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帝与撒旦之间——康德对人的道德地位之研判
1
作者 刘凤娟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康德将人的道德奠基于其纯粹理性中,从中确立了人们自行改恶向善的逻辑前提。但人的理性具有上帝理性和魔鬼理性所构成的参照系,从而使人被看作上帝和魔鬼之间的居间存在者。其道德完善的极致不可能使其成为像上帝那样的神圣存在者,其... 康德将人的道德奠基于其纯粹理性中,从中确立了人们自行改恶向善的逻辑前提。但人的理性具有上帝理性和魔鬼理性所构成的参照系,从而使人被看作上帝和魔鬼之间的居间存在者。其道德完善的极致不可能使其成为像上帝那样的神圣存在者,其道德堕落的极致也不可能使其成为像撒旦那样的邪恶存在者。康德哲学中三种理性概念的对比,为人的居间性道德地位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而哲学史上的多种论点则为他提供了如此判定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上帝 撒旦 道德
下载PDF
隐蔽的上帝:景观社会救赎的尝试
2
作者 王丽平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64,共4页
戈德曼和德波对工具理性造成的人性失落和社会幻象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并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分别在《隐蔽的上帝》和《景观社会》中阐释了悲剧人理论,景观社会是一个真实的“伪在”,试图唤醒民众,用“打赌”上帝存在的方式... 戈德曼和德波对工具理性造成的人性失落和社会幻象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并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分别在《隐蔽的上帝》和《景观社会》中阐释了悲剧人理论,景观社会是一个真实的“伪在”,试图唤醒民众,用“打赌”上帝存在的方式隐喻救赎的希望还在,试图帮助人类打破景观社会的幻境,完成救赎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的上帝 景观社会 伪在 唤醒 救赎
下载PDF
音乐的多维度解读——巴赫康塔塔《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的音乐修辞分析
3
作者 李旭麒 《当代音乐》 2024年第4期99-102,共4页
《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BWV80)是巴赫晚期声乐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直接反映了作曲家晚期创作理念和宗教信仰,集中体现了巴赫晚期风格和思想内涵,是我们了解巴赫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本文以巴赫宗教康塔塔《上... 《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BWV80)是巴赫晚期声乐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直接反映了作曲家晚期创作理念和宗教信仰,集中体现了巴赫晚期风格和思想内涵,是我们了解巴赫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本文以巴赫宗教康塔塔《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为研究对象,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多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阐释与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 康塔塔 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 修辞
下载PDF
从颠覆走向新生:《上帝鸟》狂欢的双重性解读
4
作者 李慧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84,共8页
《上帝鸟》是美国当代黑人作家詹姆斯·麦克布莱德的小说,以一个黑人男孩的视角重述了美国历史上废奴活动家约翰·布朗的起义故事。基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作品的狂欢双重性进行解读,即狂欢情节的加冕与脱冕、狂欢形象的伪... 《上帝鸟》是美国当代黑人作家詹姆斯·麦克布莱德的小说,以一个黑人男孩的视角重述了美国历史上废奴活动家约翰·布朗的起义故事。基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作品的狂欢双重性进行解读,即狂欢情节的加冕与脱冕、狂欢形象的伪装与自我、狂欢语言的赞美与贬损、狂欢意义的死亡与新生,展现了美国内战前夕黑人面临的异化与觉醒,揭示了其在奴隶制背景下的束缚和对自由的追寻。通过重新审视历史,它以一种颠覆性、反叛性的精神打破既有的秩序规则,唤起对人性光辉、社会正义和废奴事业的尊重,使个人与社会得以焕发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鸟》 狂欢化 双重性 新生
下载PDF
“上帝”何以是不可或缺的?——论列维纳斯对主体性的捍卫
5
作者 张知研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在列维纳斯的早期著作中,其书写遵循着一条从“有”(Il y a)到“孤独”(hypostasis)再到面向他人的渐进过程。其中,“有”是一个终将被突破的过渡环节。许多评论家认为,列维纳斯在逻辑上预设了一位善良上帝的存在,作为与他人面对面伦理... 在列维纳斯的早期著作中,其书写遵循着一条从“有”(Il y a)到“孤独”(hypostasis)再到面向他人的渐进过程。其中,“有”是一个终将被突破的过渡环节。许多评论家认为,列维纳斯在逻辑上预设了一位善良上帝的存在,作为与他人面对面伦理关系实现的保证,而这也是“有”必将被克服的原因。但其实,列维纳斯的上帝是源初异质性的显现,他的相关思想是一门“使意义成为可能”的哲学。将语境还原至他所身处的现象学运动中去,他希冀超逾胡塞尔的意向性和抗拒现代战争的努力,并一直在致力于捍卫主体性这一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上帝 现象学 主体性
下载PDF
《上帝之城》中“社会正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6
作者 易雪飞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80-85,共6页
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来解读《上帝之城》中教诲功能。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审美只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教诲”才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上帝之城》被广泛认为是中世纪政治理论的起源。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分析发现:关于社会正义、... 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来解读《上帝之城》中教诲功能。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审美只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教诲”才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上帝之城》被广泛认为是中世纪政治理论的起源。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分析发现:关于社会正义、财富的分配,奥古斯丁通过该作品对于世人的教诲至今对西方社会生活的影响仍然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 社会正义
下载PDF
情迷瑞士,被上帝宠爱的“人间天堂”
7
作者 骆昌芹 《留学》 2024年第14期78-80,共3页
如果说上帝眷顾着欧洲,那么其中最受宠的莫过于瑞士了。湖光山色赋予瑞士以温柔的性格,游客流连在重峦叠嶂和青山绿水之间,每个转角处,仿佛都能邂逅一段不一样的时光。倘若你走累了,就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咖啡馆里歇会儿吧,啜一杯香茗,... 如果说上帝眷顾着欧洲,那么其中最受宠的莫过于瑞士了。湖光山色赋予瑞士以温柔的性格,游客流连在重峦叠嶂和青山绿水之间,每个转角处,仿佛都能邂逅一段不一样的时光。倘若你走累了,就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咖啡馆里歇会儿吧,啜一杯香茗,静静发会儿呆,也很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天堂 阿尔卑斯山 咖啡馆 湖光山色 上帝 青山绿水 瑞士
下载PDF
“胸怀上帝的国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说
8
作者 季明举 史崇文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3年第4期13-24,87,88,共14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述的集大成者。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间围绕“国民性”命题展开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峙的历史背景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继承斯拉夫派正教“国民性”观念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提升到具有全人类意...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述的集大成者。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间围绕“国民性”命题展开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峙的历史背景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继承斯拉夫派正教“国民性”观念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提升到具有全人类意义的精神高度,而要实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的是对古老“莫斯科—第三罗马”观念的现代性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述的核心观点是:就内在精神(信仰)本质而言,俄罗斯是世界上迄今唯一尚存的正教王国,在这个意义上同时也是普天下的精神王国。俄罗斯人是“胸怀上帝的国民”,其民族主体性意识正是建立在实现“全人类兄弟般团结”的弥赛亚主义理想之上的:俄罗斯性即全人类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正教“国民性”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全人类内涵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正教“国民性” “莫斯科—第三罗马” “胸怀上帝的国民” 全人类性
下载PDF
女性主义反乌托邦的延续与分异——以《使女的故事》与《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相廷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7-62,68,共7页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路易丝·厄德里克都曾以严峻、灰暗和令人不安的社会现实为据,想象与推演人类未来黯淡的生存境遇。一方面,《使女的故事》和《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皆以女性视角纠正了早期反乌托邦小说中的性别偏见,并在...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路易丝·厄德里克都曾以严峻、灰暗和令人不安的社会现实为据,想象与推演人类未来黯淡的生存境遇。一方面,《使女的故事》和《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皆以女性视角纠正了早期反乌托邦小说中的性别偏见,并在相似的叙事特征中形成女性主义反乌托邦的延续,深化并拓展了早期反乌托邦小说的主题与内涵。另一方面,二者也存在内部的分异,厄德里克对印第安问题的思考使反乌托邦小说的表达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为反乌托邦文学开拓出新的叙事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反乌托邦 《使女的故事》 《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 叙事空间
下载PDF
上帝可以不服从逻辑--石头悖论新解
10
作者 邓曦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1,共7页
历史上,石头悖论是质疑上帝全能观念的重要论证。该悖论提出一个诘问:“上帝能否造出它自己也不能举起的石头?”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悖论的前提部分蕴含两个相互矛盾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上帝是全能的,它是显性的,也是目标假设;第二个条... 历史上,石头悖论是质疑上帝全能观念的重要论证。该悖论提出一个诘问:“上帝能否造出它自己也不能举起的石头?”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悖论的前提部分蕴含两个相互矛盾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上帝是全能的,它是显性的,也是目标假设;第二个条件是上帝也必须服从逻辑,但这一条件是非常隐蔽的,而且是逻辑假设。由于从矛盾的前提可以推出任意结论,所以,该悖论是无效的。如果剔除原悖论中的第二个条件,保留上帝全能这一条件,则可以推论出,上帝可以不服从逻辑,因而它既能制造出也不能制造出它自己也不能举起的石头,而这种在人类思维中的矛盾恰好证明上帝是全能的,因为只有全能者才能允许矛盾存在。进一步,还可构造更多同构案例,对这种全能者逻辑加以复制、推广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悖论 全能 逻辑 上帝
下载PDF
上帝的超越性与近代动力世界的形成
11
作者 雷思温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47,共11页
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革命的带动下,诸多近代哲学家对人的本性、自然世界的运动机制、受造物与上帝的因果关系等规划上多倚重动力关系,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被吸纳入动力因之中。我们可以把这样一种新的人性、世界与上帝的... 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革命的带动下,诸多近代哲学家对人的本性、自然世界的运动机制、受造物与上帝的因果关系等规划上多倚重动力关系,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被吸纳入动力因之中。我们可以把这样一种新的人性、世界与上帝的规划称为近代动力世界。对于这一近代动力世界产生的根源,除了常见的数学与物理学革命的思路之外,还必须注意到自然科学革命背后的神学与哲学根源,其中与此最为相关的就是上帝的超越性问题。按此思路,这一革命性的发展过程可以简略地分为四个步骤:首先,阿奎那建立起受造物与上帝的形式相似性;其次,司各脱将形式因吸纳入动力因;再次,奥卡姆进一步在自然世界中排除了目的论;最后,笛卡尔与霍布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近代动力世界。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发展以及对上帝的超越性的持续捍卫为近代哲学家们最终完成近代动力世界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动力世界 上帝的超越性 形式因 目的论
下载PDF
上帝与善:弗朗西斯•哈奇森的启蒙主义道德认识论
12
作者 龚建伟 《社会科学前沿》 2023年第3期1223-1228,共6页
传统观念认为启蒙运动是批判宗教与倡导理性主义的运动,但从哈奇森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来看,这种观念是不太全面的。哈奇森以洛克的认知理论为基础开创了“道德感官”理论,并以此反驳霍布斯等理性主义者。在哈奇森的道德认识路径当中,上... 传统观念认为启蒙运动是批判宗教与倡导理性主义的运动,但从哈奇森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来看,这种观念是不太全面的。哈奇森以洛克的认知理论为基础开创了“道德感官”理论,并以此反驳霍布斯等理性主义者。在哈奇森的道德认识路径当中,上帝为我们设计了道德感官,并以此促进社会整体的公共善,我们的仁爱之情也由此而生。哈奇森的感官虽然需要基于实践,但只要人能够在精神上表现出应有的德性,人的价值与神圣性便可得以确证。根据哈奇森的理论,可以看出“上帝”与“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体的,求善之路径乃至善这一概念的存在都源自上帝,因此哈奇森的思想虽具有强烈的启蒙人学色彩,却并没有“批判宗教”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道德 启蒙 弗朗西斯•哈奇森
下载PDF
斯宾诺莎对上帝的理解:一种进化论的宗教社会学进路
13
作者 王希佳(译) 《宗教社会学》 2023年第1期98-108,共11页
本篇译文翻译自德国社会学学者赫勒教授的新著《人类要感谢宗教什么?———比较文化的宗教社会学》第一章。全书从进化论的宗教社会学着眼,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类文化族群的“神圣化”(Heiligung)观念与方式,探讨神圣化与信仰群体... 本篇译文翻译自德国社会学学者赫勒教授的新著《人类要感谢宗教什么?———比较文化的宗教社会学》第一章。全书从进化论的宗教社会学着眼,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类文化族群的“神圣化”(Heiligung)观念与方式,探讨神圣化与信仰群体的关系,认为群体中的多数定义“彼岸”与神圣存在的样态,不同宗教的宗教实体取决于信仰群体的想象。在本章的内容中,作者旨在阐明斯宾诺莎的上帝观,将其方法运用在对进化论的宗教社会学的探讨中,认为斯宾诺莎是现代宗教社会学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上帝形象 神圣化 进化论的宗教社会学
下载PDF
论笛卡尔《哲学原理》中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4
作者 黄锐 《哲学进展》 2023年第12期2477-2481,共5页
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中用了三条路径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前两条都是以“我思故我在”为基础进行的证明,第三条是从上帝观念的完满性必然包含存在性进行的证明。不过,第三条路径的本体论证明理由并不充分,从上帝观念的完满性可以推出存在... 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中用了三条路径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前两条都是以“我思故我在”为基础进行的证明,第三条是从上帝观念的完满性必然包含存在性进行的证明。不过,第三条路径的本体论证明理由并不充分,从上帝观念的完满性可以推出存在性,但同时也能推出不存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理性 存在证明
下载PDF
莱布尼茨论可能性、永恒真理与上帝存在的证明——对罗素批评性解释的反驳
15
作者 任梓远 《德国哲学》 2023年第1期1-11,259,共12页
在《单子论》中,莱布尼茨声称他发现了一个新的有神论证明:倘若可能性和永恒真理中存在有实在性,那么这种实在性必然建立在某种现实性和存在上,并最终源自一个必然的存在者。罗素对此论证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如果从矛盾律这种源初的永恒... 在《单子论》中,莱布尼茨声称他发现了一个新的有神论证明:倘若可能性和永恒真理中存在有实在性,那么这种实在性必然建立在某种现实性和存在上,并最终源自一个必然的存在者。罗素对此论证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如果从矛盾律这种源初的永恒真理出发来推导上帝存在,我们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然而,这种判断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原则之上,因此其结论也是不可靠的;罗素在阐释莱布尼茨哲学时,坚持以“同一性”为根本原则,而充足根据律从属于矛盾律。这种观点并不适用于莱布尼茨的模态理论,因为在应用于可能之物和永恒真理时,根据律并不是从属性原则,而是有其独立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 可能性 实在性 充足根据律 上帝存在
下载PDF
凝视理论视域下的玛格丽特·劳伦斯小说《上帝的玩笑》
16
作者 高英梅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28期52-56,共5页
《上帝的玩笑》中的雷切尔性格压抑,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在意自己一言一行是否合适得体,这与她一直处于全景式凝视之中有关。在母亲和整个小镇居民的凝视之下,雷切尔作为一个未婚女教师,必须孝顺母亲、恪守贞洁、谦和美丽。未婚怀孕的... 《上帝的玩笑》中的雷切尔性格压抑,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在意自己一言一行是否合适得体,这与她一直处于全景式凝视之中有关。在母亲和整个小镇居民的凝视之下,雷切尔作为一个未婚女教师,必须孝顺母亲、恪守贞洁、谦和美丽。未婚怀孕的假象使雷切尔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也给了她对抗凝视、活出自我的契机。在经历了绝境而幸免于难后,雷切尔的自我意识终于觉醒。为了自由,她果断打破凝视枷锁,从凝视客体变成凝视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的玩笑》 凝视理论 玛格丽特·劳伦斯 马纳瓦卡 加拿大文学
下载PDF
2002白酒美学档案 文化是上帝之靴,美学是上帝之手
17
《新食品》 2023年第1期29-32,共4页
“如果你喜欢,请饮我一如月色吃吸潮汐我原是为你的佳酿请把我饮尽吧我是那一杯波涛微微起伏的海洋……”不知道是谁,在2002年之春,一个极富幻想的新世纪之晨,为古雅清丽的成都、花团锦的全兴美酒写下了如此动情的一笔。
关键词 新世纪 古雅 美学 上帝之手 月色 清丽
下载PDF
作为分析工具的排中律
18
作者 杜国平 《逻辑学研究》 2024年第4期72-84,共13页
排中律是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之一。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有关思想,可以将其更具一般性地表述为:对于穷尽所有的可能,至少有一种可能存在。通过对“可能”进行纯粹理性的分析,从划分的角度,可以对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合理性给出一个统一的阐释,... 排中律是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之一。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有关思想,可以将其更具一般性地表述为:对于穷尽所有的可能,至少有一种可能存在。通过对“可能”进行纯粹理性的分析,从划分的角度,可以对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合理性给出一个统一的阐释,并由此揭示出违反排中律的另一种不易觉察的错误——“虚假排中”。应用排中律,重新对“‘上帝不是万能的’证明”“半费之讼”等谜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都犯了“虚假排中”的错误。排中律是理性分析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中律 可能 虚假排中 上帝不是万能的”证明 半费之讼
下载PDF
“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毁伤效应评估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争 刘元雪 +2 位作者 胡明 张裕 吴润泽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59-164,180,共7页
作为未来化战争条件下打击地下深层战略目标的一种重要武器装备,"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对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意义重大。综合考虑了外界温度、压强、海拔高度、大气密度、飞行速度等因素对弹体在大气层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影... 作为未来化战争条件下打击地下深层战略目标的一种重要武器装备,"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对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意义重大。综合考虑了外界温度、压强、海拔高度、大气密度、飞行速度等因素对弹体在大气层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分析计算出"上帝之杖"动能弹的入地速度达3 401.7 m/s;目前,受到实验技术和方法的限制,只有Gold取得了几组动能弹高速侵彻混凝土靶的实验数据,且最高侵彻速度不足2 km/s,对诸如"上帝之杖"这么高侵彻速度的动能弹侵彻混凝土靶的实验研究还是空白;因此,进行了"上帝之杖"动能弹侵彻C60半无限混凝土靶的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所得的最终侵彻深度(18.9 m)与理论计算结果(17.3 m)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混凝土靶的最终开坑直径达7.333倍弹径;不同于刚性弹侵彻过程中侵彻速度持续衰减的特点,"上帝之杖"超高速动能弹侵彻的瞬态高压阶段弹头侵彻速度锐减,动能损失率极高,相应侵彻深度小;稳定侵彻阶段弹头侵彻速度和弹长消蚀速度保持稳定,弹体动能损失率基本不变,侵彻深度却线性增加;当动能弹着靶速度足够大时,最终侵彻深度主要受弹靶材料密度控制,受弹靶强度影响不大,高密度分层防护结构在抗超高速动能弹侵彻领域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杖” 超高速侵彻 混凝土
下载PDF
论庄子对上帝鬼神的超越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松辉 张海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31,共6页
庄子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他虽然没有否定上帝鬼神的存在,但把道置于上帝之上,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他向人们揭示了神道设教的真实面目;对相面、鬼神致病、驱鬼活动也作出了理性的解释。
关键词 上帝 鬼神 神道设教 相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