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技术史与“三重洞穴”说——论信息时代的哲学前景
1
作者 杨子飞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2-37,共6页
柏拉图笔下的洞穴可以称为口语信息技术支撑的"第一洞穴",现代人借助印刷信息技术建造了"第二洞穴",信息时代又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建造了虚拟的"第三洞穴",它们构成了哲学的现实处境。从中我们发现:人类越... 柏拉图笔下的洞穴可以称为口语信息技术支撑的"第一洞穴",现代人借助印刷信息技术建造了"第二洞穴",信息时代又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建造了虚拟的"第三洞穴",它们构成了哲学的现实处境。从中我们发现: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而哲学也越来越失去她的超越品性,从"第一洞穴"的超越者变成为了"第二洞穴"的立法者,最后变成"第三洞穴"的解释者。哲学的洞穴化就是对根本性问题的遗忘,它是未来哲学面临的最根本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三重洞穴 哲学
原文传递
从数字到数据再到“据数”变迁的哲学省思
2
作者 杨子飞 李晓姗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0-46,共7页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根本特质不是“大”,也不是“数”,而是“据”,大数据时代实际上是用“据数”说话的时代。“据数”不同于数据,也不同于数字。“据数”是指作为世界凭据的数字,数据是指作为世界度量的数字,数字则是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根本特质不是“大”,也不是“数”,而是“据”,大数据时代实际上是用“据数”说话的时代。“据数”不同于数据,也不同于数字。“据数”是指作为世界凭据的数字,数据是指作为世界度量的数字,数字则是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从古代的数字到现代的数据再到当代的“据数”,这三个重要的变迁过程,本质上呈现了人类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三重洞穴”的演化过程:数字是居住在“第一洞穴”里的人试图认识自然世界本身的产物,数据是居住在“第二洞穴”里的人试图刻度人造世界的产物,“据数”是居住在“第三洞穴”里的人试图构建虚拟世界的产物。数据主义作为“第三洞穴”的意识形态,本质上只是大数据时代的精神附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 数据 据数 三重洞穴 精神附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