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三武灭佛”看道教排佛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占清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29-31,共3页
在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争斗。道教排斥佛教,一般从纲常伦理、夷夏之辨、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企图借帝王之手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是"三武灭佛"的诱因,而非根本原因。"三武灭佛"并不是宗教信仰纷争的结果,主要是... 在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争斗。道教排斥佛教,一般从纲常伦理、夷夏之辨、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企图借帝王之手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是"三武灭佛"的诱因,而非根本原因。"三武灭佛"并不是宗教信仰纷争的结果,主要是佛教势力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势力强大的佛教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等宝贵社会资源,危及到了封建统治。佛、道最终走向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武灭佛 道教排 纲常伦理 夷夏之辨 王道政治
下载PDF
浅论外来宗教的本土化——以泉州宗教为契入点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仲鑫 《海交史研究》 2002年第1期98-103,共6页
众所周知,中国宗教之中,不仅有土生土长的道教、儒教,还有许多'中化'了的外来宗教.无论何种外来宗教,唯有适应华夏传统文化的气候与水土,方能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这种适应就是本土化.然而,不同的外来宗教,由于他们... 众所周知,中国宗教之中,不仅有土生土长的道教、儒教,还有许多'中化'了的外来宗教.无论何种外来宗教,唯有适应华夏传统文化的气候与水土,方能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这种适应就是本土化.然而,不同的外来宗教,由于他们内在特质的迥异,以及传入历史环境的不同,其本土化进程必然呈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宗教 本土化进程 基督教文化 契入点 基督教信仰 文化特质 本土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 教僧侣 三武灭佛
下载PDF
徽县竹林寺石窟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百岁 《甘肃高师学报》 2016年第1期54-60,共7页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寺石窟 北魏造像 “八十八 一宗 教历史地理
下载PDF
谈创作(十五)——关于《一张即将复原的罗汉图》和《孔子七十二贤》
4
作者 阎先公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6年第1期60-64,共5页
有些作品的内容和题目都是预先定好了的,再根据题目进行构思创作,这叫定向创作,可以说大部分作品都是这种情况。比如说前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推出的国家近现代一百幅重大题材的美术作品,包括油画、国画、雕塑,规定好了内容和题目让作者... 有些作品的内容和题目都是预先定好了的,再根据题目进行构思创作,这叫定向创作,可以说大部分作品都是这种情况。比如说前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推出的国家近现代一百幅重大题材的美术作品,包括油画、国画、雕塑,规定好了内容和题目让作者自己选择创作。再如我先前创作的《领袖与将帅》,《十六位国画大家》,《诸子百家》等,都是先确定了内容和题材,然后按要求进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作品 七十二 刻瓷 三武灭佛 事活动 前几 闵损 言偃 冉雍 暗用
下载PDF
当文人遭遇革命 新旧知识分子的抉择
5
作者 罗山 《国家人文历史》 2016年第13期72-77,共6页
1927年6月2日,北京的颐和园昆明湖传来一声闷响……一位蓄着长辫子的老先生来到颐和园鱼藻轩上。鱼藻轩引用《诗经·小雅》"鱼在在藻"的典故。古人认为,《鱼藻》这首诗表达了"万物失其性","君子思古之武王焉"的情感,本身就有... 1927年6月2日,北京的颐和园昆明湖传来一声闷响……一位蓄着长辫子的老先生来到颐和园鱼藻轩上。鱼藻轩引用《诗经·小雅》"鱼在在藻"的典故。古人认为,《鱼藻》这首诗表达了"万物失其性","君子思古之武王焉"的情感,本身就有抚今追昔,怀念先王的意义。宣统末年,清廷颁定国歌《巩金瓯》,严复所作歌词中有"民物欣凫藻"之句,形容民众万物如野鸭嬉于水藻般欣悦,与《鱼藻》中的修辞如出一辙。这位长辫先生吸了最后一支纸烟后,长吁一声而投水。王国维真的是"殉清"而死虽然这里湖水甚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雅 弘一法师 王葆心 三武灭佛 张作霖 吴佩孚 北洋政府 国民革命 寂光寺
下载PDF
佛教东渐两千年香火不绝的反思
6
作者 胡戟 《法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下愚 一个问题 三武灭佛 旋生旋 在人间 历尽沧桑 邓文宽 精神生活 顶山 代课教师
原文传递
关于保护房山石经问题初探
7
作者 田福月 《法音》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3-34,共2页
房山云居寺石经,简称"房山石经".始刻于隋大业(605)年间,为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刻大藏经,有"北京的敦煌"之称.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经典用纸帛写成,每遭"法难",不易保存.在中国佛... 房山云居寺石经,简称"房山石经".始刻于隋大业(605)年间,为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刻大藏经,有"北京的敦煌"之称.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经典用纸帛写成,每遭"法难",不易保存.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三武灭佛"的悲剧,对佛教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静琬时期已经过两次灭法事件,他深感佛经保存的不易.隋统一中国,文帝杨坚笃信佛教.静琬生当其时,遂发愿刻造石经.据明人所著《帝京景物略》载:"慧思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密封岩壑中."其"座下静琬继承遗愿,刻经以石,以备法难,可充经本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山云居寺石经 三武灭佛 中国教史 房山石 西汉末年 东土 慧月 事活动 杨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