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重测交群体解析玉米株高与穗位高杂种优势QTL 被引量:5
1
作者 张体付 梁帅强 +2 位作者 吕远大 蒋璐 赵涵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7-843,共7页
为检测玉米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QTL,以121株intermated B73×Mo17(IBM)个体为基础群体,按照三重测交交配设计构建了三重测交群体,通过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的主效QTL及互作位点进行了分析。在第9染色体上的2个紧... 为检测玉米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QTL,以121株intermated B73×Mo17(IBM)个体为基础群体,按照三重测交交配设计构建了三重测交群体,通过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的主效QTL及互作位点进行了分析。在第9染色体上的2个紧密连锁的区段分别定位到了一个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加性QTL位点,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14.3%和18.6%。该QTL可能同时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起作用。在第1、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株高杂种优势超显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0%~11.4%;在第1、第6、第8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穗位高杂种优势超显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6%~16.8%。进一步分析发现,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区段及2对显显上位性互作区段对穗位高杂种优势存在上位性贡献,加加互作效应及显显互作效应可共同解释表型变异的40.7%和26.8%。由此可知,加性、显性及两位点互作上位性共同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存在贡献。本研究检测到的主效QTL位点有助于株高、穗位高在杂种优势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穗位高 杂种优势 三重测交 QTL
下载PDF
水稻茎叶形态性状的简化三重测交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徐云碧 申宗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44-351,共8页
以H1459和乐一为测验系L_1和L_2,分别与泸红早等22个早籼品种进行简化三重测交(sTTC),考查了12个茎叶形态性状。其中,剑叶宽、倒2叶宽、倒3叶宽,倒2节间长和基部节间粗在两个测验系中表现为极端类型,倒3叶长和剑叶夹角在两个测验系间可... 以H1459和乐一为测验系L_1和L_2,分别与泸红早等22个早籼品种进行简化三重测交(sTTC),考查了12个茎叶形态性状。其中,剑叶宽、倒2叶宽、倒3叶宽,倒2节间长和基部节间粗在两个测验系中表现为极端类型,倒3叶长和剑叶夹角在两个测验系间可能存在由于同效基因分散分布引起的真实遗传差异。对上述7个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基部节间粗的变异只涉及基因的加性效应,其余性状除加性(和显性)效应外,还与上位性效应有关。各性状的显性度,倒2叶宽、剑叶宽、基部节间粗几乎无显性,其余性状为部分显性。在表现显性的性状中,倒2节间长以单向显性为主,倒3叶长为双向显性。遗传率估值以倒3叶长、剑叶宽、倒2叶宽较高,剑叶夹角和基部节间粗较低,其余性状居中。分离极限的预测表明,以L_1和L_2为亲本,可望获得倒3叶长和剑叶夹角等性状显著超过双亲的重组品系。讨论了与sTTC分析有关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遗传 茎叶形态 三重测交分析
下载PDF
利用三重测交群体解析玉米穗部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学基础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玲 张体付 +2 位作者 梁帅强 陆海燕 吕远大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6-992,共7页
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剖析控制穗部性状杂种优势数量性状位点(QTL)有助于加深杂种优势作用机制的理解,为杂种优势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根据三重测交交配设计方法组配了121个测交后代的三重测交(TTC)群体,并利用完备区间作... 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剖析控制穗部性状杂种优势数量性状位点(QTL)有助于加深杂种优势作用机制的理解,为杂种优势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根据三重测交交配设计方法组配了121个测交后代的三重测交(TTC)群体,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穗部性状杂种优势进行了QTL分析。经检测,共发现13个主效QTLs。其中,穗长检测到2个QTL,穗粗检测到4个QTL,穗行数检测到1个QTL,行粒数检测到2个QTL,百粒质量检测到4个QTL。这些QTL分别分布于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10染色体上。QTL位点作用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超显性位点最多(10个),加性位点最少(2个),单位点可解释8.2%~23.3%的表型变异。对QTL位点上位性互作进一步剖分发现,穗粗、穗行数和百粒质量性状中存在9对不同位点的上位性互作,单位点可解释20.4%~35.3%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加性、显性及两位点上位性互作是玉米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遗传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杂种优势 三重测交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QTL)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三重测交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定富 刘后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用扩展三重测交设计研究了甘蓝型油菜芥酸及其他脂肪酸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芥酸的上位性效应不显著,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显性作用较小。显性方向为正,一级统计量分析不显著,二级统计量分析达显著水平。方差分量 D,H 和 F 的估值... 本文用扩展三重测交设计研究了甘蓝型油菜芥酸及其他脂肪酸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芥酸的上位性效应不显著,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显性作用较小。显性方向为正,一级统计量分析不显著,二级统计量分析达显著水平。方差分量 D,H 和 F 的估值分别为358.15—362.22,8.74—18.00和51.77—53.26。平均显性度为0.1553—0.2242,优势比为0.0051—0.1156,基因数目的估值平均为2.02±0.0298。两个基因座位的加性效应基本上相等,平均约为13.50%。廿碳烯酸、十八碳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之和)和棕榈酸存在极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廿碳烯酸和十八碳酸符合六参模型,前者[i],[j],[l]互作均显著,后者[l]互作不显著。棕榈酸不符合六参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酸 三重测交分析 甘蓝型 油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