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HP和熵值法的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评估——以乌鲁木齐县上寺村为例
1
作者 郭悦 白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40-144,181,共6页
旅游发展绩效评估是旅游发展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为了评估上寺村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应用AHP法、熵值法从5个维度共38个指标体系出发,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旅游发展绩效评估是旅游发展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为了评估上寺村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应用AHP法、熵值法从5个维度共38个指标体系出发,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乌鲁木齐县上寺村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上寺村乡村旅游评估体系权重。结果发现:上寺村乡村旅游发展经济成效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寺村乡村旅游发展绩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层次分析法 熵值法 绩效评估 上寺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内微球粒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高振刚 徐道一 +1 位作者 张勤文 孙亦因 《地质论评》 CAS 1987年第3期203-211,301-302,共11页
在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内发现了大量微球粒,这些微球粒数目的峰值在层位上与铱异常、碳稳定同位素负异常大体是一致的,与生物大量绝灭也大体上是相当的。显示了与白垩系—第三系界线层内相类似的微球粒数目变化特征... 在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内发现了大量微球粒,这些微球粒数目的峰值在层位上与铱异常、碳稳定同位素负异常大体是一致的,与生物大量绝灭也大体上是相当的。显示了与白垩系—第三系界线层内相类似的微球粒数目变化特征。某些铁质微球粒的结构表明,微球粒形成于高温熔体急速冷却的物理环境。有些微球粒的Cr/Fe与CI型陨石相近,有些与铁质宇宙尘的相近,而有些则与地球物质的相近。微球粒的来源是复杂的,现有来源于地内的,也有来源于地外的。此文主要是介绍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内所发现的微球粒及对其研究的初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寺 三叠系 微球粒 二叠系 铁质 四川广元 图版 界线 第三系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初探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牛 胡超涌 +1 位作者 马仲武 颜佳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7-354,共8页
对四川广元上寺上二叠统剖面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Al/Ti值评估古生产力,而利用Mo、U、V、Cr、V/Cr和V/(V+Ni)来评估沉积环境,进而探讨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积累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 对四川广元上寺上二叠统剖面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Al/Ti值评估古生产力,而利用Mo、U、V、Cr、V/Cr和V/(V+Ni)来评估沉积环境,进而探讨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积累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大隆组中部,TOC、过剩铝、Cu、Ni和Cd出现高值(TOC平均值为5.82%),具备优质烃源岩特征。对该段地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V、Cr丰度高,V/Cr>4.25和V/(V+Ni)>0.7指示长期的厌氧沉积环境;而此时Al/Ti则指示只有中等的古生产力。低的沉积速率可能是有机质浓缩的主要原因。与上地壳平均页岩相比,大隆组中部明显富集Cd、P、Mo、U、Cu、Ni、V和Zn,亏损Co和Mn,显示出与现代上升流发育区近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烃源岩层发育于上升流盛行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上寺剖面 烃源岩 微量元素 上升流 上二叠统 大隆组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长兴阶放射虫动物群演变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聂小妹 雷勇 +1 位作者 冯庆来 向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9-815,共7页
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大隆组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和丰度、分异度的统计。发现该放射虫动物群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以泡沫虫和内射虫为主,含少量十字多囊虫的分子;其丰度和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放射虫丰... 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大隆组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和丰度、分异度的统计。发现该放射虫动物群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以泡沫虫和内射虫为主,含少量十字多囊虫的分子;其丰度和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放射虫丰度、分异度较大的层位对应于长兴早期和长兴晚期两次最大海侵事件发生的层位。相对长兴晚期而言,长兴早期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较大,这与长兴早期水体相对较深有关。此外,有孔虫与放射虫丰度变化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这与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水深的变化有关。分析表明:水深的变化是上寺剖面放射虫动物群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丰度 分异度 海平面变化 长兴期 上寺剖面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上寺中寺发掘简报 被引量:1
5
作者 蔡伟堂 郭俊叶 张小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25,共8页
2001年7~9月,为配合莫高窟上、中寺的修复工程,敦煌研究院考古所在上、中寺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这次发掘,为了解和研究上、中寺的历史和建寺之前的情况,提供了考古资料。
关键词 莫高窟 上寺 发掘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旋回地层:基于小波分析的P-T界线地质事件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乔彦国 时志强 +1 位作者 王艳艳 张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3-410,共8页
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对采集自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格里斯巴赫亚阶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序列的自然伽马(GR)能谱序列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沉积序列很大程度上受到410:102.5:42.6:21.5的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晚二叠... 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对采集自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格里斯巴赫亚阶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序列的自然伽马(GR)能谱序列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沉积序列很大程度上受到410:102.5:42.6:21.5的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晚二叠世上寺剖面位于古特提斯洋的深水环境,沉积速率较低,平均为5cm/ka;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研究区构造活动强烈,陆地及海洋生物发生大灭绝,由于酸雨以及植被缺乏等气候及生态因素影响,陆地表面风化速率急剧增加,大量陆源物质注入导致早三叠世早期浅海系统沉积速率提高至25cm/ka,并强烈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抑制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延缓了海洋生态复苏进程。在二叠纪末期,上寺剖面沉积记录的旋回性较为明显且稳定,到三叠纪早期旋回性有所变差。早三叠世沉积速率的显著变化和旋回性差异与该时期动荡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密切相关,地球表层环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影响,且可能成为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缓慢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界线 生物大灭绝 米兰科维奇旋回 沉积速率 小波分析 上寺剖面
下载PDF
支扎上寺寺院经济活动调查报告
7
作者 卓尕措 仁青龙珠 《青藏高原论坛》 2019年第2期36-41,共6页
支扎上寺是一座在青海藏区发展起来的专门研究佛教学术的新兴寺院。本文就支扎上寺的寺院经济活动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与介绍,并对寺院经济与信众的宗教活动等方面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支扎上寺 院经济 藏传佛教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乐平统大隆组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鑫 张立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38,共8页
四川广元上寺乐平统大隆组中上部海相硅质岩、硅质灰岩中赋存较为丰富的遗迹化石,可识别出觅食迹、居住迹5属7种,包括Chondrites targionii,Chondrites isp.,Palaeophycus isp.,Planolites montanus,Planolites isp.,Thalassinoides isp... 四川广元上寺乐平统大隆组中上部海相硅质岩、硅质灰岩中赋存较为丰富的遗迹化石,可识别出觅食迹、居住迹5属7种,包括Chondrites targionii,Chondrites isp.,Palaeophycus isp.,Planolites montanus,Planolites isp.,Thalassinoides isp.和Zoophycos isp.。结合遗迹化石组合及其分布特征、生物扰动指数以及地球化学数据(铁化合物比率和总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乐平统大隆组顶部整体处于缺氧富硫或贫氧富氧交替出现的沉积环境,并非持续的缺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上寺 乐平统 生物大灭绝 遗迹化石 缺氧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二叠系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玉 肖传桃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9期28-31,共4页
广元上寺剖面为一连续沉积的海相剖面,其二叠系发育较齐全,且保存良好。其二叠系-三叠系剖面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典型备选剖面之一。在分析研究区二叠系的岩石类型和生物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将广元上寺二叠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划分为4... 广元上寺剖面为一连续沉积的海相剖面,其二叠系发育较齐全,且保存良好。其二叠系-三叠系剖面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典型备选剖面之一。在分析研究区二叠系的岩石类型和生物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将广元上寺二叠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划分为4种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分为5种亚相和5种微相。根据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结合邻区钻井及地震资料,采用P.R.Vail的层序地层学定义方案,依据界面性质及层序组成特征,将广元上寺二叠系划分为8个Ⅲ级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上寺二叠系 沉积相 层序地层
下载PDF
炳灵上寺调查记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亨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22,共8页
炳灵上寺是炳灵寺石窟的一部分,属藏传佛教寺院,有一定数量和研究价值的藏传佛教文物。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加之交通不便,过去鲜为人知。1997年8月炳灵寺文物保管所组织了对上寺的文物普查,进行了龛窟的统一编号,现将石窟壁... 炳灵上寺是炳灵寺石窟的一部分,属藏传佛教寺院,有一定数量和研究价值的藏传佛教文物。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加之交通不便,过去鲜为人知。1997年8月炳灵寺文物保管所组织了对上寺的文物普查,进行了龛窟的统一编号,现将石窟壁画、雕塑、藏品和有关资料整理刊布,以供研究,并对上寺的文物保护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炳灵上寺 文物 内容 保护
下载PDF
炳灵寺上寺1号窟2号龛内容总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亨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2-46,共15页
关键词 保存现状 明末清初 炳灵 吉祥天母 绿度母 漂白布 上寺 卓玛 二道纹 袈裟
下载PDF
莫高窟的上寺和中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基地回顾
12
作者 孙儒(亻间)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9-104,共6页
本文详细回顾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和生活基地初创情况。
关键词 莫高窟 上寺和中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下载PDF
支扎上寺传统寺院教育调查报告
13
作者 仁青龙珠 卓尕措 《青藏高原论坛》 2018年第1期103-110,共8页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藏族历史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今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多元文化的交流都影响着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未来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支扎上寺传统寺院教育模式的调查,结合访谈个案,反映出当代...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藏族历史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今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多元文化的交流都影响着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未来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支扎上寺传统寺院教育模式的调查,结合访谈个案,反映出当代寺院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对寺院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教育 支扎上寺 现状 思考
下载PDF
炳灵寺石窟上寺洞窟述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学文 《丝绸之路》 1999年第S1期41-43,共3页
炳灵寺上寺洞是炳灵寺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窟龛13个,塑像龙尊和大量壁画。本文对13个窟龛的种种情况一一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炳灵石窟 上寺 窟龛
下载PDF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上寺一带金矿(化)体地球化学特征
15
作者 赵洪星 《甘肃科技》 2018年第13期15-17,共3页
测区处在震旦—寒武纪大陆边缘沉积环境,奥陶纪为沟、弧、盆的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晚古生代泥盆纪为造山磨拉石堆积,伴有深成花岗岩岩浆活动,石炭纪为陆内滨海、浅海沉积,二叠—三迭纪为陆相湖、河流相沉积环境。中祁连隆起带以前寒... 测区处在震旦—寒武纪大陆边缘沉积环境,奥陶纪为沟、弧、盆的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晚古生代泥盆纪为造山磨拉石堆积,伴有深成花岗岩岩浆活动,石炭纪为陆内滨海、浅海沉积,二叠—三迭纪为陆相湖、河流相沉积环境。中祁连隆起带以前寒武古老变质基底出露为特点。测区主要出露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繁多,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铜、金、银、铁、钨、钼、铅、锌等多金属矿产富集区之一。在测区根据铜金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的地质特征,结合地球化学异常、地质背景,并通过岩石测量及工程验证在测区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通过对该矿点的地球化学特征叙述,对该区成矿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为该带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寺一带金矿(化)体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炳灵寺上寺第4窟十一面千臂千钵文殊图像辨析及粉本探源
16
作者 王玲秀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85,共6页
本文对炳灵寺上寺第4窟东壁所绘十一面千臂千钵文殊图像内涵及粉本来源,做了初步分析探索,认为该图像主要沿用中唐时产自中土的密教文殊伪经,展现了千臂千钵文殊及其眷属,在佑护行者开智明慧、避恶祛邪等方面的神职功能。这种有别于唐... 本文对炳灵寺上寺第4窟东壁所绘十一面千臂千钵文殊图像内涵及粉本来源,做了初步分析探索,认为该图像主要沿用中唐时产自中土的密教文殊伪经,展现了千臂千钵文殊及其眷属,在佑护行者开智明慧、避恶祛邪等方面的神职功能。这种有别于唐密造型的十一面千臂千钵文殊形象,可能是在元明两朝优渥宽仁的对藏抚边政策下,随着汉、藏佛教的不断交融发展,大致于明朝中前期产生于五台山地区,并在五台山佛教回流藏地的过程中流布到炳灵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寺第4窟 十一面千臂千钵文殊 图像与粉本
下载PDF
上寺梵天院及其明代壁画
17
作者 蔡运生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63-63,共1页
上寺梵天院及其明代壁画蔡运生上寺梵天院坐落在四川省剑阁县下寺镇上寺村二组,小地名叫活龙山。它背靠凤凰山.西临铁佛山,被清江河和黄砂河三面环绕,是川北著名的明代佛教古刹。据《剑阁县续志》记载,“上寺,一名梵天院.由中寺... 上寺梵天院及其明代壁画蔡运生上寺梵天院坐落在四川省剑阁县下寺镇上寺村二组,小地名叫活龙山。它背靠凤凰山.西临铁佛山,被清江河和黄砂河三面环绕,是川北著名的明代佛教古刹。据《剑阁县续志》记载,“上寺,一名梵天院.由中寺循清水而上,两山壁立,疑若无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世音 上寺 明代壁画 梵天 剑阁县 波罗密多 大雄宝殿 佛教文化 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
下载PDF
大藏经的课题和文化史上的意义──以增上寺三大藏经为中心
18
作者 石上善应 《佛学研究》 1994年第0期1-5,共5页
关键词 大藏经 文化史 上寺 中国化 课题 文化接触 日本 译经 年代学 印度
下载PDF
川北上寺剖面罗德阶—吴家坪阶牙形石生物地层 被引量:5
19
作者 房强 景秀春 +1 位作者 邓胜徽 王训练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2-699,共8页
在四川北部广元上寺剖面茅口组—吴家坪组首次发现了重要的牙形石属种Cla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C.postbitteri hongshuiensis、C.dukouensis和C.asymmetrica,识别出8个牙形石带,自下至上依次为Jinogondolella nankingensis带、... 在四川北部广元上寺剖面茅口组—吴家坪组首次发现了重要的牙形石属种Cla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C.postbitteri hongshuiensis、C.dukouensis和C.asymmetrica,识别出8个牙形石带,自下至上依次为Jinogondolella nankingensis带、J.aserrata带、J.postserrata带、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带、C.dukouensis带、C.asymmetrica带、C.guangyuanensis带和C.orientalis带。比较精确地确定该剖面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以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的出现为标志,使该剖面成为川北一个发育较为连续的、可与国内外同期地层精确对比的牙形石带序列的重要剖面。根据上寺剖面的岩性与牙形石产出状况分析,认为前乐平统生物灾变事件至少部分受到火山活动影响,灾变事件在本剖面响应的时间应在J.postserrata带晚期直至乐平统-瓜德鲁普统的界线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牙形石 罗德阶 沃德阶 卡匹敦阶 吴家坪阶 二叠系 上寺剖面 广元 四川
原文传递
四川广元上寺上二叠统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方雪 周瑶琪 +3 位作者 姚旭 刘美辰 加娜提古丽.吾斯曼 刘加召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3-102,共10页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广泛发育条带状、层状、团块状、结核状硅质岩。通过对上寺上二叠统硅质岩野外观察、取样,室内手标本观察及对其中的8块硅质岩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的分析,对上寺上二叠统共8块硅质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广泛发育条带状、层状、团块状、结核状硅质岩。通过对上寺上二叠统硅质岩野外观察、取样,室内手标本观察及对其中的8块硅质岩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的分析,对上寺上二叠统共8块硅质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重点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硅质岩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质量分数为73.05%~94.47%(平均87.1%),Fe,Mn含量较低,Al/(Al+Fe+Mn)值在0.54~0.70之间,平均值为0.63,在Al-Fe-Mn三角图解中,样品全部落在生物及非热液沉积区,MnO/TiO2值大部分小于0.5。硅质岩的大部分微量元素远远小于地壳克拉克值,V/(V+Ni)值均小于0.83,反映沉积环境为富氧;稀土元素总量较低,LREE/HREE平均值为5.84,δCe值变化范围0.20~1.30,为负异常且差异较大,δEu值变化范围1.01~4.10,较弱正异常,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曲线总体较平坦,略有右倾趋势。综合分析认为,硅质来源较复杂,生物来源为其主要来源,深部热水及火山作用为其次要来源,其中热液的注入与始于中二叠世的火山活动有关,硅质岩的形成以生物化学沉积为主,热水沉积为辅,硅质沉积环境为富氧的台盆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成因 晚二叠世 上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