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目的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双联抗栓治疗(DAT组)与三联抗栓治疗(TAT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MI),支架血栓(ST),卒中等有效性及主要出血事件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7 203例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其中DAT组8981例,TAT组8222例。Meta分析表明,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与TAT相比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RR=0.73,95%CI:0.62~0.87,P=0.0003),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I、卒中等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但ST发生率较高(RR=1.44,95%CI:1.02~2.04,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相比于TAT安全性较好,但在PCI早期,应谨慎选择DAT方案,尤其是在缺血事件复发及支架血栓高危的AF患者。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估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估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研究终点包括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MI,ST,卒中等有效性及主要出血事件,颅内出血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12044例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PC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VKA+DAPT相比,VKA+P2Y12抑制剂(OR=0.52,95%CI:0.31~0.86)及NOAC+P2Y12抑制剂(OR=0.52,95%CI:0.35~0.76)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AC+DAPT(OR=0.71,95%CI:0.42~1.19),VKA+阿司匹林(OR=0.93,95%CI:0.34~2.52)与VKA+DAP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VKA+DAPT相比,各种干预措施在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MI,ST,卒中等事件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PCI的AF患者中,NOAC+P2Y12抑制剂与VKA+DAPT相比,出血并发症较少(包括颅内出血),在缺血事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其他DAT方案相比于VKA+DAPT出血风险较低或有降低趋势,因此应避免在此类患者中应用VKA+DAPT抗栓疗法。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房颤病人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DAPT)及三联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TOA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目的: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房颤病人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DAPT)及三联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TOA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自建库至2015年12月所纳入文献,收集有关DAPT及TOAT对PCI房颤病人抗栓作用的对照试验,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大出血及小出血5个指标分析,计算优势比(OD)及95%可信区间。采用Review Manager 5.0.23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纳入13篇文献,共3815例病人。除了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外,其余三个指标均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荟萃分析结果:TOAT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与DA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出血及小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DAPT(P<0.01)。结论:TOAT与DAPT相比不能明显降低PCI房颤病人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但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估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研究终点包括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MI,ST,卒中等有效性及主要出血事件,颅内出血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12044例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PC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VKA+DAPT相比,VKA+P2Y12抑制剂(OR=0.52,95%CI:0.31~0.86)及NOAC+P2Y12抑制剂(OR=0.52,95%CI:0.35~0.76)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AC+DAPT(OR=0.71,95%CI:0.42~1.19),VKA+阿司匹林(OR=0.93,95%CI:0.34~2.52)与VKA+DAP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VKA+DAPT相比,各种干预措施在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MI,ST,卒中等事件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PCI的AF患者中,NOAC+P2Y12抑制剂与VKA+DAPT相比,出血并发症较少(包括颅内出血),在缺血事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其他DAT方案相比于VKA+DAPT出血风险较低或有降低趋势,因此应避免在此类患者中应用VKA+DAPT抗栓疗法。
文摘目的: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房颤病人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DAPT)及三联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TOA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自建库至2015年12月所纳入文献,收集有关DAPT及TOAT对PCI房颤病人抗栓作用的对照试验,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大出血及小出血5个指标分析,计算优势比(OD)及95%可信区间。采用Review Manager 5.0.23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纳入13篇文献,共3815例病人。除了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外,其余三个指标均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荟萃分析结果:TOAT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与DA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出血及小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DAPT(P<0.01)。结论:TOAT与DAPT相比不能明显降低PCI房颤病人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但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