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AVO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吴志强 丁国栋 +1 位作者 李俊华 杜丽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86,共6页
AVO技术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 (或入射角 )变化的规律 ,求取地下地层的岩性信息。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克拉通盆地 ,构造平缓 (倾角不到 1°) ,断层不发育 ,非常适用 AVO理论假设反射层为水平层这一基本条件。根据工区的地震地质特征 ,... AVO技术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 (或入射角 )变化的规律 ,求取地下地层的岩性信息。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克拉通盆地 ,构造平缓 (倾角不到 1°) ,断层不发育 ,非常适用 AVO理论假设反射层为水平层这一基本条件。根据工区的地震地质特征 ,在 AVO分析的基础上 ,应用钻井地质、测井资料设计的模型 AVO正演及反演的研究 ,总结了一套在现有地震分辨率条件下的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 AVO响应特征。即 :无论砂岩储层是否含气 ,其底部反射振幅随入射角增加均会出现从强到弱—极性反转—从弱到强的现象 ,只是反转的角度有所差异 ;在梯度剖面上 ,含气砂岩与不含气砂岩的亮点特征差异较大。据此响应特征预测了有利的储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O技术 模型AVO正演 AVO响应特征 储层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地层
下载PDF
太原西山上古生界含煤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约束及地层意义 被引量:19
2
作者 孙蓓蕾 曾凡桂 +2 位作者 刘超 崔秀琦 王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太原西山是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含煤地层标准层型剖面所在地,自1882年以来,已广泛进行了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绝对年代学数据,年代地层界线多次变更,从而影响了地层划分与对比... 太原西山是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含煤地层标准层型剖面所在地,自1882年以来,已广泛进行了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绝对年代学数据,年代地层界线多次变更,从而影响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了确定太原西山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时间,应用LA-MC-ICPMS对该剖面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作为标志层的8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确定了它们的最大沉积年龄,为地层形成时限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太原组底部晋祠砂岩及上部的七里沟砂岩的YC1δ(24-)年龄分别为296±4Ma和277土2Ma,且在七里沟砂岩-A中,62颗锆石构成了271~301Ma年龄谱,其单颗粒最年轻年龄(YSG)271±7Ma代表了其最大沉积年龄。山西组底部北岔沟砂岩及其上覆下石盒子组底部的骆驼脖子砂岩所获得的U-Pb年龄均大于七里沟砂岩,不能用来限定山西组的最大沉积年龄。与太原组牙形石生物地层的比较表明,太原组沉积于早二叠世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碎屑锆石U_Pb定年结果表明太原组包含Asselian、Sakmarian、Artinskian和Kungurian4个时期的沉积,甚至进入了中二叠世,而非牙形石确定的只为Asselian期沉积,石炭-二叠系界线可能位于晋祠砂岩底界或其以下。结合前人对太原西山地区及华北晚古生代盆地的沉积学、岩石学、事件地层学等的结果,认为不能排除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存在盆内岩浆与火山活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碎屑锆石 U—Pb定年 上古含煤地层 牙形石 太原西山剖面
下载PDF
山西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中的共、伴生高岭土矿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凯 姚卫平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年第1期20-21,共2页
山西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中的高岭土矿 ,在山西北部大同煤田、河东煤田北部 ,浑源煤产地有较好的分布 ,是高级陶瓷制品和涂布级煅烧高岭土的优质矿物原料。涂布级煅烧高岭土及其系列产品的成功开发生产 ,把山西高岭土矿的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 上古、煤系地层 高岭土矿 煅烧高岭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致密储层含气系统压力演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勇 朱治同 +2 位作者 吴鹏 申陈州 高计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8-1581,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多层系致密气发育,准确认识气藏压力演化过程对深化致密气成藏认识和实现气井高产稳产具有指导意义。综合应用钻测井资料和岩心流体包裹体测试,结合盆地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多层系致密气发育,准确认识气藏压力演化过程对深化致密气成藏认识和实现气井高产稳产具有指导意义。综合应用钻测井资料和岩心流体包裹体测试,结合盆地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含气系统压力演化。结果显示,研究区自下而上发育欠压、略微欠压和常压系统。均一温度和盐度总体上连续分布,反映了油气连续充注过程。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均一温度和盐度正相关,反映近源生烃后快速充注;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均一温度和盐度负相关,受流体远距离运移充注和紫金山构造热事件作用下的气藏再平衡影响。研究区在白垩纪中期大量生烃,形成了异常高压,储层压力在34.89~38.26 MPa。后期地层抬升造成储层压力降低,其中地层降温贡献了50.31%~57.85%;天然气膨胀引起的气体运移贡献了28.25%~41.95%,且以上部地层降低为主;孔隙反弹贡献了0.37%~0.79%。相关成果系统揭示了上古生界致密气藏压力系统演化及现今气藏压力成因,对于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和类似盆地致密气富集成藏规律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压力系统 致密气 上古 临兴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