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埋上下煤层高强度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清水 《陕西煤炭》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为研究隆德煤矿浅埋深1^(-1)煤与2^(-2)煤协调开采过程中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采用支架压力监测系统开展工作面来压规律分析,钻孔应力监测系统及CT探测技术开展上下煤层工作面应力实测,钻孔窥视仪及顶板离层仪开展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特... 为研究隆德煤矿浅埋深1^(-1)煤与2^(-2)煤协调开采过程中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采用支架压力监测系统开展工作面来压规律分析,钻孔应力监测系统及CT探测技术开展上下煤层工作面应力实测,钻孔窥视仪及顶板离层仪开展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煤层中厚偏薄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10~24.4 m,中部来压强度平均40 MPa;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7.2~18.8 m,来压强度平均11230 kN;钻孔应力计实测确定2^(-2)煤工作面超前应力平均影响范围为40.8 m,应力峰值为5.3 MPa;CT探测确定2^(-2)煤层超前工作面59.5 m以外无显著影响;顶板钻孔窥视与离层监测确定了上覆1^(-1)煤层开采对下方2^(-2)煤层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煤层 协调开采 CT探测 采动应力 顶板离层
下载PDF
基于沉陷预测的上下煤层协同开采工作面走向错距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任兴云 郝兵元 +2 位作者 贺福帅 王宏伟 苗青旺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2-108,共7页
为研究层间距离较大、不属于近距离煤层范畴的上下煤层同采工作面的安全走向错距,以潞安集团伊田煤业2号煤层(上覆煤层)、11号煤层(下伏煤层)协同开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下伏煤层采场顶板垮落特征及“竖三带”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下行... 为研究层间距离较大、不属于近距离煤层范畴的上下煤层同采工作面的安全走向错距,以潞安集团伊田煤业2号煤层(上覆煤层)、11号煤层(下伏煤层)协同开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下伏煤层采场顶板垮落特征及“竖三带”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下行协同开采条件下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下伏煤层的开采活动不能影响上覆煤层的安全生产。建立了概率积分法开采沉陷计算模型,探究充分采动条件下,下伏11号煤层工作面开采对上覆2号煤层底板的沉陷影响范围。将下沉10 mm、倾斜3 mm/m、曲率0.08×10^(-3)/m和水平变形2 mm/m作为下伏煤层开采对上覆煤层的安全影响阈值,以上覆煤层工作面位于下伏煤层工作面开采沉陷影响范围之外为判据,并考虑1.5倍的安全系数,得出上下煤层同采工作面的合理走向错距为96.2 m。两工作面协同开采过程中,通过严格管控每班和每日的回采进度,使其前后错距始终大于96.2 m,监测上覆2号煤层工作面及其回采巷道的矿压显现情况,并与同类条件单层开采时的矿压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工程实践表明:2号煤层、11号煤层协同开采过程中,基于下伏11号煤层工作面充分采动条件下的开采沉陷范围,确定的上下煤层同采工作面走向错距合理可靠,上覆2号煤层工作面未受到下伏11号煤层工作面的开采沉陷影响,可以实现安全协同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上下煤层 协同开采 走向错距 概率积分法
下载PDF
煤矿上下煤层同时开采锚杆(索)受力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丁志刚 张扬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年第32期36-39,共4页
由于地方小煤矿安全基础薄弱、煤矿开采技术力量不足,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不但对从事煤矿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同时也给国家经济带来很大损失,影响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形象。为此从2007年后半年开始,国家要求国有大型煤矿企... 由于地方小煤矿安全基础薄弱、煤矿开采技术力量不足,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不但对从事煤矿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同时也给国家经济带来很大损失,影响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形象。为此从2007年后半年开始,国家要求国有大型煤矿企业托管或者整合地方小煤矿企业,利用国有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和技术力量来防范或者杜绝煤矿事故,科学回收国有煤炭资源。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原有小煤矿建设没有按照设计规划施工,资源开采没有按照地质等因素进行采区、采煤工作面布置,导致很多煤矿各个层位均有开采破坏现象,国有企业整合之后考虑国家煤炭资源回收等,下部层煤工作面和上部煤层工作面布置可能出现重叠情况,为了保证上下工作面同时开采时的安全等,需要对上下两煤的顺槽锚杆(索)受力进行监测,文章通过我矿锚杆(索)受力研究实验,给我矿安全回采提供了有力的顶板压力数据,保证了我矿安全回采,希望对有此情况的单位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煤层 锚杆(索)受力 监测
下载PDF
隆德煤矿浅埋上下煤层协调同采技术研究
4
作者 冉星仕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共5页
为了确定隆德煤矿浅埋深1^-1煤与2^-2煤协调开采合理安全间距,采用CT探测技术及钻孔应力监测系统两种测试方法开展了上下煤层同采应力实测研究。研究得出:CT探测确定了2^-2煤层大采高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范围最大为59.5m,1^-1煤工作面顶... 为了确定隆德煤矿浅埋深1^-1煤与2^-2煤协调开采合理安全间距,采用CT探测技术及钻孔应力监测系统两种测试方法开展了上下煤层同采应力实测研究。研究得出:CT探测确定了2^-2煤层大采高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范围最大为59.5m,1^-1煤工作面顶板在采空区后方47.5m开始垮落,并影响下方2^-2煤工作面应力分布;钻孔应力计实测确定了2^-2煤层工作面超前应力影响距离最大50.7m,应力峰值超前于工作面6m,应力集中系数1.23,而2^-2煤层工作面不受间隔煤柱宽度20m的相邻工作面以及间隔顶板岩层厚度54m的上覆1^-1煤回采影响;采用了3种方法综合确定了隆德煤矿上下煤层协调同采合理滞后距离为138.4m。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安全间距50m以内拉应力贯穿整个层间距,从而验证了隆德煤矿上下煤层协调开采安全间距138.4m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上下煤层 协调开采 CT探测 采动应力 安全间距
下载PDF
近距离上下煤层采空区遗煤自燃综合治理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虎生 秦清河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7-140,共4页
补连塔煤矿22煤层与上覆12煤采空区的层间距为36-51 m,下煤层的开采易造成上覆煤层采空区的遗煤氧化。22305综采工作面在开采时上覆12煤采空区出现了高温区域。为消除高温区域,采取了地面打钻、钻孔测温、注粉煤灰、注液态CO2、局部封... 补连塔煤矿22煤层与上覆12煤采空区的层间距为36-51 m,下煤层的开采易造成上覆煤层采空区的遗煤氧化。22305综采工作面在开采时上覆12煤采空区出现了高温区域。为消除高温区域,采取了地面打钻、钻孔测温、注粉煤灰、注液态CO2、局部封闭工作面注液态N2、注黄泥浆等综合治理措施。治理效果明显,工作面气体指标保持正常状态,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 上下煤层 采空区遗煤自燃 灭火 综合治理
原文传递
重复采动下煤层煤柱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韩磊磊 方皓 《煤炭与化工》 CAS 2019年第4期42-45,共4页
为分析近距离煤层开采上煤层采出后对下煤层煤柱的应力分布规律和特征,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力学模型分析,得到采后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的极坐标计算公式,为便于后文分析,对极坐标计算公式进行转化,得到直角坐标系下的应... 为分析近距离煤层开采上煤层采出后对下煤层煤柱的应力分布规律和特征,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力学模型分析,得到采后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的极坐标计算公式,为便于后文分析,对极坐标计算公式进行转化,得到直角坐标系下的应力分布计算公式,绘制出煤柱在均布载荷的作用下底板不同位置岩层的水平应力、垂直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曲线。从曲线变化趋势可以得出,在煤柱底板中的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和剪切应力的集中程度、传播形式、影响范围具有很大的区别;垂直应力峰值出现在底板煤柱的中间位置,应力向煤柱两侧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在煤柱边缘处逐渐恢复到原岩应力值;在煤柱底板处随着深度的变化,水平应力出现较大变化,在较浅位置是一个峰值,在较深位置会出现2个峰值,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水平应力峰值会逐渐不明显,最后趋于原岩应力;剪应力在煤层底板处深部和浅部的分布规律相似,在同一个深度时剪应力呈现2个峰值分布,且2个峰值都是以煤柱中心位置为对称轴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分布规律 上下煤层同采 重复采动 理论分析
下载PDF
重复采动下上覆高位巨厚岩层微震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蒋金泉 张培鹏 +2 位作者 潘立友 陈理强 李付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4,共4页
以鲍店煤矿十采区3煤层开采为例,根据现场SOS微震监测数据,研究了上、下煤层重复采动下高位厚硬岩层的微震活动规律,分析了强微震分布与高位巨厚坚硬岩层的关系。研究表明:上煤层工作面的推进距离超过工作面长度后,高位硬厚岩层在工作... 以鲍店煤矿十采区3煤层开采为例,根据现场SOS微震监测数据,研究了上、下煤层重复采动下高位厚硬岩层的微震活动规律,分析了强微震分布与高位巨厚坚硬岩层的关系。研究表明:上煤层工作面的推进距离超过工作面长度后,高位硬厚岩层在工作面前方和采空区发生阶段性的高能量(104J)微震活动,并引起相邻采空区的连锁反应,微震活动强烈;下煤层重复采动时采出总厚度增加,高位硬厚岩层二次失稳运移,再发生阶段性强微震活动,但最大能量有所下降;微震大事件主要发生在高位巨厚岩层内,在时间上呈现阶段性,具有大步距式强微震与运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巨厚坚硬岩层 上下煤层开采 强微震 冲击地压
下载PDF
Measurement of shear movements in the overburden strata ahead of longwall mining 被引量:5
8
作者 Mills K.W. GarrattO. +3 位作者 Blacka B.G. Daigle L.C. Rippon A.C. Walker 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1期97-102,共6页
An underground coal mine located in New South Wales has a target coal seam located 160-180 m deep directly below a 16-20 m thick conglomerate unit that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periodic weighting events on... An underground coal mine located in New South Wales has a target coal seam located 160-180 m deep directly below a 16-20 m thick conglomerate unit that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periodic weighting events on the Iongwall face. As part of the investigation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periodic weighting at the mine. inclinometers capable of measuring horizontal shear movements through the full section of the overburden strata were installed ahead of mining at two locations approximately 1 km apart above the centre of two iongwall panels. These inclinometers were monitored as the longwall approached each sit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tails of the instal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inclinometer monitoring at both sites, and the insights that these measurements provide for overburden behaviour about longwall panels. Horizontal shear movements were observed to develop on shear horizons that correlate closely across the two sites suggesting a mechanism that is consistent across a large area of the mine. Shear movements were observed to develop on a single horizon near the top of the conglomerate strata that was mobilised almost immediately after initial formation of the longwall goal at a distance of 425 m ahead of the longwall 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izontal shearLongwallOverburdenInclinometer monitor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