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边坡的植物群落与碳储量研究——以珠海三角岛生态修复项目为例
1
作者 曲宁 李春林 +3 位作者 王志康 孙琳婷 张良振 张式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9,共12页
生态受损和生态环境代价是制约中国海岛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珠海三角岛生态修复项目为例,介绍了团粒喷播技术在生态受损海岛边坡的应用,分析了采用以豆科植物为主要喷播植物的团粒喷播技术修复海岛受损边坡的效果和固碳价值。... 生态受损和生态环境代价是制约中国海岛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珠海三角岛生态修复项目为例,介绍了团粒喷播技术在生态受损海岛边坡的应用,分析了采用以豆科植物为主要喷播植物的团粒喷播技术修复海岛受损边坡的效果和固碳价值。不同时间修复效果表明,修复植物能够快速生长,对地表形成极高覆盖度,并与本土物种形成稳定的群落,同时实现较高的固碳量。实施修复18个月后,地表盖度达到99.96%,修复植被碳密度为3 923.86 g/m^(2),新增绿地固碳总量为1 438.75 t二氧化碳,新增碳汇估算价值为12.1万元。因此,采用基于团粒喷播技术的生态修复能够有效减少旅游开发的生态补偿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居民海 生态修复 团粒喷播 蓝色碳汇 珠海三角岛
下载PDF
珠海三角岛沙滩修复工程岸滩演变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慈珩 信书 +2 位作者 赵鹏 郭泉 耿宝磊 《中国港湾建设》 2020年第7期1-5,共5页
针对三角岛沙滩修复工程,使用岸滩演变数学模型预测三处沙滩在不同设计方案实施后的岸滩冲淤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对于沙滩一,设置了连岛防波堤的方案三最有利于保持沙滩的整体稳定性;对于沙滩二,增设潜堤的方案二对人工沙滩的掩护效果有... 针对三角岛沙滩修复工程,使用岸滩演变数学模型预测三处沙滩在不同设计方案实施后的岸滩冲淤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对于沙滩一,设置了连岛防波堤的方案三最有利于保持沙滩的整体稳定性;对于沙滩二,增设潜堤的方案二对人工沙滩的掩护效果有限,从经济性的角度而言,可选择方案一作为最终选择方案;对于沙滩三,由于未设置掩护措施,岸滩冲淤变化强烈,应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增设掩护措施;由工程海域的悬沙落淤强度计算结果结合现场资料,综合判断拟建人工沙滩泥化风险有限。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沙滩修复 岸滩演变 三角岛
下载PDF
无居民海岛生态监视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广东省三角岛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叶素素 张群珧 +4 位作者 逯玲燕 冼嘉俊 吕逸波 周颖 赵志强 《海洋信息》 2021年第3期49-55,共7页
以广东省首个"公益+"模式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三角岛为研究对象,从海岛复合生态系统、海岛用岛模式和海岛生态环境现状3个角度出发,构建三角岛生态监视监测指标体系,为三角岛生态监视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以广东省首个"公益+"模式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三角岛为研究对象,从海岛复合生态系统、海岛用岛模式和海岛生态环境现状3个角度出发,构建三角岛生态监视监测指标体系,为三角岛生态监视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无居民海岛的生态监视监测能力提升和相关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居民海 三角岛 生态监视监测 体系构建
下载PDF
应用对侧胸三角岛状皮瓣即期修复胸壁乳腺癌术后再发病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小静 宁金龙 +1 位作者 张林 朱飞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1-222,共2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再发病灶的修复方法。 方法 采用对侧以第 2、3肋间前胸穿支为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一期修复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病灶的清除缺损创面 5例。 结果  5例中除 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后痊愈 ,余 4例成活良好。随...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再发病灶的修复方法。 方法 采用对侧以第 2、3肋间前胸穿支为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一期修复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病灶的清除缺损创面 5例。 结果  5例中除 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后痊愈 ,余 4例成活良好。随访 3个月~ 4年 ,伤口愈合稳定 ,外形恢复满意。 结论 以第 2、3肋间前胸穿支为血管蒂的对侧胸三角岛状皮瓣是即期修复胸壁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病灶清除缺损创面简便易行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岛状皮瓣 胸壁 乳腺癌 外科皮瓣 肿瘤
原文传递
胸三角岛状皮瓣一期修复对侧胸壁大面积深度缺损 被引量:2
5
作者 宁金龙 李小静 +3 位作者 展望 张林 孔祥安 武建潮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7-118,共2页
关键词 胸部软组织缺损 三角岛状皮瓣 修复
原文传递
ICP-OES研究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英文) 被引量:9
6
作者 杨红军 孙景宽 +3 位作者 宋爱云 屈凡柱 董林水 付战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07-1313,共7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高效、快速地测定了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中重金属As,Cd,Cu,Fe,Hg,Mn,Pb,Se和Zn的有效态浓度,研究了它们在贝壳堤岛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保护区土壤环...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高效、快速地测定了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中重金属As,Cd,Cu,Fe,Hg,Mn,Pb,Se和Zn的有效态浓度,研究了它们在贝壳堤岛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保护区土壤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样品中9种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除镉(Cd)和汞(Hg)稍高外,其余均远远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一级背景含量,贝壳堤岛土壤整体处于清洁水平。从水平分布来看,由于背海侧受人类干扰较多,且海水淋洗较少,七种重金属(As,Cd,Cu,Fe,Mn,Pb,Zn)有效态含量背海侧明显高于向海侧,且呈显著差异(p≤0.05)。从纵向土壤剖面分析,受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取沙和地形与水流方向的影响,有效态重金属浓度平均值随剖面样品中<0.5mm粒径土壤颗粒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0.5mm粒径土壤颗粒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减小;贝壳堤岛土壤中的重金属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大部分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最大值都位于表层以下各层,但各层重金属含量整体上变化不大。贝壳堤岛土壤中重金属As,Cd,Cu,Fe,Pb,Zn可能有大致相同的来源,而与Hg,Mn和Se的来源不同。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环境未受到明显外源污染,贝壳堤岛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滤食性贝类对海水中重金属的富集、风化过程中土壤颗粒对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以及外源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有效态重金属 土壤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不动产登记视角下无居民海岛开发建设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三角岛为例
7
作者 李吉墉 翁自立 陈威 《《规划师》论丛》 2022年第1期315-321,共7页
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下,积极探索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新模式,有效促进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规范海岛开发秩序、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探索在已取得使用权的无居民海岛上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 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下,积极探索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新模式,有效促进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规范海岛开发秩序、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探索在已取得使用权的无居民海岛上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对完善无居民海岛产权制度,促进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现行无居民海岛不动产统一登记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指引仍不够完善,存在无居民海岛管理体系的职权划分不清晰、无居民海岛建(构)筑物登记方式不明确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管理转变的难点,从实际建设和管理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并以珠海三角岛为例探索不动产登记试点经验,提出合理的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居民海 无居民海不动产统一登记 珠海三角岛
原文传递
侧裂三角前后上点的两种简便测量法
8
作者 罗鹏飞 胡景钤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5年第2期66-68,T010,共4页
脑岛深藏在外侧裂的深部,屏状核的外侧,它略呈三角形,表面有大脑中动脉分支复盖。颈内动脉造影时,可显示由大脑中动脉M2段基部发出的额顶升动脉呈扇形向上行走,到脑岛上沟处再沿岛盖内侧面反折向外,分布于大脑凸面,1953年,Schle... 脑岛深藏在外侧裂的深部,屏状核的外侧,它略呈三角形,表面有大脑中动脉分支复盖。颈内动脉造影时,可显示由大脑中动脉M2段基部发出的额顶升动脉呈扇形向上行走,到脑岛上沟处再沿岛盖内侧面反折向外,分布于大脑凸面,1953年,Schlesinger首先提出了脑岛三角(Sylvian triangle)的概念,根据国内外多数学者的意见,侧裂三角的前上点a,后上点b及前下c可如此判定:选取额顶升动脉最向前的反折点定为a;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主要是额顶升动脉在侧裂的最后反折点定为b,往往表现为一个较浓密的小圆点,大脑中动脉主干的最前点定为c。互相连结,即构成侧裂三角(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 侧裂三角前后上点 脑血管造影 X线测量
下载PDF
可延展性电子薄膜岛桥结构设计与分析
9
作者 郑谭 侯波 +1 位作者 周昊奕 王士灿 《河南科技》 2022年第10期28-32,共5页
本研究以二级蛇形导线为基础,设计出一种三角形柔性电子薄膜岛桥结构,对影响延展率的两个关键参数导线宽度和蛇形导线主框架圆心之间线段的夹角进行研究。在三角形柔性岛桥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单元互联形式,并探究柔性薄膜电子... 本研究以二级蛇形导线为基础,设计出一种三角形柔性电子薄膜岛桥结构,对影响延展率的两个关键参数导线宽度和蛇形导线主框架圆心之间线段的夹角进行研究。在三角形柔性岛桥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单元互联形式,并探究柔性薄膜电子材料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力学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宽度条件下,夹角θ在5°至30°范围内,夹角θ越大延展率就越大。在相同夹角条件下,在0.1 mm至1 mm范围内,宽度w越大延展率就越小。不同结构形式下的应力位置相同,应力值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形导线 三角 导线宽度 夹角 应力值
下载PDF
三种典型的交叉口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10
作者 徐汉清 张志学 赵巍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5年第4期22-25,7,共4页
针对国内外交叉口模型方面研究的不足,在四相位信控条件下对三种典型的交叉口模式进行分析,分别为无三角岛模式,有三角岛且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一体化模式和有三角岛且慢行交通一体化模式这三种形式,并利用VISSIM仿真建模,对这三种模式同... 针对国内外交叉口模型方面研究的不足,在四相位信控条件下对三种典型的交叉口模式进行分析,分别为无三角岛模式,有三角岛且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一体化模式和有三角岛且慢行交通一体化模式这三种形式,并利用VISSIM仿真建模,对这三种模式同时从交叉口效率和安全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得出了三种交叉口模式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口模式 三角岛 效率 安全
下载PDF
冬枣轮纹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制效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延辉 王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4-119,共6页
旨在筛选出能高效抑制冬枣轮纹病病原真菌的放线菌,为冬枣轮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纯培养法从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沙沉积物中分离获得198株放线菌,对抑菌作用最强的菌株BK作了进一步研究。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 旨在筛选出能高效抑制冬枣轮纹病病原真菌的放线菌,为冬枣轮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纯培养法从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沙沉积物中分离获得198株放线菌,对抑菌作用最强的菌株BK作了进一步研究。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BK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其对冬枣轮纹病菌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菌株BK对冬枣轮纹病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2.30%。菌株BK发酵液对离体冬枣果实轮纹病的防效为73.72%,与50%多菌灵的防效相差不显著。经鉴定菌株BK为绛红北里孢菌是一株较为理想的拮抗菌,在冬枣轮纹病生物防治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 拮抗放线菌 冬枣 轮纹病 抑制效果
下载PDF
性相关视觉刺激对右脑Broca区不对称性兴奋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洵 王霄英 +1 位作者 高嵩 胡佩诚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了解与视觉性刺激相关的脑功能定位。方法:用张贴广告的形式征集到13例正常女性,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比较其观看普通影片和含有性内容图片时的大脑兴奋差异,确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结果:与中性图片相比,涉性图片激发了广泛的大... 目的:了解与视觉性刺激相关的脑功能定位。方法:用张贴广告的形式征集到13例正常女性,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比较其观看普通影片和含有性内容图片时的大脑兴奋差异,确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结果:与中性图片相比,涉性图片激发了广泛的大脑区域,包括侧枕叶皮质、中央后回、顶上小叶、枕叶梭状回、海马等。大部分脑区的兴奋都是左右半球对称的,只有额下回岛盖部(Z=3.64,P<0.0001)和三角部(Z=3.42,P=0.003)为右脑优势。讨论:本文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方法发现,当女性受试在被呈示以与性相关的图片时,大脑右半球额下回岛盖部和三角部有显著的不对称兴奋。该脑区可能对性心理调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心理 额下回盖部和三角 BROCA区 功能核磁共振
下载PDF
胸外科:胸壁、胸膜
13
《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 2007年第6期525-525,共1页
胸三角岛状皮瓣一期修复胸壁组织缺损;原发性胸膜肿瘤18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原发性胸膜肿瘤 胸壁 胸外科 三角岛状皮瓣 组织缺损 一期修复 临床分析
下载PDF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Holocene Subaqueous Clinoform off the Southern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被引量:19
14
作者 QIU Jiandong LIU Jian +4 位作者 SAITO Yoshiki YANG Zigeng YUE Baojing WANG Hong KONG Xianghua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5期747-760,共14页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formed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and revealed by 3000 km long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and the core QDZ03 acquired recently off the southern Shandong Peninsula, we a...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formed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and revealed by 3000 km long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and the core QDZ03 acquired recently off the southern Shandong Peninsula, we addresse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a Holocene subaqueous clinoform in this paper. Integrated analyses were made on the core QDZ03, including sedimentary facies, sediment grain sizes, clay minerals, geochemistry, micro paleontology, and AMS 14 C dating.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s a Holocene subaqueous clinoform, whose bottom boundary generally lies at 15–40 m below the present sea level with its depth contours roughly parallel to the coast and getting deeper seawards. The maximum thickness of the clinoform is up to 22.5 m on the coast side, and the thickness contours generally spread in a banded way along the coastline and becomes thinner towards the sea. At the mouths of some bays along the coast, the clinoform stretches in the shape of a fan and its thickness is evide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sediments. This clinoform came into being in the early Holocene(about 11.2 cal kyr BP)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lower and upper depositional units(DU 2 and DU 1, respectively). The unit DU 2, being usually less than 3 m in thickness and formed under a low sedimentation rat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bottom boundary and the Holocen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MFS), and represents the sediment of a post-glacial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whereas the unit DU 1, the main body of the clinoform, sits on the MFS, belonging to the sediment of a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from middle Holocene(about 7–6 cal kyr BP) to the present. The provenance of the clinoform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 typical sediment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results of the joint contribution from both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proximal coastal sediments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s evidenced by the sediment geochemistry of the core. As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coactions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 Holocene sea-level changes, sediment supplies and coastal dynamic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inoform is genetically related with the synchronous clinoform or subaqueous deltas around the northeastern Shandong Peninsula and in the northern South Yellow Sea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as previously reported, with all of them being formed from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Holocene up to the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aqueous clinoform HOLOCENE Yellow Sea Shandong Peninsula Yellow River PROVENANCE sea-level change sedimenta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