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构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上):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模式评述 被引量:2
1
作者 郭伟和 《社会工作》 CSSCI 2024年第1期50-61,160,161,共14页
社会工作理论来自一般社会科学,但并非机械应用社会理论,而是在理论启发下提升实践的有效性。社会工作理论是为了阐明干预过程和实践理由的理论,不是为了解释一般社会规律的理论。本系列论文(分为上、中、下3篇)系统评述了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来自一般社会科学,但并非机械应用社会理论,而是在理论启发下提升实践的有效性。社会工作理论是为了阐明干预过程和实践理由的理论,不是为了解释一般社会规律的理论。本系列论文(分为上、中、下3篇)系统评述了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方式、构建原理,围绕社会科学中的人观、发展观和实践观,重构了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实践框架的理论分类模式,用生命历程理论和反思实践理论作为“人在环境中”的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试图超越通用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论。本文是《重构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系列文章的上篇,着重对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来源和分类模式进行回顾与评论。本文认为,无论是大卫·豪借鉴组织社会学的二维四象分类法,还是马尔科姆·佩恩的基于建构主义发生学的实务模式归类法,以及与其类似的约翰·科茨的三分法,乃至罗伯特·穆拉利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左、中、右的连续统分类法,都不是基于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人在环境中”的成长改变——来寻找理论资源,而是把某种分类框架套在了实务模式上,或者只是基于实务模式进行简单的归纳分类。这样恰恰导致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并没有提出适合社会工作实践要素的真正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重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它必须是能对案主的日常生活实践进行干预、阐明的双重实践理论;它必须是基于“人在环境中”的人与环境的交互实践理论;它必须是能够整合价值理性与实践逻辑的双重理性。为此,必须从人的构成性、人的成长模式和人的实践场域三重理论出发,来构建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务模式 理论基础 人在环境中 三重理论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