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三燕文化时期农业钩沉
1
作者 白燕培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20-30,共11页
魏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慕容鲜卑迁入辽西地区,经济形态仍然以畜牧为主,农业为辅。随着慕容鲜卑的西迁东进,辽西地区的农业日益发展,三燕时期的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早期)-快速发展阶段(前燕时期)-衰落阶段(后燕)... 魏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慕容鲜卑迁入辽西地区,经济形态仍然以畜牧为主,农业为辅。随着慕容鲜卑的西迁东进,辽西地区的农业日益发展,三燕时期的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早期)-快速发展阶段(前燕时期)-衰落阶段(后燕)-再发展阶段(北燕)四个阶段,农业发展跟三燕政权对农业重视有关,农业衰落多与战争动荡有关。对辽西农业发展演进进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三燕时期 农业
下载PDF
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6,共8页
本文对辽宁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的牙病作了详细的观察。初步探讨了龋病和牙周病的罹患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结果显示 :(1)龋病的罹患率男女间差异不显著 ,而牙周病的罹患率性别差异显著。 (2 )龋病的罹患率与年龄变化具有... 本文对辽宁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的牙病作了详细的观察。初步探讨了龋病和牙周病的罹患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结果显示 :(1)龋病的罹患率男女间差异不显著 ,而牙周病的罹患率性别差异显著。 (2 )龋病的罹患率与年龄变化具有一定关系 ,而牙周病的罹患率则与年龄变化关系密切。此外 ,对多生牙、先天缺额牙、融合牙、错位牙、第三臼齿的阻生情况也分别作了记录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票喇嘛洞 三燕文化 墓地 人骨 牙病 龋齿 牙周病
下载PDF
三燕故都古朝阳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融合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禹浪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8-83,共6页
朝阳为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民族政权的古都,在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朝阳 龙城 三燕文化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同化”与“异化”:三燕时期辽西走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被引量:4
4
作者 穆崟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57,共4页
慕容鲜卑是中国古代北疆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立的三燕政权影响着东北历史的发展进程。辽西走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历史时期东北民族聚合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东部鲜卑通过战争完成了内部整合,段部、宇文部汇入慕容部,同时吸纳了部... 慕容鲜卑是中国古代北疆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立的三燕政权影响着东北历史的发展进程。辽西走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历史时期东北民族聚合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东部鲜卑通过战争完成了内部整合,段部、宇文部汇入慕容部,同时吸纳了部分汉人、周边夫余、高句丽等民族成分,期间经历了民族间的"同化"与"异化",最终形成了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及独具慕容鲜卑特质的三燕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政权 辽西走廊 民族融合
下载PDF
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的佛教与传播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禹浪 程功 于彭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1-8,共8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北魏时期的佛塔进行了翻修,出土的墓志中保留了当时辽西地区佛教居士的礼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辽西佛教对东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句丽与渤海国的佛教都间接或直接受其影响。文章主要以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至隋唐时期 辽西地区 佛教传播
下载PDF
三燕时期辽西地区的农业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07-409,共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众多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辽西地区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在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主要政权先后统治辽西,由于各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众多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辽西地区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在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和北燕三个主要政权先后统治辽西,由于各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加之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辽西农业在三燕时期有了较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时期 辽西 农业发展
下载PDF
三燕时期辽西地区农业发展述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成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10-114,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战乱促使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地区,此地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且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十六国时期,先后统治辽西地区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加之优越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战乱促使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地区,此地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且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十六国时期,先后统治辽西地区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加之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耕基础,辽西农业在耕作技术、作物的种类、水利灌溉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且带动了慕容鲜卑由畜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农业生产虽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的限制但整体上呈现波浪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时期 辽西地区 农业发展原因 水平 限制因素
下载PDF
朝阳地区出土的三燕时期农具 被引量:1
8
作者 白燕培 《农业考古》 2017年第4期123-127,共5页
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和朝阳县大平房壁画墓皆出土了三燕时期农具,虽然数量偏少,但是成系列,整地工具、收割工具以及粮食加工工具皆有。其中,整地工具有铁犁铧、犁镜、铁铧冠、铁铲、铁锸;收割工具有铁镰;粮食加工工具有陶磨和陶碓。这对... 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和朝阳县大平房壁画墓皆出土了三燕时期农具,虽然数量偏少,但是成系列,整地工具、收割工具以及粮食加工工具皆有。其中,整地工具有铁犁铧、犁镜、铁铧冠、铁铲、铁锸;收割工具有铁镰;粮食加工工具有陶磨和陶碓。这对研究辽宁朝阳地区三燕时期的农业经济、冶铁业、制陶业等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阳 三燕时期 农具
下载PDF
辽西三燕墓葬论述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平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8年第2期52-61,共10页
关键词 墓葬类型 壁画墓 辽西地区 慕容鲜卑 三燕文化 石室墓 墓葬形制 竖穴土坑墓 汉文化 随葬品
下载PDF
三燕生态农业科技型“星创天地”平台运行情况及改进措施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月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5期234-235,共2页
以三燕生态农业"星创天地"的建设运行为例,分析农业科研院所如何建设"星创天地"平台、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领域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三燕生态农业"星创天地"的建设运行为例,分析农业科研院所如何建设"星创天地"平台、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领域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型 “星创天地” 运行情况 改进措施 三燕生态农业
下载PDF
朝阳“三燕文化”之新概念视角
11
作者 李松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第11期51-53,91,共4页
自上世纪90年代朝阳正式提出"三燕文化"概念后,特别在2013至2019年这一区间,朝阳的三燕历史无论从广度至深度,都发生了迥异往昔的质变。从过去的三燕(前燕、后燕、北燕)扩至龙城六国(三燕加南燕、西燕、吐谷浑),其关注视域已... 自上世纪90年代朝阳正式提出"三燕文化"概念后,特别在2013至2019年这一区间,朝阳的三燕历史无论从广度至深度,都发生了迥异往昔的质变。从过去的三燕(前燕、后燕、北燕)扩至龙城六国(三燕加南燕、西燕、吐谷浑),其关注视域已从朝阳一隅漫至全国各地,由此也产生出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三燕文化之新视角与新概念。笔者博采众长、搜寻典籍,将这些年的新资料予以有机整合、拔高提炼,期待以此配合朝阳申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节拍,尽一份力,发一分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阳“三燕文化” 新概念视角
下载PDF
十六国时期高句丽与三燕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12
作者 郑智方 姜维公 《地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56-68,共1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慕容鲜卑及汉人冯跋先后于东北地区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等地方政权,统称“三燕”,其与同在东北的高句丽围绕辽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这种过程中双方产生了激烈的军事冲突,但同时亦有朝贡、遣使等和平手段的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慕容鲜卑及汉人冯跋先后于东北地区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等地方政权,统称“三燕”,其与同在东北的高句丽围绕辽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这种过程中双方产生了激烈的军事冲突,但同时亦有朝贡、遣使等和平手段的政治交往;同时在这种政治交往下,双方的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流动和迁徙;这种双向移民不但促进了双方的社会交流,更使得彼此的文化进行了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 高句丽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族属问题的生物考古学考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泓 曾雯 +2 位作者 张全超 陈山 周慧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51,159,共8页
喇嘛洞墓地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所见最大的一处以三燕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关于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的族属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鲜卑说"和"夫余说"。根据喇嘛洞墓地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 喇嘛洞墓地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所见最大的一处以三燕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关于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的族属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鲜卑说"和"夫余说"。根据喇嘛洞墓地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以及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从生物考古学的视角对喇嘛洞三燕时期居民的族属问题进行综合性考察,结果表明,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族属很难与鲜卑人直接联系起来。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主体或许确实是来自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夫余人,此外还混杂了一部分辽西地区早期土著居民的后裔以及个别的鲜卑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洞墓地 三燕文化居民 族属 夫余 鲜卑 生物考古学
原文传递
北票新发现的三燕马具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山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3-71,共9页
关于马具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许多学者曾进行过研究。王巍《从出土马具看三至六世纪东亚诸国的交流》一文,阐述了此时期东亚诸国马具的谱系、源流及反映的各国之间的交流关系。笔者1996年在辽宁省北票工作期间,征集到几件三燕时期的马具... 关于马具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许多学者曾进行过研究。王巍《从出土马具看三至六世纪东亚诸国的交流》一文,阐述了此时期东亚诸国马具的谱系、源流及反映的各国之间的交流关系。笔者1996年在辽宁省北票工作期间,征集到几件三燕时期的马具,对研究3~6世纪东亚诸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些新的证据。本文就这批遗物谈几点认识,请诸位方家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马具 辽宁北票市 鞍桥 遗物 寄生 形状 装饰图案 龙纹 制作工艺
原文传递
北票新发现的三燕马具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山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2-58,共7页
1996年笔者在辽宁省北票市南八家乡四家板村调查时,从村民手中征集到2件铜鎏金马鞍翼形片,随后又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在木匠沟村征集到与之一同出土的铜鎏金马鞍桥包片和铜鎏金寄生残片,并调查了出土地点。经了解,这几件遗物是1993年当地... 1996年笔者在辽宁省北票市南八家乡四家板村调查时,从村民手中征集到2件铜鎏金马鞍翼形片,随后又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在木匠沟村征集到与之一同出土的铜鎏金马鞍桥包片和铜鎏金寄生残片,并调查了出土地点。经了解,这几件遗物是1993年当地修梯田时推土机推出来的,据当事人介绍同时推出的有较大石块,估计应是封石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北票市南八家乡四家板村 三燕马具 寄生 封石墓 遗物 墓葬 考古研究
原文传递
三燕高句丽考古札记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飞峰 《东北史地》 2012年第4期11-17,4,共7页
三燕和高句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原地区与朝鲜半岛诸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与此同时三燕文化和高句丽文化对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诸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三燕 高句丽 考古
原文传递
三燕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
17
作者 叶立群 《今日辽宁》 2020年第3期91-93,共3页
光耀中西的三燕文化成果,体现于诸多方面,其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今天仍然直观可见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在辽西发现的慕容鲜卑遗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鎏金木芯马镫、马鞍、衔镳等马具系统,造型独特的金步摇冠饰,反映三燕时期书法、... 光耀中西的三燕文化成果,体现于诸多方面,其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今天仍然直观可见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在辽西发现的慕容鲜卑遗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鎏金木芯马镫、马鞍、衔镳等马具系统,造型独特的金步摇冠饰,反映三燕时期书法、文字水平和彳寺色的“范阳公章”金印、“奉车都尉”银印、“骑都中尉”铜印等,能够体现三燕文化开放精神的鸭形玻璃注等玻璃器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奉车都尉 三燕文化 慕容鲜卑 三燕时期 玻璃器皿 金步摇 冠饰
原文传递
辽西三燕墓葬美术中的多民族文化特征探析
18
作者 张丽娜 李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8-51,共4页
辽宁地区是中华文化多源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时期的辽宁文化发展处于由汉文化向唐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南北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辽西地区的文化是在汉文化和鲜卑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辽宁地区是中华文化多源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时期的辽宁文化发展处于由汉文化向唐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南北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辽西地区的文化是在汉文化和鲜卑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今天以朝阳为中心的辽宁西部地区发现的大量历史遗存,特别是墓葬美术材料梳理与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辽西鲜卑文化与辽东汉魏文化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认识这段历史发展,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多民族相互交流影响,并形成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三燕墓葬 民族文化 艺术特征
原文传递
三燕墓葬随葬陶器组合的演变及其反映的社会形态转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珍锡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3,共6页
为了考察三燕文化的面貌及演变过程,对早期鲜卑和三燕文化陶器进行分析。通过对陶器形制及组合演变形式的观察,可以推测三燕时期人群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内蒙早期鲜卑、辽西三燕文化墓葬随葬陶器组合中的盛器从侈口壶向矮领罐变化... 为了考察三燕文化的面貌及演变过程,对早期鲜卑和三燕文化陶器进行分析。通过对陶器形制及组合演变形式的观察,可以推测三燕时期人群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内蒙早期鲜卑、辽西三燕文化墓葬随葬陶器组合中的盛器从侈口壶向矮领罐变化的分析,探讨了其生活方式从移动性强的游牧模式向定居的农耕文化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墓葬 陶器 社会形态 鲜卑
原文传递
简述三燕时期朝阳的农业 被引量:1
20
作者 安乐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12年第1期356-359,共4页
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鲜卑化的汉人所建)政权盛极一时,龙城(今朝阳)作为都城,一度成为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统治中心。本文着重从牛耕技术、农具使用、水利建设等三个方面对三燕时期朝阳的农业发展状况作一... 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鲜卑化的汉人所建)政权盛极一时,龙城(今朝阳)作为都城,一度成为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统治中心。本文着重从牛耕技术、农具使用、水利建设等三个方面对三燕时期朝阳的农业发展状况作一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 朝阳 农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