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戒律和唐代的律宗 被引量:6
1
作者 楊曾文 《中国文化》 1990年第2期5-17,共13页
佛教的“中国化”,不僅包括佛教教义理論發生適應中國社會環境的重大演變,而且在維護教團組織存在的戒规、禮儀方面也形成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果說隋唐教教宗派的形成標誌着佛教中國化的基本完成,那麼,其中由道宣創立的律宗和提出的以《... 佛教的“中国化”,不僅包括佛教教义理論發生適應中國社會環境的重大演變,而且在維護教團組織存在的戒规、禮儀方面也形成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果說隋唐教教宗派的形成標誌着佛教中國化的基本完成,那麼,其中由道宣創立的律宗和提出的以《四分律》為中心的會通大小乘戒律的律學理論,則標誌民族化佛教組織理論和戒规、禮儀的基本確立。本文在概要介绍了大小乘戒律的傳譯和基本内容之後,着重論述了道宣的律學體系,對其最具特色的以心識為戒體的戒體論作了较詳介紹,認為由此而建立了用大乘理論為基磺的律學體系。最後對唐代律宗的另兩支——法礪的相部宗、懷素的東塔宗也略作介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律 大乘佛教 相部宗 道宣 僧残 行事钞 佛教教义 三聚净戒 比丘尼
下载PDF
菩萨戒的重与轻——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为中心
2
作者 方强 《普陀学刊》 2019年第2期46-70,共25页
菩萨戒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在不同的传承中,菩萨戒展现为两种类别:瑜伽系菩萨戒和梵网系菩萨戒。历来的祖师大德大多侧重梵网系菩萨戒的疏解和阐发,而关于瑜伽系菩萨戒的研究,虽然代不乏人,但是直到近代太虚大师等人的大力弘扬,其重... 菩萨戒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在不同的传承中,菩萨戒展现为两种类别:瑜伽系菩萨戒和梵网系菩萨戒。历来的祖师大德大多侧重梵网系菩萨戒的疏解和阐发,而关于瑜伽系菩萨戒的研究,虽然代不乏人,但是直到近代太虚大师等人的大力弘扬,其重要性才进一步得以体现。菩萨戒有轻重之别,重戒之所以称为"重",主要原因在于其中涉及菩萨戒所特重的根本烦恼,由此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随烦恼。就此而言,轻戒与重戒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相应关系,具体表现为"轻重之辨"。在菩萨戒的理论体系中,三聚净戒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完备。历来疏解菩萨戒的学者大德,都非常注重三聚净戒与重戒、轻戒之间的配属关系的讨论,尤其集中于以三聚净戒之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统摄数量较多的轻戒。其中,三聚净戒之律仪戒与菩萨戒之重戒同样存在密切联系,有必要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 三聚净戒 他胜处法(重) 《瑜伽师地论》
下载PDF
阿弥陀佛
3
作者 黄玉雄 《五台山研究》 1993年第1期40-,47,共2页
在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右面,供奉着一尊大慈大悲的彩色佛像,叫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名阿弥多佛、阿弥跢佛、阿弥亸佛,略曰弥陀。梵语Amitayus,译曰无量寿。又梵名Amitabha,译曰无量光。《阿弥陀经》曰:“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佛,... 在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右面,供奉着一尊大慈大悲的彩色佛像,叫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名阿弥多佛、阿弥跢佛、阿弥亸佛,略曰弥陀。梵语Amitayus,译曰无量寿。又梵名Amitabha,译曰无量光。《阿弥陀经》曰:“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佛光寺 无量光佛 西方极乐世界 八万四千 自在王 曼茶罗 藕益智旭 三聚净戒 金刚界 念佛法门
下载PDF
人间佛教与以戒为师——学习太虚大师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体会 被引量:1
4
作者 拙缁 《法音》 1988年第8期5-7,共3页
关于人间佛教释迦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始自鹿苑,终于双林,均以人类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法义,亦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屡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完企有理由这样认为:自从人间有了... 关于人间佛教释迦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始自鹿苑,终于双林,均以人类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法义,亦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屡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完企有理由这样认为:自从人间有了佛陀及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离开人生的现实,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人类的优胜,在许多经论中受到赞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太虚大师 人生佛教 成佛 世尊 经论 释迦 三聚净戒 迹人
原文传递
菩萨戒的内容与分别
5
作者 净慧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4-19,共6页
何谓菩萨我们通常都可以听到“菩萨”的称号,乃至也可以将“菩萨”二字作为恭维他人的美誉。所以,菩萨一词对于一般人的印象,既是崇高伟大的,也是平易近人的。既是神圣莫测的,也是简单普通的。其实,能够真正了解菩萨的层次及其境界的人... 何谓菩萨我们通常都可以听到“菩萨”的称号,乃至也可以将“菩萨”二字作为恭维他人的美誉。所以,菩萨一词对于一般人的印象,既是崇高伟大的,也是平易近人的。既是神圣莫测的,也是简单普通的。其实,能够真正了解菩萨的层次及其境界的人,并不太多,尤其是从未听过佛法的人们,认为凡是泥塑木雕或石刻彩画的一切神像鬼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 三聚净戒 成佛 七众 菩萨道 梵网经 饶益有情 律仪 受持 摩伽陀
原文传递
佛法戒律论(2)
6
作者 吴明 《法音》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0期12-20,共9页
三聚净戒律宗立有三聚净戒,以广摄一切戒法.一、摄律仪戒,一切诸恶悉皆断舍故.二、摄善法戒,一切诸善悉皆修行故.三、摄众生戒,亦谓饶益有情戒,荷负众生遍施利益故.戒律条文虽多,总的精神不外止恶、行善、利他三个方面,故三聚净戒即总... 三聚净戒律宗立有三聚净戒,以广摄一切戒法.一、摄律仪戒,一切诸恶悉皆断舍故.二、摄善法戒,一切诸善悉皆修行故.三、摄众生戒,亦谓饶益有情戒,荷负众生遍施利益故.戒律条文虽多,总的精神不外止恶、行善、利他三个方面,故三聚净戒即总括一切戒法.戒可分通戒别戒二类:通戒即三聚净戒;别戒即五戒、八戒、十戒、五百大戒乃至三千威仪.如上三聚净戒,亦有通受别受二种.别受摄律仪戒,即是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净戒 律仪 饶益有情 菩萨 摄众生 九种大禅 三摩地 三昧耶
原文传递
佛教生活与戒律——日本佛教代表团基调发言
7
作者 小林隆彰 《法音》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8,共3页
关键词 日本 佛教代表团 佛教生活 信仰 教徒 生活准则 三聚净戒
原文传递
律仪戒研究——兼论菩萨戒与声闻戒的关系
8
作者 方强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8年第2期323-345,共23页
三聚净戒是大乘佛教菩萨戒的典型形态,其中的律仪戒作为菩萨戒的构成要素之一,起到沟通声闻戒与菩萨戒的重要作用。在内容上,律仪戒虽然与声闻戒大致相同,但从内在精神上说,律仪戒已经超出声闻戒的范围,成为导向菩萨戒的中介。若能准确... 三聚净戒是大乘佛教菩萨戒的典型形态,其中的律仪戒作为菩萨戒的构成要素之一,起到沟通声闻戒与菩萨戒的重要作用。在内容上,律仪戒虽然与声闻戒大致相同,但从内在精神上说,律仪戒已经超出声闻戒的范围,成为导向菩萨戒的中介。若能准确理解律仪戒的内涵、性质及其在佛教戒律体系中的地位,则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完整把握声闻戒与菩萨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在实践上为菩萨戒的清净持守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仪 菩萨 声闻 三聚净戒
原文传递
红尘喧嚣 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9
作者 济群 《中国商人》 2016年第5期62-65,共4页
中国传统的儒家强调德制,而西方现代的民主社会则重视法制。道德是靠内在的自觉,法律是通过外在的约束。道德教育是长远的,法律作用则是及时的。人类几千年文明,始终在探讨理想社会的建设,希望因此过上幸福生活。今天,发达国家的社会制... 中国传统的儒家强调德制,而西方现代的民主社会则重视法制。道德是靠内在的自觉,法律是通过外在的约束。道德教育是长远的,法律作用则是及时的。人类几千年文明,始终在探讨理想社会的建设,希望因此过上幸福生活。今天,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也许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健全。可是社会存在的问题,似乎并不比以往少,甚至要多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无量无边 药师经 无上菩提 三聚净戒 大乘佛教 菩萨道 成佛 一切众生 教育内容
原文传递
南山律简史及其教理行果(四)
10
作者 释学诚 《法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70,共9页
第四章南山律宗之行果 一、南山律宗之行修行次第南山律宗以成佛为所期,以受持戒律为修行核心,其修行次第也依受戒次第来安立,依次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从受三皈直至圆满受持菩萨三聚净戒,其... 第四章南山律宗之行果 一、南山律宗之行修行次第南山律宗以成佛为所期,以受持戒律为修行核心,其修行次第也依受戒次第来安立,依次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从受三皈直至圆满受持菩萨三聚净戒,其发心都是一致的。三聚净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分别成就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济缘记》:“行者当知本所受体,即是一体三佛之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净戒 报身佛 具足 成佛 菩萨 一切众生 受持 僧团 法身
原文传递
佛教能为精神文明作贡献
11
作者 郑颂英 《法音》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33-35,共3页
什么是精神文明?一提到精神文明,人们都会意识到道德品质、礼仪修养等等。不错,这些都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精神文明是安定团结、促进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人类和谐、有秩序化地工作与生活的基石,也是学术、科研、劳动生产、所有... 什么是精神文明?一提到精神文明,人们都会意识到道德品质、礼仪修养等等。不错,这些都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精神文明是安定团结、促进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人类和谐、有秩序化地工作与生活的基石,也是学术、科研、劳动生产、所有人类生存、品质文明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保证。除了这普遍的精神文明——道德之外,还有高层次的精神文明,那就是高度的智慧。古今的哲人们洞明事理的伟大思想与创见,更是世界文明,人类幸福的源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繁荣,能少得了这普遍的和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吗? 两种文明互相依存的关系: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劳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品质 礼仪修养 人类社会 秩序化 一切众生 三聚净戒 一行禅师 苦乐 道德修养 因因果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