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三汊河湿地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华 蔡永立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7年第4期25-29,共5页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三汊河湿地资源,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资源类型结构、质量等级和地区综合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研究得出湿地区域旅游资源类型较丰富,质量等级和地区综合条件均属中等,但其湿地的自然生态景观较具优势。...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三汊河湿地资源,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资源类型结构、质量等级和地区综合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研究得出湿地区域旅游资源类型较丰富,质量等级和地区综合条件均属中等,但其湿地的自然生态景观较具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开发利用和营建湿地公园等开发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汊河湿地 资源 评价
下载PDF
三汊河湿地植物和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庆 蔡永立 +4 位作者 刘志国 左俊杰 李华 杨乐 罗坤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5期43-45,共3页
对蚌埠市三汊河湿地的植物和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汊河湿地的植物共有48科102属133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型、温带分布型和世界广布种为主;植被类型包括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2种,自然植被中又包括草甸植被型、沼泽植... 对蚌埠市三汊河湿地的植物和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汊河湿地的植物共有48科102属133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型、温带分布型和世界广布种为主;植被类型包括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2种,自然植被中又包括草甸植被型、沼泽植被型、水生植被型3种。初步调查得知:三汊河湿地中有鸟类88种,其中涉禽18种,游禽11种,水禽的种类和数量在湿地鸟类中均占有较高比例。鸟类的居留型以冬候鸟略占优势,区系以古北种居多。本文针对目前湿地资源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汊河湿地 植物 鸟类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湿地文化在主题性民宿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安徽三汊河湿地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翟天然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84-88,共5页
近些年,随着“民宿热”的兴起,鳞次栉比的民宿形态也在竞争中不断被催生,其中具有乡野逸趣的主题性的民宿最受人们欢迎,成为了现代人追求野趣、远离尘嚣的最佳去处。本文主要研究湿地地域特色在主题性民宿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试图研究分... 近些年,随着“民宿热”的兴起,鳞次栉比的民宿形态也在竞争中不断被催生,其中具有乡野逸趣的主题性的民宿最受人们欢迎,成为了现代人追求野趣、远离尘嚣的最佳去处。本文主要研究湿地地域特色在主题性民宿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试图研究分析出两者的关系。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如何将湿地特色等融合进民宿的空间中去,通过对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特色、人文风俗习惯进行提炼归纳,分析总结出湿地地域特色在民宿空间的表现形式,寻找案例进行举例论证,研究主题性民宿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总结并提出了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主题性民宿空间设计营造策略,尝试为主题性民宿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 地域特色 湿地文化 空间设计
下载PDF
兼顾景观效益的三汊河国家湿地重点水鸟生境与修复分析
4
作者 黄大国 王亚琼 甘雷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145-150,共6页
找出三汊河国家湿地重点水鸟数量减少原因;方法:采用样带法、定点观察法和数量研究法,调查研究区域内鸟类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类型现状,与2014年-2015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三汊河湿地现在鸟类种数减少15种。结论:应该通过水文... 找出三汊河国家湿地重点水鸟数量减少原因;方法:采用样带法、定点观察法和数量研究法,调查研究区域内鸟类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类型现状,与2014年-2015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三汊河湿地现在鸟类种数减少15种。结论:应该通过水文修复、开辟浅滩、设置人工鸟巢、植被恢复、增殖鱼类、螺类等水生动物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生境修复,为周边水鸟提供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吸引鸟类回归,保护湿地水鸟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汊河湿地 水鸟 生境 修复
下载PDF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被引量:9
5
作者 简兴 王松 +4 位作者 翟晓钰 蔡阳阳 王喻 潘志飞 甘志承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1-518,共8页
为了揭示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差异,于2017年7月16日,在该湿地公园内的天然沼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沼泽、由天然沼泽开垦的分别耕种了3 a和30 a的... 为了揭示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差异,于2017年7月16日,在该湿地公园内的天然沼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沼泽、由天然沼泽开垦的分别耕种了3 a和30 a的耕地、果园和林地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沼泽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6.99 g/kg、124.42 mg/kg、119.44 mg/kg和0.55 g/kg,耕种了3 a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6.31 g/kg、98.64 mg/kg、24.91 mg/kg和0.22 g/kg,耕种了30 a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9.22 g/kg、173.40 mg/kg、84.78 mg/kg和0.40 g/kg,果园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31 g/kg、93.28 mg/kg、55.08 mg/kg和0.20 g/kg,林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64 g/kg、109.00 mg/kg、53.96 mg/kg和0.14 g/kg;天然沼泽开垦为耕地耕种了3 a后,表层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显著降低,耕种了30 a后,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