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晚明三教会通视域下的焦竑易学
1
作者
薛明琪
任利伟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0-47,共8页
焦竑作为晚明时期的思想大家和士林领袖,易学文化对其思想与行动均起到了重要的濡染作用。鉴于目前学界对焦竑易学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追溯焦竑的学思历程揭示其学《易》契机,并对《焦氏笔乘》《澹园集》《易筌》等著述中的易学文本及...
焦竑作为晚明时期的思想大家和士林领袖,易学文化对其思想与行动均起到了重要的濡染作用。鉴于目前学界对焦竑易学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追溯焦竑的学思历程揭示其学《易》契机,并对《焦氏笔乘》《澹园集》《易筌》等著述中的易学文本及观点进行提取、重组和分析,从而展现焦竑在义理层面融通百家、考据求真的治《易》方法,同时又注重以象征实、以象见理的易象理路。面对晚明社会三教会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焦竑秉持《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的精神,主张以易学心性论调和三教分歧。焦竑的学思行迹及利玛窦对焦氏的推崇,对晚明社会的三教会通、东西互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竑易学
考据求真
以象见理
三教
会
通
同归而殊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江右思想家王塘南三教会通思想探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程海霞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7-23,共7页
三教会通是王塘南思想的一大特色,此具体体现在"彻性体之‘廓然’"、"探本穷原"与"为学方便之门"三个层面。对此进行探究,不仅有利于清晰化理解塘南本人的思想体系,而且有利于呈现中晚明三教会通思潮的...
三教会通是王塘南思想的一大特色,此具体体现在"彻性体之‘廓然’"、"探本穷原"与"为学方便之门"三个层面。对此进行探究,不仅有利于清晰化理解塘南本人的思想体系,而且有利于呈现中晚明三教会通思潮的探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塘南
三教
会
通
中晚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儒、释、道三教会通及其文化意义
3
作者
屈小强
《中华文化论坛》
1995年第4期85-91,共7页
论儒、释、道三教会通及其文化意义屈小强一、中国佛教的"本末会通"入唐以后,特别是进入中唐以后,伴随着中国佛教各大宗派建构的完成和佛教内部急剧出现的两极分化(即出现了平民僧侣阶级与享有特权的贵族僧侣阶级)以及国内政治形...
论儒、释、道三教会通及其文化意义屈小强一、中国佛教的"本末会通"入唐以后,特别是进入中唐以后,伴随着中国佛教各大宗派建构的完成和佛教内部急剧出现的两极分化(即出现了平民僧侣阶级与享有特权的贵族僧侣阶级)以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大起大落(以"安史之乱"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
会
通
佛教文化
寇谦之
中国佛教
柳宗元
宋明理学
陶弘景
天师道
韩愈
陆修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尽性至命到无之境界——焦三教会通思想的逻辑进路
4
作者
黄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21-26,共6页
焦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哲学体系中...
焦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尽性至命之学以焦的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再与三教会通思想相融合而得,最终走向三教的共同归宿即无之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竑
三教
会
通
尽性至命
无之境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诚待三教:试论刘安世三教会通思想
被引量:
1
5
作者
郭鹏宇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3-58,共6页
刘安世从学司马光多年,学问从“诚”“不妄语”入,同时深受司马光“三教调和”思想以及宋代“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认为三教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在社会功能方面,刘安世认为三教(尤其是儒释)在劝人向善方面各具独特的作用,不应存在偏见;...
刘安世从学司马光多年,学问从“诚”“不妄语”入,同时深受司马光“三教调和”思想以及宋代“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认为三教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在社会功能方面,刘安世认为三教(尤其是儒释)在劝人向善方面各具独特的作用,不应存在偏见;在三教关系方面,刘安世认为三教因其理论差别,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三教地位方面,刘安世认为对于个人及社会发展而言,应当综合运用,融合贯通,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此外,刘安世三教会通思想对其弟子马永卿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
会
通
刘安世
司马光
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教會通中的選擇性問題
6
作者
杜保瑞
《诸子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252-265,共14页
在中國哲學現代化的進程中,有一些問題是屬於創新的問題,也就是馮友蘭所説的接着講的問題,其中一項,就是針對中國哲學的特質去討論它的真理觀的問題。中國哲學向來都在自己的圈子内做三教辨正,但是誰也説服不了誰,然而,它們需要辨正嗎?...
在中國哲學現代化的進程中,有一些問題是屬於創新的問題,也就是馮友蘭所説的接着講的問題,其中一項,就是針對中國哲學的特質去討論它的真理觀的問題。中國哲學向來都在自己的圈子内做三教辨正,但是誰也説服不了誰,然而,它們需要辨正嗎?能有結果嗎?本文即主張:因爲世界觀的不同,因爲價值選擇的不同,因爲所面對問題的不同,所以不必辨正,也辨正不了。因此,應該要做的事情是理解及應用。本文之作,便是從應用面的選擇性問題談起,不是要作高下辨正意義的選擇,而是要作應用意義的選擇。如何在人生的場景中意識到問題,從而應用各家的智慧,協助解決問題,這纔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主張,墨家爲基層民衆計,發出求救的呐喊,但無效,只好推出民間自救團體,結成會社,自己照顧自己,此一形態,迄今仍存於中華文化圈的民間社會中。儒家爲管理者階級,懷抱淑世情懷,等待就仕,發揮長才,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仁人志士,然社會艱險,多遭傷害,或者避之以成莊子逍遥自適的形態,所以莊子類型是儒者的一個必要時的好出路。假使高層稍有機會,那就要用老子的反者道之動的智慧,以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造福人民也爲己積福。當君王需要自己的時候,法家的御下之術也必須是所使用的能力,纔能保皇救國,但最終目的在行仁政、愛百姓,當危機解除,還是要回到仁義治國之道。以上,除了莊子不損人而利己以外,其他各家都是世間法的哲學,但人生尚有命運的困惑以及生死的恐懼,面對這些問題,儒家以使命感忽略之,莊子以否定社會評價否定之,且以不死神仙解決之,另有佛教以輪迴業報正視之,並提出解決辦法,可以説是解決終極人生問題的根本法寶,但佛教義理艱深,人不易解,選擇與否就待因緣,關鍵是有出世的價值觀,有它在世界的信仰,就此而言,宗教都只能分開選擇,只有世間法的智慧,是可以優游任運,碰到甚麽場景,就用甚麽法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觀
知識論
選擇
世間法
出世間法
三教會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理解与融通:《牟子理惑论》中儒释道三教会通管窥
7
作者
杨小华
彭蓝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8期71-77,共7页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儒道文化进行调和与融通,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牟子理惑论》对于反映早期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佛教在中国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佛教义理的认...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儒道文化进行调和与融通,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牟子理惑论》对于反映早期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佛教在中国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佛教义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系统介绍佛教的基本要素、佛教与儒家纲常名教关系以及佛道思想的同一性与分歧等问题,对儒释道三教会通与调适的路径进行了思维尝试和理论探索,这对于当前多元化局面下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子理惑论》
儒释道
三教
会
通
文化贡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憨山的《中庸直指》看其三教会通思想
8
作者
赵显云
《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2Z期238-239,共2页
儒释道三教是封建社会统治的意识形态,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相互冲突,但三教合一思想已经被整个社会所接受。憨山德清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本文主要从憨山德清的《中庸直指》一篇,对他的三...
儒释道三教是封建社会统治的意识形态,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相互冲突,但三教合一思想已经被整个社会所接受。憨山德清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本文主要从憨山德清的《中庸直指》一篇,对他的三教会通思想和其三教会通的方式进行分析。阐释其最富于代表性的佛道观,总结其在《中庸直指》中关于三教会通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特点。浅析憨山德清从佛教思想和教义方面来解释中庸思想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憨山德清
《中庸直指》
三教
会
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方以智《药地炮庄》的诠释特色
被引量:
1
9
作者
张永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80,共10页
《药地炮庄》是方以智晚年代表作。此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内容上以觉浪道盛的“托孤”说为核心,把道家的庄子改铸成接续尧孔、归本《易》《庸》的儒家嫡传;二是方法上采用“参同”“炮制”和“拈提”的方式,呈现出强烈的禅学色彩。所...
《药地炮庄》是方以智晚年代表作。此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内容上以觉浪道盛的“托孤”说为核心,把道家的庄子改铸成接续尧孔、归本《易》《庸》的儒家嫡传;二是方法上采用“参同”“炮制”和“拈提”的方式,呈现出强烈的禅学色彩。所谓“参同”,是指通过参究的方式,悟得两家思想中的相同或近似之处。所谓“炮制”,是指平列各种不同或者相互冲突的言论,使阅读者产生疑愤,并从疑愤中获得一种理解。所谓“拈提”,是借用禅宗的公案、机缘或者禅家的风格、术语提点《庄》书,使人获得一种暗示。三种方法虽有重同、重异之别,但都建立在觉悟之上。《炮庄》的这种做法,既是对庄子“卮言曼衍”、边说边扫风格的继承,也是晚明以来“三教会通”论盛行的一个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托孤说
觉浪道盛
庄子
参同
炮制
拈提
三教
会
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
10
作者
赵芃
侯方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6-63,共8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具有代表性,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可以发现山东地域"儒释道"三教的发展过程和文化格局与全国大体一致。从汉末到西晋,山东地域在思想文化方面占主导地位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具有代表性,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可以发现山东地域"儒释道"三教的发展过程和文化格局与全国大体一致。从汉末到西晋,山东地域在思想文化方面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学;道教已经起步,正在发展壮大之中;佛教则因传入较晚,尚未成气候,在山东影响不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域的文化格局发生了改变,儒学式微,失去一家独尊的地位;佛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势头正盛;道教也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比佛教略逊一筹。因此,这一时期的山东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而山东籍学者"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对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三教会通"的历史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以山东地域为代表形象地展示于区域宗教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东
三教
会
通
区域宗教
原文传递
焦竑三教会通思想的理论依据
被引量:
2
11
作者
黄熹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63,共7页
焦竑认为孔孟之“学”是尽性至命之学,是对天道性命的体会,而他之所以重视对“学”的问题的讨论,则在于他要从根本上去把握儒学的精神。而把握儒学精神同时也出于三教会通的需要,因为须对三教各自的精神有所把握,才可找到三教内在一致...
焦竑认为孔孟之“学”是尽性至命之学,是对天道性命的体会,而他之所以重视对“学”的问题的讨论,则在于他要从根本上去把握儒学的精神。而把握儒学精神同时也出于三教会通的需要,因为须对三教各自的精神有所把握,才可找到三教内在一致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儒家心性之学成为焦的着眼点。此心性之学在焦那里即为“尽性至命”之学,是他力图在一个平等的、深刻的立场上去解决三教会通问题的一个可能依据。在焦看来,三教都是尽性至命的体道之学,佛、老并非只作为孔孟的补充或者必须依附于儒家才能存在。儒者之人生理想是要学以知性复性、尽性至命,这同样也是佛道之根本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竑
三教
会
通
尽性至命
原文传递
青原学风与方以智晚年思想
被引量:
2
12
作者
周锋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80-584,共5页
明清之际的青原学风本有"荆杏双修"的特色,方以智晚年入主青原当与此一思想背景有关。他将觉浪道盛的庄学论述导入青原,在青原山掀起了一股三教并弘的学风,并以方氏象数易学思想作为三教会通的理论基础。由于清代学风的转变...
明清之际的青原学风本有"荆杏双修"的特色,方以智晚年入主青原当与此一思想背景有关。他将觉浪道盛的庄学论述导入青原,在青原山掀起了一股三教并弘的学风,并以方氏象数易学思想作为三教会通的理论基础。由于清代学风的转变以及某些政治因素,青原学风在方以智身后很快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托孤说
青原学风
三教
会
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晚明思想家王塘南“儒门中道观”详释
被引量:
1
13
作者
程海霞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21,共8页
在中晚明三教融合的大背景下,王塘南借助于佛老中道观之表达,提出了作为"孔门之旨"的儒门中道观,并对之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从而使其具有明显的儒家特征。儒门中道观之使用,既体现于"无"(寂、体)与"有&q...
在中晚明三教融合的大背景下,王塘南借助于佛老中道观之表达,提出了作为"孔门之旨"的儒门中道观,并对之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从而使其具有明显的儒家特征。儒门中道观之使用,既体现于"无"(寂、体)与"有"(感、用)、"虚"与"生"、"生生"与"无善无恶"(虚寂)等本体之特性层,又体现于本体所涉之理事关系层、与之相关的儒门工夫层、性内物外层、"太极"与"生灭之根"之关系层等。然其亦具有相应的理论边界,点显着儒佛之差异。此又凸显了王塘南三教观的复杂面相及其现实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塘南
中道观
三教
会
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宗密思想综合研究》
被引量:
1
14
作者
胡建明
《佛学研究》
2014年第1期239-239,共1页
本书全方位地综合研究唐代佛教思想家圭峰宗密的哲学思想,即依十种史料对宗密的事迹、著述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史学的观点叙述宗密所处中唐时代的思想背景及其与士大夫交往的情况;以翔实的学术资料阐述宗密哲学思想中“三教会通”和...
本书全方位地综合研究唐代佛教思想家圭峰宗密的哲学思想,即依十种史料对宗密的事迹、著述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史学的观点叙述宗密所处中唐时代的思想背景及其与士大夫交往的情况;以翔实的学术资料阐述宗密哲学思想中“三教会通”和“教禅一致”两大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密
哲学思想
思想背景
三教
会
通
学术资料
思想家
士大夫
佛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话、和谐与互补
15
作者
贾乐为
《中华文化论坛》
1999年第3期112-113,共2页
这个研讨会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彼此进行的对话还有许多没有结束,这些都有待延续、深入。不过,我们可以为这个研讨会作一评论,谈一谈研讨会的主题及研究方法。首先,就会议的内容而言,是从四个层面进行的。第一,是对基本观念的探...
这个研讨会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彼此进行的对话还有许多没有结束,这些都有待延续、深入。不过,我们可以为这个研讨会作一评论,谈一谈研讨会的主题及研究方法。首先,就会议的内容而言,是从四个层面进行的。第一,是对基本观念的探讨,或是对交流、对话、和谐、和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性
市场经济社会
竹简《老子》
基督宗教
人与自然
研讨会
市民社会
历史的体验
三教
会
通
人道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一浮的儒佛会通观
被引量:
2
16
作者
李明友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2-97,共6页
关键词
马一浮
华严宗
儒佛道
三教
会
通
义理名相
尔雅台
“理一分殊”
颜子所好何学论
门户之争
理学
原文传递
从《仁树楼别录》看方以智的晚年思想
被引量:
2
17
作者
张永义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4-111,共8页
《仁树楼别录》是一篇对话体短文,对于我们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关重要。由此文我们可以知道,方以智对知识的关注并没有因为逃禅而丢弃,青原山住持的身份并没有使他忘掉儒者的关怀,提倡三教会通也并不意味着学无宗主,"统征于易&q...
《仁树楼别录》是一篇对话体短文,对于我们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关重要。由此文我们可以知道,方以智对知识的关注并没有因为逃禅而丢弃,青原山住持的身份并没有使他忘掉儒者的关怀,提倡三教会通也并不意味着学无宗主,"统征于易"才是他思想的最终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仁树楼别录
周易
三教
会
通
原文传递
程智宗教哲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
1
18
作者
赵广明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5,共9页
程智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由于各种原因,其著述传世极少,鲜为人知。目前,程智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本文对程智的基本情况予以介绍,并着重探讨其三教会通思想,考察其三教会通的独特理路,揭示其淑世情怀和人道精神。
关键词
程智
三教
会
通
生死
生生
原文传递
常念儒风暖齐鲁
19
作者
常强
《走向世界》
2018年第36期36-38,共3页
著名学者牟钟鉴先生认为,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主导、以儒道互补为基脉、以儒佛道三教会通为核心、以诸子百家和多种宗教相与共荣为常态。”
关键词
齐鲁
著名学者
中华文化
儒道互补
三教
会
通
诸子百家
儒佛道
原文传递
题名
晚明三教会通视域下的焦竑易学
1
作者
薛明琪
任利伟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0-47,共8页
基金
2022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儒释道融合中的易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ZD202204)
2024年昆明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研创新团队”(CXTD2024002)。
文摘
焦竑作为晚明时期的思想大家和士林领袖,易学文化对其思想与行动均起到了重要的濡染作用。鉴于目前学界对焦竑易学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追溯焦竑的学思历程揭示其学《易》契机,并对《焦氏笔乘》《澹园集》《易筌》等著述中的易学文本及观点进行提取、重组和分析,从而展现焦竑在义理层面融通百家、考据求真的治《易》方法,同时又注重以象征实、以象见理的易象理路。面对晚明社会三教会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焦竑秉持《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的精神,主张以易学心性论调和三教分歧。焦竑的学思行迹及利玛窦对焦氏的推崇,对晚明社会的三教会通、东西互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焦竑易学
考据求真
以象见理
三教
会
通
同归而殊途
Keywords
Jiao Hong’s Yi-ology
seeking truth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using images to see reason
convergence of three reli-gions
the world returns to the same destination via different routes
分类号
B248.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右思想家王塘南三教会通思想探析
被引量:
2
2
作者
程海霞
机构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7-23,共7页
基金
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良知学历史分化的义理分疏"(项目编号:2012SJB720014)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三教会通是王塘南思想的一大特色,此具体体现在"彻性体之‘廓然’"、"探本穷原"与"为学方便之门"三个层面。对此进行探究,不仅有利于清晰化理解塘南本人的思想体系,而且有利于呈现中晚明三教会通思潮的探究视野。
关键词
王塘南
三教
会
通
中晚明
Keywords
Wang Tangn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分类号
B24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儒、释、道三教会通及其文化意义
3
作者
屈小强
机构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1995年第4期85-91,共7页
文摘
论儒、释、道三教会通及其文化意义屈小强一、中国佛教的"本末会通"入唐以后,特别是进入中唐以后,伴随着中国佛教各大宗派建构的完成和佛教内部急剧出现的两极分化(即出现了平民僧侣阶级与享有特权的贵族僧侣阶级)以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大起大落(以"安史之乱"为典型...
关键词
三教
会
通
佛教文化
寇谦之
中国佛教
柳宗元
宋明理学
陶弘景
天师道
韩愈
陆修静
分类号
B92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尽性至命到无之境界——焦三教会通思想的逻辑进路
4
作者
黄熹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21-26,共6页
文摘
焦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尽性至命之学以焦的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再与三教会通思想相融合而得,最终走向三教的共同归宿即无之境界。
关键词
焦竑
三教
会
通
尽性至命
无之境界
Keywords
Chiao Hung
San-chiao hui-t'ung
Chin-hsing chih-ming
the realm of Wu
分类号
B24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诚待三教:试论刘安世三教会通思想
被引量:
1
5
作者
郭鹏宇
机构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出处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3-58,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宋代儒释道三教关系文献资料普查、整理与研究》(17JJD770004)
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河北地区辽金时期寺院调查与研究”中期成果(hbu2020ss075)。
文摘
刘安世从学司马光多年,学问从“诚”“不妄语”入,同时深受司马光“三教调和”思想以及宋代“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认为三教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在社会功能方面,刘安世认为三教(尤其是儒释)在劝人向善方面各具独特的作用,不应存在偏见;在三教关系方面,刘安世认为三教因其理论差别,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三教地位方面,刘安世认为对于个人及社会发展而言,应当综合运用,融合贯通,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此外,刘安世三教会通思想对其弟子马永卿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三教
会
通
刘安世
司马光
诚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教會通中的選擇性問題
6
作者
杜保瑞
机构
大連理工大學
出处
《诸子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252-265,共14页
文摘
在中國哲學現代化的進程中,有一些問題是屬於創新的問題,也就是馮友蘭所説的接着講的問題,其中一項,就是針對中國哲學的特質去討論它的真理觀的問題。中國哲學向來都在自己的圈子内做三教辨正,但是誰也説服不了誰,然而,它們需要辨正嗎?能有結果嗎?本文即主張:因爲世界觀的不同,因爲價值選擇的不同,因爲所面對問題的不同,所以不必辨正,也辨正不了。因此,應該要做的事情是理解及應用。本文之作,便是從應用面的選擇性問題談起,不是要作高下辨正意義的選擇,而是要作應用意義的選擇。如何在人生的場景中意識到問題,從而應用各家的智慧,協助解決問題,這纔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主張,墨家爲基層民衆計,發出求救的呐喊,但無效,只好推出民間自救團體,結成會社,自己照顧自己,此一形態,迄今仍存於中華文化圈的民間社會中。儒家爲管理者階級,懷抱淑世情懷,等待就仕,發揮長才,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仁人志士,然社會艱險,多遭傷害,或者避之以成莊子逍遥自適的形態,所以莊子類型是儒者的一個必要時的好出路。假使高層稍有機會,那就要用老子的反者道之動的智慧,以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造福人民也爲己積福。當君王需要自己的時候,法家的御下之術也必須是所使用的能力,纔能保皇救國,但最終目的在行仁政、愛百姓,當危機解除,還是要回到仁義治國之道。以上,除了莊子不損人而利己以外,其他各家都是世間法的哲學,但人生尚有命運的困惑以及生死的恐懼,面對這些問題,儒家以使命感忽略之,莊子以否定社會評價否定之,且以不死神仙解決之,另有佛教以輪迴業報正視之,並提出解決辦法,可以説是解決終極人生問題的根本法寶,但佛教義理艱深,人不易解,選擇與否就待因緣,關鍵是有出世的價值觀,有它在世界的信仰,就此而言,宗教都只能分開選擇,只有世間法的智慧,是可以優游任運,碰到甚麽場景,就用甚麽法門。
关键词
真理觀
知識論
選擇
世間法
出世間法
三教會通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理解与融通:《牟子理惑论》中儒释道三教会通管窥
7
作者
杨小华
彭蓝君
机构
南昌大学哲学系
出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8期71-77,共7页
基金
国家重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朱子门人后学研究(14ZDB0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共生理念的哲学研究及当代意义(12BZX006)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无明慧经与寿昌禅系研究(YC2018-S078)
文摘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儒道文化进行调和与融通,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牟子理惑论》对于反映早期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佛教在中国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佛教义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系统介绍佛教的基本要素、佛教与儒家纲常名教关系以及佛道思想的同一性与分歧等问题,对儒释道三教会通与调适的路径进行了思维尝试和理论探索,这对于当前多元化局面下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
《牟子理惑论》
儒释道
三教
会
通
文化贡献
Keywords
Mou Zi's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ree transformation
cultural contribution
分类号
B916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憨山的《中庸直指》看其三教会通思想
8
作者
赵显云
机构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2Z期238-239,共2页
文摘
儒释道三教是封建社会统治的意识形态,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相互冲突,但三教合一思想已经被整个社会所接受。憨山德清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本文主要从憨山德清的《中庸直指》一篇,对他的三教会通思想和其三教会通的方式进行分析。阐释其最富于代表性的佛道观,总结其在《中庸直指》中关于三教会通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特点。浅析憨山德清从佛教思想和教义方面来解释中庸思想的主张。
关键词
憨山德清
《中庸直指》
三教
会
通
分类号
B920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方以智《药地炮庄》的诠释特色
被引量:
1
9
作者
张永义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80,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桐城方氏学派文献整理与研究”(19ZDA030)。
文摘
《药地炮庄》是方以智晚年代表作。此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内容上以觉浪道盛的“托孤”说为核心,把道家的庄子改铸成接续尧孔、归本《易》《庸》的儒家嫡传;二是方法上采用“参同”“炮制”和“拈提”的方式,呈现出强烈的禅学色彩。所谓“参同”,是指通过参究的方式,悟得两家思想中的相同或近似之处。所谓“炮制”,是指平列各种不同或者相互冲突的言论,使阅读者产生疑愤,并从疑愤中获得一种理解。所谓“拈提”,是借用禅宗的公案、机缘或者禅家的风格、术语提点《庄》书,使人获得一种暗示。三种方法虽有重同、重异之别,但都建立在觉悟之上。《炮庄》的这种做法,既是对庄子“卮言曼衍”、边说边扫风格的继承,也是晚明以来“三教会通”论盛行的一个表征。
关键词
方以智
托孤说
觉浪道盛
庄子
参同
炮制
拈提
三教
会
通
分类号
B248.9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
10
作者
赵芃
侯方元
机构
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齐鲁工业大学图书馆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6-63,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山东道教史"(09AZJ002)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文化传播学"阶段性成果
文摘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具有代表性,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可以发现山东地域"儒释道"三教的发展过程和文化格局与全国大体一致。从汉末到西晋,山东地域在思想文化方面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学;道教已经起步,正在发展壮大之中;佛教则因传入较晚,尚未成气候,在山东影响不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域的文化格局发生了改变,儒学式微,失去一家独尊的地位;佛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势头正盛;道教也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比佛教略逊一筹。因此,这一时期的山东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而山东籍学者"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对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三教会通"的历史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以山东地域为代表形象地展示于区域宗教之中。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东
三教
会
通
区域宗教
分类号
B929 [哲学宗教—宗教学]
K23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焦竑三教会通思想的理论依据
被引量:
2
11
作者
黄熹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63,共7页
文摘
焦竑认为孔孟之“学”是尽性至命之学,是对天道性命的体会,而他之所以重视对“学”的问题的讨论,则在于他要从根本上去把握儒学的精神。而把握儒学精神同时也出于三教会通的需要,因为须对三教各自的精神有所把握,才可找到三教内在一致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儒家心性之学成为焦的着眼点。此心性之学在焦那里即为“尽性至命”之学,是他力图在一个平等的、深刻的立场上去解决三教会通问题的一个可能依据。在焦看来,三教都是尽性至命的体道之学,佛、老并非只作为孔孟的补充或者必须依附于儒家才能存在。儒者之人生理想是要学以知性复性、尽性至命,这同样也是佛道之根本追求。
关键词
焦竑
三教
会
通
尽性至命
分类号
B92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青原学风与方以智晚年思想
被引量:
2
12
作者
周锋利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80-584,共5页
基金
北京大学2006年度法鼓山人文社会奖助学术基金项目
文摘
明清之际的青原学风本有"荆杏双修"的特色,方以智晚年入主青原当与此一思想背景有关。他将觉浪道盛的庄学论述导入青原,在青原山掀起了一股三教并弘的学风,并以方氏象数易学思想作为三教会通的理论基础。由于清代学风的转变以及某些政治因素,青原学风在方以智身后很快衰落。
关键词
方以智
托孤说
青原学风
三教
会
通
Keywords
Fang Yizhi
theory of Tuo Gu
academic trend in Qingyuan
conformity of the three religions
分类号
B248.9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晚明思想家王塘南“儒门中道观”详释
被引量:
1
13
作者
程海霞
机构
扬州大学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21,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5ZDB00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中晚明三教融合的大背景下,王塘南借助于佛老中道观之表达,提出了作为"孔门之旨"的儒门中道观,并对之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从而使其具有明显的儒家特征。儒门中道观之使用,既体现于"无"(寂、体)与"有"(感、用)、"虚"与"生"、"生生"与"无善无恶"(虚寂)等本体之特性层,又体现于本体所涉之理事关系层、与之相关的儒门工夫层、性内物外层、"太极"与"生灭之根"之关系层等。然其亦具有相应的理论边界,点显着儒佛之差异。此又凸显了王塘南三教观的复杂面相及其现实缘由。
关键词
王塘南
中道观
三教
会
通
分类号
B248.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宗密思想综合研究》
被引量:
1
14
作者
胡建明
出处
《佛学研究》
2014年第1期239-239,共1页
文摘
本书全方位地综合研究唐代佛教思想家圭峰宗密的哲学思想,即依十种史料对宗密的事迹、著述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史学的观点叙述宗密所处中唐时代的思想背景及其与士大夫交往的情况;以翔实的学术资料阐述宗密哲学思想中“三教会通”和“教禅一致”两大组成部分;
关键词
宗密
哲学思想
思想背景
三教
会
通
学术资料
思想家
士大夫
佛教
分类号
B946.6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话、和谐与互补
15
作者
贾乐为
机构
法国塞尔夫哲学与神学研究中心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1999年第3期112-113,共2页
文摘
这个研讨会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彼此进行的对话还有许多没有结束,这些都有待延续、深入。不过,我们可以为这个研讨会作一评论,谈一谈研讨会的主题及研究方法。首先,就会议的内容而言,是从四个层面进行的。第一,是对基本观念的探讨,或是对交流、对话、和谐、和合的...
关键词
多元性
市场经济社会
竹简《老子》
基督宗教
人与自然
研讨会
市民社会
历史的体验
三教
会
通
人道主义
分类号
G123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一浮的儒佛会通观
被引量:
2
16
作者
李明友
机构
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2-97,共6页
关键词
马一浮
华严宗
儒佛道
三教
会
通
义理名相
尔雅台
“理一分殊”
颜子所好何学论
门户之争
理学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仁树楼别录》看方以智的晚年思想
被引量:
2
17
作者
张永义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4-111,共8页
文摘
《仁树楼别录》是一篇对话体短文,对于我们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关重要。由此文我们可以知道,方以智对知识的关注并没有因为逃禅而丢弃,青原山住持的身份并没有使他忘掉儒者的关怀,提倡三教会通也并不意味着学无宗主,"统征于易"才是他思想的最终归宿。
关键词
方以智
仁树楼别录
周易
三教
会
通
分类号
B248.9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程智宗教哲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
1
18
作者
赵广明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出处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5,共9页
文摘
程智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由于各种原因,其著述传世极少,鲜为人知。目前,程智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本文对程智的基本情况予以介绍,并着重探讨其三教会通思想,考察其三教会通的独特理路,揭示其淑世情怀和人道精神。
关键词
程智
三教
会
通
生死
生生
分类号
B920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常念儒风暖齐鲁
19
作者
常强
出处
《走向世界》
2018年第36期36-38,共3页
文摘
著名学者牟钟鉴先生认为,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主导、以儒道互补为基脉、以儒佛道三教会通为核心、以诸子百家和多种宗教相与共荣为常态。”
关键词
齐鲁
著名学者
中华文化
儒道互补
三教
会
通
诸子百家
儒佛道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晚明三教会通视域下的焦竑易学
薛明琪
任利伟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江右思想家王塘南三教会通思想探析
程海霞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儒、释、道三教会通及其文化意义
屈小强
《中华文化论坛》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尽性至命到无之境界——焦三教会通思想的逻辑进路
黄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诚待三教:试论刘安世三教会通思想
郭鹏宇
《邯郸学院学报》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三教會通中的選擇性問題
杜保瑞
《诸子学刊》
CSSCI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理解与融通:《牟子理惑论》中儒释道三教会通管窥
杨小华
彭蓝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从憨山的《中庸直指》看其三教会通思想
赵显云
《中外企业家》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方以智《药地炮庄》的诠释特色
张永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及其影响——以山东地域与山东籍学者为中心考察
赵芃
侯方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原文传递
11
焦竑三教会通思想的理论依据
黄熹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2
原文传递
12
青原学风与方以智晚年思想
周锋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中晚明思想家王塘南“儒门中道观”详释
程海霞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宗密思想综合研究》
胡建明
《佛学研究》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对话、和谐与互补
贾乐为
《中华文化论坛》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马一浮的儒佛会通观
李明友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2
原文传递
17
从《仁树楼别录》看方以智的晚年思想
张永义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2
原文传递
18
程智宗教哲学思想初探
赵广明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原文传递
19
常念儒风暖齐鲁
常强
《走向世界》
201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