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榆中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罗艳 王寒 原忠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研究地榆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1H-NMR和13C-NMR)确定结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对分离得到的三萜皂苷进行体内抗炎活性研究。结果从... 目的研究地榆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1H-NMR和13C-NMR)确定结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对分离得到的三萜皂苷进行体内抗炎活性研究。结果从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三萜皂苷,分别为地榆皂苷Ⅰ(1)、niga-ichigoside(2)、3β-[(α-L-arabinopyranosyl)oxy]-29-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β-D-glucopyranosyl ester(3)、3β-[(α-L-arabinopyranosyl)oxy]-urs-12,18-dien-28-oicacid-β-D-glucopyranosylester(4)、地榆皂苷Ⅱ(5)。结论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地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皂苷1、2和5显示出一定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榆 三萜皂苷类成分 结构鉴定 抗炎活性
下载PDF
虎舌红根茎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凌育赵 刘经亮 +1 位作者 吴晓天 刘佩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39-2144,共6页
目的研究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 Hance根茎三萜皂苷类成分。方法虎舌红根茎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重结晶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 目的研究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 Hance根茎三萜皂苷类成分。方法虎舌红根茎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重结晶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aminorin(1)、ardisicrispin B(2)、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酮-西克拉敏A(3)、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酮-西克拉敏A(4)、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木糖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α, 28-二羟基-12-烯-30-齐墩果酸(5)、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α-羟基-13β, 28-环氧-齐墩果烷(6)、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α-羟基-30-乙酰氧基-13, 28-环氧-齐墩果烷(7)。结论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舌红 三萜皂苷类 分离鉴定
下载PDF
阿尔泰柴胡中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瑶珺 阎玉凝 +1 位作者 杨洋 刘晓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49-351,共3页
目的研究阿尔泰柴胡的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柴胡皂苷c(saikosaponin c)... 目的研究阿尔泰柴胡的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柴胡皂苷c(saikosaponin c)、柴胡皂苷f(saikosaponin f)、柴胡皂苷b3(saikosaponinb3)。结论以上5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阿尔泰柴胡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柴胡 三萜皂苷类 分离 鉴定
原文传递
匙羹藤中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英 叶文才 +2 位作者 刘欣 范春林 赵守训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3年第4期146-151,共6页
目前已从匙藤中分离鉴定出60余个化合物,大部分为三萜皂苷类,齐墩果烷型皂苷是其降血糖、抑制甜味反应、抗龋等作用的活性物质。对匙羹藤中所含有的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化学和药理研究情况做一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匙羹藤 三萜皂苷类成分 药理活性 降血糖 抗龋
原文传递
空心莲子草中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郭庆兰 李彬 +3 位作者 李建 李晶晶 夏丽颖 董俊兴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8-431,共4页
为了研究苋科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抗病毒活性的物质基础,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报道从空心莲子草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的5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经图谱分析,结构分别鉴定为:3-O-β-D-吡喃... 为了研究苋科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抗病毒活性的物质基础,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报道从空心莲子草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的5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经图谱分析,结构分别鉴定为:3-O-β-D-吡喃葡萄糖(1→3)-O-[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28-O-β-D-葡萄糖醛酸苷(1)、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2)、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竹节参苷Ⅳa,3)、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4)和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常春藤皂苷K(尼泊尔常春藤皂苷K,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和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三萜皂苷类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利用iTRAQ技术分析续断“发汗”前后三萜皂苷类成分含量变化的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华 徐娇 +5 位作者 周涛 周太敏 郭娟 江维克 肖承鸿 龚安慧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4730-4735,共6页
为了阐释续断"发汗"加工导致三萜皂苷类成分含量变化的机制,该研究对续断"发汗"加工前后总三萜皂苷以及指标性成分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运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为了阐释续断"发汗"加工导致三萜皂苷类成分含量变化的机制,该研究对续断"发汗"加工前后总三萜皂苷以及指标性成分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运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技术结合LC-MS/MS对续断"发汗"加工前后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发汗"加工后,续断总三萜皂苷的含量显著下降,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显著升高;经iTRAQ-LC-MS/MS方法分析得到140个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发汗"加工后显著上调蛋白为50个,显著下调蛋白为90个。GO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中存在多种水解酶、氧化还原酶及转移酶,进一步检测2类差异表达的氧化还原酶的活性,结果与iTRAQ-LC-MS/MS分析一致。通过分析差异蛋白中与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酶,发现参与三萜皂苷结构修饰的CYP450及UGT家族各有1个成员在"发汗"加工后表达显著下调,表明"发汗"加工可能通过影响续断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下游修饰酶CYP450及UGT的表达进而导致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断 “发汗”加工 三萜皂苷类 差异蛋白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TRAQ)
原文传递
天师栗三萜皂苷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秀伟 赵静 欧阳顺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 研究传统中药天师栗 Aesculus wilsonii种子的皂苷类成分。方法 利用大孔树脂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酸和 /或水解产物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天师栗种子的 70 %乙醇提取物中分得 8个... 目的 研究传统中药天师栗 Aesculus wilsonii种子的皂苷类成分。方法 利用大孔树脂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酸和 /或水解产物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天师栗种子的 70 %乙醇提取物中分得 8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七叶树皂苷 (escins) a、 b、 a和异七叶树皂苷 (isoescins) a, a, b, b, a。结论  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天师栗种子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师栗 三萜皂苷类成分 七叶树 异七叶树 抗炎活性 植物药
下载PDF
远志属植物三萜皂苷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倪建新 陈木水 林跃虹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7-319,共3页
本文对远志属植物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远志属 三萜皂苷类成分 生物活性
下载PDF
闽台两地皂苷类抗癌植物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文清 叶华 《海峡药学》 2001年第1期114-114,F003,共2页
关键词 抗癌植物 三萜皂苷类 槭树 铁仔 欧长春藤
下载PDF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倩 左爱侠 +2 位作者 赵云芳 孙启泉 李军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年第4期436-437,441,共3页
娑罗子为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浙江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var.chekiangensis(Hu et Fang)Fang或天师栗Aesculus wilsonii Rehd.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肝... 娑罗子为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浙江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var.chekiangensis(Hu et Fang)Fang或天师栗Aesculus wilsonii Rehd.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肝胃气滞、胸腹胀闷、胃脘疼痛[1]。娑罗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萜皂苷类成分(七叶皂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 娑罗子 浙江七叶树 七叶树科 AESCULUS 三萜皂苷类成分 肝胃气滞 胃脘疼痛 输液速度 提取物
下载PDF
七叶皂苷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好生 刘明义 张莲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年第3期45-46,72,共3页
七叶皂苷是七树科欧马栗的主要活性成分,它具有抗炎、抗水肿、增强静脉张力、抑制胃排空、抑制胃酸分泌、清除活性氧和协同抗肿瘤作用。本文对七叶皂苷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七叶 药理作用 活性成分 抗炎 抗水肿 三萜皂苷类药物
下载PDF
正交设计法优选积雪草总苷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瑶 韩婷 +2 位作者 秦路平 郑汉臣 张巧艳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4-205,共2页
采用正交设计法,以HPLC法测定积雪草中苷类成分的含量,以积雪草中总苷的含量为考察指标,筛选出积雪草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用75%乙醇超声提取1h。
关键词 积雪草 积雪草总 正交设计 三萜皂苷类 提取
下载PDF
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在分离纯化三萜皂苷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关颖丽 刘建宇 尹虹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2399-2400,共2页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三萜皂苷类 分离纯化 D10 1型 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新药 提取分离
原文传递
金银花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4
作者 王燕 王智民 +2 位作者 林丽美 高慧敏 刘塔斯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68-972,共5页
关键词 植物化学成分 金银花 环烯醚 同属植物 三萜皂苷类 清热解毒 有机酸 挥发油
下载PDF
中药枸骨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杨雁芳 阎玉凝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34,共2页
目的:对中药枸骨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提取和柱层析色谱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七叶内酯(1)、槲皮素(2)、异鼠李素(3)、金丝桃苷(4)、3-O-α-L-阿拉伯吡喃糖-28-O-6... 目的:对中药枸骨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提取和柱层析色谱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七叶内酯(1)、槲皮素(2)、异鼠李素(3)、金丝桃苷(4)、3-O-α-L-阿拉伯吡喃糖-28-O-6’-O-甲基葡萄糖坡摸醇酸苷(5)、23-羟基乌索酸-3-O-α-L-阿拉伯吡喃糖(1→2)β-D-葡萄糖醛酸-28-O-β-D-葡萄糖苷(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骨叶 化学成分 黄酮 三萜皂苷类 中药
下载PDF
含甘草的复方制剂与西药配伍禁忌 被引量:5
16
作者 苗春平 刘茵 惠金玲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219-220,共2页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其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咽喉肿痛、痈疽疮疡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其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咽喉肿痛、痈疽疮疡等。甘草的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是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其三萜皂苷类主要为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其黄酮类主要包括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新甘草苷、异甘草素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素 三萜皂苷类 胀果甘草 甘草甜素 劳倦发热 缓急止痛 脾胃虚弱 补脾益气 调和诸药 黄酮
下载PDF
民族药用植物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泽建 《广西农学报》 2017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对近几年来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为走马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主要对2006-2016年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Pub Med等英文数据库,以题名或关键词为... 【目的】对近几年来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为走马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主要对2006-2016年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Pub Med等英文数据库,以题名或关键词为"走马胎"和/或"化学成分"进行检索,整理、总结近10年来有关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的研究文献。【结果】走马胎主要成分是三萜皂苷类,此外还有香豆素类、甾醇类、酚类等成分;走马胎根茎中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岩白菜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此外,走马胎提取液还具有抗血栓的作用。【结论】目前走马胎的活性成分研究部位主要集中在根茎,果实与叶子的活性成分研究尚少;对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皂苷类的分离与鉴定以及抗癌活性筛选,对其他类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比如抗炎镇痛等方面研究尚少。【建议】加强走马胎叶子与果实的活性成分研究,以便阐明其传统利用的合理性;进一步加强研究走马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机理,为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明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合理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马胎 化学成分 三萜皂苷类 药理 研究 进展
下载PDF
中华七叶树种子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路强强 石新卫 +2 位作者 胡浩 周军辉 崔新爱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51-654,共4页
目的对中华七叶树种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结合数据库检索及文献查阅,对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中华七叶树种子主要含有五环三萜皂苷类化合物2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10个,具有抗炎消渗... 目的对中华七叶树种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结合数据库检索及文献查阅,对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中华七叶树种子主要含有五环三萜皂苷类化合物2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10个,具有抗炎消渗、抗肿瘤、抗病毒、抗血管生成和减肥等方面的生物活性。结论七叶皂苷Ⅰa和七叶皂苷Ⅰb,异七叶皂苷Ⅰa和异七叶皂苷Ⅰb是中华七叶树种子中含量最高的4种功效成分,其药理作用显著,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七叶树 生物活性 五环三萜皂苷类 黄酮
下载PDF
中药远志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潜在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被引量:60
19
作者 王小雨 刘传鑫 +5 位作者 周佳丽 李梦雨 周颖 蒋维奇 孙璐 黄建梅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83-495,513,共14页
远志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本文首先综述远志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其次,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定义及确定原则,基于文献中相关数据,对远志的潜在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性分析,为完善远志... 远志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本文首先综述远志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其次,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定义及确定原则,基于文献中相关数据,对远志的潜在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性分析,为完善远志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志 质量标志物 三萜皂苷类 叶山酮 寡糖酯
下载PDF
基于炙甘草与生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差异的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51
20
作者 宋雪 刘思佳 +3 位作者 樊建 沈莹 何录文 孟祥才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9期114-117,159,共5页
本研究结合炙甘草的历史应用及现代研究成果,对生甘草与炙甘草的合理使用进行探讨。甘草经炮制后,化学成分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炙甘草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特别是甘草素、异甘草素等活性较高的游离黄酮类成分更高,而甘... 本研究结合炙甘草的历史应用及现代研究成果,对生甘草与炙甘草的合理使用进行探讨。甘草经炮制后,化学成分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炙甘草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特别是甘草素、异甘草素等活性较高的游离黄酮类成分更高,而甘草酸等三萜类成分含量较低。两者化学成分含量相差较大,从而导致药理作用的差异。在治疗心律失常、镇痛、抗氧化等方面黄酮类成分发挥主要作用,宜用炙甘草;在配伍解毒、止咳平喘方面三萜皂苷甘草酸发挥主要作用,宜用生甘草。化学成分差异的本质可为二者合理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 黄酮 三萜皂苷类 药理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