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焦络-玄府-微环境”论肿瘤转移病机及证治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敏超 杨羚 +1 位作者 罗巧 呼永河 《四川中医》 2023年第1期39-42,共4页
文章通过研究“络脉-玄府”致病,提出新概念“三焦络”,结合现代肿瘤微环境的理论,初步提出癌毒损“三焦络-玄府”,认为肿瘤可能是通过“三焦络-玄府”来进行种植、发病、扩散、转移的,并立“通利三焦,开通玄府,通络解毒”法论治肿瘤,... 文章通过研究“络脉-玄府”致病,提出新概念“三焦络”,结合现代肿瘤微环境的理论,初步提出癌毒损“三焦络-玄府”,认为肿瘤可能是通过“三焦络-玄府”来进行种植、发病、扩散、转移的,并立“通利三焦,开通玄府,通络解毒”法论治肿瘤,在进一步完善络脉理论的同时,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三焦络 玄府 微环境 风药
下载PDF
试论“湿入三焦络” 被引量:5
2
作者 钟梁 呼永河 +13 位作者 周龙甫 李静 田卫卫 孙薏 匡红 李硕 钟国成 刘爱琴 杨宇 谢春光 高永翔 黄秀深 由凤鸣 张丰华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2年第10期1146-1147,共2页
三焦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难点。为深入对三焦的认识,笔者提出"三焦络"的观点,并从湿入三焦络的角度诠释了三焦络的外延与内涵,并进行了相关的辨证论治,希望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1三焦及三焦络的定义及功能1.1三焦的概述三焦是人... 三焦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难点。为深入对三焦的认识,笔者提出"三焦络"的观点,并从湿入三焦络的角度诠释了三焦络的外延与内涵,并进行了相关的辨证论治,希望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1三焦及三焦络的定义及功能1.1三焦的概述三焦是人体诸脏腑中的最大一个腑,素有“孤府”之称。两千年来,历代医家对三焦的部位、实质及功能等问题争论不休。对三焦的实质,有认为三焦有名无形者,如《难经·二十五难》日:“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又日:“脏惟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络 湿邪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基于“心-心包络-三焦”整体观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辨治思路
3
作者 侯承志 程晓振 +3 位作者 许韵 胡木 吴怡茹 冯玲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1416-1419,共4页
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笔者提出了基于“心-心包络-三焦”整体观治疗本病的辨治思路。笔者认为心包络作为桥梁,将心与三焦相联,形成了“心-心包络-三焦”相互联系的结构基础;心为君主之官,心包络将君主之令... 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笔者提出了基于“心-心包络-三焦”整体观治疗本病的辨治思路。笔者认为心包络作为桥梁,将心与三焦相联,形成了“心-心包络-三焦”相互联系的结构基础;心为君主之官,心包络将君主之令通过经络联系传于三焦,使君令施行于全身,从而构成了相互配合的功能体系,对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及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本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在于心气不足,包络失畅,三焦壅塞。心气不足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包络失畅是发病之关键,三焦壅塞是病机之核心,贯穿本病始终。因此,在本病辨治中应重视“心-心包络-三焦”整体观的运用,具体而言补气强心是基础,活血通络是关键,调畅三焦是核心。其中,调畅三焦包括“畅气机”与“泻水饮”两个方面,使壅塞在三焦的滞气、水饮等病理产物因势利导地排出,从而恢复三焦行气布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心包-三焦 补气强心 活血通 调畅三焦
下载PDF
陈志强运用“浊瘀遏络阻三焦”病机学说辨治慢性肾衰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晓婷 潘咏梅 +2 位作者 李洁 方敬 陈志强(指导)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9年第5期58-60,共3页
目前西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治疗具有局限性,中医对其分阶段辨证治疗,尤其对早、中期CRF的辨治具有良好疗效,突破了西医治疗的局限性。陈志强教授结合临床提出“浊瘀遏络阻三焦”的辨证之机,抓住CRF早、中期浊毒湿邪遏阻肾络,蕴结... 目前西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治疗具有局限性,中医对其分阶段辨证治疗,尤其对早、中期CRF的辨治具有良好疗效,突破了西医治疗的局限性。陈志强教授结合临床提出“浊瘀遏络阻三焦”的辨证之机,抓住CRF早、中期浊毒湿邪遏阻肾络,蕴结三焦的关键之处,巧妙运用三焦辨治和通络泻浊的方法,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了CRF进入终末期的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志强 慢性肾功能衰竭 浊瘀遏三焦 益气化湿通 三焦辨治 泻浊
下载PDF
命名必因形而生——《医学寻源》读后
5
作者 招萼华 毕丽娟 杨枝青 《中医文献杂志》 2013年第6期52-54,共3页
清代郑昭撰写《医学寻源》,介绍中医基础知识,书中不合脏象学说,而包含内景图和周身骨部名目等中医解剖学知识。他认为解剖学对中医很重要,前贤对此不够重视。他把解剖学与脏象学说合并介绍,认为二者应该共同发展。书中选入张最岳《三... 清代郑昭撰写《医学寻源》,介绍中医基础知识,书中不合脏象学说,而包含内景图和周身骨部名目等中医解剖学知识。他认为解剖学对中医很重要,前贤对此不够重视。他把解剖学与脏象学说合并介绍,认为二者应该共同发展。书中选入张最岳《三焦命门包络辨》一文。景岳认为脏象的命名的依据是形态,故认为命门有形,并根据解剖,将命门与肾和子宫融合,从而推动了脏象学说的发展。现代"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肾阳为全身阴阳根本"的理论均来源于张景岳,中医解剖学的历史也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昭 中医解剖学 《医学寻源》 张景岳 三焦命门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