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数字化三维模型评估CTA及MRA腹盆腔血管成像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春林 陈兰 +6 位作者 刘萍 唐雷 陈斌 李彩霞 段慧 唐连 陈硕臻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4646-4649,共4页
目的通过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原始图像分别构建腹盆腔血管数字化三维模型,用三维模型评估CTA及MRA对腹盆腔血管显示的差异。方法采集25例健康青年女性的CTA及MRA原始数据集,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分别构建腹... 目的通过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原始图像分别构建腹盆腔血管数字化三维模型,用三维模型评估CTA及MRA对腹盆腔血管显示的差异。方法采集25例健康青年女性的CTA及MRA原始数据集,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分别构建腹盆腔动静脉血管的三维模型,观察两类模型中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子宫动脉、闭孔动静脉、臀上下动脉及其分支、阴部内动脉、骶正中动静脉、卵巢动静脉、骶前静脉丛的重建情况。并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两类模型中上述血管显示率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种方法对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臀上下动脉、子宫动脉几乎均能达到100%显示,CTA模型对于左右闭孔动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2%、80%、44%、32%;MRA模型则分别是84%、72%、36%、44%,二者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2、P=0.508、P=0.564、P=0.382)。对于骶前静脉丛,包括骶1横静脉、骶2横静脉、骶3横静脉、骶4横静脉,25例CTA模型的显示率分别是4%、8%、0%、4%;而MRA模型的显示率分别是76%、92%、96%、44%,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结论基于三维模型的观察,MRA对于腹盆腔四级血管的显示率与C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MRA对于骶前血管网的显示优于C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腹盆腔血管 三维模型
下载PDF
CTA联合结肠三维成像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蔡驹强 盛瑜烈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0期1961-1963,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CTA联合结肠三维成像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9年8月至202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结肠癌患者。患者根据术前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前接受行常规... 目的探讨和分析CTA联合结肠三维成像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9年8月至202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结肠癌患者。患者根据术前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前接受行常规腹部增强CT检查;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接受腹部CT血管造影(CTA)及结肠三维成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两种术前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腹腔总引流量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侵犯范围符合率和切除范围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采用腹部CTA及结肠三维成像作为影像学检查方法可能有助于提供更准确的手术规划信息,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三维成像 ct血管造影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下载PDF
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准确性
3
作者 蒋志国 宋玲玲 胡春玲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104-106,共3页
目的分析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于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CT三维血管重建及HR-MR... 目的分析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于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CT三维血管重建及HR-MRI检查,并于术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HR-MRI对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准确性。结果经术后病理学检查,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TNM分期为Ⅰ期21例,Ⅱ期59例,Ⅲ期20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三维血管重建、HR-MRI单独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均一般(Kappa=0.585,0.689,P<0.001);而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HR-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29,P<0.001);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HR-MRI诊断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准确度为90.00%(90/100),高于CT三维血管重建、HR-MRI单独诊断的准确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三维血管重建联合HR-MRI诊断新辅助化疗后结直肠癌的分期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性好、准确度高,可为临床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分期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新辅助化疗 ct三维血管重建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准确性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4
作者 颜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25-0028,共4页
评估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诊断中价值。方法 42例2022年7月-2023年7月就诊CSA患者纳入A组,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纳入B组,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 A组椎动脉正常4例、其余均存在管腔直径异常;A组各椎动... 评估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诊断中价值。方法 42例2022年7月-2023年7月就诊CSA患者纳入A组,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纳入B组,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 A组椎动脉正常4例、其余均存在管腔直径异常;A组各椎动脉直径较B组小,P<0.05;A组横突孔正常率较B组低,P<0.05。结论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CSA具有重要价值,可显示椎管直径变化、横突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 椎动脉型 颈椎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CTA-MRI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前中颅底脑膜瘤术中血管保护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5
作者 杨会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4期191-193,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成像(MRI)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前中颅底脑膜瘤术中血管保护及术后并发症影响的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60例需行开颅手术的前中颅底脑膜瘤患者,根据数字...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成像(MRI)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前中颅底脑膜瘤术中血管保护及术后并发症影响的分析。方法:选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60例需行开颅手术的前中颅底脑膜瘤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实施手术治疗)和研究组(利用CTA和MRI融合图像技术对脑神经、血管、颅骨以及锥体束进行三维重建后实施手术),各30例,对两组患者手术中的血管保护情况、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肿瘤病灶切除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穿支动脉术中血管均无损伤,对照组颈内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1例,术中血管损伤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脑脊液漏、偏瘫各1例,脑梗死及颅内感染均未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和MRI融合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前中颅底脑膜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不仅能获取肿瘤病灶的全切率,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天数,降低术中出血量,保护术中血管,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康复,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中颅底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下载PDF
比较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MRA)在评价烟雾病搭桥血管通畅性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岳庆红 刘吉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13期32-34,共3页
目的:探析并比较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在评价烟雾病搭桥血管的应用价值并作分析。方法:给予40例烟雾病患者行CTA和3D TOF MRA检查,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CTA与3D TOF MRA的颅内段及颅外段各个节段... 目的:探析并比较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在评价烟雾病搭桥血管的应用价值并作分析。方法:给予40例烟雾病患者行CTA和3D TOF MRA检查,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CTA与3D TOF MRA的颅内段及颅外段各个节段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CTA的颅内段显示搭桥血管明显低于3D TOF MRA(P<0.05)。结论:3D TOF MRA评价烟雾病搭桥血管临床效果优于C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cta) 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 烟雾病 搭桥血管
下载PDF
对比分析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和CT血管成像(CTA)在肾动脉狭窄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荣成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3期559-560,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和CT血管成像(CTA)在肾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160根肾动脉)疑似肾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E-MRA与CTA检查;比较CE-MRA与CTA两种检查方式对肾动脉...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和CT血管成像(CTA)在肾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160根肾动脉)疑似肾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E-MRA与CTA检查;比较CE-MRA与CTA两种检查方式对肾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两种检测方式对肾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情况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本组160处血管中69处CE-MRA与CTA两种检查方式显示的狭窄程度一致、63处CE-MRA显示狭窄程度相对较轻、28处CTA显示狭窄程度相对较轻。结论:采用CE-MRA与CTA两种方式对肾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检查均可取得为准确的诊断结果,但相对而言CE-MRA的安全性更高、且无辐射,故而更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肾动脉狭窄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尹立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9期52-53,共2页
目的: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行2D-DSA及3D-CTA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目的: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行2D-DSA及3D-CTA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对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及不同直径的颅内动肿瘤的诊断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采用2D-DSA及3D-CTA检查,均能够提高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ct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初步应用——与DS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陆菁菁 潘杰 +5 位作者 李明利 金征宇 王云 梁继祥 陶蔚 连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对比研究 ,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 3D CTA和DSA。 3D 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信号强...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对比研究 ,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 3D CTA和DSA。 3D 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以及容积重建 (VRT)。 3D 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 ,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  3D CTA发现 13例 15个动脉瘤 ,遗漏 1个直径 1.2mm的动脉瘤 ,发现的最小动脉瘤长径为 1.8mm。DSA发现 14例 16个动脉瘤。CTA在显示瘤颈以及相邻骨质结构上明显优于DSA ,而DSA空间分辨率较高。神经外科医师多认为CTA可以用作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术前评估 ,而DSA仍是金标准。患者对CTA的接受度较高。结论  3D 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 ,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颅内动脉瘤 cta 血管成像 医师 患者 术前评估 三维 直径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6
10
作者 刘进康 夏宇 +2 位作者 杨迎 王辉 陈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3DS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SiemensSo matomPlus 4CT机对 12例肺隔离症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3DS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SiemensSo matomPlus 4CT机对 12例肺隔离症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10例为肺叶内型 ,2例为肺叶外型 ;8例位于左下肺 ,4例位于右下肺 ;增强CT显示 11例有血管样条索影自主动脉向病灶内延伸 ;MIP SCTA显示了经手术证实的 14条异常血管中的 13条 ,且清楚地显示了异常血管的起源、走行和形状。结论 MIP S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肺隔离症 诊断 血管牵引学说 病因学
下载PDF
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俊峰 郭宏骞 +2 位作者 秦民益 甘卫东 周科峰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924-925,共2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价值。并比较CTA各种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泌尿系患者行CTA成像,其中10例与手术对照,所有横断面图像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肾动脉评估中的价值。并比较CTA各种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泌尿系患者行CTA成像,其中10例与手术对照,所有横断面图像均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立体感强,很好地反映了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解剖走行。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技术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能反应真实的肾血管的解剖。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 三维重建 肾动脉
下载PDF
CTA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2
作者 俞同福 王德杭 +3 位作者 吴飞云 康桂荣 庞长珠 李梅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5-426,i0001,共3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变多排螺旋三维血管成像(CTAO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5例脑血管病变CTA3D。其中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3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3例。使用西门子Volume-Zoom4排螺旋CT机,层厚1.25mm,螺距4~6。造影剂量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变多排螺旋三维血管成像(CTAO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5例脑血管病变CTA3D。其中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3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3例。使用西门子Volume-Zoom4排螺旋CT机,层厚1.25mm,螺距4~6。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18-22s。数据重建在3D工作站用实时三维(RT-3D)及容积显示(VR),有的亦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法(MPR)等。结果19例颅内动脉瘤,经MIP、VR及RT-3D等成像,均立体、直观地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瘤颈的部位和大小,瘤体直径最小5mm,最大为3cm。3例动静脉畸形显示其部位和范围,3例介入栓塞术后可见瘤体栓塞的程度。在三维成像中,MIP显示图像较好,VR更佳。结论脑血管CTA3D是一种安全、无创、有价值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多排螺旋ct 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下载PDF
肝脏螺旋CT血管造影──动脉系统三维成像初探 被引量:11
13
作者 葛英辉 谢晓东 +2 位作者 宋彬 周翔平 闵鹏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40-43,共4页
探讨螺旋CY肝脏动脉系统三维成像(SCTA-3DA)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肝脏病人作了SCTA-3DAMIP重建。采用100ml造影剂,3ml/sec注射速度,20-22sec延迟扫描。扫描参数采用螺距... 探讨螺旋CY肝脏动脉系统三维成像(SCTA-3DA)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肝脏病人作了SCTA-3DAMIP重建。采用100ml造影剂,3ml/sec注射速度,20-22sec延迟扫描。扫描参数采用螺距1.5,准直3mm或5mm两组。有5例肝细胞性肝癌与DSA成像作了比较。结果20-22sec延迟扫描可使腹主动脉段至肝动脉分支浓密显影。采用准直3mm,重建层厚1.5mm,可使SCTA-3DA达良好效果。良性及恶性病变显示供血肝动脉分级多为Ⅱ级以下管径不粗及Ⅲ级以上伴管径增粗,DSA显示供血动脉均达Ⅳ级以上。结论采用合适扫描及造影技术可使SCTA-3DA重建肝动脉系统,并有助于良恶性质的鉴别。SCTA-3DA较DSA成像空间分辨率差,但具有较好空间定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肝脏 血管造影 动脉 三维成像
下载PDF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4
作者 茹选良 陈天国 +3 位作者 郝毅 宋柏杉 包建原 管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影像学特征 诊断 椎动脉先天性畸形
下载PDF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5
作者 牛宁奎 王自立 +2 位作者 冯世庆 李峰坦 陈仁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CTA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SA组中椎动脉正常者4例,管腔变细者7例,走行异常者1例,椎动脉硬化者2例,管腔局限性狭窄者4例,血管走行迂曲者3例,无血管闭塞的患者。对照组中14例椎动脉表现正常,管腔变细者4例,走行迂曲者3例。两组中血管正常、局限性狭窄出现比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分别为9.72、1.21)。CSA组中11例(52.4%)患者共有36个钩椎关节增生,以C4~C7增生(28个,77.8%)最为常见,32个(88.9%)为轻度增生,3个(8.3%)为中度增生,1个(2.8%)为重度增生。对照组中,6例(28.6%)患者共有19个钩椎关节增生,只有1个(5.3%)表现为中度增生,其余均为轻度增生。结论:CTA可以较好地显示椎动脉异常、局限性狭窄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在CSA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钩椎关节
下载PDF
联合CTA、CT灌注成像评价颅内外血管搭桥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嵩 夏爽 +1 位作者 李牧 郭睿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27-828,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血管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系统特别是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早期准确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进行进一步正确治疗至关重要。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不仅可评价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血管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系统特别是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早期准确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进行进一步正确治疗至关重要。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不仅可评价动脉斑块的位置、斑块的性质,明确脑血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还可定量评价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本研究采用CTA及CTP技术评价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前后脑组织血流动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ct灌注成像 颅内外血管搭桥 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玉林 于昭 +1 位作者 程凤燕 程亚宝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5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表面遮掩法(SSD...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5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表面遮掩法(SSD)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 215例病例成像清晰,DSA或手术(病例均行DSA检查、207例行手术)证实,215例共238个动脉瘤,其中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正确诊断230个动脉瘤,漏诊8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手术发现DSA漏诊3例共3个动脉瘤。其中M IP、MPR正确显示230个、VRT显示221个、SSD显示219个。本组CTA敏感性为96.6%,阳性预测值99.6%。CTA检查与DSA检查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技术能较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合理利用不同三维重建技术能提高脑动脉瘤诊断准确率,对临床术前评估及术后复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MSct 三维重建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辅助Hookwire钉定位肺磨玻璃样结节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8
作者 丁一 钱帮伟 +2 位作者 陆熠 盛波 谢鑫杰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2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指导下采用Hookwire针对肺磨玻璃样结节进行定位的效果。方法选取肺磨玻璃样结节患者60例,随机分为3D-CTBA组32例、对照组28例。3D-CTBA组在3D-CTBA指导下确定穿刺角度和深度,使用Hookwire针穿刺...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指导下采用Hookwire针对肺磨玻璃样结节进行定位的效果。方法选取肺磨玻璃样结节患者60例,随机分为3D-CTBA组32例、对照组28例。3D-CTBA组在3D-CTBA指导下确定穿刺角度和深度,使用Hookwire针穿刺及留置;对照组直接行CT平扫后进行Hookwire针穿刺及留置。两组均于置钉当日在胸腔镜下行肺楔形切除。统计两组Hookwire针定位时间,成功置入Hookwire针例数,置钉过程中出现气胸(肺压缩30%以上)、置钉部位出血(>50 m L)、针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中转开胸情况。结果两组定位时间及定位成功率比较P>0.05。3D-CTBA组置钉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胸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3D-CTBA指导下Hookwire针定位肺磨玻璃样结节可减少定位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磨玻璃样结节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 胸腔镜
下载PDF
64层三维CT血管成像对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4
19
作者 阮健 孙晓川 +1 位作者 吕发金 唐文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颅内血管畸形 三维ct血管成像 DSA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柏冬 张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1-93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2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2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2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3例椎动脉正常,8例单侧管腔变细,2例走行异常,3例血管硬化,8例管腔局限性狭窄,3例左侧受压,4例右侧受压,5例血管走行迂曲。对照组2例椎动脉变细。2组椎动脉直径中的右横径、右矢径、左横径、左矢径、左三维直径,横突内径中的右横径、右矢径、左横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图像清晰,且对椎动脉直径和横突内径测量准确,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诊断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