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考古学家汪宁生的治学方法——以“三重证据法”为例
1
作者 张翔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8期71-74,共4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考古学诞生,而汪宁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汪宁生在中国古史、民族学、考古学的基础上,以及顾颉刚等人的影响下,形成了“三重证据法”。同时汪宁生也在写作和实践中运用“三重证据法”。而“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考古学诞生,而汪宁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汪宁生在中国古史、民族学、考古学的基础上,以及顾颉刚等人的影响下,形成了“三重证据法”。同时汪宁生也在写作和实践中运用“三重证据法”。而“三重证据法”也在批评中不断接受检验,虽然民族考古学有些过时,但不妨碍人们重新评估民族考古学“三重证据法”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宁生 考古学史 证据
下载PDF
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与三重证据法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鑫 李建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8-33,共6页
从文学转治文物的沈从文是三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最早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而且熟练运用这一方法取得了文献、文物研究的辉煌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深入研究与人才... 从文学转治文物的沈从文是三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最早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而且熟练运用这一方法取得了文献、文物研究的辉煌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深入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方法。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掩盖了其物质文化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后的沈从文研究应当还原他作为一名史学家的真实面目和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证据 物质文化史研究 考古学
下载PDF
浅谈汉语史研究中三重证据法之运用--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简帛医方中的“冶”“饍”研究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董志翘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王国维提出的史学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嗣后,这一研究方法不仅迅速扩展到人类学、民族学、文学、语言学等一切研究领域,且又有不少学者根据不同实践与理解,发展为"三重证据法"... 王国维提出的史学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嗣后,这一研究方法不仅迅速扩展到人类学、民族学、文学、语言学等一切研究领域,且又有不少学者根据不同实践与理解,发展为"三重证据法"。"汉语史"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专门史的研究。近年来,汉语史研究中运用三重证据法(这里的"三"也可以理解为表示多的约数)者日益增多,比如取出土文献语料、传世文献语料与域外汉文文献语料(即类似陈寅恪先生所云"异族之故书")相互印证;取出土文献语料、传世文献语料与现代口语方言(即类似黄现璠先生所云"口述史料"、饶宗颐先生所云"田野调查")相互印证;取出土文献语料、传世文献语料与相关异国语语料(类似叶舒宪先生所云"人类学视野")相互印证;等等。今结合出土文献简帛医方中的"冶""饍"二字的考释问题,谈谈对三重证据法运用的一点粗浅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汉语史
下载PDF
沈从文与服饰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 被引量:8
4
作者 杨道圣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44-48,共5页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实际上已意识到服饰史料的三个种类:实物、图像、文献,惜其未能详尽其言。本文从其中分析出最适合服饰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并结合罗兰·巴特对于服饰符号体系的三分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参照西方服装史的...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实际上已意识到服饰史料的三个种类:实物、图像、文献,惜其未能详尽其言。本文从其中分析出最适合服饰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并结合罗兰·巴特对于服饰符号体系的三分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参照西方服装史的研究,提出运用三重证据法研究中国服饰史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服饰史研究 证据
下载PDF
三重证据法探知古蜀史事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广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6-40,共5页
利用文献、考古、社会性历史信息三重证据,证实《蜀王本纪》中古蜀时间跨度3500年的合理性,其中蚕丛至鱼凫三代约跨越2000年。由此发现鱼凫与杜宇王朝之间至少有800年的历史空白。根据地名线索,得知蚕丛、鱼凫属于氐人,处于酋邦体制下,... 利用文献、考古、社会性历史信息三重证据,证实《蜀王本纪》中古蜀时间跨度3500年的合理性,其中蚕丛至鱼凫三代约跨越2000年。由此发现鱼凫与杜宇王朝之间至少有800年的历史空白。根据地名线索,得知蚕丛、鱼凫属于氐人,处于酋邦体制下,未有巩固的基地,最后南下转移,销声匿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史 证据 考古文化 地名信息
下载PDF
新时代高职教师职称制度建设现状调查:基于三重证据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为民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利用具有三角互证功能的三重证据法,对高职教师职称制度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主要成绩包括:基本建成“四层级、六环节”的评审组织流程,职称评审的内容设计日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职称评审方式方法呈现诸多基层首创特色,评审与聘任相... 利用具有三角互证功能的三重证据法,对高职教师职称制度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主要成绩包括:基本建成“四层级、六环节”的评审组织流程,职称评审的内容设计日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职称评审方式方法呈现诸多基层首创特色,评审与聘任相结合成为职称制度的重要原则。同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学术导向的职称评审模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职称评审指标的量化赋分方法不够公平合理,职称评审流程设计不够周全易滋生不正之风,师德考核负面清单等配套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高职院校 高职教师 职称制度 职称评审 “双师型”教师
下载PDF
古代文学研究二重、三重证据法及其他 被引量:4
7
作者 邓乔彬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5-9,共5页
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 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当代学者叶舒宪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来论证古代文化,用外国的、世界的东西来论证中国的情况。笔者认为"三重证据法"的名词或可质疑,但用文化人类学来"破译"古代文化所取得的实绩确实是令人振奋的。若不为名词所限,本着闻一多、郑振铎等前辈学者的开创精神,在当代学者勇于探索的启发下,尽管不采用"三重证据法"的说法,或不限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但沿着文化学的研究路子,应该可以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继续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寅恪等学术大师们研究古代文学的方法和成就,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证据 证据 文化学研究 乾嘉学派
下载PDF
从神话—原型理论到人类学“三重证据法”——叶舒宪先生访谈录
8
作者 叶舒宪 汪宇 《现代中文学刊》 1996年第1期18-22,共5页
叶先生大约是在84年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至今已有12个年头,取得了世人嘱目的成就,从叶先生最初著述中,就能感觉到一种迥异于当时的治学路子。援西证中,中西互证,令人耳目一新,思路顿开。也许,您在刚走入学术领域时,就已经对治学思路、... 叶先生大约是在84年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至今已有12个年头,取得了世人嘱目的成就,从叶先生最初著述中,就能感觉到一种迥异于当时的治学路子。援西证中,中西互证,令人耳目一新,思路顿开。也许,您在刚走入学术领域时,就已经对治学思路、途径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还在大学中文系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人类学家 原型理论 神话学 证据 原型批评 郭沫若 王国维 学术成果 人类学视野
下载PDF
“三重证据法”演绎下的楚辞研究——读吴广平先生撰《楚辞全解》 被引量:1
9
作者 艾初玲 《艺海》 2009年第3期110-111,共2页
青年楚辞学者吴广平先生所撰的《楚辞全解》新近由岳麓书社作为“古典名著标准读本”丛书之一出版了。这是一部屈原、宋玉全集校注汇评本。书中除收录了传世《楚辞》所收屈原和宋玉的全部作品外,还补录了其他传世文献中所收的署名宋玉... 青年楚辞学者吴广平先生所撰的《楚辞全解》新近由岳麓书社作为“古典名著标准读本”丛书之一出版了。这是一部屈原、宋玉全集校注汇评本。书中除收录了传世《楚辞》所收屈原和宋玉的全部作品外,还补录了其他传世文献中所收的署名宋玉的全部作品(包括伪作)以及银雀山出土的宋玉赋佚篇。全书收录的屈原作品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宋玉作品有《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微咏赋》、《御赋》、《对楚王问》、《对友人问》、《对或人问》、《高唐对》、《郢中对》、《报友人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研究 证据 先生 吴广 《登徒子好色赋》 屈原作品 《高唐赋》 宋玉赋
下载PDF
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诗经》研究的文学人类学进路
10
作者 杨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3,共5页
自从葛兰言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诗经》研究方法,后继者无数,使得文学人类学方法研究《诗经》在20世纪《诗经》研究学术史上成果斐然。文学人类学研究《诗经》的方法论经历了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 自从葛兰言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诗经》研究方法,后继者无数,使得文学人类学方法研究《诗经》在20世纪《诗经》研究学术史上成果斐然。文学人类学研究《诗经》的方法论经历了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的演变,笔者在方法论视域内选取葛兰言、闻一多、白川静、叶舒宪四位中外学者的《诗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透视他们各自进行跨文化阐释的得失以及方法论的演变。在跨文化阐释方面,葛兰言和白川静采用同一文化圈或类似历史时代的原则进行简单类比,闻一多和叶舒宪则采用更大的文化通则进行综合类比。此外,叶舒宪的三重证据法利用多重证据之间互证,对过度阐释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研究 跨文化阐释 证据 文学人类学进路
下载PDF
“三重证据法”的反思
11
作者 宁全红 《法律史评论》 2011年第1期66-88,共23页
“三重证据法”在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学者们对于其含义的界定,“三重证据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系由香港饶宗颐先生提出。饶先生将王国维先生所谓“地下之新材料”这一重证据进一步细分为“一般的考古数... “三重证据法”在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学者们对于其含义的界定,“三重证据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系由香港饶宗颐先生提出。饶先生将王国维先生所谓“地下之新材料”这一重证据进一步细分为“一般的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二重证据。这样,历史学研究可以使用的二重证据就演变成为三重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证据 历史学研究 王国维 饶宗颐 新材料
下载PDF
“三重证据法”与人类学──读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 被引量:5
12
作者 路坦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38-39,共2页
“三重证据法”与人类学──读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路坦古语云:“泰山不厌土壤,方能成其高;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大。”当我们面对楚辞研究史上篇幅最宏大的研究专著之———《楚辞的文化破译》时,首先感到的便是一种虚怀若谷... “三重证据法”与人类学──读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路坦古语云:“泰山不厌土壤,方能成其高;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大。”当我们面对楚辞研究史上篇幅最宏大的研究专著之———《楚辞的文化破译》时,首先感到的便是一种虚怀若谷、博采兼收的学术风范。作者萧兵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文化破译 人类学 民俗神话学 萧兵 《楚辞》 “二证据 楚辞学 新方
下载PDF
三重证据法: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方法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斌斌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3-47,共5页
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让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被命名为“三重证据法”。王国维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鲁迅金石研究的考证方法都是其“三重证据法”的理论背景。沈从文长期与文物打交道的丰富实践直接促成“三... 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让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被命名为“三重证据法”。王国维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鲁迅金石研究的考证方法都是其“三重证据法”的理论背景。沈从文长期与文物打交道的丰富实践直接促成“三重证据法”的形成。“三重证据法”区别于“多重证据法”的意义,在于方法上综合考古学、历史学、图像学的研究传统,以物见文、文图互证,研究指向纵深的物质文化史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物质文化史研究 证据
下载PDF
“三重证据法”的应用——论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物研究与文学“考古”
14
作者 周斌斌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9期58-62,共5页
1949年,沈从文由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沈从文在研究中逐步形成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之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更关注于物的本体,以物见文、为物作传,具有文物考古学的特征。在30多年的研究活动里,沈从文应用... 1949年,沈从文由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沈从文在研究中逐步形成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之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更关注于物的本体,以物见文、为物作传,具有文物考古学的特征。在30多年的研究活动里,沈从文应用“三重证据法”进行文物研究、文学“考古”,取得了大量实绩,彰示了“三重证据法”的范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沈从文 文物研究 文学考古
下载PDF
殷人“左祖右社”禮俗再發覆——兼論“三重證據法”在殷商禮制史研究中的局限性
15
作者 鄧國軍 《中国经学》 2023年第2期121-138,共18页
除傳世禮經及其相關注疏,殷商卜辭材料以及考古發現的建築、祭祀遺存,或爲禮制的文字記録或内含有禮制因素,它們成爲了研究殷商禮制不可或缺的史料。從傳世文獻來看,在漢唐經學家的觀念中,禮經所載“左祖右社”禮俗爲周人之傳統,殷人之... 除傳世禮經及其相關注疏,殷商卜辭材料以及考古發現的建築、祭祀遺存,或爲禮制的文字記録或内含有禮制因素,它們成爲了研究殷商禮制不可或缺的史料。從傳世文獻來看,在漢唐經學家的觀念中,禮經所載“左祖右社”禮俗爲周人之傳統,殷人之社、祖方位佈局正好與周人相反,實爲“左社右祖”。漢唐諸儒所言的殷人“左社右祖”觀念,肇始於孔子的質文説,後經子思、董仲舒、何休等人層累地建構起來。證諸古文字和考古材料,殷人祖、社不規則地共存於殷商王都或方國城邑之内,尚未形成“左祖右社”亦或“左社右祖”的方位禮俗。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考古材料關於殷人祖、社方位關係的不同叙述,客觀上提示了“三重證據法”在殷商禮制史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是由傳世文獻的“滯後性”、出土文獻的“片面性”,以及考古資料的“不自明性”共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廟 社稷 左祖右社 左社右祖 三重證據法
下载PDF
从沈从文到孙机:论沈从文“三重证据法”的影响
16
作者 周斌斌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9-64,共6页
沈从文在1949年后转向物质文化史研究,于方法上形成文物、图像、文献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沈从文的“三重证据法”反思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文字中心主义”之弊,渐次融合考古学、图像学、考据学的研究传统,以物见文、文图互证,形... 沈从文在1949年后转向物质文化史研究,于方法上形成文物、图像、文献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沈从文的“三重证据法”反思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文字中心主义”之弊,渐次融合考古学、图像学、考据学的研究传统,以物见文、文图互证,形成“唯物主义”的研究特色。孙机继承其师“三重证据法”的研究法式,于路径、指向、态度、体例都表现出一脉相承的流传性。然而,孙机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又表现出“青出于蓝”的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孙机 文物研究 证据 物质文化史
下载PDF
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闻一多古代文学研究之于出土文献研究的启示
17
作者 陈良武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1-45,共5页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尤其表现在上古及先秦文学研究上。闻一多学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新出文献的重视和多重文献的自觉运用。其之所以能够成...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尤其表现在上古及先秦文学研究上。闻一多学术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新出文献的重视和多重文献的自觉运用。其之所以能够成功运用出土文献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既得力于其对朴学传统的继承,也与其对近、现代西方学术方法的自觉借用息息相关。闻一多的这种研究进路已由"二重证据"发展为"三重证据",具有重要的学术典范意义。所有这些,无疑对今天的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具有很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新出材料 朴学传统 西方方 证据
下载PDF
人文科学与多重证据法(笔谈)——四重证据:知识的整合与立体释古 被引量:10
18
作者 叶舒宪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4-28,共5页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学术间的激荡与互动从未止息。伴随着国学的沉沦与复兴,一个亟待突破的命题日益凸显,这就是中西学术方法的融合、再造与创新。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即对此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叶舒宪《四重证据:知识的整合与立体释古...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学术间的激荡与互动从未止息。伴随着国学的沉沦与复兴,一个亟待突破的命题日益凸显,这就是中西学术方法的融合、再造与创新。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即对此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叶舒宪《四重证据:知识的整合与立体释古》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三重证据法”之后,又提出“四重证据法”的命题,强调文史研究中文献之外的人类学、考古学材料的重要性,认为对非文字材料的自觉利用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给国学的考据传统带来视野和方法的大变革。代云红《“媒介场”视域中的“多重证据法”》认为在“多重证据法”的结构框架中,存在着以文字符号为中心的书写媒介文化和以非文字符号为中心的1:7传及图像媒介文化,必须警惕“多重证据法”中的媒介霸权、符号暴力和文化意识形态。孟华《图像证据的符号学分析》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图像与待证事实之间的真实关联度,讨论了两种图像理据:结构理据和意指理据。探索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人文科学学术方法的创新正是上述三文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证据 知识整合 学科知识 人文科学 立体 非文字材料 符号学分析
下载PDF
泰兴桐竹园若干史料及与三凤堂世系关系——基于方志、家族史料和口述史料的三重证据分析
19
作者 张捷 《江苏地方志》 2017年第3期79-84,共6页
地方家族由于同姓多脉,期间世系关系一直是地方志记载和地方家族世系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实物史料及口述史料等三重证据法,从泰兴桐竹园关键人物张飓廷入手,对桐竹园及其与泰兴三凤堂张氏地方家族文化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 家族世系 口述史料 地方志 竹园 泰兴 证据分析 证据 历史文献
下载PDF
世纪末:楚辞学研究方法的当代反思——兼检视林河、萧兵、毛庆等人的三种阐释倾向
20
作者 梅琼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38-45,共8页
新时期以来的学术视野中,楚辞学的繁荣昌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自80年代以来,这个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并伴随着当代人文科学规范化思维进程越来越趋向于严密系统的古典文学范域,在现代“文化热”潮流的激荡下一再成为显学。大... 新时期以来的学术视野中,楚辞学的繁荣昌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自80年代以来,这个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并伴随着当代人文科学规范化思维进程越来越趋向于严密系统的古典文学范域,在现代“文化热”潮流的激荡下一再成为显学。大量的研究力量投入其中,坚实的、富有理论意义的成果也纷纷问世。从1985~1995年的短短十余年间,楚辞学界推出专著80余部,论文3000余篇。这些论著,在学术方法上基本超越和扬弃了长期占据楚辞学界的古典文史考据学和文革盛行的庸俗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楚辞学 研究方 证据 楚辞文化 民俗学 人类文化学 当代反思 楚文化 楚辞研究 《离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