西延伸到青海省,以甘肃陇南相关三叠纪地层研究程度最高。其北界为传统意义上中秦岭与南秦岭的分界线,沿此断裂构造带目前已发... 南秦岭三叠系裂陷槽主要分布在合作—宕昌—两当大断裂与腊子口—舟曲—成县大断裂之间,向东伸入陕西界内,向西延伸到青海省,以甘肃陇南相关三叠纪地层研究程度最高。其北界为传统意义上中秦岭与南秦岭的分界线,沿此断裂构造带目前已发现有众多的多金属矿点及矿化点。南界属于著名的白龙江背斜的北翼,沿此断裂构造带最近也不断发现了一系列金矿及矿化异常线索,尤以甘肃西和大桥大型金矿的发现最为典型。综合研究发现南秦岭三叠纪裂陷槽内三叠系地层两侧的断裂边界带具备多金属成矿的大量依据,且以构造带内热卤水成矿类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地层 边界接触带 成矿带 南秦岭
原文传递
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绝灭的方式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吴亚生 范嘉松 +1 位作者 姜红霞 Yang Wa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4,共8页
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的绝灭是怎样发生的?一蹴而就,还是分几步发生的?对贵州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二个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PTB)剖面的研究表明:礁生态系的绝灭是分二幕进行的.第一幕是钙质海绵、蜓等狭适性生物的完全绝灭,发生在Clark... 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的绝灭是怎样发生的?一蹴而就,还是分几步发生的?对贵州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二个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PTB)剖面的研究表明:礁生态系的绝灭是分二幕进行的.第一幕是钙质海绵、蜓等狭适性生物的完全绝灭,发生在Clarkina yini带内.此后的生物群是由小腹足类、一些介形虫以及某些小型钻孔生物组成的简单生物群,或仅由藻席组成.在Hindeodus parvus带开始的时候,生物礁顶部变成缺氧环境.原来以小腹足类或藻席为主的简单生物群发生绝灭(此为第二个绝灭幕),代之以小球状的疑源类微生物为主的特化生物群.以后在环境变成有氧时,这个特化生物群又被微小腹足类为主的简单生物群取代,代表海洋生态系的初步复苏.此后随着海洋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这个生物群被正常大小的菊石、双壳类、腹足类组成的较为多样性的生物群取代,代表海洋生态系的进一步恢复.谈陆寨剖面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生物礁发育到二叠纪最晚期并遭受大绝灭事件影响的剖面.与煤山金钉子剖面和意大利Dolomites的Tesero剖面的对比表明,非礁生态系有一个和礁生态系相同的第一幕绝灭事件.发生缺氧事件的非礁生态系,有一个和礁生态系相似的第二幕绝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 生物礁 集群绝灭 贵州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原文传递
Revisiting Triassic stratigraphy of the Yanshan belt 被引量:2
19
作者 WEI HongHong WU GuoLi DUAN L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91-501,共11页
Age determinations of the Triassic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of the Yanshan belt were previously based on plant fossils and regional correlations of lithologies. The Liujiagou and Heshanggou Formations were assigned as... Age determinations of the Triassic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of the Yanshan belt were previously based on plant fossils and regional correlations of lithologies. The Liujiagou and Heshanggou Formations were assigned as the Lower Triassic, and the Ermaying Formation was regarded as the Middle Triassic. We carried out a geochronologic study of detrital zircon grains from the Triassic sandstone in the Xiabancheng and Yingzi basins in northern Hebei where the Triassic strata are exceptionally well pre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ujiagou, Heshanggou, and Ermaying Formations are all Late Triassic in age. The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Shihezi Formation and the overlying Sunjiagou Formation, both of which were thought to be the Middle-Late Permian units, are actually late Early to Middle Triassic deposits.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upper Shihezi and Sunjiagou Formations into a single unit termed as the Yingzi Formation. We also substitute the widely-used Liujiagou, Heshanggou, and Ermaying Formations with the Dingjiagou, Xiabancheng, and Huzhangzi Formations, respectively. Field observations and facies analysis show that the top of the Shihezi Formation is an erosive surface, marking a parallel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 Middle Permian and Lower Triassic. The Yingzi Formation is composed mainly of meandering river deposits, indicative of tectonic quiescence and low-relief landform in the Early to Middle Triassic. In contrast, the Dingjiagou, Xiabancheng, and Huzhangzi Formations are interpreted as the deposits of sandy/gravelly braided rivers, alluvial fans, fan deltas, and deep lakes in association with volcanism, thus indicating an intense rifting setting. A new Triassic lithostratigraphic divis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age constraints and facies analysis, and the results are of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ly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shan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单元 三叠 燕山带 早中三叠 河流沉积物 三叠纪地层 年龄测定 石盒子组
原文传递
龟何时背上重重的壳
20
作者 焦健(翻译) 李淳(顾问) 《科学世界》 2009年第5期4-9,共6页
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中,惟一拥有封闭“甲壳”的就是龟。龟能将头及四肢缩入甲壳中,是一种具有很高防御能力的动物。作为龟的最大特点,甲壳是从何时开始,又是如何演化和形成的呢?在了解龟的进化过程时,甲壳问题成为最大的... 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中,惟一拥有封闭“甲壳”的就是龟。龟能将头及四肢缩入甲壳中,是一种具有很高防御能力的动物。作为龟的最大特点,甲壳是从何时开始,又是如何演化和形成的呢?在了解龟的进化过程时,甲壳问题成为最大的一个谜团。几个月前,在中国贵州,比“恐龙时代”还要遥远的三叠纪地层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最古老的龟化石”并引起轰动。要想探明龟的进化史,这块化石能够成为解开谜团的钥匙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化石 脊椎动物 三叠纪地层 防御能力 进化过程 恐龙时代 甲壳 科学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