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两次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3
1
作者 王张华 赵宝成 +1 位作者 陈静 李晓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9-110,共12页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以细颗粒沉积为主的晚第四纪钻孔进行OSL测年、U系测年、孢粉分析和微体古生物分析,试图建立高分辨率气候地层,从而建立本区晚第四纪的年代地层框架,并探讨本区晚第四纪的标志层和期间发生的两次海侵及其机制...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以细颗粒沉积为主的晚第四纪钻孔进行OSL测年、U系测年、孢粉分析和微体古生物分析,试图建立高分辨率气候地层,从而建立本区晚第四纪的年代地层框架,并探讨本区晚第四纪的标志层和期间发生的两次海侵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两孔记录的古气候波动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第6阶段(MIS6),堆积厚层的河道相粗颗粒沉积及第3硬土层,反映当时气候寒冷;第5阶段(MIS5),为滨海湖沼沉积,沉积物的颗粒显著变细;第4阶段(MIS4),本区形成第2硬土层;第3阶段(MIS3)的早期,本区也发育滨海湖沼沉积,中晚期则形成潟湖—砂坝体系,在滨海平原区普遍发育粉、细砂层;第2阶段(MIS2),地层由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构成,下部为黄灰、棕黄色粉砂,上部则为棕黄色或暗绿色硬粘土。其中MIS6、MIS4和MIS2期间发育的3层硬土层可作为本区晚第四纪沉积的标志层。在MIS5和MIS3期间,本区均发生海侵,MIS5时期由于古地势较高、淡水径流和陆源物质输入丰富,因此海水影响微弱;MIS3时期的中晚期为缺乏淡水输入的潟湖—砂坝环境,从而形成广泛的海侵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 年代地层 气候地层 海侵
下载PDF
从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看冰后期海侵以来珠江三角洲西江大鳌沙的形成 被引量:13
2
作者 何志刚 莫文渊 +1 位作者 刘春莲 吴超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31-336,共6页
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的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的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的PRD05和中部的PRD04两个钻孔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的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的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 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的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的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的PRD05和中部的PRD04两个钻孔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的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的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的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的粗,分选性比PRD05孔的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的沉积物比PRD05孔的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的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在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的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的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的位置在蛇地山和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大鳌沙 冰后期海侵 沉积速率 沉积物粒度 涨潮射流
下载PDF
文昌B凹陷陡坡带珠海组二段海侵扇三角洲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迎朝 陈志宏 +1 位作者 李绪深 徐新德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95,共10页
利用构造、层序地层、沉积古地貌、沉积微相分析、成藏综合分析等方法,对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陡坡带特殊构造背景下的珠海组储层沉积相及其油气成藏模式进行研究,认为该区珠海组二段与珠海组一段构成了一套优质区域性储盖组合,珠海组二... 利用构造、层序地层、沉积古地貌、沉积微相分析、成藏综合分析等方法,对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陡坡带特殊构造背景下的珠海组储层沉积相及其油气成藏模式进行研究,认为该区珠海组二段与珠海组一段构成了一套优质区域性储盖组合,珠海组二段沉积期,在陡坡带古丘地貌上发育潮控海侵退积型扇三角洲相,其水下分流河道骨架砂岩较好的孔渗性使珠海组二段成为油气优势运聚成藏层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之一。结合烃源岩、沟源断裂及圈闭等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提出该区珠海组二段"垂向运移、优势聚集、有效断块"的油气成藏模式,钻探发现文昌B凹陷陡坡带X构造整装规模储量的商业性油田和一批含油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B凹陷 陡坡带 珠海组二段 古丘-洼 潮控海侵退积型扇三角洲 成藏模式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海侵过程与土壤氟元素的富集效应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木壮 赖启宏 周顺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20,共4页
珠江三角洲代表性土壤浅层和深层样品测试数据表明,珠江三角洲土壤中存在较严重且分布广泛的氟元素污染,土壤氟的高含量区分布于冲积平原,显著地受海相沉积背景控制,与海相沉积密切相关,氟含量从地表到地下1.5~2.5m均较高,但含量变化... 珠江三角洲代表性土壤浅层和深层样品测试数据表明,珠江三角洲土壤中存在较严重且分布广泛的氟元素污染,土壤氟的高含量区分布于冲积平原,显著地受海相沉积背景控制,与海相沉积密切相关,氟含量从地表到地下1.5~2.5m均较高,但含量变化较小。高氟含量区分布与全新世海侵范围基本一致,两者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表明该区氟元素污染属于自然作用引起的土壤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关系不大,推测这是由于海水中氟元素在土壤富集的结果,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土壤中氟元素污染的回避、防治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氟元素 海侵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湖地区平湖组海侵体系域潮控三角洲-潮坪沉积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英辉 蔡华 +3 位作者 段冬平 荣乘锐 常吟善 徐清海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0,共8页
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岩性组合以三角洲-潮坪过渡相的砂、泥、煤薄互层为特征,由于沉积构造复杂、沉积微相类型多样,不同学者对沉积体系类型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制约了平湖... 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岩性组合以三角洲-潮坪过渡相的砂、泥、煤薄互层为特征,由于沉积构造复杂、沉积微相类型多样,不同学者对沉积体系类型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制约了平湖组勘探开发的进程。基于平湖组岩芯、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厘定了平湖组一、二段海侵域P7层典型相类型及相标志,采用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方法提取了典型潮控三角洲地质形态,总结了西湖凹陷平湖组海侵域潮控三角洲典型沉积特征。研究区潮控三角洲砂体受潮汐改造作用强,发育典型双黏土层、再作用面、韵律层理、潮汐束等沉积构造;潮控三角洲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局部发育三角洲平原;海侵时期海平面快速上升,三角洲前缘受潮汐改造作用强,形成潮汐砂坝与潮汐水道为主的砂体,潮控三角洲侧边发育潮汐水道为主的砂体,潮汐砂坝与潮汐水道是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研究区潮控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建立为西湖凹陷平湖组滚动勘探开发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控三角洲 潮坪 沉积模式 海侵 平湖组 西湖凹陷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序列及其对海侵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陆虹宇 姜守俊 +5 位作者 黄孔文 陈聪 汤永杰 李宏卫 黄屏 黄康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0,共13页
地处南海北部的珠江三角洲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数次海面升降过程,沉积了多套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为研究河口海岸带地区的沉积模式及古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以江门GC088孔岩芯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岩相分析、粒度... 地处南海北部的珠江三角洲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数次海面升降过程,沉积了多套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为研究河口海岸带地区的沉积模式及古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以江门GC088孔岩芯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岩相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微体古生物学及年代测试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内其他第四系钻孔剖面资料,综合揭示了珠江三角洲江门新会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新会地区第四系存在河床相、潮控河流相、河口湾相、三角洲前缘相、潮坪相、三角洲平原相6种沉积相及风化形成的花斑黏土层;(2)通过本文新获取的14C和OSL年代测试结果并综合对比区域内其他钻孔的测年结果建立了新会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年代框架,认为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2次海侵-海退旋回过程,且下海侵旋回的年代应归属于MIS 5;(3) GC088孔多指标分析结果呈现出较好的周期性,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变化较一致;结合区域内部分钻孔沉积相变化及其他各类指标结果(如元素比值、孢粉、有孔虫等),揭示了珠江三角洲MIS 5阶段可能存在次一级海平面波动。本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及冰期-间冰期旋回时岸线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旋回 MIS 5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的OSL和^14C年龄探讨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良田 王萍 +3 位作者 张珂 盛强 赵华 王成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42-1849,共8页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的年代测定在三角洲的发育演化、古海平面变化以及断裂活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江平原的7个钻孔岩心进行了,^14C和OSL测年以及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与前人主要根据^14C年龄得到珠江三角洲沉积小于4...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的年代测定在三角洲的发育演化、古海平面变化以及断裂活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江平原的7个钻孔岩心进行了,^14C和OSL测年以及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与前人主要根据^14C年龄得到珠江三角洲沉积小于4万年的认识不同,OSL测年结果显示下部地层的年龄值为4.7~13.5万年。本文对年龄的信度以及晚第四纪两次海侵旋回的地层年代框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次海侵旋回可能发生于距今4~10万年期间;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两次海侵之间,三角洲地区长期暴露地表,出现较大跨度的地层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 海侵旋回 地层年代 OSL
下载PDF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长江三角洲古环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杨达源 陈可锋 舒肖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5-530,共6页
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 (MIS 3)晚期 ,世界气候比较温湿 ,世界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约 2 0~ 4 0m。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出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大海侵。海侵沉积层在太湖渡村分布在海拔 - 2 .5~ - 12 .2 5m之间 ,属河口海湾沉积 ;在... 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 (MIS 3)晚期 ,世界气候比较温湿 ,世界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约 2 0~ 4 0m。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出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大海侵。海侵沉积层在太湖渡村分布在海拔 - 2 .5~ - 12 .2 5m之间 ,属河口海湾沉积 ;在上海分布在海拔 - 32 .3~ - 72 .76m之间 ,属浅海沉积。对长江三角洲MIS 3海侵沉积层进行构造运动校正之后 ,长江三角洲MIS 3古海平面高程约为 - 10m左右 ,一般比世界海平面要高的多。文章认为MIS 3晚期长江三角洲古海平面偏高可能与古太湖湾潮涌、长江古洪水有关 ,海侵沉积层顶面偏高可能还与水力均衡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期 海侵 高海平面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北翼沉积及其环境演变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报章 李从先 业治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4-75,共12页
长江三角洲北翼上更新亚统顶部(Qp3-3) 为一套河漫滩或湖沼相沉积,曾一度暴露为古地面。冰后期海侵层(Qh)呈SE→NW逐渐尖灭的楔状体形,不整合超覆于(QP3-3) 之上。Qh自下而上分别由滨海相、河口海湾相、潮... 长江三角洲北翼上更新亚统顶部(Qp3-3) 为一套河漫滩或湖沼相沉积,曾一度暴露为古地面。冰后期海侵层(Qh)呈SE→NW逐渐尖灭的楔状体形,不整合超覆于(QP3-3) 之上。Qh自下而上分别由滨海相、河口海湾相、潮成沙体相和潮滩相构成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层序。冰后期海侵在7~6.5kaBP间达到最大范围,并发育潮成沙体相沉积。受河流进积作用影响,约于1.5kaBP前后,大部地区淤浅为潮滩或滨海沼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沉积层序 潮成沙体 环境演变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苏北与长江三角洲沉积环境及其土体物理性质关系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燕开 刘松玉 洪振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9-52,共4页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把苏北沿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环境和物理性质进行联系性的对比分析,说明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源的不同是造成这两个地区浅部土层物理性质差异很...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把苏北沿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环境和物理性质进行联系性的对比分析,说明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源的不同是造成这两个地区浅部土层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主要原因,也论证了特定的沉积环境将形成土体特定的物理力学性质。因此,把沉积学与工程地质学结合起来广泛展开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地质普查工作,将有助于认识、验证甚至提前预测不同地区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沉积环境 物理性质 苏北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冰后期珠江三角洲沉积物通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志刚 吴超羽 +1 位作者 莫文渊 唐兆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7,共6页
从珠江三角洲283个钻孔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从269个钻孔中识别出了最大海侵面,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并由此计算了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在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分别... 从珠江三角洲283个钻孔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从269个钻孔中识别出了最大海侵面,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并由此计算了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在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总量分别为114.09,36.70,77.39 Gt.海退期沉积量大于海侵期.以现今珠江输沙量的约84%沉积在三角洲范围内计算得到冰后期珠江年均输沙量约为9.91 Mt,6 000 a以来的年均输沙量约为15.35 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沉积通量 冰后期 海侵 海退期
下载PDF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及其对相邻海岸沉积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李从先 范代读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的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的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三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的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的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的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的河口湾向进积的三角洲环境转变的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的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下载PDF
连云港海域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特征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4
13
作者 秦亚超 顾兆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1-116,共16页
基于连云港海域浅地层剖面资料解释和16个站位柱状岩心的剖面观察、粒度分析、微体化石鉴定、有孔虫和腹足类纹沼螺的AMS 14C年龄,分析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结构、厚度和沉积物组成,划分沉积单元及其分布范围;识别海侵沉积区的沉... 基于连云港海域浅地层剖面资料解释和16个站位柱状岩心的剖面观察、粒度分析、微体化石鉴定、有孔虫和腹足类纹沼螺的AMS 14C年龄,分析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结构、厚度和沉积物组成,划分沉积单元及其分布范围;识别海侵沉积区的沉积相,认识其沉积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水下三角洲沉积体可分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沉积单元,两者沿连云港海岸线呈并置关系。三角洲前缘位于埒子口至新淮河口外,为一NNE向进积、NW向倾斜的扇形楔状体,可识别出灌河叶瓣及其以东的叶瓣两个沉积中心。该沉积单元以砂质沉积为主,两个叶瓣之间的分流间湾分布有泥和砂质泥。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西北侧,大致从埒子口外侧沿海岸带向海州湾展布。该单元为泥质沉积,厚度较薄,其北部的两个柱状岩心所揭示的沉积厚度分别为1.8 m和1.5 m。水下三角洲以北,海侵沙席分布广泛,厚度通常在20 cm左右。其分布在本区具有普遍性,只是在连云港海域被黄河泥沙所覆盖,由此也构成了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底界面。该界面具有侵蚀残留地貌特征。海侵沙席之下为晚更新世MIS 3阶段中早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物多由黄色粉砂或砂质粉砂组成,含有较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等,可见淡水纹沼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柱状沉积物 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 海侵沉积 南黄海
下载PDF
晚松山时南黄海的古长江三角洲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子赓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3-23,共11页
早更新世晚期(加拉米洛亚时开始到松山时结束),中国东部陆架发生海侵。随着海侵的推进,在南黄海中部出现了较厚的三角洲沉积。在沉积层的垂直序列上,发现了分流河口沙坝、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间湾等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的交替。这是... 早更新世晚期(加拉米洛亚时开始到松山时结束),中国东部陆架发生海侵。随着海侵的推进,在南黄海中部出现了较厚的三角洲沉积。在沉积层的垂直序列上,发现了分流河口沙坝、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间湾等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的交替。这是一个海侵序列的三角洲层序。在海侵进程中三角洲的进积速率与海水进侵速率基本平衡。南黄海晚松山时古长江三角洲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浙闽隆起带在早期第四纪仍然是继承晚第三纪的一个构造上的隆起及地貌上的屏障,它制约着古长江流向东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古长江 三角洲 海侵
下载PDF
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中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3,共7页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和范围受古地貌和区域沉降的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减小,三角洲在约距今7000a时开始建造,并广泛发育潟湖、沙坝和平原河流沉积体系.此后,海平面趋于稳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海岸沉积环境大片萎缩、消亡.同样利用泥炭(45个)测年数据重建了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结果与尼罗河的差异较大,可能是两地沉降差异所致.近代长江三角洲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动 尼罗河三角洲 全新世 环境 碳同位素 海侵 人类活动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北翼后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粒度特征及环境演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丁大林 张训华 +3 位作者 于俊杰 王丽艳 王丰 商守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45,共12页
对长江三角洲北翼CSJA3孔的粒度数据及粒度参数、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等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岩性、沉积构造、孢粉和有孔虫组合等数据,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及海侵记录。分析表明,粒度数据可... 对长江三角洲北翼CSJA3孔的粒度数据及粒度参数、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等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岩性、沉积构造、孢粉和有孔虫组合等数据,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及海侵记录。分析表明,粒度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间冰期黏土含量降低,砂含量增加,平均粒径较大;冰期正好相反。根据岩性、测年、孢粉、有孔虫等建立的年代框架确定CSJA3孔底部为MIS6期。CSJA3孔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沉积单元:U6(泛滥平原-河漫滩)、U5(河口-潮坪)、U4(河漫滩)、U3(潮坪-滨浅海)、U2(河漫滩)、U1(澙湖-潮坪)。CSJA3孔共记录三次海侵,U5、U3和U1地层分别对应MIS5期太湖海侵、MIS3期滆湖海侵和MIS1期镇江海侵。其中,MIS3期海侵强度比MIS5期更大,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不符。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构造作用控制的古地势变化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沉积环境 海侵 长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断隆区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玉崑 夏法 陈家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5年第1期52-62,共11页
本文讨论了五桂山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断隆区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本区的主要断裂系统有NE、NNE 及NW 向三组,受燕山期及喜山期板块碰撞的影响,断裂力学性质发生压剪性→张剪性的重复或交替,新构造期均演变为张性正断层.受三组不同方向活动... 本文讨论了五桂山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断隆区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本区的主要断裂系统有NE、NNE 及NW 向三组,受燕山期及喜山期板块碰撞的影响,断裂力学性质发生压剪性→张剪性的重复或交替,新构造期均演变为张性正断层.受三组不同方向活动断裂围限的五桂山断隆区,新构造时期的间歇上隆,形成五级夷平面.次级断陷三乡盆地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或稍早些.断隆区内的次级断陷带是地热异常带.查明三组不同方向断裂的交切关系,对寻找新的地热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桂山 动力变质岩 燕山期 断裂系统 断裂构造特征 断陷带 构造应力场 张性正断层 断块 构造岩 盆地 地质构造 喜山期 海侵 海进 珠江三角洲 广东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中山横栏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子宁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5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中山横栏地区在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第四纪Ⅳ01钻孔岩性、粒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包含三次沉积旋回:一次... 中山横栏地区在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第四纪Ⅳ01钻孔岩性、粒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包含三次沉积旋回:一次晚更新世海侵旋回和两次全新世的海侵旋回,其形成的下粗上细正向序列在进积型三角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和微量元素B、Ba、Sr 的指相特征,探讨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海侵-海退旋回,揭示在中全新世中晚期(约5 - 2.5 kaBP)发生了海退过程,进一步印证中山横栏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存在三次海侵事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沉积特征 海侵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地球磁场变化对珠江三角洲万顷沙沉积钻孔年代地层的约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强强 杨小强 +2 位作者 谢叶彩 张庭伟 王建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海侵沉积的历史,是始于氧同位素三阶段(MIS3)还是五阶段(MIS5)已争议几十年,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海平面升降对全球变化响应方式的讨论和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以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伶仃洋河口地区万顷沙的GZ-2钻...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海侵沉积的历史,是始于氧同位素三阶段(MIS3)还是五阶段(MIS5)已争议几十年,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海平面升降对全球变化响应方式的讨论和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以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伶仃洋河口地区万顷沙的GZ-2钻孔(22°42.339′N,113°30.831′E)岩心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进行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提取沉积物中记录的地球磁场极性漂移和相对强度变化信息。在AMS;C和光释光年龄限定之下,将地球磁场相对强度曲线与高分辨率的、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标准曲线进行对比,尝试确定晚更新世细粒沉积物的年代框架。结果表明钻孔细粒沉积物发生在约43 ka以来,海侵历史始于MIS3阶段。这一认识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可能普遍存在MIS3阶段的海侵,其控制因素在于在该时期构造沉降和全球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海水沿部分深切河谷入侵,形成局部海侵沉积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晚更新世海侵 地层年代框架 地球磁场变化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北翼ZKA01钻孔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20
作者 刘宪光 杨晋炜 +6 位作者 蒋仁 梁飞刚 夏斌 王钜 胡利 孙丰瑞 董军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6-868,共13页
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及海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热点。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往复摆动、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地层频繁缺失,目前尚未在该地区同一个钻孔内发现完整的海侵记录。基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1... 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及海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热点。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道往复摆动、河流下切侵蚀导致地层频繁缺失,目前尚未在该地区同一个钻孔内发现完整的海侵记录。基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1钻孔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古地磁年代学和光释光(OSL)测年研究,对比区域钻孔资料确定了该孔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发现ZKA01钻孔完整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5次海侵事件。结果表明,ZKA01孔B/M界线位置在108.00m处,M/G界线位置为300.25 m处。中、上更新统界线位于第Ⅲ海相层底部,即92.95m处。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界线置于该钻孔发现的第Ⅰ海相层底部,即16.65m处。晚更新世以来,前3次海侵发生在MIS5(128~74 ka)阶段,其中MIS5.1海侵规模较大,仅次于全新世时期的海侵规模。第4次海侵发生在MIS3阶段(60~24 ka),在深度上和年代上相当于MIS3时期的“第Ⅱ海相层”。第5次海侵发生在MIS1(12 ka至今)阶段,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的浅海环境,该次海侵规模最大。同时发现MIS5阶段初次海侵记录在该地区各钻孔埋深大致相当,该界面可作为长江三角地区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的标志性地层。以上研究成果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晚期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研究分析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年代学 地层 沉积环境 微体生物化石 MIS5 海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