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顾草庐”图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曲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80,共8页
明中期出现大量山水人物历史故事画,因其加入大量历史故事,是中国叙事图像发展的重要转捩点。在这些历史故事画中,《三顾草庐图》数量最多。除巨幅挂轴,“三顾草庐”还出现在手卷、版画和瓷器上,并一直流行到明末清初。本文通过收集整... 明中期出现大量山水人物历史故事画,因其加入大量历史故事,是中国叙事图像发展的重要转捩点。在这些历史故事画中,《三顾草庐图》数量最多。除巨幅挂轴,“三顾草庐”还出现在手卷、版画和瓷器上,并一直流行到明末清初。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明初到清初三顾草庐图像,旨在分析这一图像在不同空间、不同受众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顾草庐 圆形草庐 诸葛亮 叙事图像
下载PDF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的诗歌解读
2
作者 陈学江 《语文天地》 2012年第4期19-21,共3页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文引用了不少古典诗歌,有律诗、绝句和古风。学生对于这些诗歌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而理解这些诗歌对于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有裨益。笔者不揣浅陋,试解读之。
关键词 诗歌解读 三顾草庐 名士 司马 玄德 古典诗歌 人物形象 学生
下载PDF
从“三顾草庐”的“顾”字释义说起-谈《出师表》的词语译释问题
3
作者 陈明洁 《语文教学研究》 2021年第5期9-11,共3页
“三顾草庐”,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叙事语境中可译释为“刘备三次到草庐拜访诸葛亮”,但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却不能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译释为刘备“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文言文中的“顾”有“拜访”的义项,但作为敬词的“拜... “三顾草庐”,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叙事语境中可译释为“刘备三次到草庐拜访诸葛亮”,但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却不能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译释为刘备“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文言文中的“顾”有“拜访”的义项,但作为敬词的“拜访”不能用于称说他人对自己的来访。在《出师表》的有关译文中,类似的词语译释问题较多,语文教学当引以为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顾草庐 释义 出师表 词语译释
下载PDF
与易中天教授辩“三顾草庐”
4
作者 黄河清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2,56,共3页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之"三顾茅庐"中认为:"凡三往,乃见"为"一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并认为"三顾"是"多次"、"再三"、"频繁"的意思。笔者以为不可。应是:&qu...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之"三顾茅庐"中认为:"凡三往,乃见"为"一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并认为"三顾"是"多次"、"再三"、"频繁"的意思。笔者以为不可。应是:"总共去了(光顾)三次(隆中),第三次(哦)这才(在草庐)会见了"。三顾草庐与孔明出山更不能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顾草庐 “凡三往 乃见” 孔明出山
下载PDF
君臣鱼水百世师:明代三顾草庐主题绘画之意涵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明 袁雯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60,共8页
文章通过对明代三顾图像的梳理,发现这类题材尤其在明代中期较为盛行,但其图像依据却并非取自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其次从画家以及为这类题材写题画诗的文人生平活动来看,普遍有幸经历过弘治中兴。恰巧这一时期在孝宗礼待正直贤能之... 文章通过对明代三顾图像的梳理,发现这类题材尤其在明代中期较为盛行,但其图像依据却并非取自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其次从画家以及为这类题材写题画诗的文人生平活动来看,普遍有幸经历过弘治中兴。恰巧这一时期在孝宗礼待正直贤能之士的政策下,筑造了后世明人对于君臣鱼水的认知与期许,并将孝宗朝赞誉为君臣鱼水之盛世,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三顾主题绘画较受明代中期画坛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三顾草庐 诸葛亮像 弘治中兴
原文传递
《三国志·诸葛亮传》札记 被引量:2
6
作者 方北辰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20-28,共9页
前言:余告退上庠之江湖,返归人境之自然,自题陋室双桐荫馆一联云:“秋访名山春临丽水,冬勘异史夏赏逸诗”。今秋溽暑,忽忆明岁乃诸葛“隆中对策”1800周年之期,乃比勘史传,撰此拙文,非所谓研究,欲表仰止景行之微意耳。
关键词 诸葛氏 孔明 三顾草庐 张邰
下载PDF
《三国演义》结构布局的仪式功用
7
作者 潘万木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3-29,共7页
仪式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它使个人结合而为社会。仪式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人们可以通过仪式进行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有时,仪式作为一种叙事形态也可作用于叙述文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将“桃园结义”、“三顾草庐”、“白帝... 仪式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它使个人结合而为社会。仪式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人们可以通过仪式进行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有时,仪式作为一种叙事形态也可作用于叙述文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将“桃园结义”、“三顾草庐”、“白帝托孤”仪式极力渲染、特别标示、故意重复,使之格外醒目并深入人心。而这三种仪式在小说结构布局中突显的功用也一览无余:“桃园结义”开篇,统领全文,体现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和刘、关、张的政治理想及其兄弟情谊,是三人全新关系和理想事业的一个“出生仪式”;“三顾草庐”承上启下,标志着刘备政治上的成熟和刘蜀集团的成长壮大,是刘蜀集团的一个“长成仪式”;“白帝托孤”结篇,尾声早唱,展示了刘备理想事业未竟及诸葛亮独力难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性,是刘备及刘蜀集团的一个“死亡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结构 桃园结义 三顾草庐 白帝托孤 出生 成长 死亡
下载PDF
《三国演义》叙事的典式化(下) 被引量:5
8
作者 杨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40-44,共5页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三气周瑜 叙事者 审美效应 叙事结构 三顾草庐 貂蝉 卧龙冈 毛宗岗 精神人格
下载PDF
试谈《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对比和衬托手法 被引量:1
9
作者 于亚中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54-60,共7页
大家知道,我国优秀古典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就。这部小说写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前和鼎立之后直至三国归晋的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其中,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以彼此联系和照... 大家知道,我国优秀古典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就。这部小说写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前和鼎立之后直至三国归晋的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其中,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以彼此联系和照应的笔法,写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小说里,几乎每个场面都写得激动人心,细腻生动;每个人物都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乃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除了运用其它艺术手法外,还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人物塑造 长篇历史小说 毛宗岗 三国鼎立 三顾草庐 温酒斩华雄 徐庶 许褚 中心人物
下载PDF
岳飞书武侯出师表石刻
10
作者 赵建中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1982年第1期80-82,共3页
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地方。刘备“三顾草庐”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吊谒怀古,保留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篆、隶、楷、草等各种字体的石刻。这些石刻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很高的水平... 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地方。刘备“三顾草庐”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吊谒怀古,保留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篆、隶、楷、草等各种字体的石刻。这些石刻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很高的水平。其中民族英雄岳飞书写诸葛亮《出师表》的二十一方石刻,(图一)就是这批历史遗产中的上乘作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师表》 三顾草庐 卧龙岗 武侯 历史遗产 刘禅 历史故事 光绪二年 赵构 朱仙镇
下载PDF
诸葛亮草庐门上有对联吗?
11
作者 严格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3年第Z1期122-,共1页
近读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北京版《三国演义》,见其第三十七回刘备第二次访问诸葛亮时,这样写道:“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联源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学,静以养身,俭以养德。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 见其 三顾草庐 养德 北京版 晚唐五代 养身 中门 以明
下载PDF
从“诸葛亮”谈起——小议写作中的倾向性
12
作者 陈天然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1991年第1期62-66,61,共6页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如果客观地看,充其量只能算个平常的统帅,他一生策划指挥的许许多多的大小战役,有胜也有败,而似乎更多的还是失败:烧新野、弃樊城、当阳大败,直至晚年倾其国力组织的六次北伐魏国的战争——六出祁山均遭失败,最...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如果客观地看,充其量只能算个平常的统帅,他一生策划指挥的许许多多的大小战役,有胜也有败,而似乎更多的还是失败:烧新野、弃樊城、当阳大败,直至晚年倾其国力组织的六次北伐魏国的战争——六出祁山均遭失败,最终在五丈原以失败落下了他人生的帷幕,成为悲剧性人物。但是,读完《三国演义》,在感情上又的的确确觉得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常胜统帅、智慧的化身。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理”反差,除了其他方面的因素以外,应当说主要是作者写作中的倾向性造成的,我们在欣赏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时,起码应当得到下面这样一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思想倾向 三国志演义 艺术形象 六出祁山 文学作品 五丈原 三顾草庐 人物形象 华容道
下载PDF
由一个有始无终的人物所想起的
13
作者 石弘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32-35,共4页
徐庶在《三国演义》中,不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但却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社会上有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便可见这个人物影响之深远。《三国演义》
关键词 徐庶 三国演义 艺术形象 罗贯中 历史小说 三顾草庐 庞统 吕旷 刘玄德 荐诸葛
下载PDF
曲辞谏后主 煞费老臣心
14
作者 刘宏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1991年第2期12-13,共2页
人们常以《出师表》论诸葛亮的品质,以为他忠诚鲠直,是古代忠臣的典范。这方面要算清朝丘维屏说得最明白了,他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
关键词 《出师表》 刘禅 丘维屏 曲辞 幽隐 蜀后主 武侯 三顾草庐 荐贤 按既定方针办
下载PDF
贺卫方 独立的“守门老鹤”
15
《时代人物》 2013年第9期40-40,共1页
2013年3月9日,《共同的底线》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召开,在座谈会现场坐着精神矍铄的贺卫方。他是秦晖的邻居,更是秦晖的朋友。贺卫方在网上人称"守门老鹤",语出《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 2013年3月9日,《共同的底线》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召开,在座谈会现场坐着精神矍铄的贺卫方。他是秦晖的邻居,更是秦晖的朋友。贺卫方在网上人称"守门老鹤",语出《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形容诸葛亮的住处"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贺卫方笑谈自己的网名由此而来,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在卧龙岗茅庐门前的场景,一个颇似世外桃源的场景。正如萧瀚所言,贺卫方堪称当代中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卫方 秦晖 三顾草庐 刘玄德 三国演义 时献 有机知识分子 司马徽 南方周末 公共空间
下载PDF
诸葛谣
16
作者 何明哲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5年第6期53-53,共1页
编辑导语"大梦先觉出卧龙,一柄羽扇两袖风。三分天下定奇计,四时忧国事事躬。五丈烟销还君顾,六出祁山酬隆中。七擒孟获怀天下,八阵威名震苍穹。"诸葛孔明,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时代的标志,智慧的化身。走进硝烟弥漫的三国,让... 编辑导语"大梦先觉出卧龙,一柄羽扇两袖风。三分天下定奇计,四时忧国事事躬。五丈烟销还君顾,六出祁山酬隆中。七擒孟获怀天下,八阵威名震苍穹。"诸葛孔明,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时代的标志,智慧的化身。走进硝烟弥漫的三国,让我们一起去看那羽扇纶巾的孔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孔明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八阵 三顾草庐 曹孟德 舌战群儒 刘禅 醉了 股肱之力
下载PDF
《三顾茅庐》磨课实践与体会
17
作者 王久洪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第3期35-37,共3页
近期,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文参加了一项省级赛课,历时近一个月,收获颇多。经过几轮磨课,手中最后一稿的教学设计与首次教案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心中不由感慨万分。一次次冥思苦想,修改教学设计,提高了自己的教研水平。... 近期,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文参加了一项省级赛课,历时近一个月,收获颇多。经过几轮磨课,手中最后一稿的教学设计与首次教案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心中不由感慨万分。一次次冥思苦想,修改教学设计,提高了自己的教研水平。专家一轮轮的辅导,我去粗取精,完成了课堂角色的转变,带来了教学目标的精确、教学内容的合宜和几乎完美的教学效果。赛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磨课"究竟"磨"去了什么?又"磨"出了什么呢?一、"磨"去什么回顾自己的磨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效果 教研水平 感慨万分 苏教版 教师语言 蜿蜒起伏 理解词语 课堂导入 祁黄羊 三顾草庐
原文传递
课本绘·三顾茅庐(节选)
18
《连环画报》 2020年第10期49-64,共16页
本期"课本绘"栏目节选连环画《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典故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 本期"课本绘"栏目节选连环画《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典故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顾茅庐 蜀志 南阳郡 三顾草庐 司马徽 三国志 孙权 诸葛亮
原文传递
《三国演义》“闲笔”审美功能阐释
19
作者 王莹雪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4-115,共2页
《三国演义》在忙于描写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之余,不忘穿插诗情画意的风景图,夹叙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片段,间叙观书吟诗的文人雅事。其节奏一张一弛,情节起伏有致,此即谓"闲笔"。"闲笔"即"用点缀穿插的手段,... 《三国演义》在忙于描写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之余,不忘穿插诗情画意的风景图,夹叙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片段,间叙观书吟诗的文人雅事。其节奏一张一弛,情节起伏有致,此即谓"闲笔"。"闲笔"即"用点缀穿插的手段,打破描写的单一性,使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气氛相互交织,从而增加生活情景的空间感和真实感"[1]。《三国演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三马同槽 罗贯中 毛宗岗 崔州平 三顾草庐 小说叙事 优游不迫 中国小说美学 长篇历史小说
原文传递
学哲学一得:暂缓评判好
20
作者 秦小如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993年第10期62-63,共2页
有一种美学观,主张欣赏事物之美,宜保持一定心理距离,是为距离审美观。由此得着一个启发,对人对事,是否也有个距离问题?一事当前,来点暂缓评判可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染上了一种毛病,遇事总好马上作出评判。
关键词 美学观 心理距离 三顾草庐 距离问题 三国演义 守拙 新人口论 大贤 子式 路遥知马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