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扑动患者的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和房间隔缓慢传导的电生理意义
1
作者 田浴兴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3年第6期689-689,共1页
10例心房扑动(AFL)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53±10)岁;1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男性5例,女性8例,平均(51±11)岁。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电-解剖标测、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分别以周长为600、400、和300m... 10例心房扑动(AFL)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53±10)岁;1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男性5例,女性8例,平均(51±11)岁。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电-解剖标测、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分别以周长为600、400、和300ms在冠状静脉窦(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尖瓣 房间隔 生理意义 AVNRT 电生理检查 标测 冠状静脉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三尖瓣闭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寒 贝亚军 +4 位作者 张载高 姜相伟 解水本 赵哲 迟海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73-74,共2页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三尖瓣闭锁(TA)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采用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TA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6岁;体重10.0~33.5kg,平均体重16.4kg。TA合并大动脉错位(右位...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三尖瓣闭锁(TA)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采用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TA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5.6岁;体重10.0~33.5kg,平均体重16.4kg。TA合并大动脉错位(右位心)2例,房室间隔缺损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切断上腔静脉,近端缝合,远端与右肺动脉做端侧吻合;1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行双侧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结果全组无死亡患者,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由74%±9%上升至92%±5%。所有患者紫绀明显减轻,顺利出院。随访10例,分别随访6~36个月,血氧饱和度86%±3%,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结论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TA效果满意,是比较理想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尖瓣闭锁 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
下载PDF
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吻合和带瓣管道右房-右室连接治疗三尖瓣闭锁1例
3
作者 董逸飞 董书强 +2 位作者 徐克劲 李庆新 宿华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74-174,176,共2页
关键词 静脉-右肺动脉吻合 带瓣管道右房-右室连接 手术治疗 尖瓣闭锁 全麻气管插管
下载PDF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连线射频消融治疗Ⅰ型心房扑动
4
作者 潘伟民 孙静 +4 位作者 叶红华 杜为平 陈晓敏 江隆福 陈玉峰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2年第1期10-10,共1页
目的 观察连线射频消融对治疗心房扑动的效果。方法 对4例Ⅰ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用解剖标志法从下腔静脉口(IVC)~三尖瓣环(TA)进行多次连线消融、结果4例均成功终止房扑,平均放电6.5±2.8次,每靶点平均消融1.86min,无手术相关井... 目的 观察连线射频消融对治疗心房扑动的效果。方法 对4例Ⅰ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用解剖标志法从下腔静脉口(IVC)~三尖瓣环(TA)进行多次连线消融、结果4例均成功终止房扑,平均放电6.5±2.8次,每靶点平均消融1.86min,无手术相关井发症发生。随访2~5个月无复发。结论 采用IVC~TA连线射频消融可有效地阻断房扑,其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线射频消融 治疗 Ⅰ型心房扑动 下腔静脉-尖瓣
下载PDF
第62课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消融中心房扑动从逆钟向急转顺钟向——机制如何?
5
作者 童鸿 《心电与循环》 2014年第6期516-520,523,共6页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依赖的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已成为一种经常实施的手术,成功率高,是巨折返心律失常的原型。虽然导管消融峡部依赖的心房扑动已成为常规手术,但电生理实验中的不寻常表现并非少见。我们提供这一病例以揭示折返性心律...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依赖的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已成为一种经常实施的手术,成功率高,是巨折返心律失常的原型。虽然导管消融峡部依赖的心房扑动已成为常规手术,但电生理实验中的不寻常表现并非少见。我们提供这一病例以揭示折返性心律失常和心房扑动的某些电生理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尖瓣 下腔静脉 折返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实验 导管消融 常规手术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三尖瓣闭锁患儿一例护理配合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桂朝 《青海医药杂志》 2008年第5期43-44,共2页
通过配合体外循环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三尖瓣闭锁患儿的经验总结,介绍手术配合方法,以便准确地配合手术。
关键词 尖瓣闭锁 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护理配合
下载PDF
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三尖瓣闭锁的术后护理
7
作者 钟海宁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8期1435-1436,共2页
目的:总结10例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三尖瓣闭锁的术后护理。方法:术后采取半坐卧位,加强呼吸道护理,持续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循环系统监测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由(74%±9%)上升至(92%±... 目的:总结10例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治疗三尖瓣闭锁的术后护理。方法:术后采取半坐卧位,加强呼吸道护理,持续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循环系统监测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由(74%±9%)上升至(92%±5%)。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术后良好的护理管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右肺动脉分流术 尖瓣闭锁 术后护理
下载PDF
1例三尖瓣闭锁患儿上腔静脉—肺功能双向分流术后护理
8
作者 陈小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20期156-157,共2页
三尖瓣闭锁(TA)是一种以右向左分流为主的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1.4%[1]。而上腔静脉-肺动脉双向分流术(双向Glenn分流术)是治疗TA的一种主要的手术方式,即将上腔静脉横断后,
关键词 静脉-肺动脉双向分流术 尖瓣闭锁 术后护理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肺功能 患儿 右向左分流 手术方式
下载PDF
术中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对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终点判定的有效性评估
9
作者 王华 李博 +3 位作者 郝京霞 张会敏 张涛 张英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2期911-914,共4页
目的通过术中测量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CTI)依赖心房扑动(房扑)消融前后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探讨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在CTI线性阻滞消融终点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入组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诊断CTI依赖房扑并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共37... 目的通过术中测量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CTI)依赖心房扑动(房扑)消融前后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探讨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在CTI线性阻滞消融终点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入组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诊断CTI依赖房扑并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共3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35例,河北省儿童医院2例),术中均诱发CTI依赖房扑,并采用解剖消融方法沿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行线性消融,术后经右心房激动标测验证CTI呈线性阻滞。分别统计入组患者心动过速周长(TCL)、冠状窦起搏下消融前局部传导间期(P-ABL1)、冠状窦起搏下消融后局部传导间期(P-ABL2),计算局部传导期间百分比(P-ABL2/TCL)。评估P-A BL 2/T C L对诊断C T I双向传导阻滞的价值,并通过消融后激动顺序验证其有效性。结果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解剖方法行射频消融,并行激动标测验证CT I呈线性阻滞。术中诱发TCL为(310.00±46.32)ms。术前测定P-ABL1为(92.16±27.65)ms,术后测量P-ABL2为(173.65±16.35)m s,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P-A B L 2/T C L为(0.81±0.12)。P-A B L 2/T C L越接近1,评估C T I双向传导阻滞的特异性及有效性越高。结论采用术前局部传导间期可预估CTI阻滞终点,并结合术后P-ABL2/TCL的方法可提高CTI阻滞线完整性,减少反复消融,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传导间期百分比 射频消融 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 双向传导阻滞
下载PDF
P波形态改变和消融部位双电位与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完全性阻滞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坚 王方正 +7 位作者 余培桢 王锦志 张奎俊 华伟 楚建民 方丕华 孙瑞龙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简称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的心电图和电生理表现。方法对18例心房扑动患者的峡部进行线性射频消融,峡部发生完全性阻滞后,起搏刺激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观察分析Ⅱ导联 P 波形态和消融部位双电位。结...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简称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的心电图和电生理表现。方法对18例心房扑动患者的峡部进行线性射频消融,峡部发生完全性阻滞后,起搏刺激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观察分析Ⅱ导联 P 波形态和消融部位双电位。结果 1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并发生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并且Ⅱ导联 P 波呈负正双向;对12例患者标测消融部位,均记录有特征性双电位,其敏感性为100%。结论心电图Ⅱ导联 P 波形态改变和消融部位特征性双电位是判定峡部完全性阻滞的可靠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滞 消融 P波形态 心电图 下腔静脉 尖瓣 患者 改变
原文传递
典型心房扑动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电传导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焦镇 吴宁 +3 位作者 方全 程康安 姜秀春 李燕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8年第B09期13-15,共3页
目的比较典型心房扑动(房扑)与无房扑患者,下腔静脉-三尖瓣(TV—IVC)峡部的电传导特性。方法 12例同期来本院作射频消融的患者,A组6倒为频繁发作的典型房扑,B组6例为无房扑史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观寨右房下侧壁(H1-2)和冠状窦... 目的比较典型心房扑动(房扑)与无房扑患者,下腔静脉-三尖瓣(TV—IVC)峡部的电传导特性。方法 12例同期来本院作射频消融的患者,A组6倒为频繁发作的典型房扑,B组6例为无房扑史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观寨右房下侧壁(H1-2)和冠状窦口(CS9-10)以周期为600,500,400,300ms起搏时以及房扑和室上速时,TV—IVC峡部传导时间变化。基本刺激周期500ms时,分别测定峡部内、外侧局部心房不应期。结果 ①H1-2起搏时,A组蛱部传导时间较B组平均延长20.3%±11.6%(3.9%~28.9%,但P>0.05)。CS9-10起搏时,A组峡部传导时间较B组传导时间平均延长27.1%±10.5%(12.5%~35.8%.但P>0.05)。②房扑时峡部传导时间133±6.6ms。室上速峡部传导时间61.1±12.7ms.两组(P<0.05)。③A、B组峡部局部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下腔静脉-三尖瓣峡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但窦性心律时蛱部无显著传导延迟。房扑功能慢传导区不一定局限于该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导时间 典型心房扑动 下腔静脉 尖瓣 起搏 室上速 患者 IVC
原文传递
心房扑动患者的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和房间隔缓慢传导的电生理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丕华 Radtke NL +3 位作者 Ramaswamy K Simmons TW Haisty WK Fitzgerald DM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 用电 解剖标测方法标测右心房 ,然后比较心房扑动 (AFL)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在下腔静脉 三尖瓣环峡部 (CTI)和心房间隔部 (AS)的电冲动传导速度 ,以便确定AFL患者除了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外 ,是否伴有心房电生理方面... 目的 用电 解剖标测方法标测右心房 ,然后比较心房扑动 (AFL)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在下腔静脉 三尖瓣环峡部 (CTI)和心房间隔部 (AS)的电冲动传导速度 ,以便确定AFL患者除了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外 ,是否伴有心房电生理方面的异常变化。方法  1 0例AFL患者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 (53± 1 0 )岁 ;1 3例AVNRT患者 ,男性 5例 ,女性 8例 ,平均 (51± 1 1 )岁。对这两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电 解剖标测、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分别以周长为 60 0、40 0、和 30 0ms在冠状静脉窦 (CS)起搏的情况下测量AFL和AVNRT患者的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 ,并将两组患者在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 与AVNRT患者相比 ,AFL患者在各个起搏周长 (PCL)时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都明显减慢 (P <0 0 5)。另外 ,在AFL组 ,AS的冲动传导速度在起搏周长 60 0、40 0ms时低于CTI,但在 30 0ms时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因为在AFL组 ,PCL为 30 0ms时的冲动传导速度明显低于 60 0和 40 0ms时的冲动传导速度 ,致使PCL为 30 0ms时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与CTI相比 ,AS的冲动传导速度在所有患者都较慢 ,而AFL患者在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减低更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下腔静脉-尖瓣 心房间隔 电冲动传导速度 电生理
原文传递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的射频消融治疗心房朴动 被引量:16
13
作者 马坚 王方正 +12 位作者 Nadir Saoudi 张奎俊 余培桢 王锦志 李一石 华伟 楚建民 方丕华 田瑞国 朱克平 鲁志民 孙瑞龙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报道以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作为终点的心房扑动射频消融方法,观察该终点对长期疗效的作用。方法:对5例Ⅰ型心房扑动患者的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进行射频消融。根据右房下侧壁和冠状静脉窦口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和... 目的:报道以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作为终点的心房扑动射频消融方法,观察该终点对长期疗效的作用。方法:对5例Ⅰ型心房扑动患者的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进行射频消融。根据右房下侧壁和冠状静脉窦口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和传导时间变化,评价峡部传导阻滞。术后门诊随访观察。结果:5例患者分别于心房扑动(2例)和窦性心律(3例)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消融后峡部均发生双向传导阻滞。右房下侧壁和冠状静脉窦口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分别呈顺时针和逆时针单一方向,右房传导时间分别延长82和78ms。随访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是射频消融心房扑动成功的可靠标志。在窦性心律下,亦可对Ⅰ型心房扑动患者进行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尖瓣 传导阻滞 患者 射频消融治疗 Ⅰ型心房扑动 起搏 传导时间 心律
原文传递
三尖瓣峡部的心腔内超声解剖学特征
14
作者 李康 范芳芳 +5 位作者 王禹川 陈尔冬 黄波 夏驭龙 丁燕生 周菁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2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本研究使用心腔内超声观察三尖瓣峡部实时解剖学形态特征。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连续收治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行导管消融且使用了心腔内超声标测的患者共纳入79例,其中45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简称房颤/房扑),34例室性早搏/... 目的本研究使用心腔内超声观察三尖瓣峡部实时解剖学形态特征。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连续收治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行导管消融且使用了心腔内超声标测的患者共纳入79例,其中45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简称房颤/房扑),34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早/室速)。在导管消融术的标测过程中,使用心腔内超声留取右房三尖瓣峡部三个扇面的影像,分别为游离壁峡部、中心峡部和间隔峡部,并使用压力感应消融导管或多极标测电极进行右房三维模型重建。观察和记录三尖瓣峡部是否存在囊袋样凹陷及其形态与分布、有无粗大的梳状肌、有无欧氏嵴隆起、有无未退化的欧氏瓣或希阿里氏网,并测量右冠状动脉与三尖瓣峡部心内膜面的距离。结果房颤/房扑组的三尖瓣峡部存在囊袋样凹陷明显多于室早/室速组(80%vs 59%,P=0.028)。囊袋样凹陷多出现于间隔峡部、欧氏嵴前方靠近下腔静脉口,呈圆坑状或裂隙状。LogOR曲线分析提示三尖瓣峡部囊袋样凹陷的存在与年龄呈正相关。三尖瓣峡部存在粗大梳状肌、欧氏嵴隆起、以及未退化的欧氏瓣或希阿里氏网的比例在房颤/房扑组与室早/室速组无明显差异(22%vs 26%,27%vs 35%,9%vs 15%,P均>0.05)。走行在右房室沟内的右冠状动脉与游离壁峡部心内膜的距离最短(3.6±1.2)cm。结论三尖瓣峡部普遍存在囊袋样凹陷,尤其多见于房颤/房扑的患者,心腔内超声的实时影像有助于精准判断三尖瓣峡部的解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尖瓣 内超声 囊袋样凹陷 梳状肌 欧氏嵴隆起
原文传递
颈部血管检查
15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18期42-42,共1页
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平卧时可稍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如有颈静脉明显充盈、怒张,常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胸腔、腹腔内压增加等情况。静脉搏... 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平卧时可稍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以内。如有颈静脉明显充盈、怒张,常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胸腔、腹腔内压增加等情况。静脉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静脉阻塞综合征 尖瓣关闭不全 检查 缩窄性心包炎 颈外静脉 锁骨上缘 右心衰竭
下载PDF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荣 李仲智 +2 位作者 李晓峰 高国庆 袁峰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儿童复杂先心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年龄0.5~11.5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单心室伴其他畸形5例, 右室双出口伴其他畸形3例,三尖瓣闭锁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 11例施行了心外管道或房内侧壁隧道全腔... 目的探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儿童复杂先心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年龄0.5~11.5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单心室伴其他畸形5例, 右室双出口伴其他畸形3例,三尖瓣闭锁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 11例施行了心外管道或房内侧壁隧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采用自体心包6例,采用Gore-Tex管道连接5例, 11例中开窗5例. 结果全组死亡1例, 术后患儿血氧饱和度由65%~85%增加至92%~96%, 运动耐力明显增强, 心脏容量负荷减轻, 血流动力学满意,近期疗效较好.结论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操作简捷, 血流动力学满意,能有效提高患儿血氧饱和度及减轻心脏容量负荷.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儿童 治疗 GORE-TEX 尖瓣下移畸形 血氧饱和度 血流动力学 容量负荷 复杂先心病 右室双出口 尖瓣闭锁 术后并发症 心外管道 自体心包 运动耐力 近期疗效 单心室 患儿 病死率
原文传递
峡部双向传导时间对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终点判定的预测价值及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锦璇 牛国栋 +11 位作者 冯天捷 索妮 赵兰 张大炜 鲁静朝 马可忠 王如兴 欧阳繁 郑黎晖 丁立刚 姚焰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09-214,共6页
目的在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CTI)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患者中,采用三维系统指导下右心房高密度标测(HDM),评价线性消融后裂隙情况及CTI双向传导(TIC)时间≥130ms对CTI完全双向阻滞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开... 目的在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CTI)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患者中,采用三维系统指导下右心房高密度标测(HDM),评价线性消融后裂隙情况及CTI双向传导(TIC)时间≥130ms对CTI完全双向阻滞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开放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入选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7个中心连续39例CTI依赖性房扑患者,年龄(56.58±11.73)岁,男3l例。记录峡部线性消融后冠状静脉窦口与右心房低位游离壁双向传导时间,以及起搏时HDM所示右心房激动顺序是否为单一方向及消融线上有无裂隙各自的发生例数。计算峡部双向传导时间≥130ms对诊断峡部完全阻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23例CTI双向传导时间≥130ms的患者中有10例HDM存在裂隙,16例〈130ms的患者中有14例HDM出现裂隙。峡部传导时间≥130ms作为CTI完全性阻滞判断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67%、58.33%、56.52%、87.5%。24例存在传导裂隙患者中有14例裂隙部位为欧氏嵴侧,4例为三尖瓣环侧,1例为两侧均出现,5例未记录补点消融部位。结论峡部传导时间≥130ms不宜单独作为CTI完全双向传导阻滞的判断标准,右心房HDM可为更可靠的标准。消融后裂隙部位常见于欧氏嵴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导管消融术 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 高密度标测
原文传递
埃布斯坦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进福 胡建国 +3 位作者 尹邦良 杨一峰 罗会昭 胡冬煦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埃布斯坦综合征 (Ebstein syndrom e)的外科治疗效果 ,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37例 Ebstein综合征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 31例 ,三尖瓣置换术 4例 ,全腔静脉 -肺动脉连接术 2例 ;同期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9例 ,预激综...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埃布斯坦综合征 (Ebstein syndrom e)的外科治疗效果 ,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37例 Ebstein综合征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 31例 ,三尖瓣置换术 4例 ,全腔静脉 -肺动脉连接术 2例 ;同期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9例 ,预激综合征旁路切断术 4例。 结果 术后因严重心律失常死亡 1例 ,其余患者近期效果满意 ,心功能均达 I~ 级 ,仅 5例患者有轻度三尖瓣反流。 结论  Ebstein综合征一旦诊断明确 ,应尽早手术矫治 ,防止房化右心室进一步扩大、变薄 ,以改善右心功能 ,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布斯坦综合征 外科 手术治疗 尖瓣成形术 尖瓣置换术 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先天性心脏畸形
下载PDF
典型心房扑动消融术后峡部计时间期的变化预测双向阻滞的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学军 吕树铮 +5 位作者 郭成军 柳弘 陈丽颖 田锐 杨燕斐 张金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47-247,共1页
关键词 阻滞 消融术 传导时间 下腔静脉 典型心房扑动 尖瓣 右心房 术后 双向
原文传递
带膜支架治疗颈动-静脉瘘一例
20
作者 王家平 闫东 +6 位作者 杨达宽 袁曙光 黄云超 李迎春 郭立 龚颖娜 韩正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01-1002,共2页
关键词 -静脉 支架治疗 舒张期杂音 带膜 右颈 后发现 运动后 尖瓣 膨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