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二十六) “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马重兵 杨才德 +10 位作者 卫哲 杨永兵 马健 郭莉 于灵芝 宋建成 田瑞瑞 常建全 侯玉玲 李登科 包金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第9期107-109,共3页
目的观察"三风穴"(风门、风市、风市前)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60例符合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治疗,... 目的观察"三风穴"(风门、风市、风市前)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60例符合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症状积分及疗效,同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明显降低,治疗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副作用低,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风穴 慢性荨麻疹 位埋线
下载PDF
吴中朝从“颈部三风穴”论治眩晕经验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骐 吴中朝 《北京中医药》 2017年第10期912-914,共3页
吴中朝教授认为眩晕多由于外邪侵袭,肝胆经病变,肝风上扰所致,但同时一定夹杂三焦和其他脏腑病变,致使水液气血运行失常,经络阻滞,进而导致眩晕。其发病机制可总结为邪风中络、内风扰络、痰风阻络。治法主要为散风、熄风、化风,形成了... 吴中朝教授认为眩晕多由于外邪侵袭,肝胆经病变,肝风上扰所致,但同时一定夹杂三焦和其他脏腑病变,致使水液气血运行失常,经络阻滞,进而导致眩晕。其发病机制可总结为邪风中络、内风扰络、痰风阻络。治法主要为散风、熄风、化风,形成了以风池、风府、翳风为主穴的"颈部三风穴"针刺治疗眩晕方案,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中朝 颈部三风穴 眩晕 风池 后循环缺血 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二十七) “三风穴”为主穴位埋线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γ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卫哲 杨才德 +10 位作者 马重兵 杨永兵 马健 郭莉 于灵芝 宋建成 田瑞瑞 常建全 侯玉玲 李登科 包金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第10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三风穴"(风门、风市、风市前)为主埋线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三风穴"为... 目的探讨"三风穴"(风门、风市、风市前)为主埋线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γ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IFN-γ水平显著升高,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风穴"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升高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风穴 慢性荨麻疹 位埋线 IFN-Γ
下载PDF
针刺三风穴联合耳穴压豆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琦 李硕 张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2期2043-2045,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三风穴联合耳穴压豆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肠... 目的:探讨针刺三风穴联合耳穴压豆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刺三风穴联合耳穴压豆,两组均治疗14d。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和血流动力学状态[基底动脉(BA)、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右大脑后动脉(RPCA)、左大脑后动脉(LPCA)]。结果:治疗14d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两组BA、RVA、LVA、RPCA、LPC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大,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耳穴压豆及针刺三风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风穴 压豆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证候积分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