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重刺激技术评估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谭峰 王学文 +3 位作者 詹杰 谭玖清 刘亚丽 刘效仿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1-564,共4页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评估电针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5年3月广东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按随机数宁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l例ACI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评估电针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5年3月广东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按随机数宁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l例ACI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30例,电针组(基础治疗+电针)3l例;另选健康人(不予任何干预)20例测定参考值作为对照。治疗前、治疗14d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m-运动功能评分(FMA)、TST评定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I。)及皮质脊髓束传导功能。结果治疗前电针组和对照组NIHSS、MBI、FMA评分及TST测试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4d后电针组和对照组TST测试水平均明硅高于治疗前和健康组;而且电针组TST测试水平[(39.91±31.76)%比(56.45±31.49)%]、总有效率(93.50%比73.33%)、NIHSS(分:2.52±1.93比4.17±3.39)、MBI(分:88.55±11.70比7933±16.70)、FMA评分(分:85.27±16.59比74.17±24.1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电针组TST测试水平与ACI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成负卡H关(r=-0.725,P〈O.05)。结论TST是客观评估电针治疗ACI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障碍恢复的检测方法,电针促进ACI运动神经功能恢复与减轻皮质脊髓束损伤等密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技术 脑梗死 急性 运动功能 电针
下载PDF
用三重刺激技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7
2
作者 苏红军 谢炳玓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33-137,共5页
目的:评估三重刺激技术(TS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观察及预后的预测作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TST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并定期对其运动功能通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目的:评估三重刺激技术(TS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观察及预后的预测作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TST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并定期对其运动功能通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量表评估,计算TST测试值(TSTtest)和TST对照反应(TSTcontrol)的波幅比率和面积比率,并分析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评估TST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①急性脑梗死患者健侧TST波幅比率为95.0%±3.0%,面积比率为96.0%±2.0%,患侧TST波幅比率为66.5%±16.9%,面积比率为66.6%±17.0%,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患者住院当天及住院30天时通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分值分别为40.8±11.2分和72.0±15.6分,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分值明显提高(P<0.01)。③对TSTtest和TSTcontrol波幅比率和面积比率与通过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r=0.982和r=0.996,两变量呈正相关。结论:定量检测皮质脊髓束在急性脑梗死期传导缺损方面是可能的。因此TST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功能状况的评价和随访研究可提供一个准确而客观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中枢传导时间(CCT) 刺激技术(tst) 小指展肌 对冲技术 经颅磁刺激(TMS)
下载PDF
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电生理特点——三重刺激技术研究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含 王悦 崔丽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年第9期655-659,共5页
目的 分析三重刺激技术(TST)对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为2009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6例不典型帕金森患者(多系统萎缩5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对照组为12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或非神... 目的 分析三重刺激技术(TST)对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皮质脊髓束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为2009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6例不典型帕金森患者(多系统萎缩5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例),对照组为12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或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受试者进行右上肢小指展肌TST和传统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分析TST波幅比(TST测试/TST对照)、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静息运动阈值(RMT)、MEP潜伏期特点。对上述电生理指标进行与病程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的TST波幅比明显降低[(40.7%±18.6%) vs (96.8%±3.0%),P=0.001],RMT明显升高[(63.3±5.2) vs (48.6±8.4),P=0.001],MEP潜伏期和CMC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T和传统MEP相关参数与病程或年龄之间均未见显著性相关,但是TST波幅比与病程呈现负相关趋势。结论 TST较传统MEP能更好地评价不典型帕金森患者的皮质脊髓束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技术 不典型帕金森 皮质脊髓束
下载PDF
三重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君逸 徐迎胜 樊东升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523-525,共3页
三重(冲)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衍生于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利用对冲技术将TMS诱发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放电同步化,可定量化评估运动传导通路损伤程度,作为一种无创无... 三重(冲)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衍生于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利用对冲技术将TMS诱发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放电同步化,可定量化评估运动传导通路损伤程度,作为一种无创无痛检查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技术 临床应用 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元放电 脊髓运动 损伤程度 量化评估
下载PDF
三重经颅磁刺激技术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悦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三重经颅磁刺激(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改变,比较TST与传统电生理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ALS患者50人进行TST测定及传统电生理指...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三重经颅磁刺激(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改变,比较TST与传统电生理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ALS患者50人进行TST测定及传统电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ALS组50例患者TST波幅比阳性率为62.0%,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9.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7.227,P=0.000)。有UMN体征ALS组(28例)、无UMN体征ALS组(22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TST波幅比异常率分别为89.3%、27.3%,9.1%,TST波幅比检测ALS患者UMN损害的敏感度更高,为89.3%、准确度90.0%均高于传统电生理指标,特异度90.9%,低于传统电生理指标。结论 TST波幅比可以成为判定ALS患者临床UMN损害的敏感指标,优于传统电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技术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上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三重刺激技术评价化痰通络颗粒对前循环脑梗死神经功能及皮质脊髓束的影响
6
作者 方美凤 谭峰 +2 位作者 王学文 程南方 刘晓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0-893,共4页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 TST)观察化痰通络颗粒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皮质脊髓束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65例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rarction, A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 TST)观察化痰通络颗粒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皮质脊髓束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65例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rarction, A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颗粒治疗,疗程均为14 d;于治疗前、治疗21 d后分别运用TST检测两组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的变化,并采用NIHSS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NIHSS评分、F-M评分、MBI评分与TST test测试结果的相关性。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组。结果:治疗前、治疗21 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TST test/TST control波幅比率和面积比率均较健康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F-M评分、MBI评分及TST test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TST test测试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TST test测试结果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8、0.652,P<0.05),与F-M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536、-0.538,P<0.05)。治疗前TST test测试结果与治疗21 d后MBI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876、-0.894,P<0.05)。结论:TST能定量反映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客观、准确评估患者皮质脊髓束功能;化痰通络颗粒能促进风痰瘀阻型ACI患者皮质脊髓束的修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痰通络颗粒 刺激技术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下载PDF
TST评估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黄婷婷 谭峰 +1 位作者 徐丽红 黎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0-1232,共3页
目的:通过三重刺激技术(TST)评估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中风病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探讨传统名方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方法:收集中医辨证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 目的:通过三重刺激技术(TST)评估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中风病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探讨传统名方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方法:收集中医辨证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运用TST技术检测患者患侧肢体TST剩余值从而了解早期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通过中药辨证施治疗后分析不同黄芪剂量补阳还五汤患者TST剩余值检测结果的规律及变化程度。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与各组的TST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治疗前后TST差值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各个治疗组间差异显著(均P<0.01);30 g组与120 g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与60 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120 g组与60 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4)。结合均数60 g组效果最好,其次为120 g组、30 g组。结论:TST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脑梗死患者中药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功能,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治疗后恢复程度提供可靠的数据评估;不同黄芪剂量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影响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技术 急性脑梗死 补阳还五汤 黄芪剂量 运动功能 气虚血瘀
下载PDF
三重刺激技术对肯尼迪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检测 被引量:5
8
作者 徐迎胜 张朔 樊东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522-1525,共4页
目的 对肯尼迪病(KD)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的亚临床损害.方法 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肯尼迪病患者20例.对其进行临床查体、基因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主要... 目的 对肯尼迪病(KD)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的亚临床损害.方法 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肯尼迪病患者20例.对其进行临床查体、基因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主要观察TST检测(包括经颅磁刺激、外周神经刺激、对冲技术等),计算TSTtest/TSTcontrol波幅比,判断其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状况.结果 2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基因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44±5)个]、常规肌电图结果均符合KD.TST检测结果:13例TST、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正常,其中1例临床存在腱反射活跃,余12例腱反射减低;7例患者TST结果异常,其中4例CMCT正常,5例临床查体有不同程度的腱反射亢进或病理征,其中2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2例合并脊髓型颈椎病,3例为KD原发性TST异常.结论 肯尼迪病可以存在上运动神经元的亚临床损害,同时必需排除锥体束损害的其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病 上运动神经元 经颅磁刺激 刺激技术
原文传递
三重刺激技术对腓骨肌萎缩症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徐迎胜 张朔 +2 位作者 刘小璇 孙阿萍 樊东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660-1663,共4页
目的 对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的亚临床证据,以期为致病基因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CMT患者65例... 目的 对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进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索其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的亚临床证据,以期为致病基因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CMT患者65例.对其进行临床查体、神经电生理检测,主要观察锥体束征和TST检测(包括经颅磁刺激、外周神经刺激、对冲技术等)结果,计算TST test/TST control波幅比,判断其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状况.结果 临床查体发现7例患者下肢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肌张力增高,其中2例合并上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10例患者TST test/TST control波幅比下降(其中5例下肢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2例合并上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对应的致病基因:MFN2基因突变5例,BSCL2基因突变1例,3例GJB1基因突变,GDAP基因突变1例.根据临床查体和TST结果,18.5%(12例)的患者存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结论 CMT患者可存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据此可进行相关致病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 上运动神经元 经颅磁刺激 刺激技术
原文传递
三重刺激技术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悦 崔丽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52-854,共3页
三重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是运动诱发电位(momr evoked potential,MEP)的一项改进方法。它利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外周电刺激的对冲技术,测定TMS兴奋的脊髓运动神经... 三重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是运动诱发电位(momr evoked potential,MEP)的一项改进方法。它利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外周电刺激的对冲技术,测定TMS兴奋的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s,MNs)百分比,从而能够定量评价中枢传导功能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技术 临床应用 脊髓运动神经元 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磁刺激 外周电刺激 传导功能
原文传递
电针对中医不同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婷婷 谭峰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9-791,共3页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量化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电针治疗后的恢复程度,为中风病的微观辨证治疗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络... 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量化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电针治疗后的恢复程度,为中风病的微观辨证治疗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痰热腑实型。运用TST技术检测患者患侧肢体TST剩余值从而了解早期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通过电针综合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TST剩余值检测结果的规律及变化程度。结果 (1)治疗前各证型的TST值由高至低为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各证型TS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78,P<0.01);各证型间TST值比较,风火上扰与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痰瘀阻络与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电针治疗后,各证型TST值由高至低为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痰热腑实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不同证型的TS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129,P<0.01);各证型间TST值比较,风火上扰与痰瘀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痰热腑实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对急性脑梗死各证型TST恢复程度比较:痰热腑实型>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F=26.581,P<0.01),两两比较,痰热腑实与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间TST剩余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ST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脑梗死患者电针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功能,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电针治疗后恢复提供可靠的数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证型 刺激技术 皮质脊髓束 电针
下载PDF
连枷臂综合征颈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检测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迎胜 张朔 +2 位作者 陈君逸 杨彦 樊东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 对连枷臂综合征(FAS)患者进行体检、胸肌腱反射定量化检测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寻其颈区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的证据.方法 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FAS患者67例,观察其诊断时和随访... 目的 对连枷臂综合征(FAS)患者进行体检、胸肌腱反射定量化检测和三重刺激技术(TST)检测,探寻其颈区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的证据.方法 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FAS患者67例,观察其诊断时和随访3、6、9、12个月时临床体检、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主要记录体检时的锥体束征、胸肌腱反射定量化检测和TST检测结果,判断其颈区UMN功能状况.结果 67例FAS患者诊断时,双上肢近端无力61例,右上肢近端无力4例,左上肢近端无力2例.上肢腱反射增强25例,减弱20例,消失22例.胸肌腱反射活跃或亢进66例,减弱1例,颈区UMN受累评分(2.0±0.5)分,颈区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评分(2.0±0.2)分.TST检测结果表明TST检测/TST对照波幅比为78.31% ±6.52%.胸肌腱反射定量化检测结果显示,胸肌腱反射的潜伏期为(7.80±1.22) ms,波幅为(1.23±0.14) mV.随访研究发现上肢腱反射逐渐减弱,UMN评分逐渐减低,下运动神经元评分逐渐增高,TST检测/TST对照波幅比逐渐下降,胸肌腱反射定量化检测潜伏期变化不明显.结论 FAS患者存在颈区UMN损害,随着病程进展,锥体束征常常被肌萎缩掩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臂综合征 上运动神经元 刺激技术 胸肌腱反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