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涝地玉米三深带状耕作法
1
作者 焦占力 杨英良 +1 位作者 王桂英 李忠杰 《作物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7-37,共1页
易涝地玉米三深带状耕作法焦占力,杨英良,王桂英,李忠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营养实用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松嫩平原黑土层较厚,光热较充足,为种植业提供了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该自然区有29.5%耕地(约1... 易涝地玉米三深带状耕作法焦占力,杨英良,王桂英,李忠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营养实用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松嫩平原黑土层较厚,光热较充足,为种植业提供了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该自然区有29.5%耕地(约121hm2)属于低平易涝地,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三深带状耕作法 易涝地 耕作法
下载PDF
低平易涝地机械化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2
作者 杨英良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7-160,150,共5页
低平易涝地不良的耕层土壤环境,是作物高产稳产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化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为作物生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和作物光合性能,大豆增产15.1%、玉米增产17.6%,是改变低平易... 低平易涝地不良的耕层土壤环境,是作物高产稳产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化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为作物生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和作物光合性能,大豆增产15.1%、玉米增产17.6%,是改变低平易涝地低产面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涝地 低平易涝地 机械化 三深带状 耕作模式
下载PDF
松嫩平原低平易涝地农作物三深带状栽培研究
3
作者 宋福金 于良斌 《现代化农业》 1997年第9期10-11,共2页
对松嫩平原低平易涝地农作物三深带状栽培的研究表明,三深带状栽培活化了0~20cm耕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了作物群体光合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使大豆和玉米分别增产15.1%和17.6%
关键词 松嫩平原 低平易涝地 三深带状 作物 栽培
下载PDF
低平易涝地大豆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英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87-193,共7页
低平易涝地耕层土壤水分大、土质粘重冷浆、通气透水性差、释放养分能力低等不良理化性状,是障碍大豆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大豆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是以机械化深松旋耕整地和带状栽培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改变了生产上翻、耙、压的耕... 低平易涝地耕层土壤水分大、土质粘重冷浆、通气透水性差、释放养分能力低等不良理化性状,是障碍大豆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大豆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是以机械化深松旋耕整地和带状栽培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改变了生产上翻、耙、压的耕作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低平易涝地土体构造不良状况和大豆的合理群体结构。试验结果表明,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提高耕层土壤温度0.8℃,降低土壤容重0.198g/cm3,减少土壤含水量10.1%,分别提高速效氮、磷、钾19.2%、58.9%、36.7%,非毛管孔隙与毛管孔隙之比由1∶3.15改善为1∶1.66;大豆叶面积指数增加32.3%,并表现出指数增长期较短、很快进入直线增长期、稳定期较长和衰亡期较短的良好发育动态。大豆籽粒产量三年平均增产15.1%,增产幅度为13.7~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平易涝地 大豆 三深带状 栽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