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维传热模型的婴儿抱被热舒适性分析
1
作者 宋海波 许静娴 +1 位作者 殷兰君 卢业虎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23年第3期12-16,共5页
为开发保障婴儿睡眠热舒适的抱被,并指导消费者科学使用婴儿抱被,构建了“婴儿-抱被-卧室”系统三维传热模型,阐明了抱被面料厚度及卧室环境温度对婴儿热生理反应的作用规律。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受抱被开口位置的影响,婴儿胸部皮肤温度... 为开发保障婴儿睡眠热舒适的抱被,并指导消费者科学使用婴儿抱被,构建了“婴儿-抱被-卧室”系统三维传热模型,阐明了抱被面料厚度及卧室环境温度对婴儿热生理反应的作用规律。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受抱被开口位置的影响,婴儿胸部皮肤温度低于其他被包裹部位,婴儿平均皮肤温度随抱被面料厚度的变化规律为0.35℃/1 mm,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为1.03℃/1℃。由于抱被开口及被下微空间尺寸较大,卧室环境温度对婴儿皮肤温度的影响效果高于抱被面料厚度,且当被下微空间尺寸大于12 mm时,微空间内开始出现对流。厚度为0.56~5.60 mm的抱被可至少满足婴儿在20.8~24.6℃卧室环境内的睡眠热舒适需求。研究结果为婴儿抱被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及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被 婴儿 睡眠热舒适 三维传热模型 皮肤温度
下载PDF
气流床气化炉炉体三维传热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屈强 于广锁 +1 位作者 王亦飞 于遵宏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27,共4页
从通用三维传热模型出发,研究了气流床气化炉炉体的三维传热模型,应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求解.以德士古气化炉炉体为具体实例,研究了炉内温度、环境温度、耐火砖的导热系数变化对气化炉炉壁温度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 从通用三维传热模型出发,研究了气流床气化炉炉体的三维传热模型,应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求解.以德士古气化炉炉体为具体实例,研究了炉内温度、环境温度、耐火砖的导热系数变化对气化炉炉壁温度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计算出气化炉炉体上任意一点的温度,为气化炉的设计、运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床 气化炉 三维传热模型 有限差分法
下载PDF
西红柿催化红外去皮过程三维传热模型的建立和设备能耗计算
3
作者 刘莹 曲文娟 +3 位作者 杨斯宇 马海乐 潘忠礼 蒋群辉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为提高西红柿红外干法去皮的加工性能,本研究建立了红外辐射加热的三维传热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西红柿红外去皮过程中表面和内部不同位置的温度进行预测,并通过比较温度预测值和实测值来验证模型的拟合度;进一步通过能耗计算对比分析两种... 为提高西红柿红外干法去皮的加工性能,本研究建立了红外辐射加热的三维传热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西红柿红外去皮过程中表面和内部不同位置的温度进行预测,并通过比较温度预测值和实测值来验证模型的拟合度;进一步通过能耗计算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红外设备,筛选出较优的红外设备。结果表明,与静态催化红外设备相比,燃气-滚轮传送式催化红外设备可以实现对西红柿表皮的快速加热(表面最高温度为60.32℃),且西红柿表面温度分布更均匀(最大温差约6.44℃);内部温度增幅较低(内部最高温度为49.10℃),且内部温度分布也较均匀(最大温差约18.25℃)。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拟合较好(R2≥0.93),且两者之间的估计标准误差EESE值较低(0.13~10.80℃),表明三维传热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能够很好地反映不同红外设备下西红柿表面和内部的温度分布。与静态式催化红外设备相比,燃气-滚轮传送式催化红外设备更优,即缩短了16.60%的加工时间,又节约了34.80%的能耗,更高效节能,在果蔬去皮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工业化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柿 三维传热模型 燃气-滚轮传送式催化红外去皮 静态催化红外去皮
下载PDF
基于三维DTRT传热模型的地源热泵土壤热导率测试方法研究
4
作者 邓臻鹏 年永乐 程文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9-265,共7页
为进一步提升土壤热导率测试精度和效率,基于建立的三维分布式热响应测试(DTRT)理论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提出一种新型土壤热导率的DTRT测试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对土壤热导率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首先针对U型埋管换热器建立DTRT三维传... 为进一步提升土壤热导率测试精度和效率,基于建立的三维分布式热响应测试(DTRT)理论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提出一种新型土壤热导率的DTRT测试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对土壤热导率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首先针对U型埋管换热器建立DTRT三维传热分析模型,然后通过建立DTRT实验平台获得流体温度数据并验证建立的传热模型,同时利用建立的模型计算分析土壤热导率、管间距和加热功率对流体温度的影响,最后基于不同时间和深度的温度数据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土壤热导率随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DTRT理论模型具有较高精度,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分析误差约为0.5℃;利用不同深度的温度数据预测出的土壤热导率稳定性较好,最大偏差仅为1.49%;不同时间土壤热导率的预测结果收敛性也较好,在5和20 h下的测试结果偏差仅为4.67%。此外,土壤热导率预测结果与参考值吻合度较高,说明该文提出的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对不同深度的土壤热导率进行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土壤热导率 DTRT U型埋管换热器 三维传热模型 粒子群
下载PDF
桩基螺旋埋管换热器的三维数值传热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光勤 卢军 杨小凤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8-1475,共8页
以建筑桩基螺旋埋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新的螺旋型地埋管换热器单元体离散方法,建立基于瞬态热平衡理论的三维数值传热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管内对流换热、管壁导热、桩基回填料与土壤热物性差异、表面边界条件等对其传热过程的影... 以建筑桩基螺旋埋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新的螺旋型地埋管换热器单元体离散方法,建立基于瞬态热平衡理论的三维数值传热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管内对流换热、管壁导热、桩基回填料与土壤热物性差异、表面边界条件等对其传热过程的影响。分析讨论模型网格离散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及迭代的收敛性问题,并采用两组热响应实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网格离散适应性及迭代收敛性,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桩基螺旋埋管 三维数值传热模型 瞬态热平衡
下载PDF
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耦合传热数值研究
6
作者 刘佳伦 宁亮 +3 位作者 林金鹏 辛杰 李敏 李会雄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62,共12页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NEA)物性手册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数据库建立液态金属和水-水蒸气变物性计算关联式,采用Lee相变模型计算二次侧水-水蒸气蒸发过程中两相间的质量传递。基于实验数据,分别对本文模型一次侧传热以及二次侧传热的计算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以铅铋快堆为例,研究了不同一次侧进口参数下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之间的耦合传热特性,并与传统水冷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相比于传统水冷堆,一次侧采用铅铋液态金属时,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明显提升,热流密度峰值可达1439.97 kW·m^(-2),比水冷堆相应数值提升5~6倍,这导致二次侧管内气相蒸发过程明显加剧,体积含气率急剧上升;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沿程热流密度分布相对偏差值比水冷堆相应数值增大3~4倍。随着一次侧进口铅铋温度从350℃增大到450℃,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随之增大,对应的热流密度峰值从950.7 kW·m^(-2)增大到1439.97 kW·m^(-2),提升约1.5倍,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不均匀度增大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快堆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 三维耦合传热模型 水-水蒸气两相流 沸腾相变
下载PDF
板坯连铸凝固传热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敏 屠挺生 +1 位作者 王洪亮 任忠鸣 《上海金属》 CAS 2011年第6期46-49,共4页
利用有限元软件CLACOSOFT对板坯连铸过程进行了三维传热数值模拟,计算了温度场及液固相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对轻压下实施起关键作用的凝固末端的位置。模拟结果表明拉速的影响显著,拉速从1.5 m/min提高到2.2 m/min后,坯壳厚度减少7... 利用有限元软件CLACOSOFT对板坯连铸过程进行了三维传热数值模拟,计算了温度场及液固相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对轻压下实施起关键作用的凝固末端的位置。模拟结果表明拉速的影响显著,拉速从1.5 m/min提高到2.2 m/min后,坯壳厚度减少7 mm。而连铸钢水过热度对凝固末端位置影响较小,过热度每增加10℃,凝固末端位置仅后移0.2~0.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数值模拟 三维传热模型 凝固末端
下载PDF
基于反传热模型的干式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计算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永强 张晓霞 +2 位作者 欧阳宝龙 李长远 潘兵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5-121,共7页
针对干式变压器绕组热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直接测量与间接计算相结合的绕组三维反传热模型,得到了变压器在额定负荷及0.8,1.2,1.3,1.5倍的额定负荷下的绕组最热点温度值。基于高精度的红外测温系统获得的高压绕组温度的分布及仿真运... 针对干式变压器绕组热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直接测量与间接计算相结合的绕组三维反传热模型,得到了变压器在额定负荷及0.8,1.2,1.3,1.5倍的额定负荷下的绕组最热点温度值。基于高精度的红外测温系统获得的高压绕组温度的分布及仿真运算初始化的低压绕组的温度分布,运用共轭梯度法不断修正低压绕组温度分布,使得通过正向数值求解高低压绕组传热方程所得的高压绕温度分布与实际测量所得的高压绕组温度分布之间的误差最小即为最优解,整理数据后得到整体绕组的最热点温度。将算例求解结果与IEEE干式变压器热点温度计算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三维反传热模型计算的结果与IEEE干式变压器热点温度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之间的误差不超过1.2%,从而证明了该计算模型可以准确的计算出干式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变压器 热点温度 绕组 三维传热模型
下载PDF
埋地换热器在渗流中的三维温度场模拟 被引量:8
9
作者 龙会 余跃进 封周权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2-867,共6页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埋地换热器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地下水渗流的三维有限长线热源模型,综合虚拟热源法、移动热源法和格林函数法得出了有渗流时半无限大介质中有限长线热源产生的非稳态温度响应的表达式。通过matlab编程模拟温度场,分析...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埋地换热器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地下水渗流的三维有限长线热源模型,综合虚拟热源法、移动热源法和格林函数法得出了有渗流时半无限大介质中有限长线热源产生的非稳态温度响应的表达式。通过matlab编程模拟温度场,分析了单个钻孔周围土壤过余温度场。模拟结果发现:地下水渗流引起水平面上温度场的变形,当量渗流速度在10-6量级时,能有效缓解热堆积;沿钻孔不同深度处的土壤过余温度不同,在钻孔中部过余温度达到最大。该文中的三维模型可用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分层构造和分层地下水流速等复杂问题,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分析实际工程运行后的地下温度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考虑土壤分层和地下水分层流动下地埋管周围温度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埋地换热器 三维传热模型
下载PDF
方坯连铸凝固传热的复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0
作者 冯科 徐楚韶 +2 位作者 陈登福 温良英 董凌燕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共4页
根据连铸机特点和铸流场特性 ,在拉坯方向上将整个铸流长度划分为上部计算域和下部计算域。对于铸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上部计算域充分耦合钢液对流对传热的影响 ,采用了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下部计算域则将铸流场对传热的影响考... 根据连铸机特点和铸流场特性 ,在拉坯方向上将整个铸流长度划分为上部计算域和下部计算域。对于铸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上部计算域充分耦合钢液对流对传热的影响 ,采用了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下部计算域则将铸流场对传热的影响考虑为有效导热系数 ,并忽略拉坯方向上的传热效果 ,采用了二维非稳态有效导热系数模型。计算过程和结果表明 ,采用此复合模拟方法保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并降低了仿真程序的计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坯连铸 凝固 传热 复合数值模拟 三维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二维有效导热系数模型
下载PDF
自由约束条件下能源桩的离散元研究
11
作者 王雪松 龚晓南 《低温建筑技术》 2022年第7期155-159,共5页
为给能源桩的换热特性和承载能力特性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文中使用南京大学开发的离散元软件MatDEM,通过粒径优化方法逐层堆积离散元颗粒,建立单U型换热管的能源桩的三维传热模型,使用PHC能源桩现场实验对模型进行修正,模拟分析的桩体温... 为给能源桩的换热特性和承载能力特性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文中使用南京大学开发的离散元软件MatDEM,通过粒径优化方法逐层堆积离散元颗粒,建立单U型换热管的能源桩的三维传热模型,使用PHC能源桩现场实验对模型进行修正,模拟分析的桩体温度、桩周土体温度、桩身应力应变、土体位移,与现场实验结果对比结果一致,体现了单U型换热管的能源桩三维传热模型的合理性,为能源桩的离散元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桩 分层地基 离散元模拟 三维传热模型
下载PDF
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动态标定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祁漫宇 丁炯 +1 位作者 杨遂军 叶树亮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5-330,共6页
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动态标定,即测量激励信号的响应过程,得到动态特性指标。由于动态标定中激励源参数的选取多以实验测量为主,缺乏理论基础,存在着较大的测量误差。针对上述问题,首先以薄膜热电偶动态标定常用的脉冲激光法作为切入... 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动态标定,即测量激励信号的响应过程,得到动态特性指标。由于动态标定中激励源参数的选取多以实验测量为主,缺乏理论基础,存在着较大的测量误差。针对上述问题,首先以薄膜热电偶动态标定常用的脉冲激光法作为切入点,分析激光与热电偶的作用过程和传热机理;然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瞬态传热模型,得到不同激励条件下薄膜热电偶的动态特性指标;最终形成了一种科学、可行的激光参数选取方法,对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动态标定的研究为动态温度准确测量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热电偶 动态标定 激光参数 三维瞬态传热模型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连铸拉速和中包过热度的耦合作用分析及二冷配水控制实现 被引量:3
13
作者 纪振平 刘文红 +2 位作者 谢植 贾光霖 赖兆奕 《钢铁钒钛》 CAS 2007年第3期51-55,共5页
应用三维凝固传热模型分析了拉速突变和中包钢水温度对铸坯凝固过程的影响,引入"有效拉速"和中包过热度作为二冷配水的前馈控制变量,动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可以消除拉速引起的表面温度"尖峰"和钢水温度变化的影响,... 应用三维凝固传热模型分析了拉速突变和中包钢水温度对铸坯凝固过程的影响,引入"有效拉速"和中包过热度作为二冷配水的前馈控制变量,动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可以消除拉速引起的表面温度"尖峰"和钢水温度变化的影响,提出了建立基于有效拉速和中包过热度的二元动态配水模式,实际应用结果验证了此方法对提高铸坯质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有效拉速 中间包 过热度 三维凝固传热模型 动态配水模式
下载PDF
基于SYSWELD的T型接头GMAW焊接热过程模拟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卢庆亮 曹永华 +4 位作者 杨云 栾守成 左增民 华鹏 孙俊生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9年第10期1-6,共6页
综合考虑GMAW熔滴过渡带入熔池的热焓量、余高以及相变潜热等因素,基于SYSWELD建立了T型接头GMAW焊接传热三维数学模型,并通过系列焊接工艺试验确定了焊接线能量对双椭球热源参数的影响规律。通过计算,获得了不同焊接热输入条件下JB800... 综合考虑GMAW熔滴过渡带入熔池的热焓量、余高以及相变潜热等因素,基于SYSWELD建立了T型接头GMAW焊接传热三维数学模型,并通过系列焊接工艺试验确定了焊接线能量对双椭球热源参数的影响规律。通过计算,获得了不同焊接热输入条件下JB800钢T型接头的焊缝几何参数,得到了焊接工艺条件对焊接热循环及其主要参数的影响规律。基于热过程模拟结果,借助JB800钢SH-CCT图,实现了对CGHAZ区组织、硬度预测和控制。另外,还进行了JB800钢T型接头焊接工艺试验,通过测试焊缝几何尺寸和热循环,并与计算结果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接头 三维传热模型 焊接热
下载PDF
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模拟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培志 陈嘉鹏 +1 位作者 陈君文 李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3-1738,共6页
针对垂直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在MATLAB平台上建立热渗耦合作用下地埋管换热器的三维数值传热模型,并通过岩土热响应试验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基于建立的三维数值传热模型,分析U型管内水流速度、回填材料热物性参数、地下水渗流速度及地... 针对垂直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在MATLAB平台上建立热渗耦合作用下地埋管换热器的三维数值传热模型,并通过岩土热响应试验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基于建立的三维数值传热模型,分析U型管内水流速度、回填材料热物性参数、地下水渗流速度及地下水水位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U型管内水流速度从0.1 m/s增大到0.2 m/s时,可以明显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与增大导热系数相比,增大容积比热对提升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不明显;当地下水渗流速度从0 m/a增大到35 m/a时,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的换热效果明显;地下水位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三维数值传热模型 地下水渗流 岩土热响应试验
下载PD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Single Cell of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Simulated by an 1D Multi-plate Heat-Transfer Model and a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16
作者 Akira Nishimura Masashi Baba +3 位作者 Kotaro Osada Takenori Fukuoka MasafumiHirota Eric Hu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5年第8期687-704,共18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verify an 1D multi-plate heat-transfer model estimating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and catalyst layer at cathode in single cell 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verify an 1D multi-plate heat-transfer model estimating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and catalyst layer at cathode in single cell of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which is named as reaction surface in this study, with a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solving many governing equations on the coupling phenomena in the cell. The results from both models/simulations agreed well. The effects of initial operation temperature, flow rat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f supply gas on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reaction surfac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in both 1D and 3D simulations that, the temperature rise (i.e., Treact-Tini) of the reaction surface from initial operation temperature at 70℃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80℃ irrespective of flow rate of supply gas. The effect of relative humidity of supply gas on Treact- Tini near the inlet of the cell was small.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studies conducted under the similar operation conditions, the Treact - Tini calculated by 1D multi-plate heat-transfer model in this study as well as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3D model was reason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1D multi-plate heat-transfer model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temperaturedistribution.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Unknown Boundary in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Stefan-Boltzmann Conditions 被引量:1
17
作者 Xiaoyi HU Wenbin CHEN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Series B》 SCIE CSCD 2010年第2期145-162,共18页
Abstract The authors consider one specific kind of heat transfer problems in a threedimensional layered domain, with nonlinear Stefan-Boltzmann conditions on the boundaries as well as on the interfaces. To determine t... Abstract The authors consider one specific kind of heat transfer problems in a threedimensional layered domain, with nonlinear Stefan-Boltzmann conditions on the boundaries as well as on the interfaces. To determine the unknown part of the boundary (or corrosion) by the Cauchy data on the reachable part is an important inverse problem in engineer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is problem is introduced, the well-posedness of the forward problems and the uniqueness of the inverse problems a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se heat problem Stefan-Boltzmann conditions UNIQUEN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